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教程:阴阳五行
来源: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讲教材的中篇,也就是《经文选读》,在教材的第27页。这也是我们本门课程的一个中心内容。这一篇一共分了八章。这八章的分法,是基本上按医学理论来命名的。只有这个《阴阳五行》的第一章,按我们把《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划分的话,它是属于医学基础部分,所以本篇八章基本上,都是以医学理论来命名。每章之下又分若干节,节的命名,就是以《黄帝内经》原篇的篇名,作为节名。但是由于《黄帝内经》在一篇当中,往往含有几项内容,比如说它既包含脏像,又包含经络,还包含诊法等等。因此,在我们每一节当中,一般地说,都不是这一篇的全篇。因为全篇它就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就按我们《内经》理论体系构成来划分的话,有的时候一篇的内容,可以分到不同的章上去了。所以在不同的章当中,可以有相同的节的名称。比如说《素问》的《阴阳应相大论》,既在本篇的第一章《阴阳五行》里面,作为第一节出现,它还在治则当中出现,因为《阴阳应相大论》有很重要的关于治则的论述,那么我们在分节的时候,在《治则》那一章,就也有《阴阳应相大论》这样一节。

同时,在本篇每一章每一节之下,又分这样几个部分,

所以在这一篇当中,每一节下,都分这样若干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注意这样的一些问题。

第一章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这一章,我们在开头有一段没有标题的慨说,这个慨说内容是讲的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说阴阳五行学说,本来是属于古代哲学的一个内容,引用到医学里面来,它起到了个方面的作用,

  1. 应用它的哲学的内容,来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
  2. 它不单是个哲学问题,不单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认识方法问题,还有呢,它和医学理论密切结合起来,而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还有这样的意义。

所以阴阳五行学说,引用到中医学里面来,它是这么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方法论,认识问题,解释问题,说明问题的方法。第二个问题就是成为医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应用阴阳五行这个理论,来指导医疗实践,也就是说诊断疾病、防治疾病这样一个作用。

当然,我们在上篇《绪论》当中提到的,把阴阳五行是放在医学基础里面,是放在哲学里面来介绍的,那么在这里呢,在中篇里,它既是医学基础的哲学部分,又有医学的具体医学内容。医学理论部分。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这本书里面,可以说162篇当中,每篇都渗透着它的思想。而专题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文章,也有若干篇。比如我们在本章前言当中所说的《阴阳应相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离合论》等,这些篇都是专题讨论阴阳五行的问题。当然,它讨论阴阳五行问题,也离不开天、地、人,离不开一些问题,这是专题讨论阴阳五行的专篇。还有很多的篇,我刚才说了,都含有阴阳 五行的内容。其他的散在其他各篇当中。我们教材在这一章里面,主要是选节了,或者摘要了《素问。阴阳应相大论》,《素问》脏气法时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当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本章它所介绍的内容。选了三篇当中的一些段落。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讲第一节。第一节是选自《素问。阴阳应相大论》。第一节当中选《阴阳应相大论》的四段。我们现在把它分段进行讲解。

阴阳的概念与应用

第一段,也就是教材27页,这一段讲阴阳的概念与应用。这是讲阴阳的功能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应用问题。实际上阴阳大论这一篇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应用问题。我现在把这第一段读一遍。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这一段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的论述。所以应该是把它熟记,或者把它背下来。这是当中医都应该知道的东西,下面我把它逐字逐句进行一些讲解。先说这题目,叫“阴阳应象”,阴阳就是阴阳了,不必再解释了,大家在中医基础理论里也讲了多遍了,既是古代的哲学,刚才我们提到的一个思想,是讲的对立统一的问题,阴阳有很多的规律,当然本篇下面也讲,阴阳的几个基本内容。“应象”是说阴阳与宇宙,也就是天地,阴阳和宇宙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所以的事物都应该有其象,而这个象都和阴阳是相通的,因此可以说,用阴阳可以接受世间万事万物,用它来分析、认识和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这个篇名的意思,就是讲的是阴阳与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是选了几段,刚才我说了第一段,刚才我读的第一段,可以用阴阳的概念与应用来加以概括,或者来提要。

