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伤寒论》98条小柴胡汤误用条浅解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原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与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浅解:  
    本条所言者,为小柴胡汤之误用也。本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脉迟,为里虚寒不足;脉浮弱,为表病虚寒也,表里皆见虚寒也,此本为桂枝附子汤证或桂枝新加汤证,表未解本禁下,然医者不识,病者胃肠本虚寒不足,反二三下之,故其里更加虚寒,胃肠寒则不能食,水运郁则胁下满痛,面目与身皆黄,血虚津伤,故其人颈项强;津液不足兼水运不畅,故小便难;水郁不行而水积于胃脘,水郁不行,津不上承故渴;水积于胃,则饮水而呕者也。此即为后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以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所言者,本条因症兼面目黄、颈项强、小便难、渴、饮水而呕等证,故宜用桂枝人参汤合五苓散而用之。然医者又识此,见其不能食、胁下满痛、呕渴而误认为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虽能活水运然其药偏寒,本虚寒不足又有寒药,故其人肠寒虚寒更甚而“后必下重”即肛门重坠、胃虚寒更甚而见“食谷者哕”即胃寒不能纳谷而呃逆也。





-----------       学习了,谢谢!
-----------谢谢楼主分享好帖。
-----------好帖,学习了。
-----------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与阳明篇187条对照起来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此言手足温,系在太阴,是阳明的热与太阴的湿有关系,身黄与小便不利肯定是对应的,另外还有饮水而呕,这是典型的水逆,故当用茵陈五苓散,除湿利水。那此处不能食而胁下满痛,渴饮水而呕与小柴胡症非常类似,那为什么不能用柴胡剂呢,这个各位可以试着自己去分析分析了。但是我个人觉得新加汤的辨证点在身疼痛而非胁下满痛,还有就是脉沉迟,而非脉迟浮弱,故有点不对症状。小生也是初学,在此仅是提供一些个人的观点,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是营血虚的表现,小建中汤主之,手足温者,太明皆会有之,这是“二三下之”误下的原因误下之后,伤及本已不足之阳,浊阴不降 出现一系列症状,随证治之,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汤,理中汤之类辩证而治可也,
-----------楼主把面目与身黄无视了,这明白是湿症,寒症还能身黄?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小建中汤加苓术证(伤寒中脉迟主营血不足)。医二三下之(误下,定因“手足温”且见小便不利伴少腹满而误以为里实证,而二三下之。手足温在此处是提示病人有里湿证,即系在太阴之意。),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与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单与小柴胡汤,造成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茵陈五苓散证齐具,同时小柴胡汤证也具,故单用小柴胡而不去饮,则病变百出。此时据证分析,应该用小柴胡汤合茵陈五苓散(以汤送服散剂,是最佳的,其次是茵陈五苓散改散为汤剂,和小柴胡汤一起按柴胡剂来煎煮,也可以)主之。
相关文章
 第三十问 妇人少年发少
 当归散(《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医门法律 水肿门 上课笔记
 神仙换肌丸(《外科大成》卷四。)
 乌鸡煎(《普济方》卷三九八)
 请问下面处方中金钱草,海金沙,篇蓄,车前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