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看教材65页,也就是【理论阐述】的第二条。“生病起于过用”,我们在串讲时已经谈到,“生病起于过用”这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同学们,在这段我们看到,所谓的起于过用,它本身具有相对性。也就是人和人不一样,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不一样,因此这个过用,是有一定的相对性。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的。这可是中医认识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如果违法这个方法,说一定定到零下10度就算“过用”,这做不出科研成果来,也不符合了临床实际。使用这个相对性这个原理是非常正确,但是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那才叫科学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科学的。而不根据具体情况就定死了,那是不科学的东西。
在“生病起于过用”这个【理论阐述】条下,你看我们列了这样五个方面,
所以虽然说“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听来是很简单,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是太具体,到底哪个病使多少算“过用”?好像是没什么、看不出多么重要,其实仔细体会,在行医当中,在临床实践的不断认识中,这个问题应该是越觉得它是重要的东西。
【理论阐述】就是这样。
关于喘、汗与五脏的问题,可以自学,自己读一下。我在这里就不讲。
下面我们讲本篇的《经脉别论》的第二段,67页那段原文。我们可以给它命个体。就是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现在我们读一下。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脉气流精,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经文好像在学中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引用。在其他课堂老师也有时候引用。当然不一定全段。一句一句的,经常引用。说明这段理论的重要性,水谷精微得输布,还不单是讲输布问题,特别提出来,还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问题。这就是理论的特点所在。饮食输布,谁不讲,所有的医学都得讲这个问题,饮食精微在人体内输布,凡是谈医学的都得谈这个问题,但是不见得凡是谈医学,这个问题都要和四时阴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医的特点所在。要和四时五脏阴阳作为一体来分析。
“食气入胃”,榖食之气首先入于胃,
“散精于肝”,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到肝脏,输布到肝脏起什么作用呢?它可以起到
“yin气于筋”的作用,这个“yin”就是流溢的意思。满溢,满溢于筋,营养筋脉。肝主筋嘛,所以水谷精微之气输送到肝脏,肝脏就可以营养人的筋脉,筋才能够柔,柔韧。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这个“浊气”是指的营养浓厚之气,不是糟粕,是指的营养浓厚之气。浊气归心,才能够产生营气,产生血脉。特别是形成血,才能产生血液。食气入胃,归到心脏的时候,就可以化生血液。
“yin精于脉”,化生血液之后,可以充实于脉中,血脉之中,脉管之中,形成血脉嘛。它叫心主血脉嘛。使得脉管充盈。营血在脉中可以流动。
“脉气流精”,水谷的精微化生了营血,或者是化生营血之后在脉气里流动。这叫脉气流精。经,就是指的经脉,在经脉里流动。这个“脉气”就指精微之气。营气,营血之气。脉气在经脉里流动。
“精气归于肺”,同时经脉之气又可以上输于肺,到肺脏,到肺脏的意义就很重要了。
“肺朝百脉”,肺受百脉之朝会,而联系到全身各个经脉。水谷精微之气,营气,血脉,血液,通过肺脏 (因为它联系百脉)到达于全身各处。
“输精于皮毛”,把这精微之气,输送到皮毛。精微之气输送到皮毛,那就说明输送到全身各处了。不单五脏六腑,骨骼肌肉了。皮毛都受到精微之气的滋养。肺,输布于全身,“肺朝百脉”,把精微之气输布于全身。当然也输精于皮毛。当然,也还可以理解为“肺主皮毛”。所以肺把精微输送到皮毛。当然不止是皮毛。肺朝百脉,全身都可以接受到营养的,精微之气的滋养。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这个“毛脉”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说“毛”是指的气,因为肺主皮毛,肺主气,心生血,心主血脉,所以毛脉有人理解就是气血相合。可以。气血相合。精,也就是精微之气。气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气。也有人理解“毛脉”就是很微细的脉,微细之脉汇聚起来,微细之脉又可以汇聚起来,怎么样呢?行气于腑。腑是大的经脉。从微细的经脉逐渐汇合成大的经脉。所以对于“毛脉合精”,一个理解为是气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气,行到大的经脉之中。有人理解是微细的经脉,逐渐汇合成大的经脉。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但是这样,我记得有的同学念到这段之后,就想办法要画一个水谷输布的循环图出来,画不出来,这段不具备那个水谷精微从哪到哪,从哪到哪,成一循环。就跟我们学《生化》,三梭酸循环那个循环法,循环不出来,不用特别费那个劲,当然你作为理解方法,你可以画什么图我都不干涉你。不要希望能画出一个那样的循环图来。画不出来。我说了,你作为学习方法,你画就画,画个什么图,反正自己理解,是可以的。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是大的经脉,脉者,血之府也。经脉,脉是什么?脉是藏血之府,所以“腑”是说的经脉,大经脉。
