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教程:《灵枢.水胀篇》
来源:《灵枢.水胀篇》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歧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痿论》的最后一段,关于治理的问题。也就是继续前面所说,治痿独取阳明,既然又独取阳明,那么下面到底怎么治呢?各种痿证。所以问了,

治之奈何?,岐伯答曰: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荥字有的人读成【xing】,井荥俞经合)

各补其荥穴,而通其俞穴。通就是通畅,换句话说,不是单独的只取阳明,要只取阳明就谈不上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了。用不上“各”字了。什么意思呢?独取阳明是说,各种痿证都应该取阳明经的穴位,那么用药物治疗的话,都应该照顾到阳明脾胃,同时还要根据痿证,到底属于哪一脏,属于哪一经?而取该经穴位针刺治疗。或者是用入该脏之药进行治疗。也就是说是两种,一种是要脾胃,针刺阳明经穴,要用针法的话,同时要针刺与痿证相关的经脉的穴位。所以叫各补其荥穴,而通其俞穴。就是五输穴,我们提过几遍的,各条经脉都有井荥俞经合五个穴位。那么这个治疗时候就要治了。

比如说,举例来说,筋痿,筋痿属于哪一脏呢?属于哪一经呢?属于肝,属于足厥阴肝经。假如是筋痿我们采用针刺治疗的话,按照原文,应该取什么穴位呢?应该取阳明的荥穴和俞穴。这阳明主要是讲的足阳明,足阳明的经穴是什么呢?是内庭、历兑,内庭嘛,第一个井穴是历兑,第二穴位是内庭,要刺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俞穴是陷谷,那是阳明。这是取这个,但是如果是刚才我说的是筋痿。筋痿应该取足厥阴肝经的穴。足厥阴肝经的荥穴和俞穴是什么呢?第一大敦,行间、太冲。足厥阴肝经荥穴是行间,俞穴是太冲。也就是说,筋痿应该取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荥穴是行间,其俞穴是太冲。“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冲曲泉属于肝”,这还是上学的时候背的,井荥俞经合嘛!

其他的一样,其他各经之痿,都应该是这样取穴,取所属之经的,相阴之经的荥穴与俞穴,这样治疗。但是在临床上看,针灸的时候倒不见得只针足阳明,那么如果上肢的肌肉痿呢?上肢的痿呢?当然也可以针足阳明。其实也可以针手阳明,合谷、曲池。合谷是俞穴、曲池是合穴手阳明经也可以取。同时要“调其虚实”。这里头还有补泻的问题,补其荥而通其俞本来就是有补泻了。其作用机理呢,总之是要调其虚实,痿证是虚啊?是实啊?虚当然是有的,知道,五脏之热导致的虚,但是也有实导致郁滞不通,郁滞在里头。比如气郁,那你还得要通,还得要泻。

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和其逆顺就是要使其顺了。使它调和而顺,精气,气血运行调顺,

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前面不是讲了吗,筋痿、肉痿、脉痿、骨痿,当然还有皮毛痿,各以其时受月,与它相应的时间有关系,取穴的时间、针刺的时间,要按着这个时间来进行治疗。比如说筋痿,筋痿属于肝,肝属于木,如果针刺日子,选日期的话,那应该选什么日呢?选甲乙日。甲乙属木,我们在前面讲痹论的时候讲过,所以针刺筋痿之病的话,应该在甲乙日针刺。因为甲乙就属于木,筋属于肝,肝在五行也属木,同样的道理,如果针刺脉痿的病的话,我们选用日期,应该选用丙丁日。十干日中的丙丁日,丙丁属火。所以各以其时受月,要按它相应的时间去针刺。这个“受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受气之月”,受气。“月”是时,受气之时。你说季节也可以,你说月份也可以,你说日期也可以。甚至于昼夜十二时辰也可以。所以这个“月”字,不要理解为二十九天半,或者三十天。那是一个月。“月”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受月”就是“受气之月”,也就是“受气之时”。肝受气于什么?受气于甲乙,木日。按四季来说,肝之气受与什么?春季。这叫各以其时受月。也就是人体内脏,和自然界相通应的时间。这样的话,

