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阴阳二十五人对应的二十五音[转帖]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黄帝内经》中阴阳二十五人对应的二十五音[转帖]
           作者:高也陶 石春凤
  作者单位:1澳门科技大学(联系:200438,ytgao@smmu.edu。cn上海长海路225号)
     2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摘要】 《黄帝内经》把健康人群分成阴阳二十五人,分别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之病目的,其中关键的技术是对二十五音的分辨。这是该理论和技术失传了2000多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近年考古领域所带来的最新发现,对阴阳二十五人所对应的二十五音进行了论证研究,考证分析了它们的名称,利用现代声学理论计算并排列出它们在音阶中的位置。
    关键词 阴阳二十五人 二十五音 黄帝内经
    1 五五二十五音   
  《黄帝内经》通过把健康人群分成阴阳二十五人,分别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之病目的,这一理论和技术失传2000多年后,开始重新被重视 [1]  。
    《黄帝内经》在区别阴阳二十五人时,先立木、火、土、金、水五行,然后将对应的角、徵、宫、商、羽五音中的每一音再细化为五音,所以得五五二十五音。用耳朵来分辨二十五音确实需要有相当的天赋和训练。重要的是《黄帝内经》对这二十五个音的称呼和说法,在不同的篇章也大不一样。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它有关书籍中,更是无从寻找答案。
    2 来自曾侯乙编钟的启示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编钟,几乎就是一部2400年前的《乐理大全》。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搏钟的铭文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  的多种乐曲。
      虽然春秋时,并立大大小小很多诸侯国,有关乐理的说法不一而足,但曾侯乙编钟的铭文至少为我们保留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乐理知识,有助于我们在此研究二十五音的分辨。曾侯乙编钟的铭文第一次向今人提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中的辅曾循环理论。利用辅曾循环的理论,我们将较为容易地理解五音是如何再分成五音的。
    中国传统的音乐与近代普通乐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就表现在辅与曾上。 [2]  传统音乐多以宫、商、徵、羽为基本阶名,称为四基。在此四基音阶之上,各有一个上方大三度音,即四辅:宫辅、商辅、徵辅、羽辅;也各有一个下方大三度音,即四曾:宫曾、商曾、徵曾、羽曾。
    四基、四辅和四曾,构成四个辅曾循环。就是以一个基本音为出发点,以它及它的上方“辅”与下方“曾”的两个大三度关系所构成的“等音变换”,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如图1。阳律包括宫、商两音阶,阴吕包括徵、羽两音阶,由此得出十二律中的四个辅曾循环,如图2。
    图1图2   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的乐理,以阴阳把十二律分成两部分,阳律阴吕各占六律;再用辅曾循环,把阳律阴吕各再分成一半。实际上,还是数学的基础起重要作用。中国传统乐理以三分损益为基础,只是不同起点的三分损益,得出不同的概念而已。
    现在我们再来看传统五音阶的纯五度顺序排列如下: 下五度   下五度   上五度   上五度    宫do ←← 徵sol ←← 商re →→ 羽la →→ 角mi  只要每个音阶上两度和下两度的每度各代表一个音名,则五五二十五音就自然表现出来了。道理很简单,二十五音中的每一音占一个刻度的位置。
    3 五五二十五音之名称及排列
    我们已经知道每五五二十五音,每个音占据一个刻度位置,还不行,因为我们只有知道每个音的具体位置,它叫什么名称,才能与《黄帝内经》所指导的诊治方法相符合。因为传统的经典书籍中,名称是十分混乱的。
    本研究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自然应该以《黄帝内经》中对二十五音的命名为准。由于《黄帝内经》中各篇对二十五音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我们以阴阳二十五人经络调理的关键篇章《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对二十五个音的命名为准,该篇文章的作者似乎当时就知道二十五音有各种各样的命名,所以专门为其正名,其命名如下: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钛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钛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我们以此命名,再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的论述为辅,来讨论二十五音的名称与实际的对应关系。
