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教程: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
来源: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讲62页,也就是【临证指要】,关于魄门亦为五脏使的临床意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句话,它不仅是对传化之腑的这一个补充,同时又说明了肛门启闭的正常,排除糟粕的问题。不单是腑的功能,而且是受五脏支配的。肛门是否能够正常启闭?不只是腑的问题,它是受五脏支配的。同时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肛门是否能够启闭,就可以推知五脏功能的盛衰问题,同时糟粕的是否能够正常的排出,也直接影响着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魄门的问题是关系到五脏,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的状况。

我们看张介宾在《类经》里边,对这句话的注解,非常好。他说:“大肠与肺胃表里,肺藏魄而主气,肛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曰魄门。”他是按魄与魄门,肺藏魄来解释的。刚才我在讲课当中提过了。这是一个说法。多数说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不是。多数专家不采用这个说法。但那没关系呀,他下边,“不独是也。”不单是和肺气的问题。不单独和肺气有关的问题。所以,“诸腑糟粕故由其泻”。诸腑,胃大肠小肠,这些糟粕都由这个魄门输泻而出。所以“诸腑糟粕故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依赖以调”。五脏之气的升降,也依赖着魄门来调。也就依赖着魄门能够正常的启闭来调。魄门的启闭本身就是调五脏气机的作用。相当重要了。“故亦为五脏使"。所以说,他叫魄门为五脏使。

在临床上,我们刚才说了,无论外感、内伤之病,虚实寒热之病,都要了解大便的情况。通过了解大便的情况,判断疾病,不单判断疾病一般的虚实寒热,甚至于判断疾病的吉凶预后。我们也引证了《脉要精微论》的话。说“仓廪不藏着,是门户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仓廪,就是指的魄门,水榖一点都不能藏,洞泻不止。这是门户不能约束了,这就是失守者死。“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这就是非常危重的病人。就看那大便不能止了,这就是很危重。当然,就是大便不能排了,同样是很重的病,所以在这个《内经》里边,《素问。标本病传论》,将来我们要讲到的,在讨论疾病治疗,治标治本的问题的时候,一般来说,所以的疾病都应该先治本,都应该治本,但是唯独在《内经》里边是这样,唯独出现小大不利,或者腹满的时候,小大,大小便嘛,大小便不利,出现毛病了,或者出现腹满的症状,要治其标。那么说明小大腹满这里主要是指魄门,我们在讲魄门就讲大便的问题。这个要出现问题,先治标。大便不通,先把大便通了,再说别的问题。这要不通,浊气不能排,脏腑气机就不能恢复运转,这是治疗上也应重视这个问题。

我们在教材里还提到了《玉机真脏论》,讲五实死,五虚死。五种实证,那涉及到五脏之实,五虚涉及到五脏之虚,或者是五实,五脏都实了,或者是五虚,五脏都虚了,见到这样严重的实证和虚证的时候,一般说是死证。但是,《内经》又同时说了,其实有生者,其实这种情况也有活的可能,什么情况才能活?自己回答。《玉机真脏论》自己回答,说“浆粥入胃注泻止”,能够喝点汤喝点粥了,注泻,大便洞泻不止,注泻止了,停止了,不再拉了,这个虚者活。尽管是多虚,五脏都虚没关系,他能吃下点粥,吃下点汤去,大便不再洞泻了,有活的希望了。观察的要点在哪儿?观察在浆粥入胃注泻止,这浆粥入胃注泻不止也不行,所以浆粥入胃注泻止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虽然是五脏都实,危急之证,但是呢,他能够出出汗,能够大便通了,实证有可活之机。为什么呢?身汗表邪可去,大便通了,得后利就是大便通了,里邪可去。这样的话,五脏功能就可以恢复了,邪气可排出了,所以实证也有活之机,你看嘛,五虚证五实证是危重之证,但是呢,它可以活。可活的关键在于一个是实证得后利,一个是虚证洞泻止。我们现在在临床也得重视这个问题呀,甚至于有一些疾病里,比如说厥,昏厥,昏厥不是有闭,有脱吗?有闭证,有脱证。闭证脱证很重要的看哪儿呀?就看他大便泻了没有?遗便了,二便的都遗了,脱了,正气大脱了。二便还没有泻呢,没有脱呢?尽管是昏了,昏厥了,那还是没有脱。昏厥,还有虚实之不同。所以,这个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到久藏啊。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当然这里所说的不能久藏,还是一个“久”字要强调。说一点不藏,洞泻不止,又是重病了。说藏而不泻这又是实证了。在一般的人来说,大便老经常不通也不是好事。也得尽量的调节治疗。让它能够正常的通畅下去。对全身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的。在疾病状态下,那个大便要不通就跟危险了。有的危重之病。几天大便不通了,也要坏,所以也得赶紧急治其标。赶紧把大便通畅。还有这种现象,比如说什么部位得了一个癌证,治来治去,治疗效果不错,还可以维持生命,但突然地大便不通了,实转移了嘛,用现在说法转移到脊髓上去了。压迫了,肿瘤压迫了脊髓神经了,大便也不通,这就很危重,赶紧通,还能维持一段,急治其标呀。

