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教程:内伤病的机理及治则
来源:内伤病的机理及治则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教材168页。也就是《百病始生》。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机理的【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

上节课我们把那段的原文串讲完了。在串讲过程当中,其实我已经讲到了,积病的病因和机理的问题。【理论阐释】当中又提到了积的病因与病机。病因,主要是寒邪外袭,七情不和,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这都是原文的话了。

进一步讲,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所以寒邪是积病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外因。正是因为寒,寒邪的性质有凝敛的性质,所以可以使气血津液凝聚而不散,因此容易结成块。再有就是七情不和,七情也是导致积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到现代研究癌症的专家们,近年来也承认了情志因素或者精神因素,在疾病形成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我好像讲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在上个世纪就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西医界还基本不承认精神因素对于这类病有影响,反正在西医《内科学》上,谈这些病的病因的时候,甚至于外科上,很少谈到情志因素,我不是讲过吗?在上个世纪就五六十年代,那最先进的思想是“巴甫洛夫学说”,说条件反射,说狗一吃食给了什么刺激,它就得了胃溃疡了,那是新理论。在当时来说,那还是新的学说。但在我们《内经》时代,已经提出来这些病和精神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

因为七情产生气机紊乱,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七情过激,首先导致了内脏的气机的紊乱,我们在讲《举痛论》的时候,所谓“九气为病”,其中有六个气都是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气机紊乱,而形成各种疾病。所以这里头,咱们在病因病机里头又提到了七情,当然也有饮食劳倦等因素,同时,也可以看到,虽然寒邪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寒邪侵入到体内有化热的可能,由于个体的状态,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有化热的。尽管是寒邪,它也有化热的。七情六欲,都可以化火。五志都可以化火。所以也可以有化热的可能。因此,对于这类的病,从传统的理论上看,处了寒、除了瘀、除了痰、除了气血等等之外,它也有一个化热的可能。

所以,总结说,积的病机,主要是寒、气滞、血瘀、津液凝涩,津液凝涩就聚而为痰。积聚而不散,日久而成。同时又指出,《内经》当中关于积的,还有《灵枢。水胀》,《灵枢。刺节真邪》等篇,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临证指要】

  1. 积的病因理论,对预防癌症的积极意义。

    这又结合现代临床的影响观察了。积,也就是坠生的肿物,现今临床称之为癌,当然肿物有良性的、有恶性的。好像一般的说,恶性的才称之为癌。现在所称之癌多属于“积”的范畴。这没问题。本篇所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这个“寒”可看作广义的,这是临床指要当中,结合现代的临床提到了,这“寒”可看作是广义的,泛指外邪。就是说除了寒之外,还有其他的外邪。有热、有毒,它都可以算在其他的里头。

    从临床观之,气候异常变化、紫外线照射过度,日光的暴晒、空气的污染,均可致癌。这些个因素,就不能说是简单的“寒”。因此教材上说,这个“寒”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是结合现代的基本谱的情况。现代的致病病因的情况。

    《内经》中又指出七情过激,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积证的发生。这些致病因素,都是从生活方式方面提出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研究报导,那就是近年的报导,直接与遗传、职业有关的癌症是存在的,但是为数不多。而与人类生活方式,或是生活中的行为有关的癌,却占到了80%。真是遗传的、天生的是少数的。多数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行为有密切关系。因此,医学界提出了,“生活方式癌”的概念。这一认识与《内经》的论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认为抽烟、酗酒、熬夜、吃夜宵,吃夜宵也容易致癌。白天吃饭,看来夜里不应该随便吃。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呼吸汽车排出来的尾气,甚至于在家里吸入炒菜时释放的油烟,都有着致癌的可能性。当然这是一种可能性的问题。所以这些个提出来,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转型,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心理负荷的加重。饮食中各种添加剂的加入,营养过剩,这确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营养过剩了。于衣食住行有关的不健康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癌变。这确实是结合现代的发病的情况,结合《内经》的理论,谈到了这样一些问题。确实是值得注意的。

