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伤寒论教程:阳明病
来源:阳明病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大
小
阳明病纲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
脾约
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者,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79)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若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本太阳初得病时,其发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
发热
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8)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也。 (182)
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
自汗
出而恶热也。 (183)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
阳明病本证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热,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
栀子
豉汤主之。 (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
结胸
,心中懊脑,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
主之。 (176) [里有热,表有寒?]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
人参
汤主之。(170)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
汤主之。(223)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
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阳明实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
主之。 (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
小承气汤
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
大承气汤
。(220)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胃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www.lindalemus.com/job/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言语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17)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妇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跗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
麻子仁
丸主之。(247)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
土瓜
根及大
猪胆
汁,皆可为导。(233)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为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208)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
柴胡
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小小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便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3)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04)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旨者死,利止者愈。(205)
阳明病,面色合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206)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所虚,攻其热必哕。(194)
阳明病兼变证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199)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茵陈
蒿汤主之。(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
橘子
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茵陈蒿
汤主之。 (260)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
连翘
赤小豆
汤主之。 (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得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59)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5)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2)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7)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
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6)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9)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7)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然便脓血也。 (258)
阳明病辨证
辨中风与中寒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0)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利故也。 (191)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
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7)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8)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6)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
汤主 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
辨虚实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0)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1)
阳明病,脉浮而紧,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
盗汗
出。 (201)
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5)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46)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此以久虚故也。 (196)
附:备考原文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2)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易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8)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
四逆汤
主之。 (225)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
心痛
,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
小柴胡汤
。 (231)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
麻黄汤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www.lindalemus.com/rencai/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
桂枝
汤。 (234)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
桂枝汤
。 (240)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
五苓散
。 (244)
相关文章
十、产后类伤寒二阳症
请教关于小儿鼻上青筋和眼部息肉的问题?
抱龙丸(《玉案》卷六)
补肾方(《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丙子岁图
解毒饮(《霉疮证治》卷下。)
2019ҽѧְ�ƿ������
�������>>
85514
��������
�ͷ���ѯ��13588130315
��������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