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居表里之间,当肓膜之处。外不及于皮肤,内不及于脏腑。汗之而不从表出,下之而不从里出,故有汗吐下之戒,而惟小柴胡一方和解表里,为少阳正治之法。凡十六条,其次则有和解而兼汗下之法。谓证兼太阳之表,则宜兼汗,或证兼阳明之里,则宜兼下。如柴胡加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方是也。夫有汗下之禁,而或汗之,或下之,此亦少阳权变法也。凡四条。
又其次为刺法。如纵横胁满合并之病,当刺期门、大椎、肺俞、肝俞诸穴是也。凡四条。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也。胆盛精汁三合,而其味苦。胆受邪而热,其气上溢,故口苦。咽门者,肝胆之候。目锐 者,胆脉之所起,故咽干目眩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者,言或伤寒五六日。传至少阳,或少阳本经。自中风邪,非既伤寒五六日,而又中于风也。往来寒热者,少阳居表里之间。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也。胸胁苦满者,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故也。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木火相通,而胆喜犯胃也,或者,未定之辞,以少阳为半表半里,其气有乍进乍退之机,故其病有或然或不然之异,而少阳之病,但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之证。便当以小www.med126.com柴胡和解表里为主。所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也,此条自太阳篇移入。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胸中烦而不呕者,邪聚于膈而不上逆也。热聚则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参、半夏,而加栝蒌实之寒,以除热而荡实也。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渴者,木火内烦,而津虚气燥也,故去半夏之温燥,而加人参之甘润。栝蒌根之凉苦,以彻热而生津也。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腹中痛者,木邪伤土也。黄芩苦寒。不利脾阳。芍药酸寒,能于土中泻木。去邪气止腹痛也。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胁下痞硬者,邪聚少阳之募。大枣甘能增满。牡蛎咸能软坚。好古云: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饮蓄而不行也。水饮得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不渴外有微热者,里和而表未解也,故不取人参之补里,而用桂枝之解外也。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咳者,肺寒而气逆也。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气。干姜之温,以却肺寒。参、枣、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恶其散耳。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谓亡血新产劳力之人。气血不足。腠理疏豁,而邪气乘之也。邪入必与正相抟,而结于胁下。胁下者,少阴之募,而少阴者,阴阳之交也。邪气居之。阴出而与邪争则寒。
阳入而与邪争则热。阴阳出入。各有其时,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也。默默不欲饮食。义如上条。脏腑相连四句。是原所以邪气入结之故。谓胆寄于肝。地逼气通。是以其邪必从腑而入脏。所谓其痛必下也。邪高、谓病所来处。痛下、谓病所结处。邪欲入而正拒之,则必上逆而呕也。至其治法,亦不出小柴胡和解表里之法。服后邪解气和。口必不渴。若渴者,是少阳邪气复还阳明也,以法治之者,谓当从阳明之法,而不可复从少阳之法矣,此亦从太阳篇移入。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类似太阳与少阳并病,以太阳不得有胁下满。少阳不得有颈项强,且手足温而渴。知其邪不独在表,而亦在里也。欲合表里而并解,则非小柴胡不可耳,亦太阳篇移入。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如前条所谓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是也。伤寒中风者,谓无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者,但见一证。便当以小柴胡和解之,不可谓其不具,而以他药发之也。前条云: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者,与小柴胡不与桂枝,即此意,亦太阳篇移入。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www.lindalemus.com/jianyan/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证不应下而反下之。于法为逆。若柴胡证不罢者,仍宜柴胡汤和解。所谓此虽已下。不为逆也。蒸蒸而振者,气从内达。邪从外出,有战胜之义焉。是以发热汗出而解也,亦太阳篇移入。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阳脉涩。阳气少也。阴脉弦。阴有邪也。阳不足而阴乘之。法当腹中急痛,故以小建中汤温里益虚散阴气。若不瘥。知非虚寒在里,而是风邪内干也,故当以小柴胡汤散邪气止腹痛,亦太阳篇移入。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头汗出。微恶寒,为表证。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为里证。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纯在里,亦不纯在表,故曰必有表,复有里也。伤寒阴邪中于阴者,脉沉。阳邪结于里者,脉亦沉,合之于证。无外证者,为纯在里,有外证者,为半在表也。无阳证者,沉为在阴,有阳证者,沉为在里也。夫头为阳之会,而阴不得有汗。今脉沉紧而头汗出。知其病不在少阴,亦并不纯在表,故可与小柴胡汤。合外内而并治之耳。设不了了者,必表解而里未和也,故曰得屎而解。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痛。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本太阳脉浮头痛恶寒之证,而转为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太阳不解,而传入少阳也。尚未吐下。不经药坏者,脉虽沉紧,可与小柴胡以和之,以证见少阳。舍脉而从证也,或云脉沉紧。连上未吐下看。言尚未经吐下,与脉未至沉紧者,知其邪犹在经,可与小柴胡以和之。
