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金匮玉函经二注教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
来源:血痹虚劳病脉证治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卷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今脉和。紧去则愈。

〔补注〕阳所以统夫阴者也。统阴则血必随气行矣。乃经言血痹,而不言气。何哉?不知血之痹。由于气之伤也。经曰:入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夫所以不流者,气为邪阻也。然邪之足以伤者,必因于作劳,则卫气不能固外,而后邪得以入之,故仲景发其不流之故。以明得病之由。言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汗易出也。夫汗者,血之液也。卫不固。斯汗出。汗出斯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而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风。何以反得寒脉耶。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脉紧也。针以泄之。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否则终于痹也。然则固外之阳。所重惜也。富贵者能知阳气素不自强,则不敢作劳。即不获已而劳。或亦有以知节而不至于汗出。汗出矣。不致卧后动摇。又何致虚风痹血耶。仲景言虚劳。乃以血痹发其先。良有以也。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黄耆(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补注〕此条是由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微。 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 出何也?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 尺既小紧,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盖身为我身,则体为我体。 而或为疼痛。或为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非真风痹 也。经曰: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然何以单言风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者必有所偏。如多于风者,则其痛流行不常。yin于四末。盖血以养筋。血不通行,则筋节 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为肾子。肾既受邪,则血无不壅滞。于是以黄耆固卫。 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补注〕虚劳为不足之病,则必为不足之脉也。经云。烦劳则张。精绝。正以劳则阳气外张。举之有余也。然其余也。既非内蕴之充。又岂外邪之助。以是大为劳也。 至问脉之重虚。对以上虚尺虚。言上下皆虚也。又云:脉虚者,不象阴也。不似手 太阴之充盛也,故极虚者亦云劳。然则大者固为劳力饥饱,而极虚者则不免于房劳矣。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补注〕此仲景出望之法以教人也。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而其充 在血脉,故手少阴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使忧愁思虑,则足以伤之。夫神伤 则体弱。体弱则所生者不足。自未能荣于色矣。盖心所以生血,而色者,神之旗 也。阴血既少,则津液自枯,故主渴也。渴必引水以自救,而渴不复为水止,则饮 多而停于心下。阻其呼吸之隧而为喘。失其君火之司而为悸。所不免也。若此 者脉必浮。岂非所生之血。不足鼓其脉于外乎。心所以合脉者也。于是知其心气之虚于里焉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补注〕人之身以阳气为主。惟作劳则动伤元气,故于此先言脉。并言证。以见男 子之阳虚也。夫虚者,劳之本脉也。举按不实之中,而复见少厥二阴之象,则其为内伤阳气何如,而阳虚者必恶寒。内伤者多发热,故脉经云。假令寸口脉微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今三部同等。已非上入下陷之候,则其无寒热可知。然膻 中者,气之海也。谷之精气。浊者化卫,而一为宗气。行胸中以司呼吸。于是呼出 者心肺主之。吸入者肾肝主之。心肺阳也。肾肝阴也。夫以举按豁然之脉,而只见其有阴无阳,是中之宗气不能为之资。斯呼者无以壮其出,而吸者不能深 其入。遂令升降无力,而短气不足以息也。中州之气既虚。使水谷未能消腐,而清气不能上升,则肾阳未旺。肝气下乘,故频圊而里急。膀胱为州都之官。气不化而水道不出。至如经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然肺为气之总 司。若气虚则肺亦虚,故面虽诸阳之会,而色独如金也,且阴气盛则目瞑。今阳衰。有不为之目瞑者乎。兼衄者,阳络伤则血外溢而为衄也。少腹满者,因小便 不利也。此为劳伤元气。所以至此。然则仲景即不言治法。自当调以甘药。培中土以益元阳。不待言矣若舍黄耆建中。又何以为法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补注〕夫脉之大有二。一曰大为实。一曰大则为芤。芤则为虚。今属之于劳,则所伤在元气,而无血以和之也。然伤者在气而何损于血也。经曰:阳生则阴长,故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举按之间。但觉其大,而非有力于去来也。 然何以他脉不兼见。夫惟不兼见,故盛于外者,非由于素养之得宜。只因营卫之气。满于中焦。致火不生土而太阴病,故手足烦者,脾属四肢也。经曰: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故逢收藏之时而稍瘥。不似春夏之散见也。经曰:强力举重则伤肾。又曰:肾者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夫既真阳不能守,而阴精有不外遗者乎。酸削不能行。亦所必至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 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经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厥气接于阴器,则梦接内。盖阴器。宗筋之所系也,而脾胃肝胆之筋亦皆聚焉,故厥阴主筋,则诸筋统于肝 也。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若遇阴邪客之。与所强之阳相感,则或梦或不梦,而精脱矣,是肾虚则无有不虚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故少腹弦急为阴结,而气不化者可知。水不生木,则血不养筋。致宗筋惫而阴头寒。以致虚风生则目眩。血不会则发脱。种种虚状。悉本诸此,而其脉则为虚为芤为迟。可想而知也。夫阳虚则水谷不化。阴虚则亡血失精,故芤为阴虚。复阴阳相搏而为动。微则阳微。又微紧相搏而为邪。皆脉经所云至虚者也。然则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何能已哉。此病之原。皆起于肾之不固。遂令三焦皆底于极虚矣。斯于法必以固精为主治也。于是以桂枝和荣卫。芍药收阴。生姜散寒。甘草、胶、枣益脾补气。更用龙骨以涩其阳。牡蛎以涩其阴。庶肾肝既固。荣卫调和,而诸证自愈尔。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此条一本在夫失精家之前)

