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教程:《阴阳应相大论》八
来源:《阴阳应相大论》八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讲43页,诊治疾病必求其本,以及早期治疗的问题。接着讲那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不管望色还是切脉,首先要分辨什么?首先要分辨的,“别”就是分辨,分辨的是属于阴还是属于阳?至于什么样的色属阴之色?么样的色是阳之色?逐渐的我们还会涉及到。于什么样的脉属阴,这个过去倒有的医学家慨括过,说“大浮数动滑阳脉”,大脉、浮脉、数脉、动脉、滑脉www.lindalemus.com/Article/,都属于阳脉,沉涩弦(微弱)属阴。沉涩弦迟属阴,沉脉、涩脉、迟迟、弦脉,这一类的脉都属于阴。不足之脉,就属于阴。察色按脉,首先要辨别的是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看看面部,望色,清浊,面色的清,面色的浊,是污浊之气,还是比较明朗的,比较光滑明润的现象。这是“审其清浊”。而知部分,还要知道部分。部分就是面部和五脏相对应的分部。比如说鼻子属脾,下颌属肾等等。要知道面部的五脏所主的部分,“而知部分”。知道清浊,审查清浊,知道病人的正气、邪气的盛衰情况,看看疾病的部位变化,在哪个部位上有了特殊的颜色改变,可以知道它所属哪一脏有病。比如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肝有病是这边先红了。左侧面颊这边红赤,说这个可能要发生肝热病。肺热病者,右颊先赤,我说的都是《内经》话,如果右侧面颊先红了,这可能要产生肺热的病。这就是望色,可以知道疾病将要发生的情况。这是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看病人的喘息的形象,听病人所发出的声音,病人我们这一篇前面所讲到的,病人是呼,病人是歌、是呻?从它的声音上来看,还是角、征、宫、商、羽这个五音。从病人的声和音来判断。而知所苦,苦,也就是病。知道他的病苦所在,看看他喘息的样子,听听他所发出的声,发出的音,来判断病属于哪一脏。这个是“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观权衡规矩,权衡规矩是说的脉象,“权”是说的沉脉,“衡”是说的浮脉,“规”是说的弦脉,“矩”是说的洪脉。“权”是沉脉,也就是说肾主于里,冬季的脉就应该沉,但是脉如果沉的话,是病在里之像,在正常的是属于肾脏之脉,是属于冬季之脉。在病态上则反映病在于里,“权”的本义是称锤的意思。就那称砣,形容它那样子是垂下来,是很沉重的。“衡”本义是说那个称杆,度量衡那衡。称杆是平平的,虽然平平的,但是很轻的。称杆稍微动一下,那可以几百斤就掉起来了。所以它是很平的,但是很轻的。所以说的是浮脉。浮脉在正常现象当中是秋季的脉象,是肺的脉象。在病态上,如果浮,那一是反映在肺,一是反映病在表。

大体说,病者肺,病在表。“规”本来是圆规,是圆滑、圆润的这种现象。画圆的东西,古人为圆之器。实际上说的是圆。但是古时候画圆不是这个圆规,它是说为圆之器。它有圆润光滑,还有一点的饱满度。一定的饱满度,说这是规。反映的脉象是弦脉。正常的时候是说的春季之脉和肝脏之脉。那不正常的见到弦脉,那还是要考虑肝、考虑风、考虑到痰。弦脉是肝之脉,肝脉,肝主风,所以肝脉可以出现头晕,可以泛酸,可以看到弦脉,脾气急,肝病就出来了,所以是肝之脉。“矩”是叫做为方之器。刚才说为圆之器,做圆的东西的,矩是为方之器。为方之器是说的什么脉象呢?是说的“洪脉”,方一摸就是很明显。所以洪脉,很旺盛的脉。在正常情况下是说的夏天的脉,夏天人的气血旺盛于外,是指的心脉。心为火脏,心主血脉。所以洪脉在正常的时候,一般的是形容夏天的脉。说的是心脏的脉。当然如果洪脉在病态上,那说明火热之气,火热证。但是这里的权衡规矩笼统的来说,它就是分析脉像有什么变化?观察脉象的变化而知病所主。病是主应?病是主阳?是主虚?是主实?是在肺?是在肝?它是分不同的情况。