“腑精神明”,腑精,就是腑的功能正常。脉的功能正常。神明,也就是说经气的作用很充沛。或者说叫“神气精明”。经脉的气血旺盛叫“腑精”。腑是脉嘛,精,可以理解为旺盛。神明,就是精气神明。或者神气清明等等的意思。
“留于四脏”,这个“留”可以作“流通”的“流”,与流通的流相同的意思。那么就流通,流行。流于四脏,流到四脏。什么四脏?肝、心、脾、肾四脏。因为前面讲到“肺朝百脉”。朝百脉之后,经过一段的运行,一段的输布,到达全身,当然也输布到四脏。肝、心、脾、肾四脏之中。
“气归于权衡”,归,是到达的意思,权衡,是协调,全身的气血、经脉之气达到了平衡,达到了协调,
“权衡以平”,这等于是加深用语,经脉协调,经脉平衡,这样的话,表现在气口上,才可以有
“气口成寸”,气口构成寸脉,如果没有气血协调,没有全身的精气的充沛,那就谈不上气口脉正常。
“以决死生”,通过气口脉,就可以“以决死生”,判断疾病的吉凶,来判断疾病的所在部位,判断疾病的程度。
关于“气口成寸”的问题,我们在上次讲《五脏别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气口脉诊断疾病,是和肺、脾气、肾气都有关系的。从这里看到,同样是脾和肺的问题,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朝百脉,宣发到全身各处。才可以有“气口成寸”。
上面这一小段是讲的“食气入胃”,下面讲“饮入于胃”,水饮、饮水或者饮料,。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游溢也是流动、满溢、充盈的意思。游溢精气,饮入于胃之后,把它化生为精微,然后流通,精气旺盛起来。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还要上输到脾脏。
“脾气散精”,经过脾气的作用,再把水饮的精微,也就是津液之气散开,散布津液,结果脾气散布,散布到哪?
“上归于肺”,还得到肺,上面讲的食气要“经气归于肺”,这个“饮”,津液之气,也要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我们说过,“肺朝百脉”,这个精微之气,都要通过肺脉,才能布散到全身去。下面就说,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再通调水道,“水道”是指三焦,也有的医学家解释是下焦。也就是肺气的宣降作用,可以协助下焦把津液布散开,三焦是气化的,是水谷之道路,“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就是布散水谷作用的。三焦气化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在《内经》中三焦又叫“孤腑”,孤者,大也。没有比它再大www.lindalemus.com/yishi/的了。就像过去皇帝叫“孤家”一样,天下就他最大。三焦也是最大。三焦功能也是很强大的。所以通过三焦气化,水液才能布散,因此,我们在讲一些其他篇章的时候,好像谈到三焦是水道,三焦又可以叫做水道。讲《灵兰密典论》时,我们讲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通调水道”是说肺的气化作用,和三焦气化作用相合。使得三焦通畅,水道,这里说的是三焦,使三焦通畅,这叫“通调水道”。可以把多余的水液,水液之糟粕,下输膀胱。输布到膀胱中去。这个水液代谢问题,水液在这里不但是个肺,还提出个三焦。下输膀胱,也不单是三焦问题,也有肾阳之气的协同。所以这个事情是很复杂的。肺气在那里起的作用,使得三焦水道通畅,三焦水道在水液代谢方面作用很强大。同时又借助于肾阳的气化,所以下输膀胱。本身就要借助肾阳的作用。因此我说你要画那个线,那是不好画。特别画不出循环来。
“水精四布”,这个肺的宣发作用,还可以起到“水精四布”,精就是津液,水的津液布于全身表里内外。
“五经并行”,同时要五经并行。肝心脾肺肾五经,同时要有津液的运行,换句话说,津液的运行,要和肝心脾肺肾五经都有密切的关系。你说脾、肺、肾三经对水液代谢,有重要影响对不对?对的。是不是仅此脾、肺、肾三经?不是的。五经都有影响。脾、肺、肾三经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不要忽略心也会对水有影响,肝对水,同样也有影响。俄什么肝有病,照样要祛水,要利湿。龙胆泻肝汤里有木通、有车前子,那是做什么的?肝有问题了,水液代谢不调了,所以要想治疗肝病,必须祛水。换句话说,祛水肝脏才行,肝脏功能正常了,水也就去掉了。所以脾肺肾三脏水是对水液代谢有中医影响。但谁也代谢绝对不止是这三脏。心脏、肝脏对水液代谢都有影响,因此www.lindalemus.com才说“五经并行”。要和于四时五脏阴阳嘛。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要听到一部分就以为是全体。听到脾、肺、肾三脏对水液代谢作用重大,就认为只有这三脏才与水液代谢有关,其他全无关,不是。三脏重要,另两脏也有关,这样理解才是全面的理解。不要希图你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我记住不就完了吗?那不是科学,事情本身就不是那么简单嘛,没法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今天教完了,明天就会看病去。谁不愿意这样,但是做不到这样。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所以这个气、这个津液的布散,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布散,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它相合,和这些是一致的。和春夏秋冬、和阴阳变化,是相协调的。不是单单的吃了饮食就化生津液。这个化生还要和四时、和阴阳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季节津液的代谢就不一样。天热就多汗,天冷就多尿,不同的季节饮食就应该有一定的调整。冬天应该吃些温性的,夏天应该吃些偏于凉性的。对于一般人体而言,当然你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阳虚的病人,夏天赶紧给他温阳,好补。要不补不起来了,冬天寒冷,再给他补阳就补不起来了。所以也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说。那是指的病人。但正常的一般人的饮食,那你饮食也要挑选,四季,应该有所改变,所以从人体内的代谢,津液输布与排泄,要和四时阴阳一致,也是必然是一致。从我们有意识地作为一种饮食疗养,也要和四时阴阳相协调。这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而且“四时五脏阴阳”这个词,或者说这样一个短语,我们在讲《六节脏象论》的时候就提过,《六节脏象论》讲脏象,就突出了是四时五脏阴阳的脏象,我说过“四时五脏阴阳”这句话,是出自于《经脉别论》,在这里就看到了。
