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难经集注教程:一难
来源:一难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经脉诊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

吕曰:是手足经十二脉也。
丁曰:十二经皆有动脉者,是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经也。以应天地各有三阴三阳之气也。所谓天地三阴三阳。各有所主,其时自春分节后。到夏至之前九十日。为天之三阳所主也。夏至之后。秋分之前九十日。天之三阴所主也。秋分节后。冬至之前九十日。是地之三阴所主也。冬至之后。春分节前九十日。地之三阳所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阴三阳之气。合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经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天气。膈以下。足三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地气,其通天气者为气为脉,其通地气者主味归形,故十二经通阴阳行气血也。又经者、径也。递相溉灌。无所不通。所以黄帝云:十二经处百病。次决死生。不可不通也,其言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即在两手三部各有会动之脉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与小肠动脉所出也。心脉曰手少阴。(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据下文,心包之脉。隶于右尺。不应自相矛盾,故删之。)

小肠脉曰手太阳,其应东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关部。肝胆动脉所出也。肝脉曰足厥阴。胆脉曰足少阳,其应东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动脉所出也。肾脉曰足少阴。膀胱脉曰足太阳,其应北方水在坎是也。右手寸部。肺与大肠动脉所出也。肺脉曰手太阴。大肠脉曰手阳明,其应西方金在兑是也。右手关部。脾胃动脉所出也。脾脉曰足太阴。胃脉曰足阳明,其应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络与三焦动脉所出也。心包络曰手厥阴住院医师。三焦脉曰手少阳,其应南方相火,在离是也。此三部动脉所出,故经言皆有动脉也。
杨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合十二经脉。肝脉曰足厥阴。脾脉曰足太阴。肾脉曰足少阴。胆脉曰足少阳。胃脉曰足阳明。膀胱脉曰足太阳。肺脉曰手太阴。心脉曰手少阴。(按原本此下误衍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与上注同。今删之。)大肠脉曰手阳明。小肠脉曰手太阳。包络脉曰手厥阴。三焦脉曰手少阳。凡脉皆双行,故有六阴六阳也。
吕曰:足太阳动委中。足少阳动耳前。
杨曰:下关穴也。又动悬钟。
吕曰:足阳明动趺上。
杨曰:冲阳穴也,在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足趺上,故以为名。又动颈人迎。又动大迎。
吕曰:手太阳动目外 。
杨曰:瞳子穴也。
吕曰:手少阳动客主人。
杨曰:又动听会。
吕曰:手阳明动口边。
杨曰:地仓穴也。
吕曰:又动阳溪。足厥阴动人迎。
杨曰:按人迎乃足阳明脉。非足厥阴也。
吕曰:厥阴动人迎。误矣。人迎通候五脏之气。非独因厥阴而动也。按厥阴脉动于回骨焉。
吕曰:足少阴动内踝下。
杨曰:太溪穴也。按此动脉非少阴脉也。斯乃冲脉动耳。冲脉与少阴并行。因谓少阴脉动,其实非也。亦吕氏之谬焉。少阴乃动内踝上五寸间也。经曰:弹之以候死生是也。
吕曰:足太阴动髀上。
杨曰:箕门穴也。
吕曰:手少阴动腋下。
杨曰:极泉穴也。又动灵道少海。
吕曰:手心主动劳宫。手太阴脉动大渊。
杨曰:又动尺泽侠白天府也。
虞曰:吕杨二注。惟各取其经脉流行之穴。言其动脉。与本经下文独取寸口之义。不相乘也。庶今举之。经曰:脉会大渊。大渊在两手掌后鱼际间。乃手太阴脉之动也。太阴主气。是知十二经脉会于大渊,故圣人准此脉要会之所。于人两手掌后鱼际间。分别三部。名寸、尺、关。于三部中诊其动脉。乃知人五脏六腑虚实冷热之证。谓一经之中。有一表一里。来者为阳。去者为阴。两手合六部。六部合之为十二经,其理明矣。察阳者。知病之所在。察阴者。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经皆有动脉也。乃合诊法。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丁曰:夫独取寸口诊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长短浮沉滑涩迟数。见病吉凶也。此法是黄帝脉要精微论中之旨也。越人引此一篇。以为众篇之首也。

昔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参伍决死生之分也。此者是独取寸口之法也。

杨曰:自难曰至此。是越人引经设问。从然字以下。是解释其义。余悉如此。例可知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吕曰: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逆顺。知其死生也。
丁曰:其手太阴者、是右手寸部也。为肺主其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凡五脏六腑有病。皆见于气口,故曰大会也。
虞曰:五味入胃。化生五气。五味者。甘、辛、咸、苦、酸,五气者,膻、腥、香、焦、腐。乃五行之气味也,其味化气。上传手太阴。太阴主气。得五气以溉灌五脏,若胃失中和,则不化气。手太阴无所受,故寸口以浮沉长短滑涩。乃知病发于何脏,故经云:寸口者。脉之大要会也。五脏别论曰:五味入口。以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本经曰:人受气于谷。玉机真藏论曰:因胃气乃能至手太阴。阴阳应象论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夫如是。则知人之气。自味而化。上传手太阴,故寸口为要会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吕曰: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皆候于寸口。随呼吸上下。呼脉上行三寸。吸脉下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二十七气。皆随上下行。以寤行于身。寐行于脏。昼夜流行。无有休息时。
丁曰:言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者,即是天地阴阳升降定息也,即是周于六甲。而又日月晓昏。人呼吸上下以六气周身,故乃法定息六寸也。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吕曰:人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百息脉行六丈。千息六十丈。万息六百丈。一万三千五百息。合为八百一十丈为一周。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合为五十度。阴阳呼吸。覆溢行周毕度数也。(按史记正义引此文无溢字。)脉行周身毕,即漏水百刻亦毕也。谓一日一夜漏刻尽。天明日出东方。脉还寸口。当复更始也,故曰: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丁曰:按旧经注,其脉息以为八百一十丈,即当水下二刻。得周身一度。如百刻。计周身五十度。如此。则行阳五十度。行阴亦五十度。此乃甚与经意不同也。经言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共得五十度而复会也。所谓行阳行阴各二十五度者。谓一岁阴阳。始于立春。交相复会于立春,故共行五十度也。日之晓昏。人之寤寐。皆在于平旦。日行二十四时。复会于是。人气始自中焦。注手太阴。行其经络。计二十四。亦复交会于手太阴,其右寸内有穴太渊。是脉之大会始终,故各计二十五。所以言寸口者。脉之终始也。
虞曰: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及一周身。应漏水下二刻。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应漏水下百刻。是知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于身。凡行阴阳。分昼夜。是故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也。

漏水下百刻图

一岁阴阳升降。会于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于艮时。一身荣卫还周。会于手太阴。同天度一万三千五百息。荣卫始于从中焦。(按于从二字。当衍其一。)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天度二十四气。昼夜二十四时。人身经二十四条。(按原本此下复有人身经二十四条七字。系衍文。今删。)流注与天同度。所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

漏水下百刻图\pt40a1.bmp(缺)

水下四刻移一经复还于手太阴其得百刻荣卫各计二十五度。

相关文章
 韭菜
 酸枣仁
 风油精有何用
 大青
 香薷术丸(《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
 知母石膏汤(《医钞类编》卷十九引朱氏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