别名 | |
处方来源 | 《金匮》卷下。
|
药物组成 | 大黄1两,干姜1两,巴豆1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
加减 | |
功效 | 攻逐冷积。
|
主治 | |
制备方法 |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炼蜜为丸。密器中贮之,莫令泄。
|
用法用量 | 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3-4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未愈,更与3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
用药禁忌 | 妇人有孕不可服;备急丸治寒实结积之峻药,凡伤寒热传胃腑,舌苔黄黑刺裂,唇口赤燥者,误用必死。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医方考》: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饮食而自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经》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也。以平药与之,性缓无益于治。故用大黄、巴豆夺门之将军以主之,佐以辛利之干姜,则其性益速而效益捷矣。 2.《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豆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 3.《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柯韻伯曰,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白散之方。《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然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两解法。此则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之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法,所以但讲寒虚,不议及寒实也。 |
备注 | 备急丸(《千金翼》卷二十)、抵圣备急丸(《医方类聚》卷一○七引《千金月令》)、巴豆三味丸(《外台》卷六引《许仁则方》)、追魂丹(《普济方》卷二五四引《圣惠》)、备急三物丸(《圣济总录》卷一八○)、返魂丹(《鸡峰》卷九)、独行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五引易老方)、备急大黄丸(《内外伤辨》卷十一)、备急丹(《卫生宝鉴》卷四)、大黄备急丸(《医学入门》卷七)、三圣丹(《仙拈集》卷一)、三仙串(《串雅补》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