则病已矣,这样的话,病就容易治疗。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治愈了。

《痿论》这一篇,我们就串讲完了。

理论阐释

1 痿病的概念及其与痹的关系

203页。痿病的概念问题,是指肌肉萎缩,四肢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这就叫做痿。当然,又说《内经》称之为“痿躄”,因为痿泛指四肢,躄,我说了,是指足不能行。一般统称为痿躄,也就是痿。《内经》又叫做痿躄,又叫做痿疾,又叫做痿易。痿易的“易”字,就是严重的意思。特别的严重,痿软得特别严重。当然“易”字本义还有改变的意思,改变,交换。这个痿易就是说痿得很严重。

就症状特点而言,《内经》所载的痿病,有弛缓不收性质的,叫做胫肿而足不任地。我们讲的那个脉痿。有挛缩不能伸的性质,比如筋急而挛,这样两类,都叫痿。屈而不伸了,挛急的,那也是痿证。因此这痿,有软的,痿软不能用的,微软是痿,松弛,不能运动;也有拘挛的,拘而不伸的。也把它叫做痿。这是从本段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症状。

第二个问题,就是痿的概念及其与痹的关系,就是痿与痹的区别于联系问题。痿与痹,本来这两个字从字上来讲,是一个意思。你看咱们引了《说文》,《说文》是字书,很重要的字书。说,“痿,痹也”。痿就是痹。所以从字义,痿和痹是差不多,相同。就如同我们讲《营卫生会篇》营卫似的。“营”“卫”二字,如果按字面意义上讲,它俩是相同的。但是用到我们医学里面来,就赋予了他一个特定的概念了。它就不相同了。当然,痿、痹的混称的问题,教材谈到了,《内经》上也有,比如《气交变大论》说“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你看,它就叫痿痹。足不任身,看来是痿证,但是它也把它叫做痿痹。《阴阳二十五人》篇讲过,“善痿厥足痹”,痿厥足痹它作为一个情况出现。作为病机,是一种。所以有在种痿、痹混称的现象。我们还做了一个归纳,是有几种原因。

  1. 痿证、痹证多和外邪有关。这是《内经》混称的一个原因。这种病的发病,多和外邪有关。
  2. 痿证、痹证,症状多表现在肢体运动方面的障碍。这是混称的第二个原因。
  3. 痿证、痹证,多有不仁,不用这样的特点。这是症状问题。
  4. 痹和痿,这两个病有时候可以转,就是区别开来,比如痹久有时候可以成为痿证。教材引证了“发为肌痹,传痿脉痿”,首先是肌痹,那可以说是脉痹,但是“传痿脉痿”, 它从痹就传为痿,所以它可以传变。

基于这样四个理由,所以痿痹在《内经》时候,经常是混在一起说。教材上【理论阐释】也谈到,痹和痿毕竟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疾病,两者不同点,又有些区别,不同点在什么呢?