按尺寸,这个“尺”是尺肤,“寸”就是那个寸脉,尺肤是手腕这横纹,一直到肘横纹内侧的皮肤,这叫尺肤。在古时候,切诊,触摸这个尺肤的变化,寒热滑涩等等的变化,可以诊断疾病使用。现在临床上也有的大夫在切脉的时候,要摸一摸尺肤部。他当然不一定摸得这么深,摸摸这个部位的滑涩还是寒温。有诊断的参考意义。古时候看来是很常用的。而且在《灵枢》经上还专门有一篇,叫《论疾诊尺》篇。就讨论疾病,诊察尺肤。有这么一个篇名。这篇就讨论这个问题的。所以按尺按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寸口,气口。手太阴肺经的气口。

观浮沉滑涩,脉有浮沉,尺肤有滑涩,当然脉象也有滑涩脉,看来从这句话上看,这主要是讲的脉之浮沉,尺肤之滑涩,浮主在表,沉主在里。滑主有余,涩主不足。滑,主气血津液还有余,所以尺肤是滑润的。涩,就是气血津液不足了,就涩,干涩。所以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是在气?是在血?是在表?是在里?对不对?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滑为有余,涩味不足,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能够辨别阴阳,听声音,视其面部的五色,浮沉清浊已经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等等。这样的话,全面的分析问题,有阴阳加以概括,加以辨别,就不会出现错误。所以以治无过,治疗就不会出现错误。诊断也没有过失。这一段,从“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一直到结尾这段,我建议背下来。因为不背,你也应该知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个都不知道,那咱们怎么当中医?临床上怎么看病?所以我说不背可以,记下来。

这一段我们就讲完了,这《阴阳应象大论》这一篇,我们已经把所选的内容,从原文上都讲完了。只不过,最后还有一段,44页有一个【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提到“善治者治皮毛”。其实就是谈的早期治疗问题。这是《内经》治疗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期治疗,或者叫做治未病。也就是所说的上工治未病。早期治疗也是治未病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然已经有病了,就防止其变化。赶紧治,这也叫治未病。这个具体内容我就不讲了。大家自己可以看一看。但是这一篇联系到,刚才咱们讲的最后这一段。所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我倒可以介绍一个病例。有这个方面的意思。这是本人自己治疗的。结合到本篇的内容。

这是一个舌头出现毛病的病例。我们在前面讲了,心主舌,心在窍为舌,这不是本篇《阴阳应相大论》里讲的吗?我治疗过这样一个病例。这是挺早的病例了。76年(有历史背景,中国还在搞文化大革命)。一位26岁的姑娘,当时说家庭出身不好,不是有海外关系,就是家里是地主富农了。所以处境很不好。在工厂当工人。人家谁都瞧不上她,挺好一个人,能力也很强。但是就是心情受到压抑,当然也找不到如意郎君,没有办法,因为没人敢要她,所以抑郁得很,跟我所住的地方不远,有一天,突然的,她老爹跑来找我去给出诊看一次病,这是休息日,礼拜天, 因为住不远嘛,我当时就拿了一个出诊的针盒,搁点棉球,拿几根针,就出出诊了。这个人家庭情况背景我都介绍了,她心肝火郁在里头了,心肝之火内郁,当我看到,什么情况呢?再加上家里介绍,说那天下午,礼拜天那天下午,突然的发热,烦躁,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整个舌体肿大,露在口外头。我去的话,大红舌头在外头伸着,回不去。缩不回去了,面赤,而且我看到的时候,是烦躁不安,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当然切她的脉的话,是脉弦而数。刚才我说了,我指的这个患者多年境遇不佳,心情郁闷而不得解,所以突然的心肝之火暴发,而心在窍为舌,所以突然的,舌体的红肿大,出来了。就出现这个症状了。烦热也是心肝火旺,舌,心开窍于舌,舌体红肿露在外头了,肿大出来了。那也是心火亢极。脉弦而数,弦当然属于病在于肝之脉象,数,又属于热之象。这个时候,我去了怎么治呢?辨证应该说清楚,就是心肝火郁,心肝之火暴发。

