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太阳病(上)200811 13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先跟‘大海’说句话吧,‘大海’你那个参加文字整理的那些朋友,也让他们发上来的把名字也署上了,这个文字整理也是一个不轻松的工作,是不,应该让人家把名字写上。
我们继续玩伤寒,今天该说这个太阳病纲要的第四部分,就是辨传变与欲解时。这部分内容呢,一共有五个条文,是4.5.8.9.10,我们先念这个第四个条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条文的第四条,我们首先还是先这个词解,伤寒一日,这个伤寒呢,他指的是外感的风寒,这个一日,沈金熬这样说的这个一日,一日,因此非定指一日也,也就是这个一日,指的是这个受邪的之初,是一个约词,就是大概的意思,不是说就指这个受邪的第一天说的,这是伤寒一日。
第二个呢,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个静呢,在这不当安静的意思讲,因为这个条文,开头明意他就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也就是说太阳病,太阳病脉若静,这个静呢指的是病症脉相符合得这样的一种脉象,太阳病它肯定是一个浮脉,如果说太阳中风那么它浮缓,太阳伤寒,它是浮紧,就说这个时候不管它是出现浮紧还是浮缓的脉,它和太阳病症是相符合的,这个时候就管他叫脉若静。脉若静的为不传,那么下面这个,假定说出现颇欲吐,若躁烦,还有出现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个脉数急呢,它是相对于脉静而说的,也就是相对于浮缓或者浮紧脉而言的,表明这个脉象已经发生改变,在这段当中呢,还有一个躁烦,也就是这一节的第三个,张仲景在这呢,是把躁放在前面,把烦放在后面,内经上面呢,这个烦躁一词,和他的位置是颠倒的,烦躁这个词出现在内经的《至真要大论》上,他后世的解释呢,就是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这是这个躁烦它们之间的区别,烦与躁呢,常常并见、并称,可见于内伤外感多种的疾病,有虚实寒热之分,一般在外感病当中呢,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在这个内伤杂病中,烦多于躁,一般多见于这个阴虚火旺这些个症候,这是这个词解。
第二个呢,第二个是提要,以脉症辨太阳病传与不传,脉呢就是由静变为数急,症呢,像那个颇欲吐,若躁烦,是以这个症和脉辨这个太阳病传与不传。这个解释一会儿再解释,我们首先看这个第五条,条文的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为不传也。这个词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伤寒二三日,在内经的《热论》篇当中不是一是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吗,他是按照这个传变顺序说,在这个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没有出阳明和少阳的症,这是为不传,这个提要呢,也就跟这个第四条一样,辨太阳病没有发生传变,下边我们解释这个第四条和第五条,在第四条当中,脉若静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沈**呢说过这样的话,此凭脉辨证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若静是不传它经意,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此邪气向里易注,势必传经为病也,喻嘉言也说呢,脉静者邪在本经,邪不能变故不能传经,颇欲吐,外邪内搏,躁烦脉数,寒邪受热必传经也,我们知道在六经的辩证体系当中,太阳为初感外邪,太阳病呢虽然属于这个轻浅之症,但是善变。这个善变是善于变化,我们如何辨别是不是已经发生传变了,根据是什么呢,根据病人的脉症,但是不要拘泥天数,脉若静,仍为浮紧则邪仍在太阳,没有它变,若一日到二三日到数日,也就是两三天四五天,它还是一个浮紧的脉,那么它还是没有传,它还是在太阳。所以脉若静,那么在这个时候呢,它仍然要以太阳的治表为法,所以这个脉若静,它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出现,吐,出现躁,出现烦,那么这个吐、躁、烦相对于太阳来说都已经传里了,那传到哪了,是传到胃经,传到阳明,还是传到少阴,还是传到太阴,这个我们先不考虑这个它传到哪,但是肯定它已经发生传变了,那么就根据吐、躁、烦,再加上脉数急,根据这个我们判断,它的病邪已经不单单是在太阳了,它已经向内传变了,这是第四条。第五条,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为不传,方有执这样说过,说上条之第四条也,上条举太阳而以脉言,此复举阳明少阳而以证言,次第反复互相发明也。余经同推,要皆以脉证所见为准。若只蒙龙拘拘。数日以论经。则去道远矣。方有执这段呢,说得这个第四条是以脉证言的.
