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八风。得其正则无邪。唯不得其正。则为邪气。而能中于人。然其中者。要各以四时之胜气袭之。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而于所胜之入。则又必随脏随时而为病。以内气不守。外疾得入也。故春气病在头。夏气病在脏。在脏者心通夏气。为诸脏之主。故病在脏。秋气病在肩背。冬气病在四肢。唯病在头。故春善鼽衄。夏邪通心。故善病胸胁。长夏犯脾。土气动扰。积风为寒。故善病洞泄。寒中。秋暑汗不出而风袭肤腠。故善病风疟。冬寒邪犯四肢。故善病痹厥。原其然者。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唯冬能藏精。则根本内实。而邪不易犯。虽夏之暑邪。亦得汗出而邪不入矣。若冬不藏精。与夏暑汗不出。则两失其疏泄闭藏之道。故春当病温。秋必风疟。所以随时随脏而病也。此则风邪所犯之由也。
风善行而数变。苟一袭于人。则所伤为病。变态不一。是以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病虽异名。皆风之变。为寒热者。风藏皮层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又善行数变。俟腠理开则卫失守。而洒然寒。
玄府 则阳内壅而热烦闷。此所以为寒热也。其寒则能衰饮食。其热则能消肌肉。至使 ●不食。此寒热交作之剧也。
其为寒中热中者。风与阳明入胃。胃居中焦。其脉上行至目 内。其人肥则邪不得出。留为热中。而目黄。其人瘦则外泄而寒。为寒中。而泣出也。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行分肉之间。与卫相干。故能使肌肉愤 而有疡。若气凝不行。则又能能使肉有不仁也。至夫疠者。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能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则风之入深矣。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则亦各入其门户。故随俞之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循风府而上入脑户。则为脑风入于眼系则为目风。酒饮后玄府易开而中之。汗漏不止则为漏风。入房汗出。内耗春精。而中之则为内风。新沐而中之则为首风。风不外散。传变而入。则为肠风。热则下血。寒则飧泄。在腠理而汗泄不止。亦为泄风自循风府。至此凡七种。所以明其成为风也。
风入五脏。变为诸症。其受病形状各有不同。肺受风之状。多汗恶风而色 然白。凡伤风必恶风其多汗者。风开腠理。凡风入而伤。皆 然微白貌。肺色也。肺变动为咳。为风所迫。必短气。昼日差。暮则甚。昼犹与卫气相和。暮则与阴入内。故甚也。其诊在眉上色白。心受风状。则多汗恶风。焦绝善怒。赤色。盖风木心火相薄。木与火交炽。神志溃乱。故或为善怒。赫赤甚。则言不可快。心病则舌本强也。心和则能知味。故诊在口。肝受风状。则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肝为风而风反胜之。则内气不胜。故善悲。动其本气。故又善怒。时憎女子者阴器强则好色。病则妒。阴也。目乃为肝之官。故诊在目下。脾受风状。则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为风木所克也。色微黄。黄为土也。不嗜食。风胜则土疏不能化也。鼻为面主。故以此诊之。肾受风状。则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盖邪入则肾挟水气上升。故面浮肿。在其部故脊痛不能正立。色 。肾枯也。隐曲不利。肾气伤也。诊在肌上。水挟风行。又乘土也。此五脏受风不同。而病由以异也。而诸症又有异焉者。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先风一日则病甚医.学全在线。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次日则少愈。盖因沐中风者。则中于头面。故多汗恶风。首风止作无时。故凡于风气将发先一日而必甚。头痛以阳性先而且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则少愈。漏风之状。常多汗。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盖风邪挟酒则阳气散越故多汗。阳胜则身热恶寒。故不可单衣。食长阳气。故食则多汗。甚则阳独盛于上。故喘息汗出不止。故衣濡。阳盛阴虚。故口干善渴。身不能劳也。泄风之状。多汗泄衣。口干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盖表既不固。而汗出如溃。则津涸故口干液涸。血虚故不能劳事而身尽痛。且汗多亡阳。故令人寒也。此风之所部。而受病不同也。
风为百病之长。其中于人也。治必当早。迟则传入不已以至于死。盖其所以传者。皆不早治者也。当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时当以汗发之而已。即或痹不仁肿痛。亦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遂入舍于肺。以风寒自表入里。必先于肺也。风寒闭于此而不行。名肺痹。发咳。上气者。变之为咳而喘急也。此尚在可发之时。弗治。即传之于肝。从所克也。亦曰肝痹。以肝气厥而上逆。故胁痛且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刺。是可治也。弗治。
再传之脾。为肝木乘土。风热入脾。病名脾痹。其在内则中热烦心。在外则肌体出黄。然尚可按可药可浴。以解表与里之风热也。弗治。脾又传之肾。名曰疝瘕。疝瘕聚气而痛之。名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冤热。烦热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浊。以热结不散。亏蚀真阴。如虫之吸血。故名曰蛊。然此犹可及治也。弗治。肾传之心则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
心主血脉。心病则血燥。故筋脉相引。手足挛掣。是以螈名。邪气至心。其病已极。使天千一周。则五脏之气皆息。故死。此病之次也。
有病 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此病在肾。名为肾风。如有水状。谓 然浮肿。似水而非也。脉大者。阴虚也。脉紧者。寒气也。身无痛。形不瘦者。邪气不藏。不在表也。肾邪反克于脾。故不能食。肾既克脾。势必至犯心。犯心则神气失守。故善惊。惊而心气痿弱。不能复。是水火俱困矣。故死也。
