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无毒。产川中者色如锦纹而润者良。若峻用攻下生用。邪气在上,必用酒浸上引而驱热下行。破瘀血韭汁制。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韭汁拌炒黑用之。大肠风秘燥结,皂荚、绿矾酒制。又尿桶中浸过,能散瘀血兼行渗道。妊娠产后慎勿轻用。实热内结,势不可缓,酒蒸用之。凡服大黄,下药须与谷气相远,得谷气则不行矣。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发明 大黄气味俱浓,沉降纯阴,乃脾胃太肠肝与三焦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之。若在气分者用之,是诛伐无过矣。其功专于行瘀血,导血闭,通积滞,破症瘕,消实热,泻痞满,润燥结,敷肿毒,总赖推陈致新之功。《本经》与元素皆谓去留饮宿食者,以宿食留滞中宫,久而发热,故用苦寒化热,宿食亦乘势而下。后世不察,以为大黄概能消食,谬矣。盖胃性喜温恶湿,温之则宿食融化,寒之则坚滞不消,以其能荡涤肠胃,食积得以推荡,然后谷气通利,中气调畅,饮食输化,五脏安和矣。若食在上脘,虽经发热,只须枳实、黄连以消痞热,宿食自通。若误用大黄推荡不下,反致结滞不消,为害不浅。如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包络肝脾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伏火也。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濡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此亦泻脾胃www.lindalemus.com/zhicheng/之湿热,非泻心也。若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人阳气本虚,加附子以温散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乃痰实与邪气乘虚结于心下,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以阳邪陷入阴分而结于膈上。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芒硝以泻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若病本阳邪或兼停食而攻发太过,正气消乏,实结不解,拟欲攻之,而正气不能行其药力,则加人参于桃核承气汤中,以助硝黄之势。如陶氏黄龙汤之制,乃先辈之成则也。盖大黄、芒硝泻肠胃之燥热,牵牛、甘遂泻肠胃之湿热,巴豆、硫黄泻肠胃之寒结。各有定例。至于老人血枯便秘、气虚便难,脾虚腹胀少食,妇人血枯经闭,阴虚寒热,脾气痞积,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以取虚虚之祸。
一名当陆,赤者性劣,色白者良
辛寒,有毒。铜刀刮去皮,水浸一宿,或醋炒,或黑豆拌蒸。用其赤者,服之伤人,令人见鬼。同生水服杀人。
发明 商陆苦寒伤脾,其性下行利水。《本经》专主水肿,疝瘕等疾,与大戟、甘遂异性同功,胃气虚弱者不可用。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或以大蒜同白商陆煮汁服,亦治肿疾。仲景治大病后腰以下肿,牡蛎泽泻散用之,以其病后不堪受邪,故用急迫以散之也。然水肿因脾虚者,若误用之,一时虽效,未几再发,决不可救。
苦辛寒,大毒。陈者良,醋炒用。出东鲁泰山,与防葵相类。置水沉者为野狼毒,浮者即防葵也。
《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 ,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
发明 野狼毒大毒。非恒用之品。《本经》治咳逆上气,惟质实气壮暴咳者宜之。又能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以其迅利也。性能杀飞鸟走兽,其治恶疮疽蚀蛊毒,所不待言。《肘后方》以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治心腹连痛胀急。加旋复蜜丸,日服三丸,治腹中冷痛及两胁气结,又为散擦恶疮疥癣。愚按∶野狼毒与防葵同根,但质有轻重之别,虽《本经》主治不同,一皆瞑眩之品,功用亦不甚相远。今野狼毒内有轻浮者,即系防葵无疑,但《本经》条下有坚骨髓,益气轻身之说。其性善走散,力能攻逐三虫,故有益气轻身之功。《本经》不言攻虫而攻蛊之用,与野狼毒无异。
《本经》名牙子
苦辛寒,有毒。以其形似兽牙故名。白者良。中湿糜烂生衣者杀人。
《本经》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
发明 野狼牙较野狼毒之性稍缓,而所治亦相类。《金匮》九痛丸用野狼牙,《局方》用野狼毒。方用附子三两,野狼牙、人参、吴茱萸、干姜各一两,巴霜一钱,蜜丸梧子大,日服二三丸,治九种心痛,并卒中恶腹胀满。又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及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皆主之。《本经》治邪气热气,去白虫,益心痛多有属虫积者,故前方用之亦治恶疡疮痔。