  1. 病因不一样。痹病纯属于外感风寒湿邪所得,或者说主要是外感分行湿邪所得的。因为痹证,我们也刚讲完,也谈到了,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那不也是痹证吗?但是毕竟风寒湿三气是主要的病因。而痿证有外感伤愈热,“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这不大热吗?“有伤于湿,以水为事”。那不也是外界的潮湿吗?或者居处相湿。这是外界因素。但是呢,痿证也有内伤,七情所伤的痿证,刚才我们讲那个五种痿,倒有三种是说的情志因素引起的。而在痹证的问题上,它就没谈到情志因素内伤这种情况。所以从病因上痿和痹有区别。
  2. 病的性质,也有区别。痹病以阴寒性质为多见。虽然有热痹,主要是由于体内的,人体的阳热体质使得邪气转化而来。而本篇所论的痿证,却多是以阳热为主。“五痿皆有肺热生”嘛,或者“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所以说,痿就其病因来说,是以热为主。
  3. 疾病的传变。从病情性质来说,疾病的传变也不一样。痹证首先是犯与形体,体痹病久才传与五脏。成为五脏之痹。所谓“筋痹不已,复感与邪,内舍于肝”,成为肝痹。 它是五体痹病久不愈才传舍到内脏。但是痿病并不是这么说的,是先有肺热叶焦,先有五脏热,使得精血津液耗失,不能养肢体,才出现肢体的痿。它是先从内而及外。从症状的发生生,也是这样的。
  4. 症状的特点。症状特点不一。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一般的无疼痛、酸楚等。当然痿病也有挛急的,刚才说了。但是毕竟是以手足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是其主要症状。而其病情与季节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但是痹证则不然,痿证的病情与季节变化没明显关系,痹证则不是这样,它的症状是一疼痛、酸楚、麻木不仁,这些为主要。至于那个痹证不痛的,那是少数的,反而是个很危险的病。所以痹证是以肢体的疼痛、酸楚,困重麻木为主要症状。病情变化受季节的影响。受气候的影响明显。

所以,痿、痹是有区别的,有不同的。这是理论阐释的第一个问题。关于痿的概念,痿证与痹证的联系与区别。

2 痿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有

  1. 情志不遂,五志化火。
  2. 形劳过度,耗气劫阴。“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热舍予肾”等等,那是形劳过度,耗气劫阴。
  3. 房事过度,耗劫肾阴。“意yin于外,入房太甚”。房事过度,耗劫肾阴是痿病的原因。
  4. 外感热邪。“逢大热而渴”,是外感热邪。
  5. 湿邪侵袭。刚才我说的,“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若有所留”等等这些。

这是痿病的发病的原因。

发病的机理,教材作为五点作了总结。

  1. 五脏气热,发为痿证。因为五脏分别主五体,五脏气热就消耗津液而不能滋养五体。所以五脏气热,是发为痿病的重要的内在根据。五脏气热,气热耗津,津不布散,相关的肢体得不到营养而痿。
  2. 肺热叶焦。肺热叶焦是各种痿证发生的前提。为什么呢?是因为肺的功能有宣散津液的作用,各种痿病条件具备了,得有肺不能宣散津液。或者你各种痿病的条件没有,就是一个肺不能宣散津液,也可以引起痿证。所以肺热叶焦致痿是很重要的前提。
  3. 胃气虚,水榖化源不足。尽管你没有其他的病,就是一个水榖化源不足,不能滋养肢体,照样可以出现痿证。所以痿病的出现,脾胃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原文最后谈治法的时候,专论一段“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不是讲了吗,不论从经脉上也好,从什么其他方面也好,但是都没有离开阳明是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气血化生之源的这个基本的概念。但是你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只答到气血化生之源,那大慨算你对了三分之一,就是说,假如我要问,讨论为什么要治痿独取阳明?你说因为阳明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滋养全身,如果答了这句,只能算对了三分之一。因为咱们原文上,还有其他几个方面讨论。从经脉,从宗筋与冲脉、带脉、督脉,这些关系,所以脾胃气虚致痿缩很重要的方面。
  4. 肝肾阴亏,肝肾亏虚致痿,肾主骨,肝主筋,入房太甚,意yin于外,可以伤肝,可以伤肾,而出现筋痿和骨痿。
  5. 湿邪浸yin致痿,或者居处环境潮湿,或者工作在医学考研网水湿当中,那都可以湿邪侵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停留。教材引了我们过去学过,病因里头,《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那不是感受湿邪,化生为热,阻滞经脉,气血不能运行,而筋失其养,出现拘,或者出现痿。

