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教程:27. 瘰论
来源:27. 瘰论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金 刘完素


咳嗽论第二十一

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浓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蜜煎生汤 蜜煎橘皮汤 烧生姜

此三者皆治无痰而嗽者,当辛甘润其肺故也。如但用青陈皮药,皆当去白,本草云,陈皮味辛,理上气。去痰气滞塞,青皮味苦,理下气,二味俱用散三焦之气也。故圣济云,陈皮去痰。穣不除即生痰,麻黄发汗,节不去而止汗。

治风痰热咳嗽,其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躁怒,水煮金花丸

南星 半夏(各二两生用) 天麻(五钱) 雄黄(二钱) 白面(三两) 寒水石(一两烧存性)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浆水沸,下药煮令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生姜汤下。或通圣加半夏,及局方中川芎防风丸,皆可用也。

小黄丸
治热痰咳嗽,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宜小黄丸。南星(汤洗) 半夏(洗各一两) 黄芩(一两半)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后姜汤下,及小柴胡汤中加半夏亦可。

白术
治痰湿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宜白术丸。南星 半夏(俱汤洗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
上为细末,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用。

玉粉丸
治气痰咳嗽,脉涩面白,上喘气促,洒淅恶寒,愁不乐,宜服之。 南星 半夏(俱洗各一两) 官桂(去皮一两)
上为细末,薄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玉粉丸加减在后。
心下痞者,加枳实五钱。
身热甚者,加黄连五钱。
体重者,加茯苓一两。
气上逆者,加苦葶苈五钱。
气促者,加人参桔梗各五钱。
浮肿者,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钱。
便秘者,加大黄五钱。

双玉散
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治痰千缗汤
半夏(生末一两) 大皂角(去皮子半两 )
上同于绢袋中盛之,用水三升,生姜七大片,同煎至一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分作三服,食后,并服二服效。

防风丸
治痰嗽,胸中气不清利者,枳术丸亦妙。防风(半两) 枳壳(半两去穣麸炒) 白术(一两)
上细末,烧饼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天麻丸
天麻(二两) 半夏 南星(各一两) 雄黄(少许)
上以白面二两,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煎淡水令沸,下药煮十余沸漉出,食前生姜 汤下。

利膈丸
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利脾胃壅滞,调藏秘泻,推陈致新,消进饮食,治利膈气之胜药也。
木香(一钱半) 槟榔(一钱半) 人参(三钱) 当归(二钱) 藿香(一钱半) 大黄(酒浸焙一两) 浓朴(姜制三两) 枳实(一两炒) 甘草(三钱炙)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皆可下。

款气丸
治久嗽痰喘,肺气浮肿。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槟榔 木香 杏仁(去皮尖) 郁李仁(去皮) 茯苓 泽泻 当归 广术(炮) 马兜铃 苦葶苈(以上各三两) 人参 防己(各五钱) 牵牛(取头末一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加至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玉粉丸
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
半夏(洗五钱)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
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岁不愈者,亦效。

枳壳汤
治久痰胸膈不利者,多上焦发热。
枳壳(麸炒去穣三两) 桔梗(三两) 黄芩(一两半)
上同,每日早,用二两半,水三盏,煎至二盏,匀作三服,午时一服,申时一服,临卧时一服,三日七两半药尽,服生半夏汤。

生半夏汤
半夏(不以多少洗七遍切作片子)
上每服,秤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大片,同煎至一盏,和滓食后服,一日三二服,服三日毕,再服枳术丸,尽其痰为度。论曰:先消胸中气,后去膈上痰,再服枳术丸,谓首尾合尽消其气,令痰不复作也。

清镇丸
治热嗽。小柴胡汤内加人参一倍,青黛(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

夏丸
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已吐加槟榔三钱。
半夏(一两汤洗切) 雄黄(研三钱)
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小儿丸如黍米大。

白术散
治夏暑大热,或醉饮冷,痰湿不止,膈不利。
白术 茯苓 半夏(洗) 黄芩(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二盏,入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调陈皮末一钱,神曲末一钱,食后服。

法曰:大热大饮,盖酒味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后服五苓甘露胜湿去痰之剂。

白术汤
治痰潮上如涌泉,久不可治者。白术 白茯苓 半夏(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两,病大者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取清调神曲末二钱,顿服之。病甚者,下玉壶丸一百丸,大效永除根。

天门冬
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
天门冬(十两去心秤) 麦门冬(去心八两) 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子)
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或服王氏博济方中,人参荆芥散亦可,如面肿不已,经曰:面肿曰风,故宜汗,麻黄桂枝可发其汗,后服柴胡饮子,去大黄。故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俞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家围魏救赵之法也。

虚损论第二十二

论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损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自下而损者,一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心肺损而色蔽,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之疾也。

四君子汤
治肺损而皮聚毛落,益气可也。白术 人参 黄耆 茯苓(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六钱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八物汤
治心肺虚损,皮聚而毛落,血脉虚损,妇人月水愆期,宜益气和血。白术 人参 黄耆 茯苓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芍药(各等分)
上粗末服五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十全散
治心肺损及胃,饮食不为肌肤,宜益气和血调饮食。白术 人参 黄耆 茯神 桂枝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芍药 甘草(等分)
上为末,加生姜枣同煎,水一大盏,药五钱,煎至七分,食前,日三服。

金刚丸
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萆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等分)
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
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筋缓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防风 菟丝子(酒浸) 白蒺(各等分)桂枝(减半)
上细末,酒煮猪腰子,捣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肾丸
治肾肝损及脾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
牛膝(酒浸) 萆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故纸(等分) 桂(半之)
上和剂服饵如金刚丸法,腰痛不起者,甚效。 黑地黄丸,加五味子,名肾气丸,治阳盛阴虚,脾肾不足。 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宜此药养血益肾。

苍术(一斤米泔浸) 熟地黄(一斤) 川姜(冬一两夏五钱春七钱) 五味子(半斤)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二百丸,食前米饮下或酒,治血虚久甚效,经曰:肾 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五味子味酸,故酸以收之,此虽阳盛不燥热,乃是五脏虚损于内。故可益血收气也。此药类象神品药也。