    3.1 五个主音阶 角、徵、宫、商、羽为五个主体音阶可以肯定。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阴阳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土、水、火后,均为比于上宫、上商、上角、上徵、上羽,因此,五个主体音阶的正音,或中间的    主音则是上宫、上商、上角、上徵、上羽。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第二段落,提示五个上音:上宫、上商、上角、上徵、上羽与其它的音相同,也可有所帮助。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每个主体音阶宫、商、角、徵、羽再五音时,其中间的音阶是上宫、上商、上角、上徵、上羽。
    3.2 一主四辅的关系与定位 确定了五个音阶的中间之音后,就容易确认左右两个音阶了。 根据清朝江慎修的五音顺序图, [3]  五音顺序从中音宫位起始,“自中而南,南而西,西而北,北而东,东而复中复南”,是一个右旋,而且用上述现代纯五度顺序来看,左边的位置在音阶上为低。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命名为左的音,应该比主音或上音的度数为低,而命名为右的音,应该比主音或上音的度数为高。
    另外,在五五二十五音的名称中,多有太(或钛或大)与少一对名称,太无疑应比少为大,为高。且根据阴阳五态之人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太意最足,少意最少;又三阴经:太阴、厥阴、少阴,太少在两端;三阳络,太阳,阳明,少阳,也是太少在两端,所以,如以大小高低区分音阶的话,太应在最右,而少应在最左。
    因此,我们得出五音再分出五音时,其音高由低到高应该是:少→左→上→右→大
    3.3 推理与论证 现在我们逐一讨论五五二十五音的排列。
    3.3.1 商音的五音 右商、少商、钛商、上商、左商,用以上理论,则按音高从低到高的排列商音的五音音阶应为:少商、左商、上商、右商、钛商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金形之人,比于上商,……手太阴敦敦然。钛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
然。大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此处名称与《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相比有所不同,多一大商而缺左商。张介宾对此注释说:“详此当是左手阳明,庶与左商之人相属。” [4]  笔者并不认为这里“当是左手阳明”,但同意应用左商来代替大商之说。这样,我们看到上商之上方(以上排列之右方)的钛商与右商都是应在左手阳明,而上商之下方(以上排列之左方)的少商和左(大)商都是应在右手阳明,很有规律。再看对五种商音之人的描述:钛商之人,归于左手阳明经,阳明经之上如金形有棱有角之状;右商之人,归于左手阳明经,阳明经之下如金形潇洒逸脱之状;上商之人,如金形敦然坚实之状; 左商之人,归于右手阳明经,阳明经之上如金形光明映照之状(原书为大商之);    少商之人,归于右手阳明经,阳明经之下如金形庄严尊重之状。很显然也是颇有秩序、对应和规律的排列。
    3.3.2 徵音系列五音 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火形之人,比于上徵,……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一曰质之人,一曰大徵),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此处名称与《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相比差别不多,称判徵为质判徵,且与我们前面所说之左右大少的名称不太相同。张介宾注释说:“此居质徵之下,故曰质判。” [6] 判是半的意思。这又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前面的推论,五音是等长度或等距离的。
    因此,根据以上理论和推论,排出序列为:少徵、右徵、上徵、判徵、质徵这里出现了一点问题,右徵似乎应该是左徵才对,因为上面引用的文章已经很明确,质徵又曰大徵,而判徵在质徵下,差其半音,所以质徵和判徵占据了上徵的右方,这样所余下的右徵只能排在了应该是左徵的位置。而且,从这一右徵与少徵同属右手太阳,而质徵与判徵同属左手太阳来看,排列没有问题,只是名称似乎出了偏差。
    再看对五种徵音之人的描述,也可证明这一排列的也是一种颇有秩序、对应和规律的排列:    质徵之人,归于左手太阳经,太阳经之上如火形浅浅之状;
    质判之人,归于左手太阳经,太阳经之下如火形分散自得之状;上徵之人,如火形不得散而结聚之状;  右[左]徵之人,归于右手太阳经,太阳经之上如火形奔腾踊跃之状;
少徵之人,归于右手太阳经,太阳经之下如火形前浪推后浪之状。 注:[]内为建议更改之名称。
     3.3.3 羽音系列 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水形之人,比于上羽,……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一曰加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此处名称与《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相比相去不多, 只是众羽和桎羽的左右排列不太清楚。张介宾注释说:少羽“应在左之下”,桎羽“居左之上者。” [4] 因此,得出以下排列:   少羽、桎羽、上羽、众羽、大羽 与对五种羽音之人的描述,也十分符合:羽之人,归于右足太阳经,太阳经之上如水形洋洋得色之状;
     众羽之人,归于右足太阳经,太阳经之下如水形清洁干净之状;上羽之人,如水形濡湿润滑之状;  桎羽之人,归于左足太阳经,太阳经之上如水形安定平静之状;  少羽之人,归于左足太阳经,太阳经之下如水形迂回曲折之状。