我刚才说了,我拿了针去了,这是心肝之病,针刺哪儿呢?针刺了内关穴,两个内关穴。那不是“内关公孙胃心胸”吗?治心胸之病吗?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手厥阴心包经,那不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而能够反映心的喜乐的吗?心包经,又叫手厥阴经。所以刺手厥阴经的内关穴,用泻法,应该说可以泻心火。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代心用事。反映心脏的喜乐情绪的变化。

再有呢,手厥阴经它叫厥阴经,厥阴经和肝,也叫足厥阴经,都是厥阴,经脉之气相通,虽然一个手一个足,但是阴阳之气是相通的。我刚才曾经提到,对事物的命名,在《内经》里头,经常用阴阳的多少来命名,手厥阴,足厥阴,说明它们在阴阳之气上,两个经是相同的。所以我用泻手厥阴经的穴位,应当说对于调整肝经火旺,足厥阴肝经,它也是有益的。所以就刺两手的内关穴,然后,就让她的父亲赶紧到药店,去买来几克的冰片,冰片这个药是香窜的,是辛凉的。辛凉走窜,因为这个病人你除了扎针之外,不好采取其他措施,病人又在家里头,当时灌药肯定吃不下药,舌头堵着口腔了,所以用点冰片点舌上,这个冰片点舌上,古书上就有记载,治舌体肿大。冰片这个药师入心肝经的,是辛凉走窜的药。所以用它点舌上,用它辛凉走窜泻其心肝二经之火。给她少许冰片点舌上,大约15分钟之后,这个病人,当然针灸之后,已经安静一点了。再点上冰片之后,表情就比较轻松。口里头就开始流出口涎,大约40分钟以后,舌体逐渐就缩回口腔去了。那是心开窍于舌,我们是从心论治了,她舌体已经缩回口腔,还是再应该吃点药。开了一个什么方子呢?就开了一个黄连温胆汤。黄连没有问题,泻心火,温胆汤,本来是清胆经痰热,但是这个病人我刚才说了,是心肝二经郁火暴发,可是在这里我泻的是胆经痰热,仍然是有效。一付药,喝下去,睡一宿觉,第二天早上就去上班了。星期一就去上班了。

为什么用温胆汤她也行呢?因为我刚才说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脏有实证泻其腑,这个不是肝经有实热吗?用泻胆的方法也就把肝泻了。这不也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我刚才说,杨上善对这句话的注解,就是这么注的嘛。除了我们教材引的张志聪,是从阴经、阳经来解释,杨上善就从腑属阳,脏属阴,腑有虚证就补其脏,脏有实证就泻其腑。这个证是脏有实证,肝有实证,所以用泻胆的方法。所以用个黄连温胆汤一付,就这样就治愈了。扎了一个针,开了一付药,治其舌体肿大。正好也反映了我们《阴阳应相大论》理论上所说的,“心在窍为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么一个治法。介绍这样一个病例。