所以,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看是这么一句话,在我们中医理论里边,在我们中医临床实践里边,那是多么重要的,为什么所有的病都要问一问,表里寒热虚实之证都要问一问二便。从魄门来讲,就意义在这呢!

下边讲《五脏别论》的第二段,教材62页,这一段,如果给它加一个小题目的话,从其内容上来说,是讲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气口就是寸口,主五脏,分主五脏之病,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察窍,察窍观神,观察他的神智、精神。讲这么一个问题。我现在读一遍。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神鬼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我们串讲,气口何以为五脏主呀?气口就是我们的寸口。因为这个气口这部位属于肺经,肺主气,所以叫气口,因为这个距离是一寸九分,不离于寸,所以又叫寸口。所以气口、寸口都是说这个。在《内经》里头也有两种说法,有的叫气口,有的叫寸口。寸口主五脏,寸口独主五脏。这呢,也是讲的气口主五脏。为什么气口可以主五脏之病呢?因为全身的经脉,在《内经》时代,看来都作为诊断使用过,哪儿都摸得着有动脉跳动,在《内经》时代,都曾经作为一种诊断的部位,分主不同的病。但是呢,《内经》又提出来,唯独气口它不是单纯主肺的病。这尽管是肺的经脉,它还要主五脏之病。所以说气口独为五脏主。别的脉它不能主五脏,只主一个部位,是不是啊,你说这儿是阳明,人迎穴,人迎脉,脚背的,足背脉跗阳主胃气。足跟内侧那儿有个太溪脉,那只主肾气,就是这个气口主五脏。当然我刚才说了《内经》时代,凡是能够摸到动脉跳动的地方,《内经》时代都曾经作为诊断的部位使用过,《内经》时代也说了,这个地方是主五脏,而不是主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先从后天来说,人的生命必须要有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先从这儿谈起,说胃就是水谷之海,盛纳水榖最多,盛纳水榖最多所以叫做海嘛,物器之大者谓之海啊,吃饭饭碗大了还叫海碗呢,物器质大者就谓之海。查字典就这么称呼:物器之大者谓之海。因为人体盛水谷最多的地方就是胃,所以胃就叫做水谷之海。而水谷的化生,水谷能够化生精微,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说水榖之海又是六腑之大源,六腑的源头,对不对,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源头是哪儿?源头是胃。没有这胃的受纳水谷,其他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谈不上什么水谷之道路,谈不上什么传化之腑,没有的可传化。所以说,六腑之大源。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五,饮食五味之气,饮食五味入口然后藏于胃,经过胃的腐熟,当然这个胃又包含了脾的功能在里边了。脾胃是一家。五味入口藏于胃,经过脾胃的运化转输,产生的精微之气敷布到全身,特别提到的是“养五脏之气”,人体之所以能够生命的维持,最重要的后天来说,那就是水榖精微之气,通过脾胃的受纳运化来滋养五脏,所以以养五脏气。这是说明什么呢?说明生命,要依赖着水谷脾胃之气,说明了人体生命的维持,就依赖着水谷之气,也或者说是脾胃之气。看见脾胃是生命至关重要的,但是下边说,