治阳虚阴盛,心肺不足,宜八味丸。若形体瘦弱,无力多困,未知阴阳先损,夏月地黄丸,春秋宜肾气丸。冬月宜八味丸。

消渴论第二十三

论曰: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经曰:热能消谷,知热在中,法云,宜下之,至不欲饮食则愈,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而 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治法宜养血,以整肃分其清浊而自愈也。法曰:燥上而渴,用辛甘 润肺,故可用蜜煎生姜汤,大器顿之,时时呷之,法云,心肺之病,莫厌频而少饮,内经云:补上治上宜以缓。又曰:辛以润之,开腠致津液通,则肺气下流,故气下火降而燥衰矣。其渴乃止。又经曰:二阳结为消,王注 曰:二阳结于胃及大肠,俱热也。肠胃藏热,则善消水谷,可甘辛降火之剂,黄连末一斤,生地黄自然汁,白莲 花自然汁,牛乳汁,各一斤,熬成膏子,剂黄连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少呷温水送下,日进十 服,渴病立止。治上焦膈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或加白虎汤,或钱氏方中地骨皮散,内加 芍药 黄 石膏 黄芩 桔梗之类是也。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烦渴,不欲多食。人参(半两) 石膏(一两二钱) 知母(七钱) 甘草(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煎食后温服。

顺气散
治消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之为效,不可多利,服此药渐渐利之,不欲多食则愈。
浓朴(姜制一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二钱炒)
上,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茴香
治肾消病下焦,初证小便如膏油。
茴香(炒) 苦楝(炒)
上细末,酒调二钱,食前服。

八味丸
治肾消大病加减法。本方内倍加山药,外桂附从四时加减,假令方内桂附一两,春各用三钱,夏用一钱,秋用五钱,冬全用一两。

珍珠粉丸
治白yin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黄柏一斤(于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 真蛤粉(一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法曰:盛阳乘阳,故精泄也。黄柏降火,蛤粉咸 而补肾,阴也。又治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竹笼散
治消渴。
灵脂 黑豆(去皮脐)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冬瓜汤调下,无冬瓜,苗叶皆可,日二服,小渴二三服效,渴定不可服热药。唯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肿胀论第二十四(小儿附)

灵枢胀论云,帝问岐伯胀形何如,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又水胀篇云,帝问岐伯水胀何如,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帝曰:肤胀何如,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答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答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答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曰:先泻其胀之血络。 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经云:平治权衡,去宛陈,开鬼门,洁净府,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宛陈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又鼓胀之病,治以鸡屎醴,名医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皆肿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别之,又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归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脓,水肿脉浮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盈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此五者必不可疗也。治法云:腰以上宜发汗,腰以下利小便,钱氏论虚实腹胀,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胀者,宜服大黄丸白饼子紫霜丸下之,更详认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虚则久病吐泻后,其脉微细,肺主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当先服塌气丸,后服异功散,及和中丸益黄散温其气,因于气肿者,橘皮煎丸,因于湿为肿,煎防己黄耆汤,调五苓散,因于热为肿者,服八正散。

又一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豉栀汤中,加黄芩,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则阳气自化也。黄柏黄连是也。

五脉论五水灸法

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荥,黄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经,黑水灸肾合。

妇人蛊胀无脉,烧青丸,五皮散亦是。

论诸蛊胀者有二,肿若从胃,则旦食而不能夜食,旦则不胀,夜则胀是也。若水肿证,濡泄者是也。内经曰:蛊胀之病,治以鸡屎醴,酒调服,水胀之病,当开鬼门,洁净府也。

白茯苓汤名变水
白茯苓 泽泻(各二两) 郁李仁(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常服无时,从少至多服,或煎得,澄入生姜自然汁在内和面,或作粥饭,作常食,五七日后,觉胀下,再以白术散
白术 泽泻(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末治之药,服黄耆芍药建中之类,以调养之,平复后,忌房室猪鱼盐面等物。 治水气蛊胀,洁净府,楮实子丸
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两半) 茯苓(三两去皮)
上二味为细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后服中治药末治药调养药,疏启其中,忌甘苦酸,补其下,五补七宣。

取穴法

治肿治其经,治金火也。井荥俞经,阴经金也。金水木火,阳经火也。

治肿木香散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三钱,猪腰子一对,批开掺药在内,烧熟空心服之,如左则塌左,右则塌右,如水肿不能全去,于腹上涂甘遂末,在绕脐满腹,少饮甘草水,其肿便去也。

治水肿
蝼蛄去头尾,与葡萄心同研,露七日,曝干为细末,淡酒调下,暑月湿用尤佳。

又方
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 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煮旋吃无时,尽枣决愈,神效。

眼目论第二十五

论曰: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除风散热者,泻青丸主之,养血安神者,定志丸,妇人熟干地黄丸是也。或有体肥气盛,风热上行,目昏涩者,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气浊上行也。重则为痰厥,亦能损目,常使胸中气清,无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药多而损气者,久之眼渐昏弱,乍明乍暗,不欲视物,此目少血之验也。熟干地黄丸,消风散,定志丸,相须而养之,或有视物不明,见黑花者,此谓之肾气弱也。宜补肾水,驻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谓眼居诸阳交之会也。而阴反闭之,此风邪内满,当有不测之疾也。翳膜者,风热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当发散而去之。反疏利则邪气内搐,为翳则深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邪气已定,谓之冰翳而沉,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陷翳,当以 发之物,使其邪气再动,翳膜乃浮,辅之退翳之药。则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当以岁月除之。

治眼赤暴发肿,散热饮子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各一两)
上,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大便秘涩,加大黄一两,如痛甚者,加当归地黄,如烦躁不能眠睡,加栀子一两。

川芎散 治风热上冲,头目眩热肿,及胸中不利。川芎 槐子(各一两)
上细末三钱,如胸中气滞不利,生姜汤调,目疾茶调,风热上攻。咀一两,水煎食后服。

治眼久病昏涩,因发而久不愈,地黄汤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 地黄 当归 人参 茯神(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槐子散
槐子 黄芩 木贼 苍术(各等分)
上细末,茶清调下,食后。

治眼生翳膜,及斑入眼。赤已过者,泻青丸主之,当半减大黄,如大便秘。气未定,依方服之。治冰翳久不去者,羊角主之。羚羊角 升麻 细辛(各等分) 甘草(半之)
上为细末,一半为散,一半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羚羊角散下之,食后临卧,米泔水煎服。

治太阳经,卫虚血贯肿人脸重,头中湿yin肤脉,睛痛肝风盛,眼黑肾虚,桔梗丸
桔梗(一斤) 牵牛(头末三两)
上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前温水下,日二服。

金丝膏
点眼药。 生姜(四两取汁) 白沙蜜(一斤炼去滓) 猪胆汁(三钱) 黄连(四两槌用水一斗浸煎取五升)
上先煎黄连水,后入姜汁,次入蜜,同煎去沫净,次入下项药末。
脑子(四钱) 麝香(三钱) 砂(四钱) 硼砂(三钱) 轻粉(五钱) 熊胆(四钱) 青盐(三钱)
上极细搅匀,熬令稀膏,点用。

