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曰:诸十二经脉。三部九候。有病者皆见于尺寸。故言脉之大要会也。
丁曰:旧经注此说为五脏六腑之法者非也。大要会者、谓尺寸阴阳往复。各有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吕曰:至尺者、言从尺至关。其脉见一寸。而言尺者、是其根本。寸口长一寸。而脉见九分。阳数奇。阴数偶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丁曰:分寸为尺者、人从关至尺泽穴当一尺也。于其尺内。分一寸以代一尺之法。是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也。故阴得尺内一寸。
丁曰:阴数偶也。阳得寸内九分。
丁曰:阳数奇也。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丁曰:尺寸之法。旧经有注。言诸家www.lindalemus.com/yaoshi/所传撰不同。执引三寸。(按以下注考之。此寸字当作部。)辄相去一寸,以备三寸。并不见一寸九分之理。其一寸九分之法者,盖为尺寸之位。各有阴阳始终也。阳气者、生于尺而动于寸。阴气者、生于寸而动于尺。是以法阳气。始生于立春。上至芒种之节。其数九。三阳王于前法寸内九分而浮。夏至之节。其气下行。至立冬而终。其数十。即三阴王于后法尺内一寸而沉。故知尺寸各有始终也。此是越人引其阳中阴阳始终也。所谓阴中阴阳始终者,阴气复从立秋而生。下至冬至之节。其数十。冬至之后。随少阳上行。至立夏之节。其数九。此者天地阴阳始终。故法尺寸阴阳各有始终也。天地要会之门。在于四立。谓之天门、地户、人门、鬼门。人之气口人迎左右神门,亦法也。
杨曰:寸关尺三位。诸家所撰。多不能同。故备而论之,以显其正。按皇甫士安脉诀,以掌后三指为三部。一指之下为六分。三部凡一寸八分。华佗脉诀云:寸尺位各八分。关位三分。合一寸九分。王叔和脉诀云。三部之位。辄相去一寸,合为三寸。诸经如此差异。则后之学人。疑惑弥深。然脉法始于黄帝。难经起自扁鹊。此之二部俱祖宗。诸家诸论盖并枝叶尔。正可务本遗末。不容逐末忘本。今的举指归,用明大要,宜依黄帝正经,以掌后三寸为三部。则寸与关尺,各得一寸,备三才之义也。此法永定,不可移改。其王叔和、可谓得之矣。凡诊脉者、先明三部九候之本位,五脏六腑之所出,然后可以察其善恶,以别浮沉。如其本位尚迷。则病源莫辨,欲其愈疾,亦难矣哉。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天地人也。一部之中,则有天地人。三部之中,合为九候,以候五脏之气也。其五脏六腑所出者,左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肝与胆脉之所出也。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关后一分,神门之位也。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之所出也。关前一分者,气口之位也。关后一分者,神门之位也。凡五脏之脉并为阴,阴脉皆沉,六腑之脉并为阳。阳脉皆浮。假令左手寸口脉浮者,小肠脉也。沉者,心之脉也,余皆仿此。斯乃脉位之纲维,诊候之法式也。
虞曰:杨氏诸论数家寸尺长短部分。互有不同。令后人难为依据。庶今明之,以示后学。华佗之说,乃如脉经言。果不谬矣。王叔和以三寸为式。义有隐微。此乃黄帝正经之说。岂有误也。况上古以一肤指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肤指之三寸。与今之一寸九分。短长相近也。何休注公羊传云:侧手为肤。按指为寸。即其义也。况越人生于周。采灵枢素问作此难经。今之寸尺度量,乃周之制也。故越人取一寸九分为定式,乃天九地十之义也。
(此二难以下画图,皆下注图也。) 凡此以下画图内。黑白道以分阴阳终始。其天门、地户、人门、鬼门。是阴阳升降关格门户。其气口人迎左右神门。 是呼吸上下尺寸关格门户。(原脱尺字。据李驹纂图句解补。) 阴气始于立秋。阳气始于立冬。 阴气终于立夏。阳气终于立春。
天地阴阳升降始终之图\pt40a2.bmp (缺)
手足阴阳流注始终之图\pt40a3.bmp (缺)
尺寸阴阳随呼吸出入上下始终图\pt40a4.bmp (缺)
图\pt40a5.bmp (缺)
此图医学全在线明其人迎气口左右神门寸尺关前关后一分。案素问云:人迎气口在颈法象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
图\pt40a6.bmp (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