    这个食物中的各种添加剂,就这一点来说,确实值得重视。为了长期保存,加添加剂,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为了保存,是对的。但是这类东西如果吃得过多了,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近年来好像好一点,在八十年代那个阶段时候,有很多的所谓的保健品,其实加入的东西都含有激素类的东西,说是小孩子吃那个长得快,吃了长的胖。吃那个保健品就食欲好,好吧,近年就看到了,有些小孩子在八岁,女孩子她就来月经了。太早,长得肥胖肥胖的。细打听,当然我没做过大面积的统计,个别病例确实看到了,那跟她们小时候吃那些东西,都是有关系的。所以不要随便吃一些所谓的补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哪个是真的保健。换句话说,我们做医生的也应该宣传,向病人做宣传,向群众,不是病人的健康人群也可以做宣传。不要随便去吃所谓的保健品。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当的保健品。还要注意这些保健品是否真的保健,而没有毒副作用的保健。这我们做为医务工作者,不但自己要知道,还有义务向群众进行宣传。这样的话,才可以提供全民的健康水平。
  2. 积的病机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这一点我们在讲课当中也谈到了,它的病机的理论还是从病因来说,病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这也属于病因,本身也是病机。痰凝是津液凝聚才成的。所以四者合并凝聚不得散,日久成积,在临床上这提出来对于邪毒壅盛的积聚,用攻毒散结的方法。比如举例还有蟾皮、斑螫露蜂房七叶一支花、半支莲等等。这有散毒的作用。

    对于气滞血瘀的积聚,用理气活血散结的方法。比如黄药子、槟榔枳实枳壳仁、红花三棱莪术之类。理气活血。
    对于血瘀严重的,可以用逐瘀的散结的方法。比如水蛭虻虫。虻虫我们也是读熟了,虻虫,其实本身那个字念【meng】。我记得在民间叮牛那个叫牛【meng】,反而以上学,倒学出是牛【mang】来了。这本义应该是读【meng】才对。我也读熟了,所以咱们现在说清楚,这个字应该念【meng】虫。有时候我也读惯了就读成【mang】虫。乳香没药。这不理气散结还止痛吗?
    若有气滞血瘀与痰浊凝结者,可在理气活血基础上,再结合化痰散结法。如胆南星、生半夏木馒头海藻昆布、象贝母之类。
    如肿块坚硬,可用软坚散结法。比如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山慈姑之类。还举了一些药物,根据一些情况了选用。

    总之,中医临床治疗积聚,治法多样,药物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抓住了寒凝、气滞、血瘀、津液涩渗四者为纲。同时有提到了,在治疗的时候,即使是“大积大聚”,也不要用量过大,病程要适当控制,所谓“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可以用攻泻,可以用散结,上边所说的那些方法,但是要“衰其大半而止”。不用用药太过。用药太过就伤正气,所谓“过者死”。这是治法当中的重要理论。以后我们在讲治法的时候还会要提到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也要十去其九。这个理论在治法当中还是要讲到的。

这一段就讲完了。下面讲最后一段,《百病始生》的选的最后一段。169页。这一段是讲的内伤病的机理及治疗原则。我先读一遍。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歧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歧伯答曰: 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串讲一下。其生于阴者的阴是指的五脏,生于内,内主要是指五脏。其生于阴者,主要是说内伤病,伤于五脏的病证,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它的病机怎么样呢?歧伯回答说,

忧思伤心,七情的致病,忧思这类的疾病,引起的疾病,首先是伤心神。因为心藏神,忧思这类情志病,首先是伤人心神。当然我们过去学过,说“忧思伤脾”,又说“悲忧伤肺”,又说思伤脾等等。伤不伤脾,伤不伤肺,当然伤,但是就从“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个角度而言,精神、情志这一类的因素导致的疾病,都影响心。伤其他脏,但也都伤心。所以说忧思伤心。并不是说不伤别的,而是它多伤心。