因为《黄帝内经》这部书,主要的是用黄帝和他的臣下,岐伯、雷公、少师等,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多半都是这样一种体例,也有一些篇没有对话,不多,少数的一些篇章不采取对话的形式,但是呢,不采取对话的形式,也不影响采取问答的形式,这个多半是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开头,“黄帝曰:”那就等于黄帝谈到这个问题了,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就是宇宙自然,道就是讲的规律,天地之道就是讲的宇宙自然界的规律是什么?就是阴阳。或者说阴阳就是宇宙自然界的规律。

万物之纲纪”,纲纪是提挈事物者,大者为纲,小者为纪。也就是说,用阴阳可以提挈世间一切事物。我们讲什么问题,分析什么问题,或者说什么事,都讲的用提纲挈领,什么才能作为分析、认识一切事物纲领呢?那就是阴阳。所以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世间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当中,这是“内经”的基本观点,我们在讲前面《绪言》的时候,也已经谈到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就是从变化的角度,当然从医学来讲是掌握生命规律。从原则上来讲,从哲学的观点来讲,那就是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变化出于什么地方呢?变化是怎么出来的变化呢?还是出于阴阳。所以“变化之父母”。父母就是所由出也,所由生也。怎么生的呢?父母所生的。一切变化都是出自于阴阳。

生杀之本始”,生就是生长,杀就是消亡。不管是生长还是消亡,最原本的,最根本的是什么?还是出自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乃至消亡的本源所在。

神明之府也”,神明可以说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变化莫测谓之神明。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有的我们是认识清楚了,有的我们目前,甚至永远,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东西都是有的。那些微妙的变化,那是变化莫测。都是尽管那些我们认识清楚的也好,我们目前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也好,其中的不断变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说都是出自于阴阳。所以叫“神明之府也”。府是府库,是储藏的意思,也是所出的意思。神明出自哪?这些微妙的变化,变化莫测的东西是出自什么?出自于阴阳。因为是这样,一下子就联系到医学里面来了。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治病就包括诊、治疾病了。诊、治疾病必求于本,本,这个“本”是阴阳。因为前面讲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下面接着说“治病必求于本”,那个本,当然是讲的阴阳。这个治病,实际上包括诊、治都在里头,当医生的这个知识、技术,都应该含在里头了。诊治、防治这些个技术和方法和指导思想,都必须求之于本。求之于阴阳。

当然后世有所引申,“治病必求于本”,说“本”是什么?“本”是证候,“本”是病因,那是后来的解释,但是对于《阴阳应相大论》本篇来讲,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就是讲“阴阳”。

下面又说,“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下面就具体讲了,阴阳是怎么回事?具体的阴阳又是些什么呀?它是在就是这些个问题,纲领性的,从大的方面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什么叫阴,什么叫阳,阴和阳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积阳为天”,积就是积累,积累得多了,天是什么?天是阳积累得多了,或者说天是由于阳气积累所形成的,天是清天,阳是清阳之气,清阳之气上升,积累最大的是什么?最大的是天。积阴为地,地是什么?地是阴气所积累而成的地,清阳是天,浊阴是地,天是清天,地是厚土,所以天是积阳而成,地是积阴而成,所以清天厚土,这就反映阴和阳。最明显的,是阴和阳。

再有,从性质上讲,“阴静阳躁”,阴的特点是主静,安静、平静,阳的特点是躁,躁动、兴奋,这都是一对一对的。没有对立就谈不上阴阳,天和地是对立的,动和静,静和躁也是动和静,是对立的。这才有阴阳可谈。这也反映出来阴阳两者是不可分,既对立又是统一的这样的关系。所以没有说尽是阴,没有阳了,那不可能,凡是说静的时候,相当的就是动,就是躁,躁就是动,所以阴的性质是主静,阳的性质是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有多种解释。我在这里先把它初步顺一下。就阳主生发,相对而言,而阴主壮大,生长壮大,阳主生发,阴主盛长,或者盛壮,下边阳杀阴藏,阳主肃杀,或者说收敛,肃、杀也就是收敛的意思;而阴主潜藏,生和长看来是都属阳,但是相对而言,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生又是阳,长又是阴。杀藏本来都属于阴,但是阴阳中还分阴阳,所以杀藏相对而言,杀就属于阳,藏就属于阴。举例来说,具体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也可以解释这句话,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然到后边,我们还具体分析这句话,还有不同的解释。

我在《绪论》当中曾经提到,对《黄帝内经》当中一些段落,一些个句子,甚至一些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它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符合临床实际,不同的就是都是合理的,都有其合理性。在这里,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我是这样初步做了解释。下面咱们还要具体分析。