“气口亦太阴也”,怎么又出了个气口亦太阴也呢?这应该是看到承上文脾胃而言,脾是足太阴脾,是化生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精微的一个本源,叫太阴,叫足太阴,而气口呢,是属于肺的,气口,我们刚才说了,这个部位属于肺经,肺呢,也是太阴,气口亦太阴,是说的肺经也是太阴。是手太阴。同名经脉在它们生理和病理上,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太阴和太阴,厥阴和厥阴,少阴和少阴,等等的同名经脉,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它说“寸口亦太阴也”。这就强调了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那个脾经一说又联系到胃去了。和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边讲的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六腑之大源,养五脏之气的,这个一下就涉及到气口亦太阴。就把肺连上了。肺呀,从同名经脉有重要关系,同时肺的经脉起自何方?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行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然后才出于体表循行,这样走过来,肺经,到拇指内侧少商穴,对不对?它起于中焦,中焦是什么?中焦是脾胃,所以寸口亦太阴,从经脉上也是密切联系。所以它在生理上,必然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说,气口亦太阴也。就是一句话,这么几个字,就把脾胃和肺经中央联系上了。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五脏六腑之气味,就是讲的五脏六腑,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问题,也就是精气的来源问题,五脏六腑的精气来源,

“皆出于胃”,没问题嘛,都从胃开始的,这个胃当然也包含脾了,皆出于胃,皆出于胃又怎么样呢?

“而变见于气口”,这个“见”就是“现”,表现的现,《内经》时代没有这斜玉旁,看见的见也是它,表现的现也是这个,五脏六腑之气味都是从胃来源的,同来源于水谷脾胃之气,来源水谷脾胃之气呢,它可以表现在气口上,经过变化就表现在气口上。说变见于气口,为什么变见于气口?刚才我们说了,气口是受太阴肺经的,肺经起于中焦,中焦就是讲的脾胃,因此,五脏六腑之气味都出于中焦,这个出于中焦之气,它可以表现在气口上,经脉就在这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来的,这就是讲了为什么寸口独为五脏主。就本篇文字而言,就是说的这里。

下边我们再讨论,再具体讨论一下这个,再深入分析一下,一会儿再分析,现在就从原文讲它就讲到这儿了。这就是说气口独为五脏主了。下边又讲,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这又说到五气了,寒暑燥湿风,自然界这五气,我们在讲《六节藏象论》不是讲过了吗?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这儿又讲了这个问题,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肺司呼吸在于上焦,心脏也在上焦,所以吸入之气啊,寒暑燥湿风五气,藏于心肺,藏于上焦。