重寒伤肺,这里虽然是说的内伤病,但是这个“重寒”,从病因来讲,就不单是从内受了。就是有外受寒邪,内伤寒饮食,所以叫“重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叫做“形寒寒饮则伤肺”,形寒就是身体受外寒,外受寒邪,寒饮,就是内伤寒饮食。吃了寒饮食,就影响肺。所以叫重寒伤肺。为什么伤肺呢?外受寒邪伤肺,那是由于肺主皮毛,所以寒邪侵犯皮毛,很容易影响到肺的宣降失常了。寒饮食入胃也伤肺,是因为肺脉起于中焦,经脉起于中焦。突然接受到寒饮食,这寒气就随着肺的经脉而上入到肺。也伤肺,所以是重寒。内外都感受寒邪,容易伤肺。

忿怒伤肝,七情当中怒伤肝,愤怒容易伤肝,怒为肝之志,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酒醉本身就伤脾了,再汗出当风,风为木之气,也伤脾,其实我们前面讲过,在《经脉别论》上讲过,说“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摇体,身体的摇动、劳累,也可以伤脾。所以它这有醉以入房,本来醉以入房是伤筋伤肾,但是它这里提到了,它也伤脾,当然醉伤脾,酒醉伤脾。这个“入房”反而也是劳累汗出。下边接着又汗出,又受风邪,风为木气,因此伤脾。当然啦,一般说“入房”首先是容易伤肾,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用力过度,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入房,本来就伤肾,再加“汗出浴”,汗出,表虚,再受水气,洗浴再受水气,水是寒水之气,这时候容易伤肾。因为本来入房就肾虚。汗出了,肌表疏松了。再受到寒水之气的侵袭,所以伤肾。

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这就是内外三部之气,它这句话是总结前文了。一开始的时候,不是病分为三源吗?《百病始生》篇开始就讲了。“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这就又呼应开头的话。呼应本篇的开头。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同样是说的,忧思喜怒伤于脏,风雨伤上,清湿伤下。但是这一段没涉及到风雨清湿的问题。因为它是作为全篇的,对前面的那个理论的一种呼应。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内伤治病怎么治啊?回答说

察其所痛,所痛就是所病,病痛。病就是痛,这个“痛”就是说病。察其所痛,就是察其所病,察其病证、察其证候所在的部位,以知其应。根据它疾病表现的不同部位,来判断它应与何脏?应于何经?或是属于哪脏之病,属于哪经之病。所以说

以知其应,察其病的部位,来判断它是属于何脏、何经之病?就是说应于何经?应于何脏?因为内脏在肢体上都有不同的部位所主。就在面部上也有不同部位所主。在经脉上也不同。说肝脉医学检验网布两胁、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腰为肾之府,这不都是“察其所病,而知其应”的问题吗?同时要察其所痛知其应。还要判断其虚实的问题,是邪气盛为主还是正气虚为主呢?是属于气之病?还是属于血之病呢?所以说

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但是在治疗的时候,要

毋逆天时,不要违反天时,因时制宜可是很重要的理论。这个“时”有四时,有二十四节气,有昼夜晨昏,还有五脏六经所应的时辰,这都是“时”,都是属于天时。都要和这些天时联系起来。不要违背天时与人体统一的这样一个规律。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甚至于叫天人合一。不要只看到人,只看到病,而没想到天。那就片面了。所以要毋逆天时。是讲的因时制宜的问题。

是谓至治,这是最高尚的、最重要的治法了。

理论阐释

内伤五脏的病因问题。提到了七情太过、重寒、房劳、劳倦等因素。可以造成五脏的病变。所以教材提出,根据原文举的例子,有以下两点启示。

  1. 脏腑得病,常由内外合邪所致。比如重寒伤肺。这一点刚才我讲课当中提到了,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上,有说是“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感于寒,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和本篇记载思路完全一致。只是文字上稍有出入,这是第一点。内脏之病,常由内外合邪所引起来的。
  2. 五脏病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点,心肝之病多由于精神情志失调,肺病多由于寒邪,脾病病多由于饮食不节,肾病多由于劳伤、房室。是的,这是临床确实多见。所以这些都为后世的脏腑辨证,提供了依据。