《金匮》、《外台》、《千金》并以煎洗阴疮蚀痒,捣汁治射工溪毒,《肘后》以之捣贴金疮,《外台》以之蜜丸,浆水服一丸,治寸白虫,皆取杀虫解毒之功也。
辛寒,有毒。
《本经》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湿喑,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
发明 防葵辛寒,性善走散。能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等证,而《别录》又言,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除肾邪,强志,中有火者不可久服,令人恍惚见鬼,二说各有主见。一治浊邪支塞,惊邪狂走,故须久服,开除积垢,自然髓充骨坚,正气自复。一以疗五脏虚气,肾邪逆满,故不可久服,久服恐正气愈虚,不能制五志之火,引领痰湿上侮君主,令人恍惚见鬼。同一防葵,而有治惊邪狂走与久服见鬼之不同也。尝考《千金方》防葵为治风虚、通血脉之上药,每与参术钟乳石英并用,取其祛逐风虚,通利血脉,而正气得复,肾志自强,当无助火为虐之虑矣。
辛寒,有小毒。折之汁出凝黑如漆,故名漆头。 茹色白者名草 茹。
《本经》主疽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寐。
发明 茹《本经》治恶肉败疮等病,而《素问》四乌 一 茹丸,当非此 茹可知也。《圣惠》治头风旋眩,《千金》治小儿痈疽,并用漆头 茹,姚僧坦治痈疽去恶血有白茹丸,二者皆取能散血。其治善忘不寐,亦是因风热侵犯心包、胆腑所致,散其风热,则无不寐善忘之患矣。
苦辛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药惟用正根,误服傍株令人冷泻,枣煮则不损脾,乘软去骨用。
《本经》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发明 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本经》专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等证,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风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耳。夫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大戟能泻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痘疮变黑归肾,枣变百祥丸,用大戟制枣去戟,用枣以泻肝邪,非泻肾也。实则泻其子,因肾邪实而泻其肝也。仲景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干呕胁痛岂非肝胆之病乎,百祥丸之泻肝明矣。至玉枢丹同续随子、山慈菇等解蛊毒药,则又不独肝胆矣。其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本经》名漆茎
苦寒,小毒。《别录》、《日华》、陶氏皆言是大戟苗,《纲目》名猫儿眼睛草。时珍云∶江湖源泽多有之,掐茎有白汁黏人故名。
《本经》主皮肤大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发明 泽漆利水功类大戟,遂误以为大戟苗。《本经》言利丈夫阴气则与大戟不相侔也。其治皮肤大热,面浮腹大等证,兼挟表热而言,其性与大戟亦相类也。《金匮》泽漆汤,方用泽漆、半夏、紫参、白前、甘草、人参、桂心、生姜,以治肺咳上气脉沉。《大明》言止疟疾,消痰,退热。《肘后》、《圣惠》、《易简》伏瘕,水肿,香港脚皆用之。
苦甘大寒,有毒。面裹煨熟用。反甘草。其根皮赤肉色白,作连珠大如指头,质重,不蛀者良;赤皮者,性尤烈。
《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发明 甘遂色白味苦,先升后降,乃泻水之峻药。《本经》治大腹疝瘕,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等病,取其苦寒迅利疏通十二经,攻坚破结,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仲景大陷胸汤,《金匮》甘草半夏汤用之,但大泻元气,且有毒,不可轻用。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泻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中病则止。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肘后方》治身面浮肿,甘遂末二钱,以雄猪肾一枚分七片入末拌匀,湿纸裹煨令熟,每日服一片,至四五服,当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然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法当辛温补脾实土兼利小便;若误用甘遂、大戟、商陆、牵牛等味,祸不旋踵。而癫痫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管血和药,入心内缚定,湿纸裹煨熟,取药入辰砂末一钱,分四圆,每服一圆,以猪心煎汤下,大便利下恶物为效,未下,更服一圆。凡水肿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汤,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涂肿毒如上法亦得散。又治肥人卒然耳袭,甘遂一枚,绵裹塞耳中,口嚼甘草,耳卒然自通也。