阳化气,阴成形”,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阳可以化为气,阳性热,所以可以化气,阴性寒,阴性凝敛,阴性静,所以阴可以凝聚而成形。动则化而为气,静则凝而成形,凝聚而成形,就是阳有化气的作用,阴主静,有凝敛成形的作用。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就是属于阴,热就是属于阳,寒极而生热,阴极而生阳,这里谈到有一种转化的问题,阴阳可以转化,阴发展到极致,在一定条件下,它就可以转化为阳,当然,古时候没有讲一定条件,但是还用“极”来说明了,物极必反,物极必反也是古代的一种认识方法的基本认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生活当中随便说说而已的话,叫乐极生悲,那不都是物极必反的意思吗?阴,寒属阴,阴极而可以生热,化生为阳,同样的,阳极而生寒,而转化为阴。比如说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热到极点就开始转为凉,转为寒,寒,寒冷到极致,也就是冬至,就开始温暖,上升上升,对不对,逐渐又转化为温,转化成为热,所以有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样的阴阳转化。就自然界来说,一年四季来说,不是也是在这样的转化吗?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同样的,寒属阴,寒的性质有凝敛的性质,所以生浊,凝敛就是凝聚了,凝聚而成为有形之物,所以是浊,相对而言,热气生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阳化气,阳热值气就产生轻清之气,所以“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本来呢,清,清阳之气相对而言是应该在上,“积阳为天”嘛,浊阴之气,相对而言应该位置在下,“积阴为地”。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但是相反的,如果说是清气在下,那不单是举自然界,举一切事物,一下子就联系到人体了,联系到人体的话,清阳之气也应该在上,但是如果清气在下,就要生飧泄,飧泄就是完榖不化,腹泻,飧字之意就是水榖相合,就是水榖合起来,并没有消化,所以飧泄是讲的完榖不化。这个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指的人体内的清阳之气应该在上,应该上升反而下陷,反而在下,这样的话,可以出现完榖不化的腹泻。实际上,具体到医学,生理上,病理上来讲,这是讲的脾气虚,脾以升为顺,大家所熟悉的,脾属阴,但是脾气以升为顺,清阳应该上升,如果脾阳不升而下陷,而虚,脾虚,可以出现完榖不化的泄泻

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嗔胀就是脘腹胀满,浊气是指的,在这里具体而言,是讲的水榖之气,水榖糟粕之气,换句话说,胃中之气,这都可以相对而言,叫做浊气。这是对脾胃的清气而言。水榖、胃气这些,都可以叫做浊气。应该怎么样呢?正常的时候,浊气在下,浊属于阴,刚才我们说了,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清阳应该上升,脾气,胃气属阴,胃气以降为和。但是如果胃气不降,反而在上,浊气在上,反而上逆,反而不下降,那么就可以出现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胃脘不舒,这些症状。那因此我们联系到临床很方便,所以说治疗脾虚腹泻的话,那是由于中气虚陷,应该补气,应该升举清气就是,胃脘不和,浊气不降而嗔胀,膨闷胀饱,那应该和胃,和胃就是将降胃,什么药能降胃?那寻找降胃药,反正“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通过往下降的药。从治疗原则上来说,从生理上、病理上,一下子联系到治疗上,这都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说“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具体到人体上,浊气在上,嗔胀就讲的人体的嗔胀,那是讲胃气不降。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上面所讲的这些是什么呢?这是属于失常的一些现象。包括人体失常的现象。这是阴阳反作,阴阳相反了,阴阳相逆了,顺理的时候应该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它反了,所以叫“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逆从,在这里是个偏义复词,虽然说是“逆从”,但是还是偏于逆的意思。也就是阴阳相反了,阴阳逆乱了,这是一种逆的,逆乱的现象。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这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和前面我们所讲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意思是一个意思。也无非说是天生属于清阳之气,浊阴属于地之气,地位浊阴之气。但是下面接着要讲的,那就是讲的“天地阴阳升降的问题”,是讲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问题。天为阳,虽然是主上升,但是阳中还要有降。地虽然是浊阴,是主下降的,主潜藏,但是降中它得有升,同时,天之所以有降,是因为有地阴的吸引,地址所以有升,是由于天子阳气的吸引。这是讲的一样怎么一种,阴阳当中还有阴阳,而且阴阳之间相互联系的这样一个关系。不是单纯从表面文字上讲的这些内容。你看,表面文字上,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对不对?对。这个好像不需要医学专家来讲,水气上到天上就是云彩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这不用医学专家来讲,看来是很浅显,只不过是用浅显的东西、现象,来解释阴阳中比较深奥的道理。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一种现实。但是下面具体讲,从这个例子当中具体引申,说