治眼暴赤发嗔痛不可忍者,救苦丸
黄连(一两) 当归(二钱) 甘草(一钱)
上同 细,新水半碗,浸一宿,以慢火熬,约至一半,以绵滤去滓,以净为妙,用火再熬,作稠膏子为度。摊在碗上倒合,以物盖之,用熟艾一大弹子许,底下燃之,用艾熏膏子,艾尽为度,再入下项药。
朱砂(一钱飞) 脑子(半钱) 乳香 没药(等分)
上同研极细,入黄连膏内,搜和丸如米大,每用二丸,点眼大角内,仰面卧,药化则起。

治眼发赤肿,毒瓦斯侵睛胀痛,宣毒散
盆硝 雄黄 乳香 没药(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以少许,鼻内 之。

治眼风毒发肿,鼻中欲嚏,嚏多大损而生疮,宣风散
川芎 甘菊(各二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和匀,再研极细,少许鼻内 之。

远视不能近视,局方中
定志丸,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头各三两) 远志(去苗及心) 菖蒲(各二两)

目能近视不能远视,万寿地芝
生姜(四两焙) 天门冬(四两去心) 枳壳(三两去穣炒) 甘菊(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茶清或温酒下一百丸,食后,此药能愈大风热。

洗眼药
诃子(二两) 黄丹(四两) 蜜(八两) 柳枝(四十寸)
上以河水二碗,熬至半碗,用一钱热水化洗之,石器内熬。

治眼赤瞎,以青 蛆,不以多少,淘净晒干末之,令害眼人仰卧合目,用药一钱散在眼上,须臾药行,待少时去药,赤瞎亦无。

倒睫
无名异末之,掺在纸中,卷作捻子,点着到药处 吹杀,以烟熏目,睫自起。

疮疡论第二十六

论曰: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内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其原在里,发于表也。受持如虚,言内结而发诸外,未知从何道而出,皆是从虚而出也。假令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出,阳明经虚从髭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又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其在外盛则内行。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气伤于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遏绝经络,故发痈肿,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疏通者,治其内之外,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赤痛,其邪气深于内也。故先疏通,以绝其原,外之内者,其脉浮数。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内外之中者,外无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愈,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针灸法曰:凡疮疡可灸刺者,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若从背而出,当从太阳五穴,随证选 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气。

凡太阳多血少气。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从鬓而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

少阳少血多气。
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从髭而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

阳明多血多气。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从脑而出者,初觉脑痛不可忍,且欲生疮也。脑者髓之海,当灸刺绝骨,以泄邪气,髓者舍也。故脉浮者。从太阳经,依前选用,脉长者,从阳明经,依前选用,脉弦者,从少阳经,依前选用。论曰:诸经各有井荥俞经合,井主心下满及疮色青,荥主身热及疮赤色,俞主体重节痛疮黄色,经主咳嗽寒热疮白色,合主气逆而泄疮黑色,随经病而有此证者,或宜灸宜针,以泄邪气,经曰:邪气内蓄则肿热,宜砭射之也。内经曰:夫癖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王注曰:石砭也。可以破大痈出脓,今以排针代之,凡疮疡已觉微漫肿硬,皮血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如已有脓水者不可灸,当刺之,浅者亦不灸,经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是邪气深陷也。浅者不可灸,慎之。诸病疮疡如呕者,是湿气浸于胃也。药中宜倍加白术服之。

内疏黄连汤
治呕哕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而皮肉不变色,根深大,病在内,脏腑秘涩。当急疏利之。
黄连 芍药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山栀薄荷 桔梗 甘草(以上各一两) 连翘(二两)
上除槟榔木香二味为细末外,并,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黄一钱,再服加二钱,以利为度。如有热证,止服黄连汤,大便秘涩加大黄;觉无热证,少煎没药内托复煎散,时时服之。如实无热,及大小便通,止服复煎散;稍有热证,却服黄连汤;秘则加大黄;如此内外皆通,荣卫和调,则经络自不遏绝矣。

治肿 于外,根 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痛在皮肉,邪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里也。服内托复煎散
地骨皮 黄 芍药 黄芩 白术 茯苓 人参 柳桂(味淡者) 甘草 防己 当归(以上各一两) 防风(二 两)
上 咀,先煎苍术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术滓,入前药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绞取清汁,作三 四服,终日服之,又煎苍术滓为汤,去滓再依前煎服十二味滓,此除湿散郁热,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及烦热已过,却服复煎散半料,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侵也。

治诸疮疡,脏腑已行,如痛不可忍者,可服当归黄耆汤
,并加减在后。 当归 黄耆 地黄 地骨皮 川芎 芍药(等分)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碗,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如发热者,加黄芩;烦热不能卧者,加栀子;如呕是湿气侵胃也,倍加白术。

膏药方
芝麻油(半斤) 当归(半两) 杏仁(四十九个去皮) 桃柳枝(各四十九条长四指)
上用桃柳二大枝,新绵一叶包药,系于一枝上,内油中,外一枝搅于铁器内,煎成入黄丹三两,一处熬。水中滴成不散如珠子为度。

冶金丝疮,一云红丝瘤,其状如线或如绳,巨细不等,经所谓丹毒是也。但比毒不甚广阔,人患此疾。头手有之,下行至心则死,下有之上行亦然,法当于疮头截经而剌之,以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立愈。

治从高坠下,涎潮昏冒,此惊恐得也。苦杖散
,苦杖(不以多少)
上细末,热酒调下,如产后瘀血不散,或聚血,皆治之。

疔疮夺命散
乌头尖 附子底 蝎梢 雄黄(各一钱) 蜈蚣(一对) 砂 粉霜 轻粉 麝香 乳香(各半钱) 信(二钱半) 脑子(少许)
上为细末,先破疮出恶血毕,以草杖头用纸带入于内,以深为妙。

治疮难消,不能作脓,痛不止,木香散
地骨皮(一两去土皮) 木香(半两) 穿山甲(二钱半炙黄) 麝香(一字)
上为细末,酒调下三钱,及小儿斑后生痈,米饮调下,效如神。

治疔疮毒瓦斯入腹,昏闷不食。紫花地丁 蝉壳 管仲(各半两) 丁香 乳香(各一钱)
上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治恶疮有死肉者,及追脓。白丁香 轻粉 粉霜 雄黄 麝香(各一钱) 巴豆(三个去油)
上同研细,新饭和作锭子用之。