即千金子
辛温,有毒。去壳,取色白者以纸包压去油,取霜用。
发明 续随子下气最速,然有毒损人,与大戟、泽漆、甘遂茎叶相似,主疗亦相似,其功长于利水解毒,故玉枢丹用之,服后泻多,以醋同粥食即止。若脾虚便滑之人误服必死。
黑子疣赘,续随子捣烂时涂之自落,或以煮线系瘤根,时时紧之渐脱。
一名天仙子
子苦寒,根苦辛,有毒。
《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多食令人狂走。
发明 莨菪入癫狂方用,然皆用其子耳。故言勿令子破,破则令人发狂。《本经》治肉痹虫 ,用其毒以攻治也。《千金》治石痈坚硬不作脓者,莨菪子为末,醋和敷疮头,根即拔出。打扑折伤,羊脂调莨菪子末敷之。莨菪根主治与子不殊,疟疾不止,莨菪根烧灰水服一钱七即止。恶癣有虫,莨菪根捣烂和蜜敷之。恶刺伤人,莨菪根水煮汁浸,冷即易之,箭头不出,此亦主之,皆《千金》神方也。狂犬咬人,莨菪根和盐,日三敷之,此《外台秘要》方也。今人用根治噎膈反胃,取其性走以祛胃中留滞之邪,噎膈得以暂开。虚者误服为害不测。时珍云∶莨菪之功,未见如所说,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尚能生芽,其为物可知矣。服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令人狂惑见鬼者,盖此类皆禀阴毒,能使痰迷心窍,闭其神明,以乱视听故耳。
甘辛温,有毒。去壳取仁白者良。禁食炒豆,犯之必胀。
发明 蓖麻属阴,其性善收,能追脓取毒拔邪外出,为外科要药。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胶血者用之。时珍曰∶蓖麻甘辛有热毒,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 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也。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偏风手足不举,同羊脂、穿山甲、麝香煎膏,日摩渐正研涂,瘰 、痘毒、痈肿即消,盖能引毒外出耳。一人病手臂结块肿痛,用蓖麻仁捣膏,贴之即愈。一人病气郁而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敷太阳,其痛立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贴丹田即上。此药外用屡奏奇勋,但不宜内服耳。
一名恒山
苦辛温,有毒。川产淡黄细实如鸡骨者良,醋炒则不吐人。
《本经》主伤寒寒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发明 夫疟有六经五脏痰湿、食积、风邪、瘴疫,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常山治疟有劫痰截病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服之得宜。生用多用则上行必吐,若酒浸炒透,则气少缓,稍用钱许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盖无痰不作疟,常山专在驱逐痰水。杨士赢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逆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所以《本经》专主寒热温疟,痰结吐逆,以疟病多由伤寒寒热或时气温疫而致痰水蓄聚心下也。夫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 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佐之,如桃仁、莪术、穿山甲之类。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非泄,须用大黄为佐泻利数行,然后获愈。常山阴毒之草,其性暴悍,虽有破瘴逐饮之能,然善损真气,所以仲景治疟方中从无及此。而夏伤于暑,秋必 疟,及疟在三阴元气虚寒人,则常山、穿山甲辈皆为戈戟。
苦辛温,有毒。
《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发明 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金匮》治牝疟独寒不热者有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龙骨,醋浆水服之。温疟加蜀漆一钱,用酸浆者,取酸以收敛蜀漆之辛散也。
辛苦寒,有毒。反五参。服之吐不止者,饮葱汤即止。
《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蛊毒,去死肌。