雨出地气”,雨虽然是天上所降下来的,但是实际上它是出于地气,天所降的雨,这雨是出于地气的,也就是说,地气上升为云,天气才能下降为雨。这就是讲的天地阴阳之间的联系了。没有地气上升为云,天气就不可能下降有雨。两者不可脱离的,同样的,

云出天气”,云虽然是地气上为云,但是云怎么出来的呢?是出于天气,是由天阳之气的蒸化,地气才能上升为云。如果没有天阳之气的蒸化,地气上升不了成为云。同样的,联系到上面那句话说,雨出地气的话,雨虽然从天气所降的,如果没有地的吸纳,没有,地属于阴,阴的吸纳,这阳也不可能下降,所以此为阳施阴受,是互相联系的。天气下为雨,那看来是属于阳施阴受,因为阳气施泄,往下泄下来了,阴气受纳,阴接受了,地接受了,但实际上是两者相互联系,只有阴的吸纳,天气才能下降。只有阳气的蒸化,地气才能上升,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也就是说,再具体而言呢,天是阳,阳主升,谁说阳不主升,主升,但是主升当中它必须得有降,没有降,老往上飞,那不飞得阴阳决裂了吗?阳老往上升,地老往下降,天地之间那不决裂了吗?就没有万事万物了。所以升当中它也有降,降当中它也有升,这样的话才有阴阳交泰,才有阴阳相合,才有云雨,有云雨才能化生万物。所以这两句话是用自然现象当中最简单的现实,来解释阴阳的比较深奥的理论。

因此,我们在泛泛讲阴阳的时候,可以说阳主升,阳主动,阴主静,阴主藏,阴主降。但是你在深入理论研究的时候,那不单是阳要升,阳它也要降。不单是阴要降,阴它也要上升。之所以升,之所以降,是因为阴阳交互,相互发挥作用。阴阳相互吸纳,阴阳相吸,阴阳相纳,下面又具体的把阴阳问题,联系到人体的生理。

故清阳出上窍”,人体的清阳之气走上窍,上七窍,耳目口鼻,阳主于上,阳主于升,所以清阳为天,清阳在上,那么人体的清阳之气呢,也要升于上,在人体的液体,排出的一些排泄物来看呢,属于清阳的也出上窍,这是清阳出上窍,出于上敲的那么属于阳气一类。比如鼻涕、眼泪等等。口中的唾液、津液,那都是出于上窍的。相对而言,这就属于清阳。你说那不是液体吗?液体它也是清阳啊,阴阳之中还有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阴阳嘛!液体对气而言它是属于阴的,但是对于液体还分清,还分浊,清者还算为阳,下面

浊阴出下窍”,出下窍是指出于二便,前后二阴的大小便,排出的那些东西,那是浊阴。因为它出于下窍。它是浊阴,所以它出于下窍。这是联系到人体上的代谢分泌的这些物体。这些生理代谢排泄的一些东西。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这个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可以看作是属于营卫的问题,发腠理之气是卫气,卫气对营气而言,卫属于阳,营属于阴。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这是卫气的作用。浊阴是属于营气,营气走五脏,营气行于内,走于五脏,可以用营卫来理解。当然,你说用气血来理解,也可以。气属于阳,发散腠理,血为阴,行于内。而卫主气,营主血。这样理解都可以。所以“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看来第二句的清阳,和第一句的清阳,当然都用的是这个词,具体所指不同。对不对?第一个清阳我们刚才说了,是属于出上窍的涕泪唾液之类,第二个清阳是指的卫气,人身之气。当然浊阴也不一样。第三句,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个清阳和浊阴和前面两个又不一样了。这个清阳实四肢是什么呢?是水谷精微之气,或者说脾气,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所以脾主四肢嘛。水谷精微之气就叫做清阳,由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充实于四肢。所以脾主四肢,有了水谷精微之气的充实四肢,我们的人体才能正常的运动。清阳充实于四肢。四肢才能够健康正常的运动。浊阴归六腑,这个浊阴就是那个水谷糟粕,大小便,当然排出的才叫大小便,在腑中的,膀胱、大肠、小肠,反正这些水谷的糟粕这些东西,那都叫浊阴,走于六腑的。