治诸疮大疼痛,不辨肉色,漫肿光色,名曰附骨痈如神,三生散
露蜂房 蛇退皮 头发(洗净等分) 三味烧灰存性研细,酒调三钱。

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好饮酒人多有此疾,当用导赤散五苓散各半两煎服。

治少阴口疮,半夏散
若声绝不出者,是风寒遏绝阳气不伸也。 半夏(一两制) 桂(一字) 草乌头(一字)
上同煎一盏水,分作二服,其效如神。

治太阴口疮,甘矾散 生甘草(一寸) 白矾(一栗子大)
上含化咽津。

治赤口疮,乳香散
乳香 没药(各一钱) 白矾(飞半钱) 铜绿(少许) 为细末,掺用。

诸疮疡痛色变紫黑者,回疮银花
金银花(连枝二两)黄耆(四两) 甘草(一两)
上三味 细,酒一升,入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取出去滓,放温服之。

诸疮肿已破,未破 肿甚,当归散主之。当归 黄 栝蒌 木香 黄连(各等)
上为粗末,煎一两,如痛而大便秘,加大黄三钱。

乳香散治疮口痛大者。
寒水石(烧一两) 滑石(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分) 脑子(少许)
上各研细同和匀,少掺疮口上。

雄黄散治诸疮有恶肉,不能去者。
雄黄(一钱研) 巴豆(一个去皮研)
上二味同研如泥,入乳香没药少许,再研细,少上,恶肉自去也。

木香散 治疮口久不敛。
木香 槟榔(各一钱) 黄连(二钱)
上为细末,掺上,如痛加当归一钱贴之,自收敛。

又方
蜀椒(去目炒黑色一钱另研) 定粉(一两) 风化灰(五钱) 白矾(二钱半飞过)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为细末,掺疮口上。

针头岁
治疮疡 肿木硬。蟾酥 麝香(各一钱) 各同研极细,以儿乳冲调和泥,入磁合内盛,干不妨,每用以唾津调拨少许于肿处,更以膏药敷之,毒瓦斯 自出,不能为疮,虽有疮亦轻。

治白口疮,没药散
没药 乳香 雄黄(各一钱) 轻粉(半钱) 巴豆霜(少许)
上细末,干掺。

瘰论第二十七

夫瘰癧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皆为瘰癧,或在胸及胸之侧,下连两胁。皆为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经多气少血,故多坚而少软,脓白而稀如泔水状,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癧生在别经,临时于铜人内,随其所属经络部分,对证之穴灸之,并依经内药用之,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数连结者,为瘰癧,形表如蛤者,为马刀。

治马刀,连翘汤
连翘(二斤) 瞿麦(一斤) 大黄(三两) 甘草(一两)
上 咀一两,水两碗,煎至一盏半,早食后巳时服。在项两边,是属少阳经,服药十余日后,可于临泣穴。
灸二七壮,服药不可住了,至六十日决效,有一方,加大黄,不用甘草,更加贝母五两,雄黄七分,槟榔半两。同未热水调下三五钱。

治瘰癧,文武膏,(桑椹也。)
文武实(二斗黑熟者)
上以布袋取汁,银石器中熬成薄膏,白汤点一匙,日三服。

痔疾论第二十八

论曰:手阳明大肠名曰害蜚,(蜚虫也)六元正纪论,阳明又曰司杀府,(手阳明属金)大肠名害蜚,谓金能害五虫。又曰:司杀府,谓金主杀,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虫,盖谓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阳明金,故木来 相侮。内经曰:侮谓胜己也。木主生五虫,叔和云,气主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觉稍泻三焦热,莫漫 多方立纪纲,此言饮酒多食热物,脾生大热,而助三焦气盛,火能生土也。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 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病自愈矣。

苍术泽泻丸
苍术(四两去皮) 泽泻(二两) 枳实(二两) 地榆(一两) 皂子(二两烧存性)
上为细末,烧饭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或米饮下。

又方
川乌(炮) 古锻石(等分) 依前丸服。

淋洗药
天仙子 荆芥 蜀椒 蔓荆子(等分)
上以水煎洗。

黑地黄丸
,治痔之圣药也。在虚损门下有方。

妇人胎产论第二十九(带下附)

论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治胎产 之病,从厥阴经者,是祖生化之源也。厥明与少阳相为表里,故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为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发汗者,同伤 寒下早之证,利大便,则脉数而已动于脾,利小便,则内亡津液,胃中枯燥,制药之法,能不犯三禁,则荣卫自 和,荣卫和而寒热止矣。外则和于荣卫,内则调于清便,先将此法为之初治,次后详而论之,见证消息,同坏 证伤寒,为之缓治,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结,或积热于肠胃之间,或以成,或散血气而为浮肿,盖产理多 门,故同伤寒坏证,如发渴用白虎,气弱则黄,血刺痛而用以当归,腹中痛而加之芍药,以上例证,不犯三 禁,皆产后之久病也。凡产后暴病,禁犯不可拘也。如产后热入血室者,桃仁承气抵当汤之类是也。胃坚燥者。大承气不可以泄药言之,产后世人多用乌金四物,是不知四时之寒热,不明血气之虚与实,然一概,用药如 此,而愈加增剧,是医人误之耳,大抵产病天行医学检验网,从增损柴胡,杂证从加添四物,然春夏虽从柴胡,秋冬约同 四物,药性寒热,病证虚实,不可不察也。四物汤常病服饵,四时各有增损,今具增损于后。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脉弦三曰头痛) 夏倍芍药,(一曰夏二曰脉洪三曰泄) 秋倍地黄,(一曰秋 二曰脉涩三曰血虚) 冬倍当归,(一曰冬二曰脉沉三曰寒而不食) 此常服顺四时之气,而有对证不愈者。谓失其辅也。春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 夏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 秋天门冬四物,(加天门冬 倍地黄) 冬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 此四时常服随证用之也。如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加术 桂,谓之腹痛六合,如风虚眩晕,加秦艽羌活,谓之风六合,如气虚弱,起则无力,匡然而倒,加浓朴陈皮。谓之气六合,如发热而烦,不能安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热六合,如虚寒脉微,气难布息,不渴清便自调。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如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术茯苓,谓之湿六合,此妇人常病,及产后病 通用之药也。治妇人虚劳,局方中谓之首尾六合者,如大圣散下熟干地黄丸,是治无热虚劳,专其养也。中道药 也。牡丹煎丸,空心食前,人参荆芥散,临卧食后,是治有热虚劳药也。

治妇人怀胎腹胀,枳壳汤
枳壳(三两炒)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

治产前胀满,身体沉重,枳壳汤中,加白术一两。

治产前寒热,小柴胡汤中,去半夏,谓之黄龙汤。

治怀孕胎漏,二黄散
生地黄 熟地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加白术,枳壳汤调下一两,日二服。