《阴阳应相大论》这一篇就讲完了。

《素问。脏气法时论》

下面讲第二节,《素问。脏气法时论》,教材44页。“脏气”就是五脏之气,“法时”就取法于时,效法于时。和四时之气相应。讨论这个问题。以讨论脏气和四时的关系为主的,所以这一篇就叫做《脏气法时论》。现在我们选的这一节,我们选了这么一段,并没有把《脏气法时论》选完,我们选了这一段,是讲的五行生克预测病情,以及五脏所欲,就是用这个五行生克来预测病情,以及五脏所欲,“所欲”就是它希望什么?它希望那样。五脏各有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什么,它就需要什么。需要酸味,需要苦味,需要辛味。需要宣散,需要闭藏。这就是五脏所欲。这一节选的这一段,是讲的五行生克预测疾病,及五脏所欲的问题。但是这里应该补充一点,是什么呢?是在本段之前,在《脏气法时论》还有一段,那一段是讲了五脏所苦,我们选的是五脏所欲这一段。在五脏所欲前面一段还有个五脏所苦,那一段就删减掉了。因为教材有个学时限制。文字字数有限制。所以不能选的很多。所以把前一段删掉了。但我们讲了五脏所欲,也只是讲这个理而已。所以五脏所苦就删去了。五脏所苦是讲什么呢?比如说心苦缓,心脏有毛病了,它什么状态呢?它是苦于缓,“缓”是涣散,心气有涣散的这种状态。所以它苦,苦就是病,病苦。心这毛病,有心气要涣散的现象,怎么办呢?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用酸味药来收它。“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还有,“肝苦急”,肝病,筋脉拘急,筋脉不舒,因为肝有病导致的,你胃绞痛也是一种拘急,按中医看也多半是属于肝急,所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对不对,用点苍术,用点白术,那不都能燥湿健脾吗?急食苦味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比如黄芩,急食甘以缓之,比如甘草。心脏那个急食酸以收之,那五味子,对不对?五味子不是酸收的吗?甘草不是甘的吗?急食苦味以燥之,刚才我说的苍术、白术不都是苦的吗?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比如说黄芩不是泄吗?可以泄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这个肾苦燥是说的,肾的阳气不能发挥蒸化的作用,导致了津液不足而燥,不是说水少了。这个燥湿由于阳气不能宣化,导致的津液不足,很可能体内还存留水,但是因为阳气不能蒸化,不能化生津液,所以它照样的燥。怎么办呢?所以肾苦燥的要急食辛以润之。吃辛味药鼓舞阳气,比如附子肉桂。附子、肉桂是润药,怎么说润法呢?就是说它鼓舞了肾阳,使阳气能够蒸化,津液就出来了。所以就不燥了。这个临床上还是见得到的。有那个心律衰竭的病人,中医看来是属于肾阳虚了,肚子也是水,全身也肿,你让他伸舌头看看,根本就没津液,水都肿了,腿也肿了,肚子也是水,他还是没津液,为什么呢?他阳气不能化。所以不是也有一个真武汤,治疗这种情况的方法吗?真武汤就是温肾阳的。那其中有附子。所以这个距离来说,辛以润之,附子、肉桂酸辛以润之。用辛味药来鼓舞阳气。使阳气能够化生津液了,把水液化了。所以尿也排出来了,津液也化了。甚至于这个病人也出汗了。水肿病人不会有汗,要有汗的话不肿了,是不是?或者说能有汗的话,起码水肿不可能厉害。因为汗也是排泄水液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用辛味药鼓舞阳气。可以使它化生津液。尿也可能排出来了,汗也可能出来了。津液也产生了。

在这个《脏气法时论》的第一段,还讲了个五脏所苦,下面,我们现在选的这一段,是讲了个五脏所欲的问题。现在就把我们所选的这一段,先读它一遍。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病在肝,愈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火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一是所欲,五脏希望什么?要求什么?一个是用五行生克,来推测基本的发展情况,或者说预后,现在我们把它串讲一下。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这个“合”简单的解释就是结合,但是另外一种解释,也可以解释为验,验证的验,检验,验证。结合人体的形体,以及四时五行而诊治疾病,这是很通俗的解释。如果你再严格的分析,也有另外的意思,说验证人的形体和四时五行,相合的关系而进行研究,这个“治”作为研究也可以。但是我们还是用一个通俗的解释吧。结合人体的形体,以及四时五行来诊治疾病。总之,这个精神是不错的。是人和四时五行联系起来分析问题。

何如而从?何如而逆?把人的形体和四时五行相联系起来,分析疾病,什么情况是从?什么情况是逆?“从”就是顺,就是正常,就好。疾病在什么情况下就好,在什么情况下就坏?“逆”就是逆证,就是危险,严重了。就什么情况病就减轻,痊愈,什么情况下病要加重,甚至于死亡呢?