发明 藜芦服钱匙则恶吐,而《本经》治蛊毒咳逆泄利肠 ,是指积气内盛者而言,积去则咳与利止矣。又通顶令人嚏。按∶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凡胸中有老痰或中蛊毒,只可借其宣吐,切勿沾口,大损胃中津液也。若咳逆泄利肠 等证,苟非实邪壅滞,慎勿轻试。不可因《本经》之言而致惑也。
《别录》治喉痹不通、鼻中息肉并为散,吹鼻孔效。
辛热,大毒。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古方以一两一枚者为力全,近时专取大者为胜。用盐过多,虽一两五六钱,制熟不及七八钱,且容易腐烂。若欲久藏,须同灶灰入罐中,置近火处,庶可经久。其性热有毒。必正节、角少、顶细、脐正者为上,顶粗、有节、多鼠乳者次之,伤缺偏绉者为下。有两岐者名乌喙,此禀气不正,专主大风顽痹。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助真元。生用去皮脐,熟用甘草、童便制。若欲久藏,一味甘草浓煎汁煮,汁尽为度。入阳虚补剂,用黄连、甘草制。凡中其毒,生莱菔汁及黄连解之。近时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浓、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非若川附之色黑、皮薄、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发明 附子气味俱浓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本经》治风寒咳逆,当是阴寒呃逆,亥豕之谬。详《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其主金疮者,是伤久气血虚寒不能收敛,非血出不止之金疮也。《别录》又主腰脊风寒,香港脚疼弱,心腹冷痛等病,总取温经散寒之力耳。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能,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然须并用生者方得开通经络。若气虚热甚宜少用熟附,以行参、 之力。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附子得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汤,主少阴经寒证。得桂枝、甘草、姜、枣名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得白术、甘草、姜、枣名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极。得麻黄、细辛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发热、脉沉。得大黄、芩连名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恶寒汗出。得大黄、细辛名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得参、术、苓、芍名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背恶寒。得茯苓、白术、芍药、生姜名真武汤,治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自利。得干姜、葱白名白通汤,治少阴病,利下,脉微。若厥逆无脉,干呕而烦,面色赤,加葱白以通阳气,此皆得配合之神妙,能起死回生于反掌间。生熟各随本方。赵嗣真云∶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宜生、宜熟不出此中妙用也。至于崔氏八味丸用为少阴响导,后世认为补药,误矣。东垣治阴盛格阳,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即散者,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时珍云∶阴寒在下,虚阳在上,治之以寒,则阴气愈盛,治之以热,则拒而不纳。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性即消,热性便发,病气随愈,此热因寒用之法也。附子性沉着,温脾逐寒,乌头性升发,温脾去风。若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乌头,二药俱走而不守,故堕胎为百药长。然妊娠脉弦,发热,胎胀,恶寒,小腹如扇,《金匮》用附子汤以安其胎,此神圣之妙用也。若伤寒发热头痛,皆除热传三阴而见厥逆脉沉,此厥深热深之候证。必先发热头痛七八日或十余日后而见厥冷脉沉,此为阳厥,大便必不泻而闭。及温疫热伏,厥逆与阴虚内热火郁于内而恶寒者,误用不旋踵告变矣。
附子乃退阴回阳必用之药。近世疑而不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已迟矣。且夹阴头痛,足冷,上热下寒,阴邪内盛,阳气外衰,急需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救之。
