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一:阴阳五行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这是黄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我们先学习天人解,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黄元御先生对这个先后天,气血生化的观念是比较有利的。黄元御先生呢,他这个对阴阳六气,还有五行的理解。以前看过河图的人都知道,就是说,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说五行顺生,生化的角度来理解。
应该前面就是:“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这是黄元御先生,就是说,关于阴阳变化分判,做的一个简单的陈述。关于阴阳如何分判呢?这一点,就是说,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需要靠大家仔细的思维,精思达到一定的境界,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先这样,通理上给大家讲讲。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纷纭的世界之中,如我们思维变化,然后是周围事情纷杂的状态之中呢,都属于万物千奇百变的这种状态之中。这已经是一种万物奔腾的状态,要能归纳到阴阳,这之间需要有过程。内经上讲,“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这是阴阳的变化之道。阴阳呢,是我们先贤先圣对事物一个分判的方法。其实,就是说分判的一个名词吧。
在周易《系辞》中,就讲到这样,“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这个万物纷杂各有不同,我们去用什么理解它?我们去用我们这个一心,我们用我们的意念,体会万物的不同情状,怎么去体会呢?就是说,简单分判为阴阳来体会。阴阳对事物初期的进行分判。这个阴阳的分判,不是对事物的分判,而是对我们一心的分判。
这比如,我们体会这事物,怎么样体会?以事物相应合产生相应和产生共鸣,同气相求。另外呢,是一股寒气,你体会的时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气来感应它。感应之后,然后这就是,我们是一个纯净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或者是一潭静水一样,来感应外在的变化。这时外在开散的变化,我们就会受到开散迹象的影响,也会有开散的波动。所以呢,这个阴阳是对从我们以一意测万物的角度来进行分判的。
所以说,取类比象,开始对万物有所感应,然后去取类比象。“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状态。我们认识事物的状态能达到“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一种泯灭了对事物的分别与差别的判断。把我们平常对事物差别的这种判断,还有这种分别之心,先逐渐安藏起来,静息下来。这个时候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静象,是根净之象,没有动静,也没有阴阳。
如果大家受过惊吓的话,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话,大家会脑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处在这种空空的状态之中呢,这种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的。今日今生没有体验,就是说,很多事也没体验过的。有体验过的,它就不会忘。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之下呢,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也观察的一清二楚。周围的事情碰碰擦擦,什么各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们没有随着它去运动,没有去进行运作。这种状态就叫做真静,就是一气混茫。
这种一气混茫的状态呢,是万物自现,是佛法所说的“圆”。圆明,一派圆明的状态。这时候呢,万物自现,各自的形象百千万种,但是你的心没有动,没有去应和它,这叫做阴阳未判。你去应和它,一动,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话,你这取象就有盈就有缩。有盈有缩之间就判出阴阳。盈缩之间呢,黄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浊,其实这个不必要。一盈一缩之间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阴阳了。有向背,也就是谁在判别向背呢,是由一个中的坐标点,它来判断是向还是背?是正还是负?是阴还是阳?这一点就是天地人之间的中气。
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们中国历来天文观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本位。不是地心说,也不是日心说,也不是无穷宇宙之间的识辩,当下就是天心,当下观察事物,然后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点不动的,这就是所谓的天心。在这点,首先假如自己不动。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讲的是四象,四种现象。行者,行也。行就是运行的意思。五行是五种运行状态。
什么叫火?火曰炎上,就是这种炎上开散的状态。木气呢?就是这种升发条达状态。水呢?水就叫做闭藏。记得上学的时候,什么叫肾气?没有肾气。就是闭藏之气就叫做肾气。同样收敛之气就是金气。所以就没有肾气。五行呢,就代表五气,五种运行状态。这五气呢,就是一气。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它是元气运行的不同状态,分判出来五气。其实这五气就是一气。我为什么在论坛之中我以前提到过阴极就是阳呢?阴极就是阳,为什么?阴气阳气都是形容元气运行的状态。就象我们经常说的春夏气机生达,秋冬气机敛降。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阴气敛藏。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阳气敛藏,你说这秋冬你也可以说是阴气敛藏也可以说阳气敛藏。其实这里面不只过是一个阳气。有时候阴气阳气指得是升降的状态,有时候阴气阳气指的是本体的元气。