“揆度以为常也”,揆度,就是测度,就是测量,从诊断上也好,从观察人体的健康状态也好,不是诊病,都以上面所说的“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这样一个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方法。以此为准。以什么为准?以“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为准。这才是你诊断疾病、观察人体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常,就是基本的方法,常规。揆度,就是测度、测量。换句话说,这不单是说的精微输布正常与否,是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观察人体、观察疾病,同样是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常规。最基本的方法。在医学里面观察很多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四时五脏阴阳的基本观点。以此为常,才能正确地分析医学理论,所以我们学习《内经》,就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四时五脏阴阳的基本规律。用这个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去分析一般的问题,把这个作为一个常规,基本方法来使用。不要局限于看到个什么就是个什么,想不到这个基本理论,那就不对了。所谓特点、特色,这就是理论问题。这就是中医特色问题。我们在临床上也好,观察其他某些医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好,必须要有具体东西,但是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必须具备这样一个全面的观点。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不然的话得不出一个正确的中医的认识。你可能得出个别的认识,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得出来结论,不是个中医的结论。或者说,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讲的这一段,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饮食物的运化及其代谢问题,其中根据教材就是两个自然段,分了“食物的运化及代谢”和“水液的运化及代谢”。这里头,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第二个问题,“水液运化及代谢”,里面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问题。肺主通调水道,对不对?对。但是不是肺把水给运到膀胱去了。不是肺运的,只是说和肺有关系。必须通过水道的作用,这个“水道”是指的三焦,也有人认为是指的下焦,或者说是下焦。注意,“通调水道”,这“水道”是指的下焦或三焦。而不是说肺的气化作用,把水给送到膀胱里去了。这样理解是错的,只是说肺气的作用,可以使三焦气化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所以才把水液份给输到膀胱。宣肺可不可以利水?可以。道理还是宣肺之后,使三焦气化作用旺盛了,才能下达于膀胱。并不是肺直接利尿。
这点说清楚,因为我昨天在审一个稿子,有一个医生写出一篇文章,就批评了某某中医基础教材,说是它说的,肺通调水道,把水液给输送到膀胱去,是肺气给输送过去的,把三焦这段给忽略了。他提出批评,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我们好像在讲《内经》的时候,多半都提到了三焦问题。你看我们在注释里,也是这么注释的。67页,第13,“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宣降,可将水液布散全身,又可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三焦而下输膀胱。是吧,这“三焦”我们《内经》教材,从来没有忽略过。所以我建议那个作者,作者好像说肺通调水道,肺气把水送到膀胱去,这是中医理论界都这么认为的。我说不是都这么认为。我说《内经》从来都不这么认为。只是那本书是那么认为了。但是你要作为分析可以,我同意把这篇文章写一写,分析分析。但是你说话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中医理论界,都给搁进去了,我劝他,我们各位也是,咱们发表文章,写论文,不要为了强调我自己的这个,把所有人都说得不对,那不行。你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所有的人都不对,你一个人最正确,那你发表之后,我想对我来说,对很多老中医来说,他们一定非常高兴,但是要是不是呢?不是人家都不对,只是个别人不对,你说人家都不对,以偏盖全,那是思想方法不妥当。所以我们在议论问题,各位在发表文章的时候要注意确切,用语要确切。不然的话,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问题,是肺气通过三焦的作用,肺气的宣发肃降有助于三焦的气化,使三焦把水液输送到膀胱,但是这里还要借助于肾阳之气,这是第一。
这个我们上次课,在讲《五脏别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所以这里就不多讲了。
[完/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