这段就是讲了阴阳的影响概念,并且举例子,在人体当中基本的一些现象。在自然界当中一些基本的现象。同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题目的话,它说“应相”,它把阴阳和这些什么升、降、云、雨、杀、藏、动、静、四肢、六腑、腠理、五脏、上窍、下窍,它又把阴阳这样联系起来。来给你解释阴阳的概念。当然也涉及到一些应用问题。

这个“应相”的问题,刚才我们谈到这个题目了,是阴阳于宇宙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这个“象”可以再补充一下。实际上这个“象”,其实它就是具体的方法,从哲学的方法论来讲的。这是用的取象比类的方法。或者取象类比的方法。这一段是这个,以后这一篇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可不是取www.med126.com象类比吗?把云、雨、天、地、浊阴、上窍、下窍,怎么比成阴阳了呢?怎么说它是阴阳了呢?具体的方法,所使用的是一种者取象类比的方法。

我再把这个段落讲下来之后,刚才我提到了,这段是要背的。【注释】【校注】问题,好像就不需要再讲了。

【理论阐释】

28页。

1. 治病必求于本

就是说诊治疾病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当医生,当中医,首先要辨别阴阳,要用阴阳的方法,来认识医学里边的具体问题。所以我们引了《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那就是治疗疾病,诊断疾病要看看阴阳失调了是在哪失调的?具体部位,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把阴阳调节到相对平衡了,或者说阴阳协调了,这就达到了基本目的。期就是期准。也可以说是目的。

2.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刚才我在讲这段的时候曾经提到,有不同的解释。我只是说,举例子来说,具体的说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说的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我举那个例子呢,就是相当于咱们教材当中的第一种解释,是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解释。他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解释的。只不过春夏为阳,阳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说春夏虽然为阳,但是春是属阳,夏又是阳中之阳(?)。这第一个。

第二个,教材选的是张介宾的解释。《类经》的解释。它是按照阴阳中又有阴阳,但是它具体的是用《易经》的四象,说阴阳中又有阴阳。四象是什么呢?四象的解释也有几种。我现在就是按张介宾的这种说法。这个四象,是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的一种解释是“阳有太阳、少阳,阴有太阴,少阴”就是四象。所以第二个解释,张介宾是按《易经》,说的是阴阳生四象。也就是说阴(阳)中还有阴阳,有太少。阴阳中又有阴阳,又分太少。

第三个,李中梓,李中梓是《内经知要》的作者。在《内经知要》里面的解释,李中梓把这个阳生阴长说成是正常的,阳杀阴藏是变异的。对人体来说,生理的就是阳生阴长,病理的就是阳杀阴藏。自然界来说,春夏就是生长,一切旺盛,那些该凋亡了,就是枯槁了,那他就说是杀藏。也就是说,用正常与不正常,用“治”和“乱”来解释。治就是正常,乱就是失常。李中梓是用治乱来解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这是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这里选了三个主要的解释。作为大家学习时候参考,分析问题,这里就包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学《内经》当中就要注意,学习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清阳浊阴

清阳浊阴在人体的不同分布与走向。这我在讲课当中,刚才我们在讲解当中,讲得就比较详细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讲了。

这就是我们在讲的第一段当中的原文串讲、注释以及理论阐释问题。这一段当中,下边谈到些问题,就是【临证指要】,在临床上怎么应用的问题。我们教材里头也选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的临证指要。选了前人的病例,王九峰的医案,选了脾虚泄泻的病例,泄泻就是脾虚泄泻,“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第二段是选的《名医类案》李东垣的病例,那是选的是“浊气不降,而生嗔胀”的病例。用这样两个病例来分析“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这是临床最常见的病例。最常见的病,泄泻、腹胀,那么第一个用的是升脾气的方法为主。当然也加了一下疏肝,第二个是以降胃气为主,来治疗这个嗔胀。

这就是第一段。我们就讲到这里。

[完/49:41]


相关文章
 桃核仁
 怎么办
 石斛散(《圣惠》卷二十八)
 湿痰流注门主论
 双解散(《片玉痘疹》卷三)
 消化生理之剖析-重建对牛奶摄取的正确认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