〔补注〕浮、为阳脉也。举之有。按之无也。乃于举之时未见其力,则浮兼弱矣。浮弱。 阳气之虚也。若涩。阴脉也。为阴血不足。脉经曰: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枝叶枯槁,是生气微矣。又何能必其有子乎。正以精气之清冷也,其在诗曰:洌彼 下泉。浸彼苞稂。谓伤其生也。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补注〕虚弱细微。绝不见阳。阳虚甚矣。经云。阴气有余。身寒多汗。然所谓有余者,非诚余也。即阳之不足言之也,故肺主气。又合皮毛。司腠理。惟阳气衰,则卫不固而自汗出。邪在于内,则元府不闭,而汗从腑脏出。邪在于外,则腠理不致,而汗从经络出。脏腑之阴捍格。卫气浮散于外。无所依从,则汗出卫虚。水谷气散 脱者汗自出。此皆不因动作而自出之汗也。至盗汗则阳衰因卫虚,而所虚之卫行于阴,当目瞑之时。无气以庇之,故腠开而汗。若一觉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而汗止矣,故曰盗汗也。夫至盗汗,而其虚可胜道哉。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补注〕人生五十始衰。六十天癸竭,则已精少肾衰矣。使复有动作。遂令阳虚而邪得以客之。痹太阳经道。盖太阳行于背者也。经谓阳气者,精以养神。柔以养 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故病痹挟背行也。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 鸣。至陷脉为 。留连肉腠。为马刀侠瘿。瘿者,即瘰 也。以其形长如蛤。为马刀。 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头下。或下连缺盆。以及胸胁。皆谓之马刀。此手足少阳经主之也。总以动作忿怒。忧忿气郁过甚,而为风邪内腠,故其脉则大而举按 不实,其因则劳而元气不足。仲景言之。恐后人复疑为有余而误攻其邪耳。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执业药师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补注〕人之所以运动无苦。四体温和。食入自化者,皆吾身之真阳为之也,故阳固则流行于脉中者,各安其部,而无阳衰阴见之象。今沉。少阴脉也。以其所处之位至下也。若寸关皆见,则各腑脏之阳何在乎。况其兼者,曰小曰迟。脉经云。小者气血俱少。又云迟为荣中寒。彼此俱阴。绝不见阳,则其气已大泄矣,故名脱也。夫尺虚之人。行走 然。象其步履之不正也,而况于气脱者乎,故行稍疾上喘喝。虽曰呼出心肺。吸入肾肝。自非宗气行其呼吸,则升降出入,且无以安于自然矣。况勉强以动其气乎,是故人之阳。盛于中焦者也。脾之阳不固,则四肢上逆而冷矣,且脾之阳。又原于下焦者也。肾之真阳大虚,则不足以消腐水谷。为腹满。为溏泄。正未有已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补注〕伤寒论中有此条。方中行先生注。寒言阳气减损而不足。芤言阴血衰竭而空虚。革言革易常度也。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化,则得干健之常。亡血失精,则不足以言干之资始矣,故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则人道大坏,故曰革也。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通。 愚按、礼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即音亟也。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补注〕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为重虚。盖气不足者,如中气不健。频欲更衣。心下悸。或阳明内热而血外溢。或腹中痛。或梦接内而遗。种种悉气之不足为之也。形不足者,即如四肢不但不强健而 疼。甚至手足烦热。津液少而干燥。种种皆形之不足为之也。经谓不可刺。以重虚者,宜补之以甘药。此其意惟仲景遵之。培中央以灌输腑脏百脉。主以小建中。正稼穑作甘之意也。然观此证,则肾虚为多。水亏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衰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独仲景不屑于此,而惟以树立中气为第一义者何居。圣人曰:精、谷气也。可见肾为藏精之处。伎巧出焉。苟非有五谷之养。五味之调,则亦从何而生。然经又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假使胃不能纳。脾不能运。又如之何,故圣人以建中主治。使中州之土。已坏复起。将饮食入胃者,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如经所云者,则五脏百脉自裕矣。岂但已病乎哉。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

