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方证相应境界高——学习陶节庵用麻黄汤治吐血心得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名医类案》载:“陶节庵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
  一般情况血证是不会想到用麻黄汤的,也没有哪部书将麻黄汤列为吐血方之列的,如《中医内科学》五版也仅将吐血分为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三种证型,所用方无非泻心汤十灰散龙胆泻肝汤、归脾丸之类。
  从师长那得知虽然用麻黄汤不是治疗吐血的常法,但有经验的中医用麻黄汤,一定是看到了麻黄汤证后才用的,绝不可能无根无据,就拿这个陶节庵来说,可以推断他给那人开麻黄汤,不但应有脉“浮紧而数”,而且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比如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麻黄汤证。
  《伤寒论》第46条载“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第55条载“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可见血证在张仲景看来也是可以用麻黄汤的,关键在于整体看患者是否有麻黄汤证。
  经方的运用依据,不是某一单纯的症状,而是患者所表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也就是所谓的证。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症状的层次,要尽可能地提升到证的层次。
  《伤寒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提示我们运用经方必须做到“方证相应”。方证是中医临床用方的指征和证据,这些指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脉象、症状、体征,可以预测。随着科技和医疗事业的发展,这些指征得以进一步扩展,还可以出现包括诸如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甚至是分子水平的证。
  当然目前中医所讲的证还基本上都是传统意义的证,是通过四诊合参而来的。比如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舌黯淡是桂枝汤证;发热、恶寒、身痛、腰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麻黄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这是小柴胡汤证。
  同一病可以见到不同的证。比如外感头痛,三阳病皆可头痛,如兼见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可用桂枝汤;如兼见身痛、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的可用麻黄汤;如兼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脉弦的可用小柴胡汤
  对方证的熟练把握,做到方证相应,这恐怕就是中医处方用药的极高境界了。方证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组症候群的有机结合。患者出现这一症候群的原因应考虑到其体质、地域、时节等因素,融合了中医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整体观念,而又体现了明显辨证论治的原则。
  熟悉方证,就是要在临床中逐步建立起方证清晰的、形象的概念,积累经验,见多识广,按照“方证相应”的原则四诊合参,辨证、处方、用药。
  陶节庵用麻黄汤治吐血,让我想起了师长的一句话“在处方用药的时侯,只要抓住关键的用药指征,一切症状都会随之缓解,并没有必要针对每一个症状用药,这已是中医处方用药的极高境界。"
-----------此证与麻黄汤证误用桂枝汤同。
-----------楼主此论,与我心有戚戚焉。

盖胡希恕一派、日本古世方派最重方证相应。惜乎此土不甚珍惜。
-----------抓病机,不能仅从证。
-----------胡希恕一派...今日中醫大有流行....
黃煌、馮世綸等...
乃過去徐靈胎、曹穎甫之繼承。

其優點確實實事求事,用性較強,
然其層次始終較低,
甚至有褒仲景而棄內經之勢。

捨道而從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學者宜多三思。
-----------以方证对应为中级进阶不失为仰承仲景之捷径,而欲求其所以然作仲景之思则不能不深研内经。

[ Last edited by 志一 on 2006/10/3 at 06:35 ]
-----------"经方的运用依据,不是某一单纯的症状,而是患者所表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也就是所谓的证。"

===此一句不敢苟同。

证、症....证候等几个术语的内涵,李致重先生有专文论述,有意者可以搜索、阅读。我辈学中医可以不必在文字官司上纠缠,但经方所治,只可说“随证治之”。可说成“随症治之”也无妨,要点在“随”--这个动态的词上。

症状、或症状群,只要能看到它(们)所提示的病机(或叫 机体当前偏离常态的性质、程度与趋势),就可以“随”之而治,调使之平。所谓辨证论治,即不是治症状、消除症状,也不是消除病理产物。而是使机体从当前的病态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转变。

所以,证,当成证据讲就可以了。但见一证便是,则一个症状即可。

“方证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组症候群的有机结合。”--如何才算“有机”呢?应该还有“病机”吧。

胡希恕老有一句话大意是“方证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尖端”。就是说,八纲、气血之类的都能辨得清,在有了基础辨证的前提下,如辨出病人是里虚寒证了,但治里虚寒的方子很多,你同时还能在辨清是哪个方子适应的里虚寒,这才叫“尖端”。而不是所谓的“方证对相”,上来直接就据“症状群”找方。

所以,方证非常重要,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应该大讲特讲。但要有前提,有基础。
-----------这里想引用下金庸《笑傲江湖》里风清扬传剑法给令冲时的一句话:“五岳剑派中有无数蠢才,以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学会就能无敌于天下了。嘿!背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若不能独抒胸臆,能成为大诗人吗?”其实学医也是一样,不能独出新意,死记熟仲景方剂,那永远只是张仲景肚子里的寄生虫罢了。书本是作者在临证过程中所得的感性东西写成理性的东西,读书就是把理性变为感性,恢复作者本的原本的感性,如死记硬背,到临证中反而受到其束缚!!!!!!!!!!正是金庸《笑傲江湖》“无招胜有招”之理,当把原书中的道理变成自已的意识之后,就会淡忘原文,但一到临证遇到时就会懂得灵活应用,这是本人在自学中医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希望各位不要给我扔臭鸡蛋就行了(我闪)
-----------学习!
-----------
Originally posted by 13531318585m at 2006/10/14 19:11:
。。。。。。。当把原书中的道理变成自已的意识之后,就会淡忘原文,但一到临证遇到时就会懂得灵活应用。。。。


妙,真妙。
我是说这句话妙,我非医,道理我不懂,但先生这句话确是真理。任何事都这样
相关文章
 抑肝导赤汤(《嵩崖尊生》卷七。)
 六君子汤(《杨氏家藏方》卷六)
 甘寒益胃
 请帮我看看这个黄芪建中汤加味
 中恶(儿科)
 独圣散(方出《金匮》卷下,名见《得效》卷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