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二十条 方三
此皆旧本错杂乱出,今分类为篇。
(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热,温亦阳,故热亦即发也。渴,热伤血也。不恶寒,无阴寒之雠也。温,春令之气也。气之于时,或则未应至而至,或则应至未至而不齐,故冬夏虽有温,要必以春为正,是故必也证候显见有如此者,始可以言是触犯于温而病也。此揭温病之名实,而不出其治者,论温以辨明伤寒,故不之及也。说者以为有论无治而不自满,吁,乌足与论经之大旨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鼾音旱,溲,音小,痫,音闲,瘈瘲,音炽。,音踪,灼热谓热转加甚也。风温,谓触犯于温而有风也。阴阳俱浮,太阳本浮而风温皆阳,故上下皆见浮也。自汗出,亦卫受伤也。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拥则气昏,热甚则气郁也。小便不利者,太阳主膀胱而风温皆阳,下则反攻阴,徒亡其津液,而膀胱之气伤也。直视者,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故不转睛而上窜也。失溲,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火,灸熨,之类也。微,言攻之微,则变亦微,发黄者。
火热则土燥,故其色外夺也。剧,言攻之剧,则变亦剧,如惊痫时瘈瘲 者,火甚热极而生风也。
熏,亦火劫也。一逆,言乍误也。尚引日,言犹可以俄延,再逆,言复误也。促命期,言夭枉人之天年,其致警之意深矣。
(二)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犹曰似伤寒,指上条而申言之也。不弦紧,谓非伤寒也。弱即风性柔缓之谓,谵语者,火甚则土燥也。弱者发热。盖引素问诸弱发热,以明上文之必渴也。解之,言脉既属浮则当以法解之,诀人用治之大意也。
(三)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又承上条而申致戒警之意,实,谓脉浮热甚,为邪气胜则实,咽燥者,肾为膀胱之合,其脉之直者,入肺中,循喉咙舌本也。唾血者,火性炎上,血因之而妄逆也。以上皆言温。
(四)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爪蒂散。
如桂枝证,言大约似中风也。头不痛,项不强,言太阳经中无外入之风邪,以明非中风也。寸候身半以上,微浮,邪自内出也。胸中痞硬痰涎塞膈也。气上冲咽喉者,痰涌上逆,或谓喉中声如曳锯是也。寒以痰言,痰,内证也。内者为虚,故曰寒也。是病也想当先仲景命名时,命名者。盖不过按素问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而亦呼为中风,岂意后世足以夺本经之中风相乱而相误哉,经革其名,而以病如桂枝证揭之,诚万世辨明中风似是而非之至教也。易吐实风寒之栀子豉而以瓜蒂散者,瓜蒂苦寒,能吐顽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涌风涎而逐水。香豉能起信而潮汐,故佐二物而主治,稀糜,则又承载三物者之舟航,此所以为吐虚风虚寒之对药也。然而又曰虚家不可与何也?是又一说也。此风此寒,虽人身之虚象,而痰涎顾非胸中之实物邪,然则虚家者不言痰可乎,噫,本气自病之,东垣不作,难乎可与同论此也。休哉。
(五)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寒,承上文而言,复,反也。言误也。误汗则徒亡津液,胃中空虚,故曰冷也。胃虚则蛔失其所养而悖乱,故吐出可必,此乃申致上文不可发汗,以严戒慎之意,当作一条,旧本出在两篇,数拘有定,今一之则目不合旧数,故但移就相次,存二以仍旧计,凡如此者,读者自会可也。
(六)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似涉于厥阴伤寒也。乍,忽也。言非厥阴伤寒,乃虚寒之邪自内而作。故曰,邪结在胸中,邪亦以痰言,所以胸中满而烦也。饥不能食者,痰涎涌上,逆而塞膈,气窒而食不通也。病在胸中,乃承上起下之句,吐宜瓜蒂散,而与前条同者,虚风虚寒虽殊,而痰之所以为www.med126.com邪则一也。然前条虚风生痰,即俚俗所谓中风,而此条虚寒痰症,即诸家方书,所谓四证类伤寒,而痰居其一者是也。经皆揭之而不明者,想当时皆不过以中风伤寒为通称,经以虚风之风,非风寒之风也。故不曰风痰,而曰胸寒,寒,以虚寒之寒,与风寒之寒不同也。故不曰寒痰。而曰邪在胸中,但详其痰之状而革其名,正其义,以出其治,其所以为晓寤天下后世也。亦已至矣,何天下后世卒深沉昏惑,而反多口于经,甚者则直诋桂枝汤为偶中,于今之末世,诬之为不可用,群然没其所谓中风之病名。而懵其病于不知,颠倒其伤寒之经旨于分崩离析,使故习之弊今尚然,噫,陋俗之难化,愚夫之难晓,一至是邪,宜乎后之人,年不古若,而日陷于促也。冤哉。
(七)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揭五合表里之为病而分晓之,所以勉人当求病于的之意,皮肤,五合之表也。骨髓,五合之里也。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表实里虚也。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者,表虚里实也。然此以脏腑不预而言耳,合脏腑而统言之,则皆表而无里之可称也。学人不可不究。表热里寒者,脉虽沉而迟,手足微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此表热也。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此表寒也。时时自烦,不欲浓衣,此里热也。此承上文而详释之之意,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之上,疑有脱落。