治有孕胎痛,地黄当归汤
当归(一两) 熟地黄(二两)
上为粗末,作一服,水三升,煎至升半,去滓顿服。

束胎丸
白术 枳壳(去穣炒等分)
上为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月一日食前服三五十丸,温熟水下,胎瘦易生也。服至产则已。产间药 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血冲上昏闷,或血暴下,及胞干而不能产者,当服半夏汤,
半夏曲(一两半) 桂(七钱半去皮) 大黄(五钱)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炒)
上为细末,先服四物汤三两服,次服半夏汤三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去三分,食后,如未效,次服下 胎丸。

下胎丸
半夏(生) 白敛(各半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食后,用半夏汤下三二丸,续续加至五七丸,如有未效者,须广大其药。榆白皮散主之,又不效大圣散主之,有宿热人,宜服人参荆芥散。

产后药

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证,手足牵搐,切牙昏冒,宜增损柴胡汤
柴胡(八钱) 黄芩(四钱半)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石膏(四钱) 知母(二钱)黄耆(五钱) 甘草(四钱炙)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生姜五片,枣四个,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无时。前证已去,次服
秦艽汤,去其风邪。
秦艽(八钱) 人参(三钱) 防风(四钱半) 芍药(半两) 柴胡(八钱) 黄芩(四钱半) 半夏(三钱) 甘草(四钱炙)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清无时,二三日经水复行,前证退,宜服荆芥散,小柴胡小料中,加荆芥穗五钱,枳壳五钱麸炒去穣,同小柴胡汤煎服,三二日后,宜正脾胃之气,兼除风邪,宜服

防风汤
苍术(四两) 防风(三两) 当归(一两半) 羌活(一两半)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取清,续续常服,无时。

凡胎前之药,无犯胎气,产后变化,并同伤寒坏证,尽从加减四物汤调治。

治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白圣散
柳根(三两) 大戟(二两半) 甘遂(一两炒)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取大便宣利为度,此药主水气之胜药也。

治产后风气在表,面目四肢浮肿,宜加减局方中七圣丸,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加三四丸,以利为度。如浮肿喘嗽,加木香槟榔倍之,谓气多浮则肿,如头目昏冒,加羌活川芎,谓多风也。如只浮肿,依七圣丸本 方服之。

治产后日久虚劳,虽日久而脉浮疾者,宜服三元汤

柴胡(八钱) 黄芩 人参 半夏(洗) 甘草(炙以上各三钱)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当归(各二钱半)
上为粗末,同小柴胡汤煎服。

治日久虚劳,微有寒热,脉沉而浮,宜柴胡四物汤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芍药(各一两半) 柴胡(八钱) 人参 黄芩 甘草 半夏曲(以上各三钱)
上为粗末,同四物煎服。如日久虚劳,针灸小药俱不效者,当服三分散
白术 茯苓 黄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当归(各一两) 柴胡(一两六钱) 黄芩(六钱) 人参(一两六钱) 半夏(六钱) 甘草(六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半盏,温服清,日一服。

治产后虚劳不能食,宜十全散
白术 茯苓 黄 (各二两) 人参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当归(各一两) 桂(一两半) 甘草(一两半炙)
上 如麻豆,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三枚,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温服清。凡虚损病者,浅深治有次第,虚损论中详论之。

治产后诸风,痿挛无力,血风
秦艽 羌活 防风 白芷 川芎 芍药 当归 地黄 白术 茯苓(各等分)
上为细末,一半炼蜜丸如桐子大,一半散,温酒调下丸子五七十丸,甚妙。

治产后诸积不可攻,当养阴去热,其病自退,当服芍药汤
芍药(一斤) 黄芩 茯苓(各六两)
上三味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日三服,去滓温服。

治产后儿枕大痛,黑白散
乌金石(烧红醋淬七遍另为细末) 寒水石(烧存性末)
上二味各等分,另顿放,临服各抄末一钱半,粥饮汤下,痛止便不可服,未止再服,大效。

治产后不烦而渴,桃花散
新锻石(一两) 黄丹(半钱)
上细末,渴时冷浆水,调一钱服。

治产后冲胀,胸中有物状,是噎气不降,紫金丹
代赭石 砺石(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胸中痛,加当归汤下,久服治血癖。

又方
代赭石(一两) 桃仁(三钱炒去皮尖) 大黄(五钱)
上为末,薄荷水为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下无时。

治脐腹痛不可忍,四物汤一两,加玄胡三钱半。

治血癖腹痛,及血刺腰痛,四物汤细末二两,加酒煮玄胡细末三两,每服三钱,酒调下。

治血运血结血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肋胁,四物汤四两,倍当归川芎,加鬼箭红花玄胡各一两。同为末,如四物汤煎服,取清调没药散服之。

没药散
虻虫(一钱去足羽炒) 水蛭(一钱炒) 麝香(一钱) 没药(三钱)
上为细末,煎前药调服,血下痛止,只服前药。

治产后头痛,血虚痰癖寒厥,皆令头痛,加减四物汤
羌活 川芎 防风 香附子(炒) 白芷(以上各一两) 石膏(二两半) 细辛(二钱) 当归(五钱) 熟地黄(一两) 甘草(五钱) 苍术(一两六钱去皮)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无时,如有汗者,是气弱头痛 也。方中加芍药三两,桂一两半,加生姜煎,如痰癖头疼,加半夏三两,茯苓一两半,加生姜煎,如热厥头痛。又加白芷三两,石膏三两,知母一两半,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煎。

治产后风虚血眩,精神昏昧,荆芥散
荆芥穗(一两三钱) 桃仁(五钱去皮尖炒)
上为细末,温水调服三钱,微喘加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炒) 各三钱。

治产前证胎不动,如重物下坠,腹冷如冰,立效散
川芎 当归(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秤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服。

治如人胎漏,及因事下血,枳壳汤
枳壳(半两) 黄芩(半两) 白术(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服。

治妇人筋骨痛,及头痛脉弦,憎寒如疟,当服风六合汤
四物汤四两,加羌活防风各一两。

治妇人血气上冲,心腹肋下闷,当服治气六合汤
四物四两,加木香槟榔各半两。

治妇人脐下冷,腹痛腰脊痛,当服玄胡六合汤
四物内加玄胡苦楝(炒)各一两。

治妇人气充经脉,月事频并,脐下痛,宜芍药六合汤>
四物内倍加芍药。

治妇人经事欲行,脐腹绞痛,当服八物汤
四物内,加玄胡苦楝各一两,槟榔木香各半两。

治妇人经水过多,别无余证。四物内,加黄芩白术各一两。

治妇人经水涩少。四物内,加葵花煎。

治妇人虚劳气弱,喘嗽胸满,宜气六合汤
四物内,加浓朴一两,(制) 枳实半两,(炒) 以上煎法,并同四物服之。

四物主治法

熟地黄 补血,如脐下痛,非熟地黄不能除,此通肾经之药也。
川芎 治风,泻肝木,如血虚头痛,非芎不能除去,此通肝经之药也。
芍药 和血理脾,治腹痛非芍药不能除,此通脾经之药也。
当归 和血,如血刺痛,非当归不能除,此通心经之药也。