“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五气从鼻而入的,所以如果是心肺有病,心肺的功能失常了,鼻为之不利,鼻子就出现不利,不通畅,或者说嗅觉失灵,鼻子的功能是呼吸,嗅觉,都在鼻子上,由于心肺有病,可以出现鼻子嗅觉失灵,可以出现鼻子不通畅,鼻塞不利,不单是肺有病,肺有病鼻不利大家听多了,说肺开窍于鼻,一感冒,肺主皮毛,不单是皮毛之病,还出现鼻塞流涕了。记得很清楚。但是同样的心有病,也会出现鼻不利,这个是《内经》提到的,往往被一些医生们给忽略了,现在我在讲这个问题,要注意了,因为是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的,所以心肺有病,就可以表现出鼻不利来。不但是肺有病,而把第一类是说的心,心肺有病。再下边具体的看另外一个小自然段。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神鬼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凡治病必察其下”,察其上我们说了,察其上是什么呢?上窍,鼻窍,鼻窍在上,所以五气入于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是说的上窍,观察鼻的诊断意义,看看鼻的通畅不通畅?鼻的嗅觉灵敏不灵敏?那可以反映心肺功能。下边又说,下窍问题了,凡治病必察其下。诊断疾病的时候,还有观察了解下窍的变化,下窍是什么呢?下窍就是上段文字所说的魄门。魄门亦为五脏使嘛,当然必察其下。这句话在《黄帝内经太素》是这么记载的,说凡治病必察其上下,也就是察其上窍和下窍,那么要是按《太素》的记载,上窍解释这段所说的鼻,下窍是上段所说的魄门,所以《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在注解的时候,是“察其上下窍,观其通利否也。看看鼻子和魄门是不是通利。这是治病诊断时候要观察这个,我们这个《素问》呢,就没有上字,而是就是说凡治病必察其下,因为我在开头,在讲《内经》课的时候曾经谈到过,《黄帝内经太素》是唐初杨上善整理的,把《灵枢》《素问》都分门别类的来加以整理,加以注释,而我们现在读的《素问》,现在我们选的这篇,是唐代王冰的,王冰要在这个《太素》,要在杨上善之后,所以说《太素》这个记载的《内经》原文也很重要。它比王冰还要接近于古,更早一些。就是说凡治病必察其下,因为我们说上窍已经观察了,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所以察上窍。凡治病必察其下呢,就是前一段所说的我,察其魄门,这是要察了,理论我们讲完了。必察其上窍,必察其下窍,

“适其脉”,就切其脉,还要切脉,适就是测量的意思,适其脉就测一测他的脉象,对吧,还要

“观其志意”,观察观察病人的意志,情绪,精神状态、思想,要观其窍,切其脉,察其意志,观察他的意志状态,精神状态如何,

“与其病也”,还有其他的病的症状,其他疾病的症状。这就全面了。这是说在诊断治疗疾病的时候,这些都应该看到。都应该全面的注意起来。下面又接着讲,接着讲是讲什么?讲和志意有关的事,讲和病人精www.lindalemus.com/wsj/神状态、心理状态思想方法等等的,是讲这个。也就是讲的与志意有关的问题,前边不是讲观其志意吗?

“拘于神鬼者,不可与言至德”,假设说这个病人是居于鬼神,他就拘泥于鬼神,就不相信医学科学,迷信鬼神,所以叫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就很难给他讲至高无上的医学道理,志德,就是我们讲《灵兰秘典论》,不是至道在微吗?就是这个至道,也就是这个至德,说是拘泥于鬼神,迷信鬼神的重要的人,就很难给他讲通了医学道理,没法跟他研究,不可与言至德。原意是这样。当然我们现在当医生的,当医务工作者的,对于迷信的人还是要讲,还是要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给他耐心的讲解医学的道理。劝解他不要单纯去迷信鬼神去,应该接受医学科学的诊治。单是从原文上它说不可与言至德,没办法给他讲,至高无上的这个医学道理。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他就厌恶针灸砭石这套治疗方法,虽然针灸砭石是治疗疾病的,很重要的技术,而且是非常神妙的技术,但是他就厌恶,有那样的精神状态的人,你就不好给他讲,说我这个治疗技术有多么高明,有多么灵巧。所以说,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当然这里看来,从作者本意上,是要反对迷信,要提倡医学科学。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这个病人不愿意接受医生治疗,他就很难给他再治,

“治之无功矣”,你给他治了,也没什么功劳,你给他治了,效果也不会好,他就拒绝治疗的人,你勉强给他治疗,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有些情况还是特殊的,这个精神病的病人,他就拒绝治疗,他也确实精神状态不对,那么我们作为医生,还是要给他治疗。这是指的有些人他神志上并不是紊乱的,清清楚楚的,他反对科学,那样的话,治疗效果应该说是不好的。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但是《内经》是说不给他治。说治之也没有什么功劳。我们现在理解,我的理解,他是从反对迷信这个角度是科学的。我刚才提过了,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对于这样人,还是要耐心的多做工作。多做工作,客观是客观,现实是现实,恐怕还有人拒绝你。这也难说,不然的话,就没有社会上的那些迷信发lun功的,搞那个歪门邪道,自杀的、杀人的都有。所以我们做了不少的耐心工作,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做就是了。

这是这一段,这一段,我刚才说了,还想继续把这个,寸口亦太阴也,寸口独为五脏主的这问题再提一下。也就是说,在本段《内经》原文基础之上,再把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问题,再简要的说一说。

从脏这点看,气口为什么独主五脏之病呢?