辛热,有毒。入祛风药。同细辛、黑豆煮入活络药。同甘草炮制,按乌头乃附子之母。春生新附即采其母,诸家《本草》未尝发明。但云春采者为乌头,故举世误认乌头为春时取附子之小者,往往以侧子代用,误人多矣。反半夏。
发明 乌头得春生之气,故治风为响导。主中风、恶风、半身不遂、风寒湿痹,心腹冷痛,肩髀痛不可俯仰,及阴疽久不溃者,溃久疮寒歹肉不敛者,并宜少加以通血脉,惟在用之得宜。小儿慢惊搐搦,涎壅厥逆,生川乌、全蝎加生姜煎服效。其乌头之尖为末,茶清服半钱吐癫痫风痰,取其锐气从下焦直达病所,借茶清涌之而出也。夫药之相反者,以乌头、半夏为最。而《金匮》赤丸及《普济方》俱二味同用,非妙达圣义者难以语此。
辛温,大毒。即附子之独颗无附,大倍附子者,制法与附子同。
《本经》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骨髓,轻身健行。
发明 天雄禀纯阳之性,补命门三焦,壮阳精,强肾气过于附子,故《本经》用以治大风寒开湿痹历节拘挛诸病,阳气衰痿者佐人参用之。天雄、附子性皆下行,若上焦阳虚者,当用参、 ,不当用此也。且乌、附之尖皆是向下生者,其脐乃向上生苗处。宗 、元素皆误认尖为上,惟震亨以为下部之佐者得之。《肘后》三建汤治元阳素虚,寒邪外入,厥冷脉沉及伤寒阴毒,川乌、附子、天雄炮制等分,每服四钱,加生姜十五片温服。《金匮》治男子失精,用天雄、龙骨、桂枝、白术为散,酒服半钱;淮南用天雄一枚,纳雄鸡腹中,煮烂捣,食之令人勇,取壮肝肾之气也。
即 子
辛热,大毒。
发明 侧子乃散生乌附之旁,侧体无定在,其气轻扬,宜其发散四肢,充达皮毛,为治风之药。唐·元希声治瘫痪,有侧子汤,见《外台秘要》。又附子之初生琐细未成者,曰漏篮,言其小而篮不能盛,漏出篮下也。专治冷漏恶疮。
一名毒公
辛热,大毒。即乌头之野生者。或生用,或炮用,各随本方。有两岐相合如乌之喙者,名乌喙。
《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发明 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物,非若川乌头、附子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此药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本经》治恶风、洗洗汗出,但能去恶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昔人病风癣服草乌头、木鳖子药过多,甫入腹遂麻痹不救。乌附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补不减于附,而无顷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外治。此乌附之同类异性者,至于乌喙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
射罔 苦温,大毒。人中射罔毒,以甘草、蓝汁、小豆叶、浮萍、冷水、荠 皆可一味御之。
发明 乌喙、射罔至毒之药。虽有治尸疰症坚 疮毒肿及蛇咬,先取涂肉四畔,渐渐近疮,习习逐病至骨,疮有热脓及黄水肿者,方可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破,即不可涂,立能杀人。
甘辛温,小毒。
发明 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乃阳明经药。治肝肾风癣、阴痒、洗 黑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气,是以类中风证,虽有痰壅禁用,小儿慢惊勿服。
《本经》名虎掌
苦辛温,有毒,治风痰生用,须以矾汤浸。若熟用以湿纸包,于 火中炮制。用造胆星法,以南星磨末,筛去皮,腊月入黄牛胆中,悬当风处干之,年久多拌者良。或兼蜂蜜以润其燥,但色易黑,不能久藏。
发明 天南星之名,始自《开宝》,即《本经》之虎掌也,以叶取象,则名虎掌,根类取名,故名南星。虽具二名,实系一物。为开涤风痰之专药。《本经》治心痛、寒热、结气,即《开宝》之下气利胸膈也。《本经》之治积聚、伏梁,即《开宝》之破坚积也。《本经》之治筋痿拘缓,即《开宝》之治中风,除麻痹也。《本经》之利水道,即《开宝》之散血堕胎也。夫水由血不归经所化,蕴积于经而为湿热,则风从内发,津液凝聚为肿胀,为麻痹,为眩晕,为颠仆,为口噤身强,为筋脉拘缓,为口眼 斜,各随身之所偏而留着不散,内为积聚,外为痈肿,上为心痛,下为堕胎,种种变端总由湿热所致,盖缘一物二名。后世各执一例,是不能无两岐之说,即仲淳之明,尚以《开宝》之文衍之为疏,而《本经》主治置之罔闻,何怪诸家采集药性,一皆舍本逐末乎。按∶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 舌糜。诸风口禁,更以石菖蒲、人参佐之。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响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以之为响导。《千金》治妇人头风,攻目作痛,掘地作坑烧赤,入南星于中,以醋沃之,盖定候冷为末,酒服半钱。《易简》治面生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其新生之芽曰由跋。《本经》治毒肿结气。《千金方》用之取其开结热之用耳。