有内伤而适与风邪会。因加而发者。不离屏蔽而病。此皆常有所伤也。或伤湿而留于分肉血脉。或堕恐恶血。留而不去。或卒然喜怒不节。则气有所逆。或饮食失宜。则内有所伤。或寒温不时。致腠理闭而卫气不通。其开而冒露于风寒。则邪在前。风寒继之。二者相值。则血气凝结。故为寒痹。其或有因热而汗出受风者。虽非外感之贼风。而邪气因加而发。亦所谓合邪也。
邪气伤人。各有所入。要归于三部。三部之风。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至于yin佚不可胜数。然受病之始。只此三部。故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以气有卫生资格考试网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分为三员。
寒 按内经风门所述病机。委曲详尽。理宜复有寒门以悉病源。今书止存热病一章。且以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以为类伤寒。则知前此有正伤寒可知。缘其所失三卷。与奇恒六十首者。并失之。后人见仲景法与热病不合。而所以治寒者。亦不止传经。盖仲景时必见全书。而叔和不察。遂以热病条冠仲景伤寒之首。而以传经之法。混乱诸条。由今于本经散见者。有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风邪篇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此岂在传经之例。宁谓风然而寒独不然欤。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亦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与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合符。寒为阴邪。故不能即热。寒令气逆。故体痛呕吐以营中寒。故脉阴阳俱紧也。又曰。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观此则奈何以热病一条冠伤寒哉。叔和不能述仲景而以己意乱其文。引此条以压之。使后人不知内经之文亡。而仲景补之之妙。岂非千载之罪人乎。
热 热病一门。帝问以为伤寒之类。其非谓伤寒止于热病。特帝以热起见而问伤寒之变热者耳。盖六日遍六经者。
热之势盛而易于入经者也。热病不止伤寒。而以伤寒为重。故首举六经传变之条。然伤寒变热为有阳气。热虽盛不死。此见伤寒之未变热者。阴寒惨毒不可言无事。况两感于寒则表里阴阳俱受哉。后人又有言两感不死而可以有治法者。以此人内伤极重。适与外感寒会故如是耳。然亦危矣。若真两感则必无治法也。
有热胜而阴虚。正气虚不能胜热者。病亦死。内经曰: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阴气不守而阳邪入之。则阴已散越。故曰阴阳交。又有汗出复热不能食。脉躁盛狂言。此亦死。
盖汗生于精。精生于谷。令邪气争而得汗。是精胜也。精胜当能食而不复热。乃辄复热者。邪胜也。邪胜不能食。是精无裨也。如是而脉躁盛。狂言。脉不胜病。故躁盛。失言故狂言。所谓见三死而不见一生。何以生耶。
热病其脉色相胜。见真阴不守。病若两感者亦必死。为其无内也。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其荣颧者。太阳热。赤色当见于颧。而荣未交。以伤卫而未及于营。其时若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盖其所以然者。太阳之脉浮。厥阴之脉弦而细。以病言。太阳为头痛腰脊强。厥阴为烦满囊缩。今以太阳热病。与厥阴争见。此为阴阳俱病。夫六经热病之序。始太阳。终厥阴。今始终争见。故当不及期而死。
热病。内连肾。外见少阳之脉色。少阳之脉色。荣颧颊前。此热病也。荣未交。可得汗而已。若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连肾。本经连肾也。其热之脉色荣颊前。是少阳外见。汗之可已。而独与少阴脉争见。夫少阳之脉弦。少阴之脉沉微。与上条皆所谓阳病见阴脉也。厥阴作晦明。少阴主里。二阴为阴之根柢。两阴脉见于热病。则真阴绝矣。真阴绝则不待行其经尽之三日者。半期也。
五脏热病。在经不已而犯及脏。则脏病见。脏病见遂有死期。
如肝热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厥阴之热。起于下焦。故小便先黄。上逆于腹。故必致腹痛筋弛。故多卧。火生于木。故身热。此厥阴之在经者也。不已则邪入于脏。于是邪正相胜而争。气争于肝则肝气乱。故狂言而惊。以肝病主惊骇也。肝脉布胁。故胁满痛。热极阳胜而yin于四末。故手足躁扰。其邪乘土犯胃。则胃不和而卧不安。此则肝病甚矣。庚辛死者。邪进而胜正败于克也。
心热病。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夫心主血脉。心为血养则不热。不热则心脉恬和而得下交于足三阴。今心气热则火独上炎。其下行于阴之脉皆逆而上。故下虚而生脉痿。凡四肢关节之处。其枢折而不能提挈。足胫纵缓而不能任地也。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脾热。热必上行。令阳明经之在头面者必先病。此头重颊痛也。烦心者。脾热及胃及心也。颜青者。木邪胜而见侵于阳明之部也。脾燥不运。则胃亦不和。故欲呕。身热者。一身之肌肉热也。热至此。则热yin所胜而乘肾。故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者。土壅故满。协热故泄。两颔痛者。阳明络也。若逆甚。甲乙死。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肺主皮毛。热则畏寒。故起毫毛。恶风寒。肺络胃。中焦热入胃。故舌黄。身热。至热甚而与脏气争。则气逆喘咳。痛走膺背。且不得太息。头痛不堪。盖喘逆在肺。则肺气不得下行。而三阳俱壅于上。故痛苦不堪也。又汗出而寒者。以热邪在肺。皮毛不敛也。
肾热病者。先腰痛 。苦渴欲饮。身热。热至于肾。其热深矣。水失其职。必先见其部。腰与 。肾部也。无水故腰痛 。热而虚则必引水自救。故苦渴欲饮。身热阴铄而营热也。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 。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头痛员员澹澹然。戊己死。盖热争则外及于表之太阳。故项强痛。内甚于里之少阴。故 寒且 。此 复加以寒者。阴无气以充也。足下热者。热起涌泉。水空之候也。不欲言者。丹田之气不赡也。员员澹澹。无所依薄之貌。阴虚无气。伤及心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