那么这个第五条呢,单纯的以阳明少阳这个证言的,四条和五条相互参照,那么其它的余经同推,那么其它的,像这个太阴呢、少阴呢、厥阴呢了是不是与上相同了,它要按照这个方法同推的,我们判断它传还是不传,要皆以脉症所见为准,假若我们不在临床当中参照它的脉证,只是拘于这个日数,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拘于这个日数去论经的话,那么方有执这句话则去道矣。
刚才我退出后又从新上的。现在可以了。刚才四五条已经说完了,现在再补充说一下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阳明证,少阳证,这是我们以前反复强调的,在说太阳病的时候,太阳证一定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而阳明证是什么?少阳证是什么?以后随着我们条文的讲解,我们再见到阳明病的时候,一定要把阳明经热病的四大,大渴,大热,大汗,阳明腑实证脉洪大记住, 在这里要记住阳明脉是洪大脉,少阳脉是弦脉,我们要把这些东西记得比较清楚,在这里提到的阳明证少阳证是什么,应该是要搞的比较清楚的。没有见到阳明证脉洪大,没有见到少阳证的口苦寒热往来,这就是没有邪还传变,依然是太阳病。
在这条中还要看到条文之外的意思,这意思是,张仲景在这里强调了,计算时日依据时日推演的一般的传变规律,主要依照患者的脉证而定,对这层意思,沈金熬这样说过:“阳明少阳二经之证至二三日不见,可知其脉仍浮紧而亦不变,此亦但既证而知之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以示相传之日数,未可泥也。”他的意思是说在这二三日的时候,阳明少阳证不见,像《素问热病论》里的一日巨阳,二日阳明它这以示相传之日数,我们一定不要拘泥这日数。
下面条文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欲作再经指将邪传于阳明经,第二个,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第二这是这个条文的提要,太阳病经尽自愈及预防传经的方法。第三个咱解释一下,在这个条文首先仍然说的是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太阳病四条当中,别的都没有提,仅仅提到头痛一证,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单提出头痛一证,其实在这里有提要的意思,还是在素问上:“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头为诸阳之会,头痛的减轻还是加重能够代表性的反应太阳病的变化,但是既然是太阳病,我们就不能单单的以头痛为要,必须需要以恶寒、项强、脉浮一起来权衡,才不至于失误。这是第一句话,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因为单单提出一个头痛证,假如说太阳证发生传变了,我们以后讲条文的时候会讲到,头已经不痛,恶寒的感觉已经没有了,项强已经减轻,但是出现其他的症状,脉象也已经变了,我们也不能说他快要好,已经要自愈了。条文虽然只是提出了头痛一条,但是既然是太阳证,只要提出太阳病,就要条件反射一样马上想起这四条。这是关于头痛的。第二点,犯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患太阳病七天以上,由于太阳本经行尽,正胜来复之势,所以有自愈的可能。在这点上,有几位前人解释过,像周杨治(没听清):“七日而云以上自愈者,明明留于太阳,至七日则正气复而邪气退也,所谓经尽盖六日之间营卫流行复至七日而行受邪之经尔。”既称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经证见至七日而又是太阳经证(没听清),他的意思和我们前面解释的意思差不多,至于这自愈者(听不清),七天或者以上,邪还留在太阳经 ,还没有发生传变,等到第七天时,正气复而邪气退,怎么解释这个七天行其经尽呢?盖六日之间,营卫流行,复至七日而行受邪之经尔,这也解释了,到第七天时候   
在这里,营卫复至七日而行,在这条上有些著作,包括我们有些人也认为,外感风寒一日是太阳,第二日就要传到阳明,第三日就要传到少阳,然后六天把六经传个遍,第七天再回到太阳,就是有这样认识的。但是大部分医家认为,虽然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但不是按照六经的顺序全部传一遍,邪还是留在太阳,柯韵伯也这样说:“仲景未尝有日传一经之说,亦未有传至三阴项头痛者,曰头痛者,是未离太阳可知,曰行则以传不同,曰其经是指本经而非它经,发于阳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阳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变之日。岐伯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有明证者。”柯韵伯和周杨治(不确定)说的意思一样,他也不是说日传一经的,就是在这几天中,邪还是仍然留在太阳经的,没有传变到它经。
再下面,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从前面的条文顺下来,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这就限定了一个日期,后面若欲作再经者也就是说,若七日以上病症不愈,邪气有向阳明传经的趋势,这时可预防性针刺足阳明使其经气流通,抗邪能力增强,防止传经的发生,在这,作再经,柯韵伯的解释是:“曰传足阳明而曰欲作再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为阳明,而为并病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太阳病要传入到阳明,而柯韵伯解释是太阳过经不解,复为阳明而为并病,把意思了解一下就行,反正是七日以上不愈要往阳明传变也好,要发生阳明的并病也好,针足阳明趺阳脉的穴位,使邪不传则愈,能知道这个意思就行。