得失之意,顺就是得,逆就是失,

愿闻其事,想听听有关这个问题。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岐伯回答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这就是五行。

更贵更贱,但是这五行它有的时候,每一行,有它自己旺盛的时候,也有它自己衰弱的时候,就时间而言,五行之气有盛有衰,所以就更贵更贱,更迭着变化,贵就是旺盛,贱就是不足。在它所主的时令,它就是贵,在它所克制的之气所主时的时候,它就是贱,对不对?比如平旦,早晨是木气旺,那么这个时候木气就贵,等到下午三四点钟,四五点钟这段,是申酉时,金气盛,金气就贵,但是肝气受到克制,木气受到克制,木气在下午三五点钟这一段,它就应该是衰,或者就是贱。所以五行之气,在一年也好,在四季也好,在每一天也好,它都有更贵更贱这样周期性的变化。有旺有衰,所以叫更贵更贱。

以知死生,以决成败,我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五行更贵更贱的规律的话,用以可以知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给疾病作一个预后。以知死生,以决成败。成也是痊愈,败也就是失败。治疗不成功,或者病人死亡了。这是一个意思。

而定五脏之气,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分析疾病的痊愈以及加重的问题,要先定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是盛是衰,五脏之气在什么时候盛,什么时候衰?某一脏是属于哪一个行,病人肝属木,心属火之类。定五脏之气。把这个五脏之气属于五行的问题,确定下来。把五脏之气的盛衰情况掌握好。

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样的话,可以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间就是病轻,病情轻微,甚就是加重,就知道什么时候轻微,什么时候加重?要是生的话,应该什么时候痊愈?要是死得很,应该什么时候死亡?所以说“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可以确定这个问题。

这个小的自然段,就是强调了人身形和四时五行相联系。五脏分属五行,就像我们在《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讲的,五行在一天、在四季都有其衰旺。因此,五脏之气同样也有其衰旺的周期。衰旺的过程。或叫衰旺的规律。下面就用这个规律,来具体分析一下五脏之病。


病在肝,愈与夏,这个病的衰旺过程是怎么一个过程呢?其实在这段的最后说了,也解释45页,这个诊断的最后两行零四个字上。大家看一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这个某一脏之病,按时间算的话,到达什么时间病痊愈呢?至其所生而愈,到它所生的那个时间,病应该痊愈,比如说肝病,肝脏属木,按四季来说是属于春天,其所生你,木生火,夏天,也就是肝病应该在夏天痊愈,

至其所不胜而甚,到达它所不胜的这个时辰,或者说季节,肝属木,它所不胜的是金,金克木,也就是按四季来说,秋天,秋属金,所以肝病到秋天就加重。

至其所生而持,这个“至其所生”是生我者,比如还是说肝病,什么生的肝呢?是水生木,所以肝病到冬天应该相持,维持现状。

自得其位而起,到春天,那是木之位,是肝之位,所以这疾病有起色,按本篇来说,是说的有起色。它最后总结的这句话,我们把最后总结的这句话先说一遍,然后再回过头来,再看具体的每一脏之病。

病在肝,愈与夏,不是吗?我们刚才看到了,至其所生而愈。肝属木,夏属火,木生火。所以至其所生而愈,所以它说愈于夏。肝病者,愈于夏。

夏不愈,甚于秋,至其所不胜而甚,肝属木,秋属金,所以甚于秋,秋天就严重。也就是说金克木了,

秋不死,持于冬,秋天虽然严重,但是可以不死亡,病情再继续持续的话,到冬天就可以维持现状。也就是最后所说的,至其所生而持,至于所生,也就是水生木,所以冬天是水,所以说持于冬,到冬天,病就维持现状。