临证指要

对于这一段的理论的临证指要,首先提出还是“重寒伤肺”,或者说是“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内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这是对临床认识喘咳病证,特别是小儿支气管哮喘、老年人老慢支的治疗,辨证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接着讲此类病人大多素有痰湿寒饮内伏,成为发病之宿根,外有寒邪相袭,或者饮食寒凉,内外合邪,外受寒邪,内伤寒饮食,以致内外合邪,中外皆伤,故喘咳易作,易反复发作。所以治疗的时候要祛除外寒、温化内饮,缓解时候可以用补益肺肾之气为重点。

有些时候,特别这种情况,小青龙汤是很常用的。当其喘发的时候。因为他内有饮邪,外受寒邪,那不是小青龙汤很常用的治疗这类的喘,还是不错的。但是喘病是很难治的。有效有效,说彻底治愈了,相当难。因此对于喘病的治疗,除了发病的时候要治,缓解期还是要治,缓解期怎么治?那是根据病情不同,这里提出来说补益肺肾,还可以常用培土生金,甚至于还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因为这种喘往往是秋冬多,还有夏天就开始治。所以“春夏养阳,秋冬阳阴”的另外一种理解。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在缓解期的时候,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医生,当然我们要不断地想办法,提高治疗技术,提高疗效,这是重要的。但是目前看这类的病,还有可能迅速地速效,就治疗好了。 所以还得稳下心来治疗。病人也应该这样。稳下心来,接受一段治疗,不然的话,喘了就治治,不喘拉倒,这个病可以跟到人老,都不好。这并不是太少见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讲的《百病始生》篇。就讲完了。换句话说,第四章,病因病机讲完了。下边对本章作个小结。

我们就按教材的170页,那个小结。病因病机这一章,我们才学术内容上,学术思想上来讲,先谈第一点,

1 病因

病因从本章,特别是从《百病始生》这一节,可以看到,分为三大类。所谓的三大类是指

  1. 上:风雨伤上
  2. 下:寒湿伤下
  3. 内(中):喜怒不节、用力过度、入房太甚、五味太过、饮食劳伤则伤脏。

同时我也在讲课当中提到,如果按内外分,可以分阴阳两类。“其生于阳者,得知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就酸阳一类,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算阴邪一类。这是病因。要这样分的话,就可以分为两类。都是本篇的内容。

2 发病

发病的重要的问题,重要的理论,就是“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正气虚,又有虚邪存在,如果正气不虚,一般的说,有虚邪也不发病。当然是一般的说。所以正气在发病的过程当中还是主导因素。所谓“内因”,还是主导。一般的说,内因素主导的。这是发病的问题。但是在发病的问题里边,我们又特别提到了,有一些邪气它是具有传染性的。发病它也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特别容易发这类的病。我们要应该注意进行适当的预防。甚至于根据它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所谓不同季节,主要是根据不同的邪气的性质,某个年份,某个季节,邪气就基本具备那样一个性质。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还要根据这个时间、这个特点来治疗。也就是大体上是属于五运六气范围的东西。但是我们在《内经》其他篇章里头,也有这类的理论。所以我在讲发病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有些感慨的话。希望我们不是单纯知道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原则上知道这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具体问题上,你还得认真地分析,才能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点就需要深入地钻研。也就是这一点才是学习中医的时候,最难的东西。那才拿起来能用的理论。这个理论也能用,但这个理论宏观的、很大的、也能用,在解决那个具体病的时候,它已经单纯是这个就不够了。所以这么提,就是我们有的青年的医生,因为中医不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吗?完了,我都知道了。其实还不知道。真的见到病了,哎哟,今天来的病得这么治,下个月来的还是这个病,就不能这么治,再这么治就不好。这种现象可是常见的。那是为什么?那是中医理论还有其他很多细微的东西,需要深入钻研。那一点是更费心思的。但是也是只有到那一点了,我们的治疗水平、我们的医疗技术,才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不然的话,感冒来了是风寒、风热,风寒麻黄汤,风热银翘散,这还用学几年的大学,大学毕业后,还要读研究生,还要读临床的专业的研究生。不必要了嘛!三个月还不会当大夫。那大夫水平就绝对不好,绝对不够高了。所以我说不满足,也确实不能满足,学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不是说一蹴而就的东西,不是说你聪明,我就学三年就全会,那是不可能的。聪明也不可能三年你就全掌握。当然,入门之后,再不断提高,入门并不是很难。只有入了门面才能不断提高。