再下面,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还是先词解,欲解时是指邪气可能得解的时间,不是指欲愈或者自愈的时间,也就是说邪气在这个时间段可能缓解或者得解的有利时机,但不是指自愈,自然好了的问题,这里要注意这是邪气得解的时间段。第二,从巳至未上,我们以前说过,学中医,像二十四节、十二时辰、天干地支,春夏秋冬,都应该搞得很明白,十天干十二地支,我们以前讲内经的脉法,还有预测疾病加重自愈和死亡的时间的时候这已经提过了,在运气学,用的基本都是这些东西,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都应该背的特别熟的。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十二时辰,子是夜间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午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个时间段都是固定的,太阳病欲解的时间是从上午九点到下午的三点,在这里一块把伤寒上边其他各经的欲解时间一块都说一下,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我们一会再解释各经欲解的时间。这是这句话提要,根据天人相应学说,太阳邪气欲解的时间,下面解释,方有执解释说:“太阳者盛阳也,故旺于午未巳时,经曰至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谓也。”方有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者盛阳也,是旺盛于午未巳时辰,这是内经上说的至得其位而起者此谓也。这是方有执说的。张志聪说:“午乃太阳天中之时,巳未前后之气交也。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气之助则正气胜而邪病解矣。”这是张志聪的解释。就是午时是太阳在天当中的时候,巳未是午时前后的时间段,是气交的时间段。天有六气人也有六气,人得天气之助则正气胜而邪病解矣。
我们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万物共同沉浮于生长之门,天之六yin能伤人致病,一年一季一天的阴阳盛衰的气变也能助人正气抗邪外出,在一天当中,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为阳气最旺盛之时人身被风寒之邪郁恶的阳气得自然界的阳气相助,则排邪有利,而病邪可能得解,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间段采取相应的治疗那么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四十五分钟了,稍微休息一会吧。今天感冒了,我是经常隔那么三五个月就感冒一次,但是感冒一般时候不会超过三天,昨天是第一天,一般式第二天最重的,也就是今天,是最重的,明天再有一天,也就是明天晚上就好了,但是这三天当中鼻塞咳嗽这些还是比较重的,基本上我是不吃什么药,三五个月感冒一次感冒也不用药,就会好不超过三天。
我们刚才说的是太阳病欲解时是巳午未三个时辰,阳明呢,是从申酉戌时三个时辰,下午的三点一直到九点钟,这段时间是阳气衰减的时间,我们知道一般的阳明证是热盛邪实的证,在阳气衰减的时间正好是它欲解的时间,少阳呢,它是从寅卯辰三个时辰,凌晨的三点钟到上午的九点钟,我们治疗少阳病一般都用和法,为什么要用和法呢?因为少阳证一般都伴有阳气不得抒发,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正是阳气升发的时段,少阳证本身是阳气不得升发,那么自然界又是一个阳气升发的时间段,所以自愈少阳的病可能在这个时间段,这是三阳的解释。我们看看三阴的欲解时就不这样了,我们看太阴它是从亥时到丑时,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我们看少阴呢,它是子丑寅时,晚一个时辰,夜间十一点到凌晨五点钟,我们看厥阴呢,又晚一个时辰,丑寅卯时,凌晨的一点到早晨的七点,关于三阴病的解释,阴经的病,一般地说阳衰阴盛的病,在夜半到天明这个时间段里,正是阳生阳长的时间段,阳衰阴盛在阳生阴长的时间段可能要得到缓解,得到欲解。严格的说,按照内经上面的提示,那些助阳的药物在这个时间段应用是最合适的,但这仅仅是说法,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很难去用药,这是六经病欲解的时间, 阳明193条,少阳272条,太阴275条,少阴291条,厥阴328条。
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医宗金鉴:风家,是太阳中风,表解,用了桂枝汤病也解,病也解,但不了了者,这句话的意思,了者,释然病解,神明了然状,不了了者,不清澈也,服用桂枝汤,虽表以解而又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柯韵伯:不了了者,余邪未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病情已经缓解了,但没有完全痊愈,病人还有不爽不舒适的感觉。
提要,预测太阳病邪解之后与病愈的日期,太阳病表邪已解,但正气还没有恢复,病人还有不爽不舒适的感觉,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12日愈,但不能拘泥。但太阳病如果按照内经热论或者伤寒的日期论就显得很古板了,我们在临床上应该灵活的去看待,主要是看证和脉的变化,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12日愈,我们应该理解外感病应该在好了以后,正气还没有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没必要再用药物去治疗了,也就是内经说,果肉蔬菜静养之,等待正气恢复,自然就好了。
这一段我们该怎么玩???首先辩病传与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坛上有人发了一个贴子,说的就是这段,陈修园和郝万山讲的不一样,有些困惑?