黄耆建中汤方
黄耆(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一枚)
上七味,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补注〕不足之证不一。未有不因于气虚者,夫阳生阴长。气苟不充,则日就于损矣,故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开阖损其常度,则里急见焉。于是为证之不足者,且不可以概述矣。主以黄耆建中。正于补益中土者,兼足以托实肌表矣。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八味肾气丸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茯苓(三两) 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两炮)
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火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补注〕腰者肾之府。腰痛为肾气之虚寒可知矣。惟虚寒,故少腹拘急,而膀胱之气亦不化也。苟非益火以助真阳。以消阴翳。恐无以生土,而水得泛溢。不至上凌君火不止矣。主以八味。固补益先天之至要者也。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方(二钱五分为一分)
薯蓣(二十分) 当归 桂枝 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十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补注〕虚劳不足之证。最易生风。倘不为调摄,必致火气日见不足,则所以善行 数变者,不益流连而不息耶,故于手足太阴少阴上下分补。不仍以中土为主。 务令三焦并益。荣卫和谐,而诸风自息矣。如桂枝、柴胡、防风。藉以固表升阳。为力颇多。非谓以此驱风。转燥津液也。

虚劳。虚烦不得眠。枣仁汤主之。

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 (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按嘉言论此方云。素问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可 见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于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 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 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燥烦也。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大黄 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仁(一升)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一升)
上十二味,蜜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补注〕嘉言云:七伤。金匮明谓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及房劳伤。但居其一。后人不知何见。谓七者阴寒、阴痿、里急、精速、精少、阴下湿、精滑、小便苦数。临事不举。似乎专主肾伤为言。岂有五劳分主五脏,而七伤独主一脏之理。虽人身恣逞伤肾者恒多。要不可为一定之名也,故虚劳证。凡本之内伤者,有此七者之分,而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若无内伤,则营卫运行。不失其次。瘀从何起,是必饮食起居。过时失节。营卫凝泣。先成内伤。然后随其气所阻塞之处。血为瘀积。积之久。牢不可拔。新生之血。不得周灌。与日俱积。其人尚有生理乎。仲景施活人手眼。以润剂润其血之干。以蠕动啖血之物。行死血。名之曰缓中补血。岂非以行血去瘀。为安中补虚上着乎。然此特世称干血劳之良法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兼入琼玉膏润补之药同用尤妙。试为细参其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及羸瘦不能饮食。全是营血瘀积胃中。而发见于肌肤面目。所以五脏失中土之灌溉而虚极也。此与五脏之本病不同,故可用其方而导其胃中之血。以内谷而通流营卫耳。许州陈大夫传仲景百劳丸方云。治一切劳瘵积滞。不经药坏证者,宜服。大夫其长于谋国者欤。方用当归、乳香没药各一钱。虻虫十四个。人参二钱。水蛭十四个。桃仁十四个。浸去皮尖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劳水下。取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百劳水即甘澜水。以杓扬百遍者也。

相关文章
 女儿总啃手指怎么办?
 营气
 阴虱
 为何【少阴病】也属于表证呢?
 评《天人相应观治愈鼻出血——我的第一张处
 招募:繁体版校对志愿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