这方面的论述在《内经》里头还有很多,这是关于痿病的发病的问题。病因、病机、发病。

3 痿病的辨证分类

205页下面。痿病是很复杂的病。从《内经》相关篇章来看,它有

I 按五脏郁热

按五脏分类。由于五脏郁热导致的,那么因此有

  1. 痿躄。痿躄的病,其实是皮痿的意思。因此它说皮肤干枯不荣是主要特点。那是痿躄。
  2. 筋痿。筋痿的临床表现,是肢体的拘挛为主要病症。
  3. 骨痿。骨痿是下肢痿软,不能站立。足不任身。
  4. 脉痿。脉痿也是下肢的关节松弛痿软。“枢折挈而足不任地也“。是指下肢痿软,不能站立和行走。
  5. 肉痿。是指的肌肉麻木,又痿软无力,这样的症状特点。

这是关于五脏郁热而痿,出现的五体痿。

II 湿热痿

本段讲的,就是《痿论》这一篇讲的是有伤于湿那个痿。同时我们刚才又引了《生气通天论》的“外受湿邪,湿郁化热,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也是湿热致痿。

III 脾胃虚弱的痿

脾胃虚弱引起的痿,这个倒也是很多见。脾胃虚弱的痿,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讲过,脾病而四肢不用,也是一种痿病。教材在这里头还引了《证治汇补》的话,“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它说气虚,不能滋养筋骨,也可以出现痿。

IV 肝肾亏损的痿证

这是关于痿病的辨证分类的问题。

4 痿病的治疗

  1. 治痿独取阳明,这个我已经在串讲当中已经涉及到了,谈到了这个问题。你看,治痿独取阳明这个道理,我们教材已经讲了三点,
    1. 五脏六腑之海,气血化生之源。
    2. 阳明与宗筋的关系。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3. 阴阳总宗筋之会,于带脉和督脉相关的问题。
  2. 辨证论治

    就是根据痿所属的经脉,和所属的脏腑,而取该经的荥穴。“补其荥而通其俞”的问题。
  3. 因时治疗。所谓“各异其时受月”。因时治疗,季节问题,日期问题。所谓甲乙属木,丙丁属火,等等。和内脏的相应的关系。

所以治疗上,我们提出三点来,一是治痿独取阳明,二是辨痿所在脏腑和经脉,三是因时制宜。

【临证指要】

1. 痿病的治疗

痿病的治疗,一开始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到清热,因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病。更主要的是注意清肺热,其病开始都有发热的症状,而又肺热的表现。皮毛热的表现。所以痿病开始治疗,发热的阶段,应该注意清肺热,宣散肺气。这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这个阶段往往是被忽视,当一般的感冒病来治疗。当然,从中医看,作为一部感冒,认为它有热,治疗也不是错,也对。

在中期,它往往没有热势很明显的时候,那就应该考虑到其他脏腑,用药的话,考虑到各个脏腑的问题,而调脾胃,补脾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不管哪一种痿证,到中期的时候,已经没有热象明显了,那就不要再清热了。调脾胃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后,最后,痿证相对来说后期了,那就注意要用滋补的方法。补肝肾的方法。也就是初期以肺为主,清肺热为主,中期以调脾胃为主,后期的病应该以补肝肾为主。治疗痿证。

教材上提到的是按病因来说的,“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如肝阴不足,虚热内炽的筋痿,可以选用伐木汤,肾虚的骨痿可用大补阴丸。湿热致痿可选用二妙散。如果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阴虚者,可用琼玉膏。如果肝肾亏损的,经血不足而成痿的,可用虎潜丸,或者六味地黄。虎潜丸现在好像没有成药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查到。自己配也可以。

在七十年代以前,有加味虎潜丸。中医研究院生产过,我还用来治过这个痿证,小儿三四岁的,腿软,走路起来,看一腿长一腿短,肌肉消瘦。用这个加味虎潜丸,治疗几个月,还不错,有这种病例。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三十多岁,长到一米八个子,打篮球没问题了。找我看病的时候,他病已经是有一年多了,这种热象,什么都没有,就是看到肌肉痿,一腿长一腿短,其实不是一腿长一腿短,它因为无力了,就显得它短了。