陈修园浅注中,颇欲吐,认为是少阴欲吐不吐之见证,郝万山认为是少阳见证;若躁烦,陈认为是足少阴之躁,手少阴之烦,郝认为是阳明见证。到底谁说的对?请明家指教。
这是个值得玩的地方:假定我们抛开伤寒前后的条文,假定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中的吐,燥,烦脉数急4个证看为一体的话,这个传是传到阳明的,欲吐和燥烦在各经中都能见到。说是少阳也行,阳明也行,少阴也行,厥阴也行,各经都可以见到,但看成一体的的话,再加上脉数急也就只有阳明经的脉是数急的,太阳少阳的都不是,太阴就热的不多了。少阴是寒化证,即使出现热化,比如用承气汤一类,但少阴的脉是微细的,即使是数急脉也是微细的,厥阴出现上热下寒证而出现数急脉也不多,所以此3条放在一起可以说是传到阳明的,但是我们有假定条件。如果不假定的话陈修园和郝万山的话都不对,为什么?因为张仲景在这段条文中是说传与不传的方法,而没有说传到那。而且说的这几句话吐,燥,烦,脉数急也只是引用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5经病的证全加上,出现那些情况都是传。如果这样解释呢,陈和郝都解释不全面。我们只要知道这样就传了,至于传到哪,要结合各经的脉证来具体分析。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玩,我们感觉玩的是张仲景的原意,在伤寒当中,太阳病放了很多东西,太阳病在伤寒中几乎占了一半,张仲景在这里拿出这些东西他就是一个举例,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因为风寒传变得迅速,我们可以这样说吧,(听不明白),所以我们在这里应该把条文前后联系起来,注重的是辩它传与不传,而不必要在这里就辩它传到哪经了。这是一个应该玩的地方。第二个应该玩的地方就是怎么辩传与不传,具体的辩法,刚才说了,若燥烦脉数急者,这是传,那么我们实际在临床当中,碰到的具体的问题就是很难去把握。尤其是我们学医时间不长的,碰到这个人你比如说,就是一个伤寒,没喝药之前呢症状感觉倒是轻一些,喝完药以后出现这种心中热扰不安的燥烦,那么这时病情是加重了还是要好呢?那么我们怎么去判定?这就是这条上面玩的第二部分内容。就是我们怎么知道传与不传,解与不解。刚才说的若燥烦,颇欲吐,脉数急以外,其实在这里张仲景已经给我们交代得很清楚的了,我们怎么知道传与不传,那么张仲景告诉我们汗出则解,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辩别其汗不汗?张仲景告诉我们先烦则汗,那又如何辩别欲汗之先烦还是入里之燥烦?用脉,以脉辩之。脉浮先烦为欲汗之烦,而非入里之烦。可是在这儿出现一个问题呢就是怎么知道解不解?汗出则解,我们知道伤寒就是我们太阳伤寒的时候他是没汗的,因为阳被寒邪所郁遏,所以他是无汗的。伤寒原无汗,所以知道通过汗解。
伤风呢?在讲太阳伤风的时候,伤风原有汗,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汗是不是必解之汗?还是在脉上去找,当于脉浮二字求之。因为我们知道脉浮邪是必定在表的,要是入里了肯定是不浮的。邪要入里的话,他入到那必定要出现相应的脉象。伤风原来他就有脉浮汗出证,在这里又添上一个烦,摸摸他的脉呢,他又是浮脉,不是入里的烦,我们知道这个邪扔然在表,他这个烦是出汗之前的烦。我们就知道他欲解,快要出汗快要好了。
以后我们要讲到的:中风,与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俯,却与桂枝汤则愈。这也是一个烦,反烦不解者,邪太盛,所以先刺一下风池风俯泻一下邪气,还用桂枝汤,却与桂枝汤则愈。在这他也有个前提条件脉是浮的,如果脉不浮了肯定不能这样治了。这是我们要玩的第二点。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条文当中关于日期的是,七日愈六日愈,十二日,我们说玩伤寒,伤寒成书的依据是什么?张仲景自己就说了,他的理论依据是内经难经这些来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所用到的天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河图洛书这上面,包括内经上讲运气学气化的常数也是来源于此。关于这部分内容呢和中医有关的我们说一下,因为在运气学上面要经常用到这些数。其实在讲九宫八风的时候这个意思也说过,今天就说气化的常数,运气学中要用到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是一个气化常数,记住这个,看内经的寒化七,雨化五这些就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比如运气学中提到燥化四,指的是在四的这个位置他是燥化的,指的是方位说的。关于河图洛书水平不够的暂时不要玩了,这些东西太麻烦了,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掉进去后很难出来。
-----------本贴由网友大小不良,小吆,大大,健康使者整理完成初稿,大家辛苦了,祝学业进步!
相关文章
 感受拔罐——绿色疗法
 骨蒸
 伤寒名家系列之二----尤怡
 太一万金丹(《直指小儿》卷二)
 求教血虚调理!
 此类感冒应用何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