辛温,有毒。汤浸,同皂荚、白矾煮熟,姜汁拌、焙干用;或皂荚、白矾、姜汁、竹沥四制尤妙。咽痛醋炒用。小儿惊痰发搐及胆虚不得眠,猪胆汁炒。入脾胃丸剂,为细末姜汁拌和作面,候陈炒用。反乌附者,以辛燥鼓激悍烈之性也。忌羊血、海藻、饴糖者,以甘腻凝滞开发之力也。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
发明 半夏为足少阳本药,兼入足阳明、太阴。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小柴胡汤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也。《本经》治伤寒寒热,非取其辛温散结之力欤。治心下坚、胸胀,非取其攻坚消痞之力欤。治咳逆、头眩、非取其涤痰散邪之力欤。治咽喉肿痛,非取其分解阴火之力欤。治肠鸣下气止汗,非取其利水开痰之力欤。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栝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半夏性燥能去湿、豁痰、健脾。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利水,脾无留湿则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世俗皆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按∶《灵枢》云,阳气满则阳 盛不得入于阴,阴虚则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通其阴阳,其卧立至。半夏得栝蒌实、黄连,名小陷胸汤,治伤寒小结胸。得鸡子清、苦酒,名苦酒汤,治少阴咽痛生疮,语声不出。得生姜,名小半夏汤,治支饮作呕。得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治呕吐反胃。得麻黄,蜜丸名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忪。得茯苓、甘草,以醋煮半夏共为末,姜汁面糊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此皆得半夏之妙用。惟阴虚羸瘦,骨蒸汗泄,火郁头痛,热伤咳嗽,及消渴肺痿,咳逆失血,肢体羸瘦禁用,以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重竭其津,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
苦微寒,有毒。
《本经》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
发明 蚤休,足厥阴经药,能治惊痫疟疾,瘰 痈肿,详《本经》主治,总取开结导热,而惊痫摇头弄舌之热邪自除。阳气虚者禁用,醋磨敷痈肿蛇毒有效。
《本经》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马目毒公,又有术律草、害母草、独脚莲、羞
辛温,有毒。
《本经》杀虫毒鬼疰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
发明 鬼臼辛温,以毒攻毒之猛药,《本经》杀鬼疰虫毒,辟恶逐邪,宁无顾名思实之意。其治邪痈阴疽蛇毒用之。《良方》一字神散,治子死腹中,无灰酒下一钱立效。射工中人寒热发疮,鬼臼叶一握,苦酒捣汁服一升,日二次效。
《本经》名乌扇,其叶丛生,横铺一面如鸟翅及扇之状,故有乌 、乌吹、乌
蒲、风翼、鬼扇、扁竹、仙人掌等名
苦辛微温,有毒。米泔浸,煮熟炒用。
《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发明 苦能下泄,辛能上散,《本经》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专取散结气之功,为喉痹咽痛要药。痘中咽痛,随手取效,以其力能解散毒郁也。治腹中邪逆,食饮大热,是指宿血在内发热而言,即《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之谓。《金匮》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又治疟母,鳖甲煎丸,用乌扇烧过,取其降厥阴之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千金》治喉痹有乌扇膏,中射工毒生疮,乌扇、升麻煎服,以滓敷疮上效。治便毒,射干同生姜煎服,利两三行即效。以其性善降,服之必泻,虚人禁用。苗名鸢尾,根名鸢头,又名东海鸢头。《千金》治蛊毒方用之。
即白鹤花
苦辛温,有毒。
发明 玉簪入骨www.lindalemus.com/yaoshi/软坚,故能下骨鲠,以根捣自然汁,于竹筒灌入喉,不可着牙齿。刮骨取牙,玉簪根干者一钱、白砒三分、白 七分、硼砂三分、威灵仙三分、草乌头一分半为末,点少许疼处自落。
又名急性子
苦温,小毒。
发明 凤仙子性最急速,故能透骨软坚、通窍搜顽痰,下死胎、积块、噎膈、骨鲠。治狂痴,胜金丹用之。取其性急,领砒药吐泄也。庖人煮肉硬者,投子数粒即易烂,是其验也。性与玉簪根同,不可着齿,多食戟人咽,入砒点疼牙即落。同独瓣蒜捣涂痞块即消,加麝香、阿魏尤捷。花治蛇伤,擂酒服之即解。
实名凤茄
辛温,有毒。
发明 此花浸酒治风,少顷昏昏如醉,动火之患也。故麻药为之首推。八月采此花,七月采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剜疮炙火宜先敷此,则不觉苦也。寒湿香港脚煎汤洗之。
