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程应旄学术思想解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黄煌



新安医家中,对我学术思想影响最大的,要推程应旄。80年代中期,我在图书馆古籍部细细读了他的代表作《伤寒论后条辨》,被其深邃的思想、明晰的理论所折服,他的学说对我全面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科学价值以及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都极具指导意义。现择书中的部分论述,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
  “《伤寒论》乃医门之轨范,其中教人如何辨表里阴阳, 如何察寒热虚实,如何认病,如何治病;防微杜伪有法, 矫枉救误有法,一字一句莫非规矩准绳?而规矩准绳总不用之于医头医脚上。”

      解说:《伤寒论》是部什么性质的书,这是程应旄在《伤寒论后条辨》中着力论证的首要问题。他认为《伤寒论》不是治疗伤寒病的全书,而是一部以伤寒为例,教人如何辨证论治的样本。我认为,其样本的基本单元是方证。要了解表里阴阳,了解寒热虚实,必须通过方证的识别。如麻黄汤、桂枝汤的身痛脉浮是表,四逆汤的脉沉下利是里;小青龙汤的恶寒不渴是寒,白虎汤的大烦渴,欲饮水数升是热。桂枝加附子汤的汗漏不止是虚,大柴胡汤的心下按之满痛是实。方证是病,方证是人,张仲景教我们有的时候就是专方治病,有的时候就是通治方治人。专方治病如惑病与甘草泻心汤,淋家与猪苓汤,伤寒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通治方治人如桂枝汤强壮,炙甘草汤止血留人。《伤寒论》不是以空泛的理论讲表里阴阳,而是以实在的方证来察寒热虚实。

                       (二)
      “《素问》之六经,是一病共具之六经,仲景之六经,是异病分布之六经。《素问》之六经,是因热病而原及六经,仲景之六经, 是设六经以赅尽众病”。

      解说:六经是《伤寒论》的重大理论问题。究竟六经是热病的六经,还是百病的六经,究竟六经是病的六经,还是病人的六经?这是程应旄着力论证的第二个问题。他以上的论述,就明确提出六经不仅见于伤寒热病,还可以见于杂病。这一看法,不仅仅是谈六经,其实将伤寒论这本书就从治疗热病的专著变成治疗百病的书,成为中医临床的规范。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观念和理论创新。这为伤寒方的扩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持此观点者,后世有舒驰远、柯韵伯等。已故南京陈亦人先生也是这一观点的倡导者。舒驰远说:“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无不立应”。 由于作为六经分证的思想核心是阴阳分证,舒氏称为“六经阴阳之理”,并订出阴阳十六字的辨证总纲。即:阴证——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身重恶寒;阳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他说,“凡辨诸证,总不外此阴阳各十六字。 ”“业医者不读《尚论篇》,不识六经阴阳之理,所以遇病即错。 ”舒氏临床每先辨六经, 以仲景法活人。如以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四逆汤调经等。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我的经验,桂枝汤可治疗痤疮葛根汤可治疗性功能障碍核承气汤可以治疗腰痛、炙甘草汤可以治疗肿瘤。以上均是《伤寒论》方。
  
                                   (三)
      “六经之设,是从人身划下疆界,辖定病之所在,无容假冒,无容越经,故一经有一经之主脉,一经有一经之主证。”

      解说:伤寒方是人的方,方证有明确的部位。与其说是方的部位,不如说是对疾病的研究。伤寒论方的方证,也不是空泛的病机,而是在人体有确切的部位可指。比如半夏泻心汤为心下,桃核承气汤为少腹,栀子豉汤是胸中,小建中汤是腹中急痛,芍药甘草汤是脚挛急,四逆散是四肢,半夏厚朴汤是咽。

                                   (四)
      “病邪万端,人身之府藏总无两副, 从此处定法以擒倒病邪,则仲景所云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也。 是之谓举一而万事毕,是之谓活法”。