  1. 气口在肺经上。这是第一个立脚点,气口在肺经上。
  2. 肺朝百脉。这个大家应该是熟悉的。肺朝百脉,百脉都朝会于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那一段。就是《经脉别论》的话。寸口在肺经上,肺又朝百脉,所以百脉的变化,应该说在肺经上可以反映出来。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成立的。他又联系嘛。
  3. 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这是原文上的,本篇原文说的,气口亦太阴也,就是说它也叫太阴,两个太阴关系密切,和脾经密切。肺经起于中焦,因为起于中焦,所以我们从肺经上,也可以反映中焦脾胃之气的盛衰。脾胃之气的盛衰,因为脾胃之气是滋养五脏之气的,通过这个盛衰,就可以了解到五脏之气的盛衰,所以第三点是肺脉起于中焦。这是从大的道理上我们看到了这三条。
  4. 寸口这个部位,在肺的经脉上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我们作为切诊诊断疾病的时候,这个部位很重要,换句话说,肺的经脉是很长的。刚才说从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绕了圈回来,然后到少商,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这是受太阴肺经的井荥输经合嘛,井荥输经合这个五穴,五输穴嘛,可是这个寸口这个部位呢,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寸口这地方,寸脉,寸口部位的寸关尺,寸脉,少商、鱼际就是太渊,关脉这就经渠。也就是说在肺经的太渊和经渠的穴位上,(寸口)它不单是肺经,而且是肺经的太渊和经渠所在的位置。我刚才说肺经很长了,为什么不摸摸云门呢?在锁骨窝里头呢?为什么不摸那儿?那儿也是肺经啊?不摸那,就要摸寸口。为什么摸寸口?因为寸口这个部位,是肺经的太渊和经渠穴所在。太渊是什么穴?太渊是肺经的原穴,经渠是什么穴?经渠就是肺经的经穴。本来它是输穴,五输穴。但是肺属于阴经,阴经的输穴就代替原穴。又是输穴又是原穴。原穴是什么?原穴从《内经》《难经》的理论,就是反映元气的地方。也就是三焦把人身元气带到全身去。带到各经脉去,在什么地方反映?在每条经的原穴上最反映元气。“原”其实和这个“元”是一个意思。原穴就是能够反映人身的元气的那个穴,经穴就是经脉流经很旺盛的那个地方,就是经气,经脉之气,流经最旺盛的地方。所以就叫经穴。这在《内经》里头有明确的记载的。因为这两个穴既在肺经上,又是肺经的原穴,最能够反映元气,元气其实又和肾气密切相关的,对不对?元气又合肾气密切相关。所以很重要了,经气是经气最旺盛,流行最旺盛的地方。流行最旺盛的地方当然它最敏感,对不?我们切脉的时候切到敏感的地方,那么当然更容易清楚了解病情,了解脉象的变化,如果你按到云门去,云门摸不清楚脉象跳动,那怎么反映?是吧,所以呢,或者摸到尺泽也不行,尺泽脉又沉下去了。气血经脉之气就入于里了,摸不清楚了。所以呢,这个地方就是很重要,反映元气的问题。又是经脉流行旺盛,诊断水明显的位置。所以尽管是肺朝百脉,也不取别的位置,只取这个位置,要不你摸摸看,在这肺经上,哪个地方脉搏跳得最明显?就是这儿最明显。因为这是经气、经穴、原穴,所在的位置,特别是经穴所在的位置。