以上四味治法,如前一证,于四物汤中,各加二味用之,如少腹痛,四物汤四两,加玄胡苦楝各一两,经水暴多,四物四两,加黄连黄芩各一两,如腹痛者只加黄连,如夏月用不去黄芩,经水如黑豆水,加黄连黄芩各一两,如经水少而血色和者,四物四两,加熟地黄当归各一两,如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是谓变证,表邪犹存,不能效也。依前论中变证。随证用药调治之。

治妇人血积,增损四物汤
四物内,加广术 京三棱干漆,皆依法制,各加一两,如四物煎服。

治妇人产后血昏血崩,月事不调,远年干血气,皆治之,名曰红花散
荷叶 丹皮 当归 红花 蒲黄(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半两,酒煎和滓温服,如衣不下,另末榆白皮,煎汤调半两立效。

治妇人恶物不下。当归(炒) 芫花(炒)
上细末,酒调三钱,又好墨醋碎末之,小便酒调下妙。

又治胎衣不下,蛇退皮(炒焦)细末二钱,酒调下。

诸见血无寒,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皆属于热,但血家证,皆宜服此药,生地黄散
生地黄 熟地黄 枸杞子 地骨皮 天门冬 黄 芍药 甘草 黄芩
上各等分同,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脉微身凉恶风,每一两加桂半钱,吐血者多 有此证。

治衄血不止,麦门冬饮子
麦门冬 生地黄
上等分,每服一两,煎服,又衄血先朱砂蛤粉,次木香黄连,大便结下之,大黄芒硝甘草生地黄,溏软。栀子黄芩黄连,可选用。

带下附

论曰: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原其本也,皆湿热结于脉,故津液涌溢,是为赤白带下,本不病。缘五脉经虚,结热屈滞于带,故女子脐下 痛而绵绵,阴器中时下也。故经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 带下瘕聚。王注曰: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于脐上,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带脉起于季胁章门,如束带状。今湿热冤结不散,故为病也。经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所以为带下冤 屈也。冤结也。屈滞而病热不散,先以十枣汤下之,后服苦楝丸大玄胡散调下之,热去湿除,病自愈也。如女子 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内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故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王注曰:大 肠胃发病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则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则味不化,味不化则精不足,精血不 足,故其证不能已,亏则风邪胜而真气愈消也。又经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先服降心火之剂,后服局方中五补丸,后以卫生汤,治脾养血气也。

苦楝丸
治妇人赤白带下。
苦楝(碎酒浸) 茴香(炒) 当归
上等分为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腰腿痛疼,四物四两,加羌活防风各一两。

卫生汤
当归 白芍药(各三两)黄耆(三两) 甘草(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如虚者,加人参一两。

大头论第三十(雷头风附)

www.med126.com夫大头病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此邪见于头,多在两耳前后先出,皆主其病也。治之大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此病是自外而之内者,是血病,况头部分受邪,见于无形迹之部,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着无形之分部,既着无形,无所不至。若用重剂速下过其病难已。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皆失缓体,则药不能除病,当徐徐浸渍无形之邪也。或药性味形体拟象,皆要不离缓体是也。且后急者,谓缓剂已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则损阴也。此终治却为客邪,当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当缓者,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能解纷而益乱也。此故治主当缓,治客以急者,谓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此客气急除去之也。假令少阳阳明为病,少阳为邪,出于耳之前后也。阳明为邪者,首大肿是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汤,通炒过煎,少少不住服,或剂毕,再用大黄煨,鼠粘子新瓦上炒香,煎药成去滓,内芒硝,俱各等分,亦时时呷之,无令饮食在前,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同前次第服之,取大便利,邪气即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如少阳渴者,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

雷头风附

夫治雷头者,诸药不效,为与证不相对也。夫头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予制药内加荷叶,谓象其震之形,其色又青,乃述类象形也。当煎局方中升麻汤
升麻(一两) 苍术(一两) 荷叶(一个全者)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食后,或烧全荷叶一个,研细调煎药服,亦妙。

耳论附

论曰: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有若蝉鸣者,有若钟声者,有若火状者,各随经见之,其间虚实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何谓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从受气为始。肾受气于巳,心受气于亥,肝受气于申,肺受气于寅,脾王四季,此法皆长生之道也。

小儿斑疹论第三十一

论曰:斑疹之病,其状各异,疮发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谓之斑,小红靥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凡显斑证者,若自吐泻者,慎勿治,则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动而生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其里以解毒,次微发之,安里解毒者,谓能安和五脏,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秘,次微发之,微发之药,钱氏方中甚多,宜选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初知是斑疹,若便发之,令斑并出,小儿难禁,是使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已吐利,不可下也。便宜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大便秘者内实,宜微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宜安里药三五服。末后一服,调微发之药服之,大抵用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邪气不并出,能作番次,使小儿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逆,则宜服防风汤以和之。

防风汤
防风(一两) 地骨皮 黄 芍药 枳壳 荆芥穗 牛蒡子(以上各半两)
上为细末,温水调下,或为粗末,煎服二三钱,更妙。

治大便秘而内实能食,宜当归丸
当归(五钱) 黄连(二钱半) 大黄(二钱) 甘草(一钱炙) 先将当归熬作膏子,入药三味为丸,渐次服十丸,妙。

治斑疹大便秘结,枣变百祥丸
大戟(去骨一两) 枣(三个去核)
上二味,用水一碗,煎至水尽为度,去大戟不用,将枣焙干,可和剂旋丸,从少至多,以利为度。五脏病各有所见证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则从肺,风从肝,泻从脾,假令泻见嗽而气上,脾肺病也。泻白益黄散合而服之,又宜黄芩浓朴汤白术浓朴汤,谓脾苦湿肺苦燥气则上逆也,其证先泻。

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是也。如见渴热多者,当服浓朴汤,不渴热少者,当服白术浓朴汤,其他五胜若有兼 证,皆如此类,然更详后说,四时经移用药。