即闹羊花
辛温,大毒。恶诸石及面,不入汤剂。
《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yinyin痛,温疟,恶毒,诸痹。
发明 羊踯躅治中风瘫痪,性祛风寒湿邪,故可以治诸痹恶毒,正与《本经》之治相符,用其毒以攻毒也。然须谅病患虚实而用。《和剂局方》伏虎丹中用之。南方治蛊毒有踯躅花散,其性之猛烈可知。此物有大毒,曾有人以根入酒饮,遂致于毙。不可近眼,令人昏翳。同天南星、川乌、草乌助虐尤甚。中其毒者以绿豆解之。
苦辛温,有毒。陈者良。水浸一宿晒干,醋炒以去其毒。弘景曰∶用者微熬,不可近眼,反甘草。
《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发明 芫花消痰饮水肿,故《本经》治咳逆,咽肿疝瘕痈毒,皆是痰湿内壅之象。仲景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若表已解,有时头痛汗出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小青龙汤驱逐表邪,使水气从毛窍而出,《内经》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从大小便而泄,《内经》洁净府、去菀陈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泻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处,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
苦寒,有毒。熬黄用,芫花叶尖如柳,花紫似荆,荛花苗茎无刺,花细色黄与芫花绝不相似,或言无荛花以芫花代之,性相近耳。
《本经》主伤寒温疟,下十二经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胸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
发明 荛花苦辛,能破积聚症瘕,治痰饮咳逆,去咽喉肿闭。《本经》治伤寒温疟者,取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经水,又治饮食寒热邪气者,以其苦寒峻利,饮食之邪亦得荡涤,而寒热自除也。仲景用此止利以行水,水去则利止矣。又小青龙汤云,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盖亦取其利水也。愚按∶芫花、荛花虽有辛温开表,苦寒走渗之不同,而破积逐水之功用仿佛。《本经》虽无芫花利水之说,而仲景十枣汤专行利水。是以药肆皆不辨混收,医家亦不辨混用。犹夫食谷得以疗饥,食黍亦可疗饥,混用可无妨碍。若矾石、石字形相类,药状亦相类,可不辨而混用耶。
一名 ,即鼠莽,本作茧字,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之毒鼠,
辛温,有毒。
《本经》主头风痈肿疝瘕,除结气疥瘙,杀虫鱼。
发明 莽草大毒,善杀鱼鼠,其性可知。《本经》治疝瘕结气,荡涤在内之宿积也。疗痈肿头风,搜逐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人瞑眩。《千金方》每与茵芋同为搜风涤恶之峻剂。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鱼之外,仅以浴顽痹湿风及煎嗽虫牙,然沐时勿令入眼,中其毒者,惟草紫河车磨水服之可解,黑豆煮汁服之亦解。以豆汁浇莽根则烂,物类之相制如此。至于茵芋人所未识,毋怪近世医术之卑也。
苦辛温,有毒。生泰山川谷。春生苗,高三四尺,茎赤,叶似石榴而短浓,又似石南。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今彭城、海盐、杭州、雍州、绛州、华州皆有,四月采叶,七月采茎,阴干用之。
《本经》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
发明 茵芋大毒,世亦罕用。《本经》虽有治羸瘦如疟状一语,皆是五脏有邪气,心腹寒热所致,非能疗虚羸寒热也。其治关节风湿痹痛,是其正治。时珍曰,《千金》《外台》诸方治风痫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风湿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风妙品,近世罕知。
《本经》名野葛,红花者名火把草,黄花者名黄藤,《千金》名黄野葛
辛温,大毒。
《本经》主金疮乳 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
发明 野葛之毒甚于戈戟,故有钩吻之名。而风毒蛊疰用之以毒攻毒,苟非大剧。亦难轻用。紫者破血结,青者破痰积。其叶与黄精叶相似,但钩吻叶有毛钩二个,黄精叶似竹叶而无毛钩,可以明辨。误食钩吻叶,饮冷水即死,以死尸悬树上汁滴在地即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于野葛,蕹菜捣汁解之,取蕹菜汁滴野葛苗即萎死。中野葛毒,急不可得蕹菜,多饮甘草汁、人屎汁,或白鸭血、白鹅血、羊血灌之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