因此说,肺朝百脉,肺起中焦,寸口在肺经上,在肺经上不取别的位置而专取寸口,在于寸口这地方既能反映元气的盛衰,它的经气最旺盛最敏感。所以诊断起来最清楚。所以必须切脉取寸口。取寸口还可以主五脏,肺朝百脉嘛,其实还不单如此,因为肺脉起于中焦,刚才我们说过几遍了,所以在切寸口脉的时候,还最能够理解脾胃之气的盛衰,尽管了解五脏之气,但是首先最能了解的是了解脾胃之气,因为肺脉起于中焦,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尽管了解这个全身的五脏六腑之气,首先它肺脉起于中焦,因此取肺脉寸口这位置上,最能了解的首先是脾胃之气,是不是?首先是脾胃之气。同时我们刚才又说了,还能了解元气,元气和肾气至关紧密之气,又能了解肾之先天之气,又能了解脾胃后天之气,你看,这个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先天之气可以从这儿了解,后天之气可以通过这里了解,还有呢?先天之气,后天之气都能了解,还能够理解神气。因为《内经》上讲了,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灵枢。本神篇》讲的。两精相搏谓之神的两精,当然有人解释说阴精阳精,但是我们理解为水榖后天之精,与先天肾精,同样是可以的。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肾精,我刚才说了,可以通过这里了解,后天之精,特别是脾,也就是脾胃之精气,也可以特别从这儿了解。因此在两精相搏,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相互结合,搏,就是结合,相互结合就产生神气。因此通过气口,寸口脉上,了解先天之肾气,了解后天脾胃之气,同时,自然就可以从中了解人体的神气。因此我们在讲切脉的时候,各位都学过,老师都讲过,要切什么呀?特别除了要注意各个部位所主五脏,哪一脏有病,哪一脏盛衰以外,特别还要注意胃、神、根。胃时什么?就这个脾胃之气,神是,刚才为说了,先后天之气,根是什么?根就是肾气。为什么我们在学脉的时候老师要教,除了某种脉象主什么病之外,特别要注意,脉的胃神根。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就这本篇所讲的,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又把这个道理深入的,或者比较细致的又说了一下。因为我们作为中医很重要的诊脉方法嘛,人家有人基础问,你为什么摸这儿,不摸别处?别的脉跳动的地方也很明显嘛!为什么你这儿摸出来所有的全身病。这无非就是桡动脉,那就不是这么简单的桡动脉问题,我看的就不是个桡动脉问题。而是个首先是肺经原穴和经穴。首先是肺经起于中焦。等等这些理论问题。这是这个问题进一步解释一下。

【临证指要】

重点是教材上提到的是,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的临证举例问题。临证举验。我刚才说了,肺有病鼻不利,不要讲,各位记得很清楚,学中医基础就记着肺开窍于鼻。所以感冒肺气不利了,所以鼻塞不利,最容易忽视的是这个心有病鼻不利,按本篇讲,心有病鼻不利,比肺有病鼻不利还放在前边呢,说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我曾经在临床上看了这类的病例。真有几例。也就是说,鼻不利其实是心病。当肺病治,或者说认为是没病。这种现象在临床上,有的医生是这么看待了。我记得有一个中年妇女,曾经是我过去的治过的病人,是什么病呢?她有过西医诊断的冠心病。我给她治疗效果还可以。效果可以,不错之后呢,就停止治疗了。这是一位中学的老师,她就继续上课。有一年,到暑假了,都放暑假了,突然这个病人找我来了,到学校找我,因为我那一段没出门诊了,有几个月没出门诊,我上课任务比较重,没上临床去。那个病人突然找来了,大暑假的,说什么病呢?说王大夫你得给我看看了,说我这鼻子啊,不透气。怎么都不透气,给学生上课呢,高三学生要准备高考了,她挺紧张,在课堂上鼻子不透气,怎么揉怎么通,不透气,不透气呢,到医院去看,咱们不必说是哪个医院,先到内科,内科说,你鼻子不透气去上五官科,五官科医生说,不是鼻子不透气吗,给你检查鼻子,检查了鼻子,检查什么呼吸道正常,说你没病,回去吧!就这样回家里了,回家里它还是不透气呀,感到呼吸困难,很憋得慌,她就把我过去给她治疗冠心病的方子拿出来,拿出来了没办法,买几付药吃,管它呢。有效没效的反正我这儿有个方子。买了就吃。吃几付,这大概还是七十年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吃了几付药,挺好,所以她说这王大夫真不简单,我这鼻子不透气,吃他那方子治了还有效。于是乎就非得找我不行。找到学校来,找到我了。我一问这情况,喔,是这么情况,我还告诉各位,在七十年代,我已经讲了若干遍《内经》的时候,这条我记得很准,讲的也很准,临床没见着呢。就是那个病人她告诉我了。哦,这回来了,这不是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吗?她就是心脏病发了,而表现出的是鼻不利,她提示给我,噢,是这样的。于是我又按着心脏病的方法,给她治疗,明显的改善。心脏功能改善了,鼻子就利了,就通气了,就不必呼吸困难了。这是一例。