所以大家在看内经和伤寒的时候,对这点有分别。如果没有分别的话,就会产生混乱以至于自己困惑以后。很多历代医家自己困惑以后又用来约束别人。也不知道自己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经文乱讲。这个都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说阴阳五行这种气实则是一气,就是我们讲的化生的角度。好的中医谈中医,不谈辨证,谈什么?谈气化。这一气是怎么变化的。辨证都是小儿科的事,辨证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区。
很多辨证的东西,你一辩出来就僵化掉了。你自己,可能就是说,始作俑者。你这个谈的人知道,你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后学者听,好象拿着辨证分析,按图索骥。这样来搞,其实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圆融,形成很多僵化。所以你说,从明清以后,景岳的书出来了,然后《脉因证治》出来以后,医学就越趋下流了,越来越僵化掉了。可能大家就是说,五脏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整个都是僵化掉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四圣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贯穿起来,然后知道气化的真正原因。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个就是讲的是气化的关键。大家这一点要好好地读。你至于领会到以后,当然啦,内经里说:“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学医有道,虚静为宝。这个宝呢?就是韬光养晦,在虚静的状态之中来体会阴阳的变化,来体会病人的病情。变化之妙,成乎一心。怎么成乎一心?你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你去临证。即使你的医学达到一定的程度,你如果今天的状态非常差,很多变化,很多病人的状态都给你漏了。但是有一点例外了,你临证非常丰富了。很多已经成系统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出现常规性的错误。但是疾病在复杂的情况下,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的话,不会有神来之笔,也不会跟疾病一下子相应合。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上曾经说过:“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下一个古代经常讲的小故事。有两则故事。过去古人来阐述“寂然不动”。我们看病的时候,寂然不动,不但与病人相互感应,与天地万物都可以感应。明朝有朱顺水这个名人。当时呢,朱顺水渡海去日本讲学。当时呢,遇见大风浪。那个时候的船只差些,所以呢,大家都惊慌万分呀,觉得凶多吉少。这个时候呢,朱顺水用一个黄纸写了四个字“沉静天地”。写完了以后,烧掉扔在海里。然后随即风平浪静。
这是什么?他这种庄重之气一下子与天地相互感应,外在的动象一下子就被镇住了。就是说,小则看病,大则与天地相感应。还有宋代有一名大禅师。当时在当地是久旱,国家是久旱,没有雨水。都三年了。他当时就是祈雨。祈雨的时候做了一坛法就下雨了。当时问怎么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这里面都有很多奥秘。
在论语里面说:“至诚可以通神”。至诚,诚是什么?我们的心态不诚呀。为什么?真正诚直的人,他心态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真正达到至至诚这种状态。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所以呢,我们学中医要学的好呢,要有至诚的心,对待事物,对待人,大家尽量少一点心眼,尽量把自己弄的简单化些。这样的话,你自己在学医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给自己设一些障碍。然后感应事物的时候,就可以感应很亲切。这就是“至诚之道可以通神”对中医的诠释。
在辨证的过程之中,用最简单的,就象内经里说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什么意思?也是这个意思,持简御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察万事万物的交汇点,共通点。而不是察事物的差别与变化不同而分门别类,这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讲究乾坤之道以御万物,而不是讲究追求万物,然后去征服世界,然后去探索世界。这个不是。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内,就是说万物还是有差别的,你这个心不要有差别。你观察万物不要戴有色眼镜,是以一视同仁,一样的心态去观察万物。这个时候你找到了同一点,你就会发现事物的真象,你就会容易把事物沟通起来。如果你的心态看每件事都不一样的话,那就会自设障碍,所知障。因为自己对事物有了解以后,对自己无形之中产生障碍。反而不如,婴儿般地对事物观察更加细微。
下面讲五行生克。五行啊,五种状态,它直接互相牵制。这牵制呢,就是克。互相变化承接就是生。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以气,而不以质。因为我们中医讲的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因为我们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这是两点不同的。跟西医讲形质不一样。因为为什么?形质跟气化之间还是有沟通的。就象冰化为水,水化为气,逐渐有个变化的过程。形质吧,它也参与相生相克,但是由于形质的相克受到流动变化的影响,形质的相克就比较局限。这不如气化感应的非常快。你说形质有没有相克?绝对有,怎么没有呢?