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羌活防风,或地黄丸及泻青丸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用导赤散下之,立夏之后,热也。用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导赤泻黄散合而服之。或黄芩甘草白术茯苓之类,为胜湿之药。立秋后,宜用益黄散泻白散,陈皮浓朴人参木香之类。秋分后,用泻白散。立冬之后,地黄丸主之,谓肾不受泻也。大凡小儿斑疹,已发有疮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无疮无声音者,乃气病形不病也。有疮而无声音者,是形气俱病也。后一证,当清利肺气,八风汤或凉膈散,大黄芒硝亦可,或如圣东加大黄,或八味羌活东加大黄,此是春时发斑,谓之曰风斑耳。疮疹者,内经云: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斑子者,是相君行命三焦真阳气之所作也。若气入肺,变脓胞,入肝为水胞,自病为斑,心乃君火。入于皮作瘾疹,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未疮而发搐,乃外感寒邪内发心热而发搐,用茶汤下解毒丸,或犀角地黄汤主之,已发便稠密,情势如针头者,当轻发其表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若斑已发稠密甚而微喘,饮水有热证,当以去风药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为在表不在里,当微发之,升麻葛根汤主之,若有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知热在内,当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利大便,若斑疹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者,当利小便,已发后有余毒不散,为复有身热痈疮之类,当用解毒之药。

药略第三十二(针法附)

羌活(治支节痛太阳经风药也) 防风(疗风通用) 甘草(和中调诸药) 肉桂(通气助阳) 桂枝(闭汗和表) 麻黄(发太阳太阴经汗) 桃仁(滋血破血) 黄芩(泻肺气)雄黄(去风) 白芷(治正阳明头痛) 知母(泄肾火助阴) 石膏(泻肺火是阳明大凉药) 半夏(去痰)柴胡(治少阳厥阴寒热往来) 芍药(止腹痛安太阴) 人参(补气和中) 瓜蒂(治湿在上头去中脘痰涎吐药)赤豆(利小便) 杏仁(润肺除嗽) 苍术(温中去湿热强胃) 草乌头(热行经) 南星(治风痰须用)天麻(治头风) 神曲(消食强胃) 白术 苍术 同功 陈皮(益气) 枳实(治心下痞) 枳壳(利胸中气消痞)黄连(泄心火) 白茯苓(止渴利小便太阴经药) 苦葶苈(泻肺火) 桔梗(治咽喉痛利肺气) 大黄(泄实热)浓朴(治胀满浓肠) 黄耆(止汗治诸气虚不足) 槟榔(破气下行) 荆芥(清利头目) 乌梅肉(助脾收胃饮食)沉香(益气和神) 肉豆蔻(治大肠肠滑) 附子(补命及心火) 朴硝(寒咸去燥) 栀子(除烦利气行小便) 当归(补三阴血不足) 川芎(太阳头痛) 地黄(补肾真阴不足脐下痛) 萆 (补肾不足) 杜仲(壮筋骨两全)牛膝(补筋益脾) 苁蓉(益阳道及命门火衰) 沙苑蒺藜(补肾水真阴) 破故纸(补命门不足) 五味子(补五脏气不足) 巴豆(去湿痰药) 细辛(少阴头痛不足) 升麻(阳明经和解药) 蛇蜕(去皮肤风燥)茴香(利小便补肾去湿寒助阳) 苦楝子(去小腹痛) 广术(去积聚) 干姜(益气和中) 生地黄(凉血)没药(除血痛和血之胜药也) 地榆(治下部有血) 泽泻(治少阴不渴而小便不利及膀胱中有留垢)

真假形金木水火土
深浅色青赤黄白黑
急缓性寒热温凉平
浓薄味辛酸咸苦甘
润枯体虚实轻重中

轻枯虚薄缓浅假宜上,浓重实润深真急宜下,其中平者宜中,余形色性味,皆随脏腑所宜,此处方用药之 大概耳,知此者用心,则思过半矣。

流注针法

心痛脉沉,肾经原穴,弦,肝经原穴,涩,肺经原穴,浮,心经原穴,缓,脾经原穴。腰痛 身之前足阳明原穴,(冲阳)身之后足太阳原穴,(京骨)身之侧足少阳原穴,(丘墟)

针之最要

两胁痛,针少阳经丘墟,心痛,针少阴经太溪涌泉,及足厥阴原穴,腰痛不可忍,针昆仑及刺委中出血。

太阳喘满痰实,口中如胶,针太溪穴,哕呕无度,针手厥阴大陵穴,头痛不可忍,针足厥阴太阳经原穴,热无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骨热不可治,前板齿干燥,当灸百会大椎,小肠疝痛,当刺足厥阴肝经太冲穴。血不止,鼻衄,大小便皆血,血崩,当刺足太阴井隐白,喉闭,刺手足少阳井,并刺少商,及足太阴井,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目疾睛痛欲出,亦大刺八关,百节疼痛,实无所知,三棱针刺绝骨出血。

眼大 痛,刺手太阳井穴少泽。

小 痛,刺少阳井穴关冲。

阴头中痛不可忍者,卒疝也。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大敦穴。

附∶素问元气五行稽考

珞子云∶天元一气,定侯伯之迁荣,盖论元气也。许员曰:木瘦金方火尖水肥土浓,盖论五行以元气为根,富贵寿夭系之,由有羸而寿考,亦有壮盛而暴亡,元气固藏则羸而无害,及其散漫,则壮盛而愈危。是以元气为根本,五行为枝叶,夫元气者,兑之位也。元始之祖,先天地生,圆而无隙,寂而不动,感而遂通。虚而生神,干体成焉,干为天,天一生水,故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五行形焉,四方之民,均受元气一也。及其生焉,各类五行,形体殊异。是故西北之民,金水象,金方水肥,人方正肥浓,东南之人,木火象,木瘦火尖,人多瘦长尖小,北人肥,南人瘦,理宜然也。北人赋性沉浓,体貌肥,上长下短,头骨大,腰骨小,此本体也。若光明磊落,见机疾速,腰背丰隆者,元气固藏,富贵寿考,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为雨露也。南人赋性急暴。体貌尖瘦,下长上短,头骨偏,腰骨软,此本体也。若宽大度,机谋详缓,脑额圆耸,元气固藏,富贵寿考。离中藏真水降真火而为利气也。又有南人似北人,北人似南人,不富则贵,以此推之,要在察元气,观五行,分南北,定寿夭,则攻守有方,调养有法,不妄药人也。亦犹有刑曹总其权,使执法者不私,巡禁者申具禁,使出涂者不扰,朝廷在于上,明赏罚于百官,施利气于万民,故君得以尊,无为而治,天下和平,灾害不生,君臣和于上,百官和于朝,万民和于下,庶物和于野,驯而行之于万年计也。医者明方术,制法度,以疗民病。养性之药,防其渐也。犹巡尉也。治病之药,减其毒,犹守令也。保命之药,济其弱,犹曹宪也。延年之药,防其危,犹朝廷也。良工总其要,明虚实于三部,调和气于百骸,故心得以宁,神得以清,则四大和平,疾患不生,神气和于上,五脏和于中,步履和于下,脉络和于体,驯而行之,不死之道也。人之生也,自幼而至壮,自壮而老,血气盛衰,其各不同,不可一概治之,六岁至十六岁者,和气如春,日渐滋长,内无思想之患,外无爱慕之劳,血气未成,不胜寒暑,和之违也。肤腠疏薄,易受感冒,和之伤也。父母爱之,食饮过伤,其治之之道,节饮食,适寒暑,宜防微杜渐,行巡尉之法,用养性之药,以全其真,二十岁至五十岁,和气如夏,精神鼎盛,内有思想之患,外有爱慕之劳,血气方刚,不畏寒暑,和之违也。劳伤筋骨,冒犯八邪,和之伤也。以酒为浆,醉以入房,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行守令之法,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五十岁至七十岁者,和气如秋,精耗血衰,血气凝泣,思虑无穷,形体伤惫,和之违也。百骸疏漏,风邪易乘,和之伤也。风雨晦明,饮食迟进,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行宪曹之权,施赈济之法,守令内恤,巡尉外护,宜保命之药以全其真,七十岁至百岁者,和气如冬,五脏空洞,犹蜕之蝉,精神浮荡,筋骨沮弛,和之违也。触物易伤,衣饮浓薄,和之伤也。大寒振栗,大暑煎燔,其治之之道,餐精华,处奥庭,行相传之道,燮理阴阳,周流和气,宜延年之药,以全其真,夫如是则调御中节,治疗得宜,阴阳协和,荣卫流畅,凡厥有生,同跻寿域矣乎。