(八)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此冯脉不冯证之大旨,方见太阳下。
(九)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黑研如泥)
上件二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一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之,洗之,益令热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心艮切,在阳,谓表未罢热未除也。,喷之也。灌,溉之也。被,蒙也。言邪蒙冒于灌之水,郁闭而不散,热 烦恼益甚也。粟起,言肤上粒起如粟,水寒郁留于表而然也。意欲得水而不渴者,邪热虽甚,反为水寒所制也。文蛤,即海蛤之有文理者,咸寒走肾而利水,以之独专任者。盖取督肾而行水也。不瘥者,水虽内渍,犹有外被者,故用五苓散,内以消之,外以散之,而两解也。寒以饮言,饮本塞也。又得水寒,两寒搏结而实于胸中,故谓无热证也。小陷胸汤,固小结胸之主治,然白散者,桔梗贝母,能消饮而开膈,巴豆辛温,能散寒而逐水,所以寒结或重,而小陷胸不能解者,则此又可服也。小陷胸汤方,见太阳中。
(十)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脏无他病,里气和也。时以暂言,谓或时则然,或时不然也。卫气不和,表不固也。先其时,言于未发热之先也。方见太阳上。
(十一)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此与上条同,上以暂言,此以常者,谓无时不然也。上言脏,脏为阴而主里,此言荣,荣亦阴而主里,卫亦外,皆变文之互词。盖上条以暂言,故其词略,此以常言,故其词详,两相互发。义不殊也。然皆发汗,而此不言先其时者,以常故,无先后之可言也。
(十二)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数为客热以下,乃反覆详明上文之义,客热以邪气言,虚冷以正气言。
(十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虚热也。故戒慎不可灸,逐,亦追也。实,谓热也。血散脉中,言追逐之余,必至迫血,血为荣而行脉中,故谓散于脉中也。火气虽微以下,甚言追逐之害大。盖骨赖血以濡,既失其所濡必枯而焦,筋赖血以荣,既亡以为荣,必衰而伤,残伐其本源故也。以此示人,而近来人之以火灸阴虚发热者犹比比焉,窃见其无有不焦骨伤筋而毙者,吁,是岂正命哉,可哀也已。
(十四)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烦热,太阳也。故脉浮虚而宜汗散,如疟状,谓热之往来,犹疟之作辍有时而不爽也。晡。日加申,阳明之王时也。故脉实而宜下解。
(十五)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此诀人推测病情之大法。
(十六)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病患,谓凡有病之人,证犯有如此者,则皆当如此而治之之谓,非独以风寒之病为言而已也。
此诀人辨凡百胃实之大旨。
(十七)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有乍难乍易也。时有微热,阳明潮作也。喘冒不能卧,胃不和也。故曰有燥屎,方见阳明篇,下同。
(十八)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烦不解,则热未退可知,腹满痛,则胃实可诊,故曰有燥屎,以上三条,皆诀人当下之大法。
(十九)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复,与覆同,古字通用,复,亦反也。犹言误也。与下文反汗之反同意。盖两比而互相发明。以诀人汗下之大法。
(二十)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血气无相胜负可知,故自愈可必,此诀人持诊之大要。
凡九条方三(一)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霍,吐也。乱,杂乱也。灵枢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是也。
(二)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更复发热也。
发热,头病,身疼,恶寒,外感也。吐利,内伤也。上以病名求病症,此以病证实病名,反覆详明之意。
(三)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转,失,皆见阳明篇,本,根原也。言根因原起自霍乱也。本呕意同。
下利后,便当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此申上文末节而言其详。
(四)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申上文而出其治,热多欲饮水者,阳邪胜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胜也。五苓散者,水行则热泄,是亦两解之谓也。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五苓散方见太阳上。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肾气动,欲作奔豚也。去术肾恶燥也。加桂。以其能伐肾邪而泄奔豚,然非枝也。)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吐,气逆也。术能壅气。故去之,姜能散气,所以为呕吐之圣药也。)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下多,湿胜也。