金气收敛,真正形成金气,是肃杀之气。它已经内含了,但是它这个气是成型了以后,敛聚了一块,不能动。它受外在的感应就比较差。凡是成型的东西,它都是质。它已经是收敛成型的。这一点我以后会讲。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形质之后就得谈精的问题。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这一看就知道,我们中国的祖先呢,是基于我们现在这块土地而创造了这个医学,直接创造了先后天八卦来运用。都是立于我们这块土地,只要我们中国人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太阳,还有月亮,中医就不会消亡,中医就会是适应发展。除非天地发生变化,大陆架整个发生变化。这个“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也发生变化。因为你换了地图,所以中医是移形换位,换过位以后自然知道变化。
下面讲的是六气的化生。六气之中,寒热温凉四气。寒热温凉各隶属于木火金水。所以呢,四气的变化产生于中土,就形成了二气。这就是燥湿。燥呢,是什么?是木火之气燥。木火之气升达,金水之气清。木火之气欲升达而不得升达,这产生什么?产生湿。金水之气欲敛降而不得敛降,则会形成燥。所以呢,湿虽然为阴邪,但是多易化热。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湿马上化热,因为湿气它是木火之气不得升达,湿气容易化热。
而燥气呢,燥为金水之气欲敛而不敛。燥气,湿多协热,燥多协寒。很多病人出现燥气的话,因为为什么?燥气的这个状态,金水不得敛藏。元阳之气很容易耗伤。湿气的状态,木火之气不得升发,元阳之气容易闭郁。这是两者。所以呢,很多临床医家鉴于这点,化湿多兼清热。而见于燥邪呢,多用温法,不能过于寒凉,在临证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湿虽然为阴邪,但一定注意要疏达,要用辛凉之品。如果不然的话,你光用温中燥湿之品,湿邪愈加弥漫。这时候可能产生热深厥也深的情况,这也有。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湿之证,用完附子理中丸以后,痞满益盛。中焦脾胃胀满,出现这种情况,在于很多火神派医生用法不是少见了。我以前经常有这种失误,也经常看到别人有这种失误。所以在治疗湿热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温化,温固元阳。
再一点讲的是相克。相生之路,这个都好理解。相克之路。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生化呢,精化气,气化神。制化之道,就是多用于敛藏之道。生化呢,多于化气;制化呢,有归精。有生化,有制化,精气才能化生,才能够真正达到归经的目的。在我们临床之中呢,就是六气生化,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这是一个气化的过程。精化气,气化神,这个时候呢,如何达到气归精,精归化这种角度呢。这在内经也强调,我们后天饮食产生的这种水谷精气。这种精气呢,周游经络之中,敛藏于脏腑之中,再归于肾中,然后归于奇经八脉。
这个精气是如何归化的?这个精气归化是制化生的,怎么制化呢?在于我们后天,水火立位,君火当政,相火温化全身的气化。这个时候呢,君火一定旺。君火怎么旺呢?君火,苍天者。内经上写着:“苍天者,清净则志意治。”什么是清净?苍天就是讲的君火,就是我们的君主。君主一定要清净,什么清净?是我们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潜,君火之令才能下达,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会上逆,然后运化周身以后,精气才能够敛。
左路,脏腑,大家可以用生达去理顺一下;右路,是制化,无论是胆胃之气要下降,还是金火之气要练化,都是从克化的角度来进行收藏的。这里面牵扯到道家练功的道理。但是总体的原则,不外乎是练己,就是说,达到一种清净凝定的状态,气机自然就会生化,然后是归于制化。
在临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欢用生化的角度,对于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在临床之中,有寒凉派,很多寒凉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热一派。苦寒肯定伤阳呀,败阳气,对于气化来说是不利的。相反,气化过多了以后,元气会耗散,精气得不到补充。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气得到敛藏,这使元气容易归根。所以说呢,气化和归精这是治疗上的两个角度。如果过多气化的话呢,你看很多病人为什么会讲,吃一段时间中药,身体会软?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临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气都属于升发,都属于条达的,它都是助气化的。但是呢,很多医生呢,在运用草木金石的时候,他不取其气,寒凉派有很多人,把药煎煮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开了以后煎煮四五十分钟以上。这个时候呢,苦寒药就会发生变化。它寒气就会散了,苦味就留下来了。苦能坚阴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观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药,很多虚损的病人,然后是怕冷。经过这样用苦寒药治疗后,慢慢地感觉身上能暖起来,而且感觉有精神。这和它潜在的能达到归精的道理是暗合的。
他们是不是这样意识到的呢?不一定。但多少年他们用这路用顺了,有它的道理。对这点理论上运用和阐述,有一定借鉴价值的书,大家可以看看朱丹溪先生的《格致余论》。相生相克,这个生化和克化,黄元御先生讲的还不是很详细。金性收敛,温之以火,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这是黄元御先生这样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间的互相制衡,气化的制衡不离元气,有时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气过敛或者是火气过发的时候,都不离一点,就是中焦的土气不足了。这有时候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黄元御先生讲的脏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脏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五行呢,然后根据天干阴阳化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脏腑。因为这以后黄元御先生在讲六气解的时候,他变化到了。因为为什么呢?六气的变化呢,六气为阳,六气本来就属于天的变化。所以呢,用天干来表达六气之间的变化。