诸吐方法

仲景云,伤寒三四日,邪气未传于里,其邪气在上,用瓜蒂散吐而瘥,岂可俟其汗,又云伤寒六七日,胸中微痞,不欲言,懊 昏眩,无下证,仲景用栀子豉汤吐之,立可。

又忽然中风,不知人事,亦不须汗,喉中呷咂之声,用稀涎散吐之,亦可,又有小儿惊风潮搐,手足掣缩,用验命散吐之,又云风头痛,经云若不吐涎,久则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瘥,又暴嗽风涎上壅,咽噎不利,用茶调散吐之。
又阳痫久不愈,未成痴呆,用导涎散吐之。

又阴痫,用二圣散吐之。

又膏粱之人,食物多食生脍,胸中不下,化虫伏于胸中,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用藜芦散吐之。

又久病患胁痛,诸药莫能治,用独圣散加蝎梢半钱吐之。

诸痫不时发作,不知人事,用半生半熟汤吐之。

暗风病久不瘥,发过如故,用郁金散吐之。

疟久不瘥,发寒热无时,用常山散吐之。

蛟龙瘕痛,腹胀如蛊,用球糖散吐之。

人初患伤食,或用冷身腹闷乱,身热见食则,用赤小豆散吐之。

妇人筋挛骨痛,用神应散吐之。

或曰:筋病吐之何为,答曰:木郁达之,所谓达者,令其条达也。或又有打扑坠堕,先吐之用金花散,后下之用承气汤,盖承者顺也。

偏枯证,半身不遂是也。用追风散吐之,须风后有目疾,眼有半明,可救之,用防风汤吐之。小儿上喘潮热,先用蔚金散吐之,后用镇庭散下之,立效。

治颠狂病久不已,用三圣散吐之,后大下之。

诸风掉摇强直,不知人事,便可悬豆膏,涎出立效。

胸膈满闷,背痛或臂痛,可先用祛风汤吐之,后服乌药散,疠风或疮疡恶疮,便用二圣散吐之,后服苦参丸。

诸厥气厥中风不省人事,便用神圣散膏,鼻内灌之,吐出涎立效。

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便与神圣散吐之,后汗之下之效,三法俱用之。

又有人患蛟龙瘕痛,久不愈欲死,用球糖膏吐之,吐出其物形如蜥蜴,长七八寸,立可。

吐法者,上古高医用之,今庸下之流,止看诸方,不知治法,不识病源,即不行圣人之法,去圣远矣。可不恐欤。

治黄肿

诗曰∶白酒煎飞面,青矾百草霜,依方炮制作,消却几多黄。绿矾(四两) 五倍子 百草霜(一两) 木香(二钱)
上为细末,用酒煎飞面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酒下,二三服。

又方,平胃散四两,青矾二两,醋糊为丸,米饮下。

又方,平胃散乌沉汤,四两青矾,二两酒,糊为丸。

又方,好川当归四两,用浮子酒浸七日,青矾四两,制 赤色成珠子,为细末,百草霜三两,同研细,用当归酒同研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服后一月,黄去立效,此方祖传七世。治诸气肿,茯苓散
芫花(醋拌炒) 泽泻 郁李仁 甜葶苈 汉防己 本(各二钱半) 陈皮(去白) 白茯苓 白槟榔 瞿麦(各半两) 滑石 大戟(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双白皮汤,空心调下,取下碧绿水,如烟羊脂即效,如未尽,隔日又服,肿消 不服,忌食盐一百日。

治 疮方
烂至胸前,两腋下有块,如茄子大,或牵至两肩上,四五年不能痊者,并皆治之,其验如神,常州府武进县朱守仁传,其项不能回头,数日减可,始看疮烂破胸前者,用荆芥根下段。碎煎沸,待温洗疮。良久看疮烂破处紫黑,用针刺一一出血,再洗三四次。
上真芝麻油樟脑、雄黄为细末,用油调,鸡翎扫疮上,以出水下,次日再洗,仍用前药扫,三日又用韭菜地上蚯蚓粪,五更早晨收,作圆虎口大,用炭火上烧红,取出净碾为末,每一丸,添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少些,穿山甲九片。红色为末,合用芝麻油调敷患处,其妙如神。

千金漏芦东加鸡心槟榔

点眼神效紫金膏
轻粉 雄黄 铜青 川芎 龙脑 麝香 黄连 青盐 海螵蛸 当归 砂 乳香 血蝎(以上净五分)朱砂 硼砂(各三钱) 没药(一钱) 炉甘石(二两童便制七次) 黄丹(二两) 白丁香(二分)
先将十九味,乳制极细无声。白砂蜜一斤,先将黄连末熬,后下炉甘石黄丹,用槐枝搅不住手,煎如紫色,用瓷器盛,用油纸七片封口。窖土内去火,七日方用,神效。

相关文章
 菊花
 清热化痰
 婆婆:手痒3年,咳嗽3年多
 张仲景对呃逆的认识
 生姜附子汤(《御药院方》卷二)
 五色丸(《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张氏家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