再说呢,我原来以为鼻不利啊,只有呼吸不利,不通畅的问题,后来又遇到一例,这是本大学生理教研室的一位讲师。他的一个亲戚,一位六十岁出头的一位妇女。什么病呢?冠心病,这个人西医诊断清楚,因为我们这位讲师是生理讲师。研究的就是心脏。那心电图做得清楚,知道他的亲戚心脏什么地方供血不好。到什么程度,找我治。这个病人原来是冬天发,后来是四季都发,说明病情严重了。但是在找我看病的时候呢,她还有这个鼻子闻不到气味。半年了,不辨香臭。这个半年了,不辨香臭,当然作为一个症状来说,也没作为主要的来找我治疗,我在看病过程当中,哎呀,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治心脏病,同时很可能把你那鼻子嗅觉失灵,也治得了。就这样治疗。大慨吃了十几付药,两个礼拜之后,那天电话来了,告诉我说,王大夫,我的心脏病的症状改善,第一次吃了五六付药之后,心脏的其他什么胸闷、胸痛,这些症状就有改善,但是嗅觉不灵,那么再吃,大概到十付药的时候,哟,闻得到气味了。所以电话马上告诉说,王大夫,我现在闻的着味了。其实我给她治疗的,还是按着心脏病去治的。所以我们这个生理的讲师就说,王老师,您这方子是不是改善了微循环,到现在我也没研究是不是改善微循环,但是我说这《内经》的理论,说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它关键是心的问题,我给她治了心了,它就应该这个问题就利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她说了,这个半年了,嗅觉不灵,到五官科查了一个一圈回来,也没查出病来。那么我们就按这道理治,她就改善了。所以我说,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在临床上可以见到呼吸不利,可以见到嗅觉失灵。而临床上往往被一些个医生所忽视。因为没考虑到是心脏的问题。这样的话,其实是很危险的。特别刚才我说的那个第一个病例,如果你不给她注意治疗,她真冠心病严重了,有生命危险的。所以《内经》的这句话,在临床上应用是很广泛的。请各位在实践当中要注意,不要犯错误,不要误诊,不要漏诊,给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实给人漏诊了,其实也是一种医疗事故。

治疗这个心脏的病用的方子,其实那个情况嘛,当然我举这两个例子都属于冠心病,各人医生有各人常用的熟悉用的方子,当然也是还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在这里方子我就不细介绍了。这个病例呢,在我所写的《黄帝医术临证切要》小本子这里头,有具体的介绍。这节课件到这里,下课。

[完/49:25]


相关文章
 解毒合白虎汤(《不知医必要》卷三。)
 大荜澄茄丸(《普济方》卷二十三)
 滋阴益阳汤(《寿世保元》卷四。)
 辰砂破涎丸(《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药罐
 南北政年脉不应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