      解说:这是经典的治疗观,即重视人,重视体质,重视个体差异。研究人体府藏的个体特征很有必要。关于体质的分类,有分阴阳二十五人,如《黄帝内经》;有分六经人,如四象医学;有分阴脏阳脏者,如程芝田;有分寒热燥湿者,如近人陆晋笙;还有王琦先生的体质分类,也是根据气血阴阳来分的。还有就是张仲景的“强人、羸人、失精家、尊荣人、湿家”等比较朴实的分法。本人倾向仲景法,并按方证相应的理论,提出“药人”“方人”的概念。如桂枝体质、黄芪体质、大柴胡汤体质、桂枝茯苓丸体质等。

                                 (五)
       “因论有‘伤寒’字,误认为仲景为冬月一季而设,遂从‘冬’字上铺演出春夏秋, 从‘寒’字上铺演出温清暑来。不知仲景论中寒热温凉俱备, 特根脚总在人体躬表里府藏上,经理出病之寒与热,岂同望杏瞻蒲,作一部医门月令者?”

      解说:程应旄在这里批判了伤寒论序例错误的病因观。即认为疾病与四季有关,治疗方法也锁定时令,如夏天宜清,冬天宜温。这种思想也延续至今。《伤寒论》的基本精神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以证测因法, 用钱潢《伤寒溯源集》的话来说是“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是根据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方式而确定是寒是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与气候无关,与气温无关。而是机体的反应状态。关键是“脉证”,是“发”,机体在疾病中发出的信息。所以,外界气温的寒热不等于证的寒热;饮食的生冷辛辣不等于脾胃的寒热;根据我的观察,夏天多寒证,冬天多热症。夏天用麻黄附子,冬天用大黄山栀

                             (六)
      “活法非书上葫芦, 另有书诀,书自是样本,能融会贯通,则无样造样;不能融会贯通, 依样则死于样”。

       解说:这提示我们《伤寒论》的学习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即依照张仲景所编的这本案例式的教材,进行辨证论治准确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能力训练。显然, 若将《伤寒论》视为一半的知识性读物, 或忽视《伤寒论》学习中的自我思维训练,是不可能入仲景学说之门的。

附录
  程应旄,字郊倩,歙县槐塘人,清•顺治、康熙年间在世,生卒不详。“曾寓扬州行医。明末甲申(1644)之变,扬州决战十日,居民濒于绝迹。战后,医界首返扬州者,乃程应旄先生。(李济仁.新安名医考》[M].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103,21,46,56.)1670年著成《伤寒论后条辨》(又名《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并将《伤寒论》原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三书附于书后,甚便于参检。1672年又著《伤寒论赘余》一卷,以补前书之遗。另有《医径句测》二卷(1670年)介绍《松崖医径》之脉图与图内之方。门人玉钰继其术曾为其师整理《伤寒论赘余》。

《    伤寒论后条辨》,伤寒著作。又名《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清•程应旄撰于1670年。全书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集。程氏以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内容,根据个人对仲景原文的理解,“条其所条,辨其所辨”(见自序),并以仲景原文及《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的篇次附于后,便于读者参看检阅。全书注解在前人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挥。学术上推崇方、喻两家,认为五叔和编次有误。但基本上保存了王叔和本的内容,只在前面增入五论。认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指出:“仲景非是教人依吾法去医伤寒,而是教人依吾法去辨伤寒;非单单教人从伤寒上去辨,乃教人合杂病去辨。”注文前后承接呼应较好,但不够精要,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指出:“闲活太多,举引经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谈,无所不至……”,是为本书不足之处。现存康熙十年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谢谢楼主
-----------尽焚百家注
独尊郊倩诠
千古鸿蒙破
快意辨伤寒
-----------被遗忘的大宗师!
-----------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指出:“闲活太多,举引经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谈,无所不至……”,是为本书不足之处。现存康熙十年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不敢苟同
-----------自有吾家郊倩书
乃明扶阳建中义
相关文章
 辟瘟丹(《奇方类编》卷下。)
 阳痿部三十七
 女儿最近总说发懒,是怎么回事呢?
 “实则阳明”是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
 意守下丹田的奥秘
 风流不被雨打去------评话剧《杏花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