或云沉当作浮,前阳明篇第四十七条云: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是也,并通。若已吐下发汗温针,叠伤津液,胃燥谵语,而胁下硬满干呕等证反罢者,此众法尽投。正已大伤,而邪犹不解,谓之坏病,非小柴胡所得而治者,须审其因犯何逆,随证以法治之。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经曰:少阳之至,其脉弦,故头痛发热者,三阳表证所同,而脉弦细,则少阳所独也。少阳经兼半里。热气已动。是以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外亡。胃中干燥,必发谵语。云此属胃者,谓少阳邪气并于阳明胃府也。若邪去而胃和则愈。设不和,则木中之火。又将并入心脏,而为烦为悸矣。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此少阳自中风邪之证。不从太阳传来者也。少阳之脉。起于目锐,其支从耳后入耳中,以下胸中。少阳受邪。壅热于经,故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也。是不在表,故不可吐。复不在里,故不可下。吐则伤阳。阳虚而气弱则悸。下则伤阴。阴虚而火动则惊。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邪气在表则发热。入里则躁烦。伤寒六七日。外无大热,而其人躁烦者,邪气去阳而之阴也。
去、又训作往。言阳邪往入阴中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谓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当传太阴。内经伤寒传变之常法然也。阳邪传阴,则当呕而不能食。若其人反能食。不呕,则邪气不传于阴。将从阳而解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三日。少阳受邪,而其脉反小者,邪气已衰,其病欲解而愈。经云:大则病进。小则病退,此之谓也。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胆木也。从寅至辰,为木旺之时,故其病欲解,必于是三时,亦犹太阳之解于巳午未。阳明之解于申酉戌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邪在肌表。所谓外证未去也。伤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则呕。微呕者,邪入未多也。支结者,偏结一处。不正中也,与心下硬满不同,此虽表解。犹不可攻。况外证未去者耶,故以柴胡、桂枝合剂。外解表邪。内除支结,乃七表三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半两) 桂枝(半两) 甘草(一两炙) 黄芩(半两) 人参(半两) 半夏(二合半) 白芍(半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王叔和本在太阳篇中。今移置此。
汗下之后,胸胁满微结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热胜于内也。伤寒汗出。周身。人静不烦者,为已解。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往来寒热。心烦者,为未欲解。夫邪聚于上。热胜于内,而表复不解。是必合表里以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干姜、牡蛎,以散胸中之结。
栝蒌根、黄芩。除心烦而解热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发散。合芩、栝蒌、姜、蛎以和里,为三表七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愈。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以治其里也,此少阳经邪兼阳明内实之证。少阳病在经,故胸胁满而呕。所谓柴胡证也。下之而三字。疑衍。凡柴胡证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为医之误,非病之情也。潮热者,阳明之实也。实则可下,而证兼少阳,则不可下,故先宜小柴胡以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以治其里,亦如下条之先与小柴胡。后与大柴胡之例也,亦太阳篇移入。
尚从善云: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仲景谓此本柴胡证。医设以大柴胡汤下之,则表里俱解。何至有下利之证mp6。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而有柴胡证,乃邪气去太阳之阳明,而复之少阳也。少阳不可下,而反二三下之。于法为逆。若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所谓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是也。若服汤已。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邪气郁滞于里。欲出不出。欲结不结。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以下里热则愈,亦先表后里之意也,此条自太阳篇移入。
大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半夏(八两) 黄芩(三两)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酒浸)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大柴胡有柴胡、生姜、半夏之辛而走表。黄芩、芍药、枳实、大黄之苦而入里,乃表里并治之剂,而此云大柴胡下之者,谓病兼表里,故先与小柴胡解之,而后以大柴胡下之耳。盖分言之,则大小柴胡各有表里。合言之,则小柴胡主表,而大柴胡主里。古人之言,当以意。逆往往如此。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腹满谵语,里之实也,其脉当沉实,而反浮紧,则非里实,乃肝邪乘脾。气窒而热也。纵、直也。以肝木制脾土。于理为直,故曰纵。发热恶寒。表有邪也,其病不当有渴,而反大渴,则非内热。乃肝邪乘肺。气郁而燥也,以里无热,不能消水,故腹满而汗出。小便利,则肺气以行,故愈。横、不直也,以木畏金而反乘金。于理为曲,故曰横。二者俱泻肝邪则愈,故刺期门。期门、肝之募也。设不知而攻其实热则误矣,此病机之变,不可不审也。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节、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少阳之脉。起目锐,上抵头角,其内行者,由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故头项强痛者,太阳之邪未罢,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少阳之邪方盛也。大椎在脊骨第一节上,刺之所以泻太阳邪气,而除颈项之强痛。肺俞在脊骨第三节下两旁。肝俞在第九节下两旁。刺之所以泻少阳邪气,而除眩冒。时如结胸。及心下之痞硬。慎不可发汗,以亡胃液。液亡胃燥,必发谵语,且恐少阳之邪得乘虚而干胃也。若脉弦。至五六日。谵语不止。是少阳胜而阳明负,亦如阳明与少阳合病之为失也,故当刺期门,以泻少阳之邪,亦慎勿下之,以虚其胃。胃虚邪陷,必作结胸。如本论云: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