这是关于痿病的治疗。我这个说法和教材的分析不一样。我说初要用清热,中要用调脾胃为主,晚期要滋补肝肾为主。

痿病的治疗,又提到“独取阳明”的临床应用问题。这个因为反复的讲过了,具体可以自己各位自学。这一篇《痿论》我们就讲完了。

第八节 《灵枢。水胀篇》

207页,最下面。这一篇为什么叫《水胀》篇呢?这一篇是论水胀诸病,不只是一个水胀病。几种病。从其内容来看,是论水胀诸病,病因、病机、症状、治法,以及鉴别诊断。这几种胀病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开头是先讨论的水胀,由于文章的开头提出的病,是提出的水胀,所以篇名叫做“水胀”。那是《内经》篇名,也是一个问题,有人发表过论文,专门研究《内经》这些篇名的命名方式。这个开头说水胀,所以篇名叫水胀。《内经》有几篇是这个形式起的名。就如同我们以前学过的,《百病始生》 ,它第一句话“夫百病之始生也”,所以那篇名就叫“百病始生”。这是《内经》篇名的一种形式。

这一篇分作这样两段。第一段,208页。讨论“水胀”“肤胀”(皮肤的肤)“鼓胀”。第一段是论水胀、肤胀、鼓胀,这三个病。当然也是论这个病的症状、病机、鉴别,篇名当中我们谈到了。我先把这一段读一遍。

黄帝问于歧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歧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这段是讲的水胀。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
歧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一开始,列出几个病名,“水”,教材有注释,这个水,其实就是指的水胀。因为本篇第一点是讨论的水胀。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这几个病,怎么区别的问题。谈到了鉴别诊断,特别是鉴别诊断。有什么不同?症状有什么不同?当然也涉及到病因问题。可是提到这样六种病,但是在全文论述当中没有石水。所以教材注释当中说,可能是,怀疑这原文有脱漏,也就是脱漏了石水病的症状是什么?当然,石水病在以后的文献,张仲景的文献当中就有这个病了。《内经》别的篇也提到了石水的问题,但是这一篇提出来了,可是具体没讨论。所以开始提的是六种病,下面具体讨论的是五种病。所以怀疑有脱漏。脱漏石水这个问题。

歧伯答曰:水始起也,水胀病的开始,

目窠上微肿,就是眼窝水肿

如新卧起之状,水肿的样子好像新卧起之状,刚睡醒觉的时候,眼泡有点肿。其实这个水胀开始,病机上存在着阳不化水的问题。阳气不足,不能化水,因而出现水胀,眼泡肿,首先是见到哦眼泡肿,好像刚睡起来的那个样子,还有,

其颈脉动,颈脉,颈两侧的动脉,人迎脉,现在所说的颈动脉,搏动,不用摸就看到它搏动,就是阳明之气被水邪所扰的问题,颈脉动。或者是水邪涌动,水气涌动,导致了颈脉的搏动。还有呢,咳,

时咳咳嗽也是水气上迫肺,水气上迫于肺,所以出现咳嗽,

阴股间寒,大腿内侧寒冷,这是由于水湿所伤,水湿所伤,伤了什么?伤了阳气。刚才我说了,这个水胀病一开始,本身就存在着阳不化水的问题,所以阴股间寒,也是水湿、水寒的现象。水湿之邪,进一步地阻遏了阳气,那么使它更凉了,更使得阴股间寒。阴股,也是足太阴的经脉所过的问题,水湿重也影响独取哦太阴经。当然,足三阴经都走于腿内侧。所以涉及到太阴的问题了。

足胫肿,这个肿,也就是肉月旁的那个肿,小腿足腕以上肿,这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看一看这人有没有轻度浮肿,首先看看足腕子按下去有坑没有?足腕子这个地方最容易出现,

腹乃大,这个水,可不单是足肿了,腹水都出现了,腹乃大,肚子里都有水了。

其水已成矣,这个时候可真的成了水胀病了。已成,就会计资格说明病重了。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这是一种诊断的方式,这种腹水拿手按下去以后,水就起来了,好像“裹水之状”,那好像皮囊里头装着水似的。那么一按就起来。一按下去是坑,它是在腹部嘛,要有腹水,一按就起来。就是说那水是在腹内。而不是在皮下。所以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这是水肿病的证候表现。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下面说,肤胀何以候之?怎么样诊断肤胀这个病?它有什么证候、临床表现?肤胀何以候之?