起于春,到春天病应该有起色,肝病到春天应该有起色。这是本篇的意思。但是也有一种解释,“自得其位而起”,也有病再复发的意思。也有另外一种解释。也不是不通。现实情况也有这种病情。既有肝病到春天有起色的,也有的时候肝病到春天就发作的。这个“起”当然才本篇来讲,主要是讲的有起色。但是从理解上也有人理解为是到这个时候病就要发作。而且临床上这种现象也确实存在,特别是春天,精神性的疾病,木郁之病到春天容易发作。什么抑郁证,狂躁证,精神分裂症,这些情志性的疾病,以木郁为主的那些疾病,确实到春天发得多。这现实情况是这样。而且实验室研究看,到春天这一类的病,它体内的一些生化指标,也是在发生变化,所以“自得其位而起”的问题,还是存在着另外一种解释,也确实有一些疾病,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到它相应季节反而发了。本来到秋天这病好了,差不多了,到春天来了,发作了。所以治疗一些精神性的疾病,特别吃西药减药的话,一般主张在秋天减,到春天不能减。甚至于就是秋天、冬天比较平稳,到春天说不定用西医的话,还得加点量。用中药的话,冬天就开始治疗了。到春天更要注意。所以这个自得其位而起的问题,有两种理解。起于春,肝病者起于春,

禁当风,因为木气通于风,风木之气通于肝,木、风、肝按五行归类,它是一个系列的。所以禁当风。因为受了风邪,更容易侵犯肝脏。导致肝病加重。

肝病者,愈在丙丁,这同样的是按一天12个时辰算,跟上面按季节www.lindalemus.com/yishi/算同一个规律,丙丁是属于火,肝病者,愈在丙丁,就跟什么愈在夏季是一回事。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是金,

庚辛不死,持于壬癸,壬癸是水,跟上面持于冬是一样的。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是金,

起于甲乙,甲乙日,这不是12时辰,是按甲乙日。丙丁日。甲乙日就是木之气,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天干,换为五行。两个两个组成一行。再有这些木是一天,一天当中,前面那个是十干日,甲乙日,丙丁日,那个十干日。下面是讲的一天的时间问题了。

肝病者,平旦慧,“平旦”就是清晨,早晨那段,早晨那段属于木,和肝气相应,

下晡甚,“下晡”就是下午三四点钟那段,申时晡,日落酉,申时尚三至五时,晡是指的申时,教材有注释。三时到五时,这段是属于金气旺,所以它就下晡甚,金克木了,

夜半静,夜半属水,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至于所生而持,水生木,这是说的病情的加重、减轻。都是按五行生克,也就是本段最后总结的那个规律,来推算的。下面这段又说,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我不说了吗,在这一段前面谈到了五脏所苦,这儿又说到五脏所欲,肝为什么欲散呢?肝本性是条达,但是肝不能调达而抑郁,肝病又多郁,肝郁病是很多的。对不对?五脏都有郁,但是肝郁最常见。肝气郁了,所以它希望散,怎么才能散呢?说“急食辛以散之”,辛甘发散为阳,也是《阴阳应象大论》我们讲完的,辛味药可以发散,所以急食辛味药以散之。

用辛补之,酸泻之,辛味药怎么会是补呢?适其本性为补,适其性为补,肝欲散,你用辛味药来散它,适合肝脏的性了,那就叫补。适其性为补。反过来,和适其性相反的那就是泻。酸泻之。酸和辛味相反了,辛味在散,酸味在敛,所以那就叫泻。

当然在同一个方子里面,我们经常的是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虽然以补为主,但是还要加点疏散的药,或者疏散为主的时候,经常要加点收敛药,这才是组方嘛!不是说需要温了,一派热药,需要补气了,一派补气药。一点养阴药不用,那恐怕不是真正的配方原则。这一条,特别在逍遥散这个方子的使用上,看得最清楚。肝欲散,用逍遥散用辛补之,所以用薄荷、生这一类得散,有的医生认为薄荷、生姜太淡了,不用,不用就不叫逍遥散。人家说了,要急食辛以散之。辛味补,你还得用点芍药,不用芍药敛一下也不行。所以用辛补之,还得用酸泻之。好,下课。

[完/50:06】


相关文章
 这是西洋参不?
 防风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咳嗽第六
 对生命高等生存状态的理解
 诊溺望法提纲
 六军丸(《外科正宗》卷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