3 传变

疾病的传变问题,有外感、内伤的不同。外感疾病大多从皮毛而入,由表入里,逐渐深入。但是本篇提出来的,和以前的传变有特殊的地方,就是最后它可以传到肠胃之外来,不是说从表入里,入脏入腑,入骨髓,不单是这个,也不单是相克传、相生传、表里传,它就有这种传法,就从肠胃之中,就传导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因此疾病传变问题,《内经》里头就我们学过这一章,已经提出很多了,特别还有提出来“不以次入”,“传化有不以次入”,“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那还有,没有这些次序的传变。所以,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皮毛、孙络、经脉、大输脉,然后到腑,然后到脏,然后到骨髓,它要都是这么简单,那医生也好当。客观上不是这样。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基本规律。还有一些特殊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些传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是简单化的那么一种传。不是程式化的。我们想的,它应该这么传,不是那样的。

所以五脏疾病有逆传,即子母传,有顺传,就是所胜传,体现了传变规律。也有不以次相传,又体现了传变的特殊性。一般性和特殊性。这才是事物的本质。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

关于病理,这里列出了八条。

  1. 阳气失常。阳气失常出现很多的疾病。表现:卫外失常,阳气厥逆。阴虚和阳亢,阳盛内热,阳气郁遏、阳气蓄积,以及病久传化。“阳气蓄积则病死”,“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这不都讲的阳蓄积的问题吗?“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厥逆也可以出现很多疾病。薄厥、煎厥,它都有逆的问题。还有阴虚阳亢则热,阳盛则内热。阳气郁遏等等情况。
  2. 阴精阳气失调,阴阳不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要阴阳失调呢,那就离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强不能秘”,已经不行了。阳强而不能固密,阴精就泄露,所以“阴气乃绝”。从病机上,又有阴精阳气失调。
  3. 五脏虚实。谈到了五实证,邪气壅滞于五脏而出现五实证。比如肺实皮热,心实脉数,脾实腹胀等等,五实,还有肝实闷暓。还有五虚证,五脏的虚证。肝虚少气,肾虚的泄利前后等等。五脏证有实证,五脏有虚证,脏腑虚实。本段当然还讲了其他的五脏虚实问题。

    同时,由于病机是邪实阻滞,所以在预后方面,或者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对于实证,应该使得邪有出路。对于虚证,应该让它气血得以恢复。特别是胃气那个恢复。所以,五实证虽然是死证,但是“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身汗,表实可去,泄利,大便通畅,就是里邪可去。同样的是五虚证,如果“浆粥入胃”,则后天之本可以生了,气血生化有源了,再注泄止,正气不再继续脱失了。虚者也可活。所以在谈到五脏虚实病机的问题,也谈了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