     3.3.4 宫音系列 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角宫。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土形之人,比于上宫,……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一曰众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一曰众之人,一曰阳明之上),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此处名称与《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相比相去不多,只是大宫与太宫,左角宫与左宫的微小差别。但是左宫与少宫所属右足阳明的上下似有颠倒,张介宾注释说:加宫在大宫下,左宫当是右宫,少宫应在大宫之右”, [4] 虽然还是未能说清,但证明此处确有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理论,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少宫与左角宫如更换位置,则排列秩序就合乎规律的多;二是将少宫与左角宫所属的阳明经上和阳明经下交换。选择后者较选择前者的准确性大些,因为少宫理应排在最下,其次从形状上看,“圆转之状”较“安立不动状”来的活泼,而宫音系列从大到少的排列,活性是由稳定到活泼。因此,得出以下排列:  少宫、左角宫、上宫、加宫、大宫 与对五种羽音之人的描述,也十分符合:  大宫之人,归于左足阳明经,阳明经之上如土形委婉安顺之状; 加宫之人,归于左足阳明经,阳明经之下如土形深固之状;上宫之人,如土形重实之状; 左角宫之人,归于右足阳明经,阳明之[上]下如土形安立不动之状;  少宫之人,归于右足阳明经,阳明经之[下]上如土形圆转之状。注:[]内为建议更改之位置。
     3.3.5 角音系列 右角、钛角、上角、大角、判角。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木形之人,比于上角,……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一曰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
     此处名称与《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相比相去较多,有左角而无右角,或钛角与右角同位。张介宾注释说:大角与太角同,左角为少角,钛角为右角,判角在大角下。根据上面所述理论,得出以下排列:右角、钛角、上角、判角、大角 这里出现了一点问题,右角、钛角的位置似乎不对,就象前面对右徵的排列,与我们的理论相违。由于大角和判角的位置很确定,因此,右角和钛角的名称肯定出了偏差。我们只好将错就错地把名称的正误放置一边。
     由于钛角“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而“左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我们可以根据少阳之上,把钛角放在上角的下方,而将最后一位未行确认的音阶“右角”置于最下方。在《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这一音阶的名称是左角或少角,而在《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中,却没有这一名称,且只留下右角没有位置,因此,我们得出的角音以上系列的排列。这里右角的名称如果改为少角就更好。与对五种角音之人的描述,也十分符合: 大角之人,归于左足少阳经,少阳经之上如木形柔退之状;  判角之人,归于左足少阳经,少阳经之下如木形方正之 状; 上角之人,足厥阴经如木形筋柔迟重之状;  钛角之人,归于右足少阳经,少阳经之上如木形生长前进之状;  右[少]角之人,归于右足少阳经,少阳经之下如木形从顺之状。注:[]内为建议更改之名称。
     如上所述,我们完成二十五音音高位置的排列,每一音相差一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如下: 少宫、左角宫、上宫、加宫、大宫、少徵、右[左]徵、上徵、判徵、质徵、少商、左商、上商、右商、钛商、少羽、桎羽、上羽、众羽、大羽、右[少]角、钛角、上角、判角、大角 以上名称以《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为准,两个括号内的名称是建议采用名称,以符合音高、五行形态及经络上下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高也陶.阴阳二十五人的经络调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1-200.
    2 童忠良,胡丽玲.乐理大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426- 432.
    3 (清)江慎修.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311.
    4 (明)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02-103.
转自:http://www。39kf。com/cooperate/qk/Medicalstudyjournal/0407/01/2005-07-21-80897.shtml
     

[ 本帖最后由 黎小裕 于 2008/8/2 14:4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相关文章
 《道藏》
 还睛膏(《普济方》卷八十五引《海上方》。
 七气汤(《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强直性脊柱炎  求助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新悟  转
 圣制汤(《元和纪用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