复用术,术能燥湿,湿燥则下断也。悸以饮水过度言,水停之故也。加茯苓,水行则悸愈也。)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渴,脾虚也。加术,缓脾也。)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里虚也。加人参,补中也。)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寒以不用水之甚者言,干姜辛热而能散寒,非称权,则不可也。)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气滞则腹满,术甘而壅,故去之,附子辛温,故加之,饮热粥,亦助药力也。自温,亦取微欲似汗之意,勿发揭衣被,防重感也。案此,用术,去术,术上皆无白字,何哉。盖由文次句中,上无空隙,故虽有狂妄,竟不能于此加毫末,而经之真原昭然犹存,则他术之有白,出于伪妄,不待言而明矣,然于伪妄之疏愚,亦可以见也。君子察微。观人于其所忽,信哉,)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虚也。消息,犹言斟酌也。桂枝汤固卫以和表者也。小和,言少少与服,不令过度之意也。)
(五)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阴虚也。汗出,发热,恶寒,表阳衰也。四逆汤,表里合救之剂也。方见太阳下,下同。
(六)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此与上条大同小异而义同,故治亦同。
(七)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猪胆汁半合,余依四逆汤法。
已,止也。下,即利也。断,绝也。此总上文言吐利两皆止绝,而又以其余证之不解者,更出以治也。不解之证者,阳极虚,阴极甚,脾气亦衰微也。然极则剧矣,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者,与少阴白通同一反佐以疏,剧则正治反格拒之意也。
(八)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
亡血,津液竭也。人参,能生津也。
(九)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此与下编末条,详略不一,而义则同,亦互意也。
凡七条方四(一)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烧 散方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少腹之少,去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生热而上蒸也。膝胫拘急者,脉乱而筋伤也。当近隐处,阴阳二气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
(二)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概言也。下仿此,劳,强力房劳,复,重复作病。盖大邪初退,血气新虚,作强劳伤。虚而生热,犹之病复发,非实发初病也。枳实宽中破结,栀子散热除烦,香豉能解虚劳之热,清浆则又栀子之监制,故协三物之苦寒,同主劳伤之复热,而与发初病之实热不同伦也。宿食,陈宿之积食也。食能生热,故须去之,大黄者去陈以致新也。
(三)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
此示病后不谨,调理小复之大法,脉浮,有所重感也。脉沉,饮食失节也。
牡蛎泽招生简章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洗去脚) 葶苈(熬) 商陆根 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水气,肌肉肿满而虚浮。盖瘥后新虚,土未强而水无制也。从肿以下而不及上者,水性就下。势之初起,故虽泛滥未至于横溢也。牡蛎泽泻海藻,咸以走肾,肾强则水行,葶苈商陆根,苦以利湿,湿去则肿没,蜀漆辛而能散,故为诸品之佐也。栝蒌根苦能彻热,本乃蜀漆之使也。
(五)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唾,口液也。寒以饮言,不了了,谓无已时也。方见前。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 (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羸,病而瘦也。少气,谓短气不足以息也。气逆欲吐,饮作恶阻也。盖寒伤形。故寒解则肌肉消削而羸瘦,热伤气,故热退则气衰耗而不足,病后虚羸,脾胃未强,饮食难化。则痰易生,痰涌气逆,故欲吐也。竹叶清热,麦冬除烦,人参益气,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吐,粳米病后之补剂,石膏有彻上彻下之功,故能佐诸品而成补益也。
(七)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脉已解,邪悉去而无遗余也。日暮阳明之王时也。强与谷,谓压其进食也。损,言当节减之也。盖饮食节,则脾胃和,脾胃和,则百体安,此调理病余之要法也。
上经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盖仲景氏之遗书,而叔和所诠次之者也。传谓世称仲景医圣,良以仲景者,集医哲之大成,而是书者,正医教之大训也。初学之士,舍是则无以为入道之门,而敦进德之基矣,故夫笃志斯道者,亦曰必由是而学焉,则亦庶乎其不瘥,而于人亦不致误,驯是以往,诚能至于仁熟义精,道久化成,不但人无枉命,而己亦无惭德,则帝伯之堂可升。有农之神可继,岂不伟哉。
(三百九十七者,今移六条在第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