  4. 九气为病。就是“百病生于气”,是气机失调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或者说,很多的疾病都是由于气机失调。当然导致失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气机不失调,气机调顺,他不会有病。特别在九气为病里边,《举痛论》这一篇讲的九气为病。最后我们讲的这一节《百病始生》,也讲到“百病生于气”,都是谈的气机失调。
  5. 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这个是《素问。调经论》里边讲的,主要是指的《素问。调经论》所以那部分内容。有“阳虚外寒”,“阳盛外热”,这是指的外感疾病寒热发病的机理。“阴虚内热”乃是劳倦伤脾,脾气不运,胃中榖气郁而化生为热。“阴盛则内寒”,是指的阴寒上逆,胸阳受损,血脉凝涩的病机。这一个问题,特别重要的是阴虚内热,也就是《调经论》“阴虚内热”的病机。是必须要牢www.med126.com牢地掌握。我在讲课当中,没有特别强调这句话,因此现在补充说明。

    153页下边到154页的这段病机问题。特别是阴虚内热,“阴虚内热”这几句话应该是背下来。这一段都是应该熟记的东西。我讲课当中好像没提这句话,强调是强调了,现在明确,“阴虚内热”这几句话是要背的。这一段应该熟记的。

  6. 五脏病机。主要是指的病机十九条。《至真要大论》这一段病机十九条。虽然病机十九条在本篇,《至真要大论》这一篇,它主要是讲的六气的病机,后世引申到脏腑病机,完全可以。所以这里又提到五脏病机,也有五脏病机的。这个引申到五脏病机去了,那就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高士栻在这个问题上,还有校勘的说法。

    这个病机十九条,十九条都得背,顺序你可以颠倒,比如说你先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再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个顺序可以颠倒。当别的不能颠倒。你别诸寒收引,皆属于肝,那就不行了。所以,要背下来。或者说,每一句,每一句都得熟记。这十九条。好像我讲课当中也没说要特别熟记,同样的,这次要补充说明一下。

  7. 六yin病机。六yin病机就是十九条当中的特别属火、属热的病机最多。这个我们在讲课当中也已经提到过了。体现了火热致病的普遍性,并表现了火热之邪的病机的特点。你看,火热燔灼,火性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热伤津,火性急速,暴注下迫,暴注,就是急骤的一种现象。皆属于热。而且火热容易扰乱心神,“疼酸惊骇”,“诸躁狂越”,那都属于火热。是吧,扰乱心神,惊骇不也是心神问题吗?躁狂不也是心神问题吗?还可以腐肉酿脓,“诸病胕肿,疼酸惊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那不也是火热外体?还有热极生风,诸暴强直,都属于风。诸热暓瘛,是热。现在是讲热邪,可以生风,热极生风。诸热暓瘛【maozhi 或 wuqi】,皆属于火。还可以扰乱肠胃的气机而出现诸胀腹大,或者是暴注下迫。那不都是扰乱肠胃的气机吗?还有甚至于可以引起阳盛格阴。出现真寒假热的症状。“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上边讲的都是火热。寒邪致病,可以使得阳气不能蒸腾,而出现水液澄澈清冷。风邪可以出现的,或者湿邪可以损伤筋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病皆属于湿。出现角弓反张这一类的疾病。在这里还有强调一点,病机十九条虽然是讲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但是在具体十九条中没有燥。我在讲课当中提到了,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补充了燥一条,是这样的。

    “诸病枯,干劲皲(=皴)揭(不是竭),皆属于燥”

    手背子皴了,这个皴揭,是这个意思。所以病机十九条是很重要的。这一段,我刚才说了,都需要背。或者说要熟记。每一句话都要记下来。

  8. 积。积的病机问题,说“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又说外感寒邪,卒然多寒饮,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内伤忧怒,皆可使气滞、血瘀、津液凝涩,并凝聚而日久成积。这在我们上面讲《百病始生》的时候,也已经强调过了。

第四章,病因病机,我们就讲完了。

[完/48:44]


相关文章
 煮肝散
 白玉蟾丸(《解围元薮》卷三)
 《金匮要略》调理脾胃四法
 针灸治疗心悸(心跳过速)
 褐丸子(《百一》卷十九。)
 热重于湿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