歧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歧伯说,肤胀,从病因来说,病机来说,它是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寒气在表,客于皮肤之间,影响了卫气正常的运行,停留在皮肤之间。所以出现“”

空空然不坚,敲得起来,敲得皮肤下嗵嗵响,但是并不是实浊的浊音,而是清音。空空然,不是实音,不是浊音。

腹大身尽肿,这样的病人,他也腹部胀大,全身都浮肿。但是这种浮肿,它是以气为主。是气、水聚于皮下。有气有水。不单是水,气与水聚于皮下。所以敲起来空空然不坚。

皮厚,所以它有皮厚,这个皮厚它就不是完全是水,要是水胀到皮下,那时亮亮的。就显得特别薄,胀得皮都很薄了。但是这个胀呢,它皮厚。这也是一种区别。水胀的话,不肿得皮肤都发亮了吗?那就当然就显得薄了。这是水与气聚于皮下,或者说滞于皮下。同时,

按其腹,窅而不起,就是凹陷下来,它不起来,那是区别它这个肚子里头,和上面所说那个水胀的水是不一样的。

腹色不变,此其候也。,皮肤颜色没有什么改变。皮肤颜色没改变,是又和下面那个病相鉴别。所谓是两两鉴别。从鉴别诊断上是两两鉴别。肤胀既和上面的水胀相鉴别,是按其腹,起和不起来区别。腹色不变又和下面的鼓胀相鉴别。但是应该看到,这个水肿按起和不起的问题,《内经》这篇是这样的记载,在临床上还要具体分析,那就是说气肿按而不起,水肿按而就起。临床上还要具体来看。

下面看鼓胀,鼓胀这个病,实际上是水湿内停,和刚才那个第一个是阳不化水,第二个是寒邪客于皮肤,不一样,鼓胀是水湿内停。

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说腹胀身皆大,腹部胀大,全身都胀大,

大与肤胀等也,这个腹部胀大,大的情况,就和那个肤胀相似,和水胀不一样。水胀的皮肤都薄了。肤胀跟鼓胀皮厚,这不“大与肤胀等”吗?但是跟那个肤胀有什么不同呢?

色苍黄,腹筋起,跟肤胀不一样,肤胀说腹色不变,而这个病,肚子很胀大,全身都肿起来了,胀大了,但是色苍黄,其色青苍而发黄,水肿病不会苍黄。这个肤胀病是腹色不变,而这个鼓胀病的特点,就是色苍黄。颜色是不同。同时还有腹筋起。腹部的经脉鼓胀起来了。就现在所说的经脉怒张了。腹壁的静脉怒张了。

此其候也,这是它的特点。因此鼓胀病,倒和我们现在常说的肝硬变腹水,倒有相似。静脉怒张,所以导致腹筋起,而色苍黄。好多肝硬变的人皮肤颜色也是又青又黄的颜色。跟那个水肿病的颜色不一样。

所以这个水胀、肤胀、鼓胀,它们虽然都有胀,胀大,但是具体情况有区别。症状表现可以鉴别。这就是这个第一段。

【理论阐释】

谈到的是几种具体的病,特别是水胀病。因为现在临床上不叫水胀病,水胀病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病?或者《内经》关于水胀病都有些什么论述?关于肤胀病是些什么病?《内经》对这个病的全面的论述怎么样?以及鼓胀病的问题。从理论上阐释一下。把《内经》有关的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的介绍。下一节再具体讲。

[完/46:53]


相关文章
 发展中医的最佳途径
 天灵膏(《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现在相信中医看中医的都是些什么人?
 13个月宝宝发烧
 疟疾
 华佗赤散(《千金》卷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