讲厥阴风木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在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气的交织吧。气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气,气源于卫,血源于脾,他这个讲的我觉得是营卫本源,而不能概括整个气血本源。肝藏血,肝主要是藏营,营气生动。肺藏气,就是肺藏到卫。他对于气血的解释,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凡在于脏腑则为气,凡在于经络则为卫;凡在于脏腑则为血,凡在于经络则为营。他这点讲的非常有见识。因为人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讲的是气化;内而脏腑呢,脏腑是藏神的,藏精的。你就得讲精血,将精血归化,外而六气,就讲气化。所以一般的病,先讲气化;久病重病,然后如何复原,你就得讲归精。所以说两种治法。由于治大病重证或者是危急之证,先讲气化。这个久病慢性病,如何康复,如何复原,如何达到老而益壮?这种呢,就要讲如何归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也。“大家看吧,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则为肝木。意思是什么呢?阳气要升达,必然经过厥阴这条路。虽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肝木一抑制的话,就会产生什么?第一点,太阳之气不化了;这样,阳明之气不化了。这三点呢,在下呢,第一点,膀胱经,膀胱经会有湿热,这是因为厥阴经不能升达。第二阳明经,阳明经大肠,大肠会有湿热。第三,少阳经,少阳经胆腑。所以呢,要治疗这三阳病,比如说,慢性结肠炎,肠道湿热;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经的东西;还有胆囊曾经出现问题,皆在厥阴经不能升达。    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一见膀胱经,一见大肠经,一见胆腑,一见这些热呢,就是要清。当然你清了会减轻症状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湿热,这三经的湿热。木气上不去了,这脾气的湿气也上不去了,湿气肯定下流了。这个时候呢,一定要升达厥阴经的阳气。
厥阴经的阳气升达不上去,这个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说暂时有所改善。相反一方面,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很多病人产生上焦的失眠心悸以及这种种的变化。下为三阳,这个三阳就是从腑的角度;上为三阴,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你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的话,这肺气要敛降的话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呢,三阴之气敛降。心火有余,心肺之气不降的话,先得降胃,阳明胃气一降,上焦之气跟着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枣仁汤,里面有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气,清降肺胃之气。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要问的。
关于这个治疗失眠嘛,肺心之气要敛降,这是必然的。胃不和则卧不安,首先胃气要降,胃气跟着降,三阴之气就降。入夜才能阳入于阴。在临床上,有人就用一味药,用百合来治疗失眠。百合为什么能治疗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热不得潜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经,夜卧则合。百合这味药呢,它有它的特性。白天呢,张着;晚上呢,百合就会收起来。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百合在治疗失眠中,辨证随机运用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说,百合是味引经药。至于说夜交藤啊,酸枣仁啊,这些药,有时候你看看。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话,你用酸枣仁,用多点可以。如果心肝有邪热的话,你过多用酸枣仁一点也没用。
精神化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这些东西呢,看起来很简单。觉得呢,一看很好理解,这个一目了然。但是呀,我劝大家把这些东西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念。什么时候你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顺。你都不会体会它是什么意思,就感觉是这么一回事。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态特别静。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说的一样。这理所当然,需要达到这种状态。
“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下面这个精神化生。还是以前面五行里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属于四方,分是精神魂魄的变化。这个换了一下名词。精神魂魄呢,讲的是五脏。凡是很多病,影响到五志的时候,它这个病一定是源于内伤,它这个病比较深。影响到六经气化来说,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说,来源于比较表浅,跟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有关系。
天行六气,人亦有六气。天之气,有盛有衰,人之六气亦随之而感应。就象每一年五运六气有司天在泉,太过不及。今年寒水之气太盛,太过的话,我们人体寒水之气也跟着太过。所谓的寒水之气太过,是什么?是我们今年的元气收敛的程度多一些,升发的少一些。就像一个人一样,今年不精神,过于蜷缩起来。过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较盛,就会产生一些火热的现象,这个人呢,平时就会比较躁动一些。所以呢,根据人的元气状态,也就会以散漫的状态,也就是说发有余而收不足。
就像我们平常一样不会生病,天有和气,它有太过不及的话,我们人体也有感应,不司其政。但是有虚邪贼风呢,突然来一股寒气,寒气过盛的话,一下把人体的元气闭藏住了。所以就会产生了伤寒,伤寒就是说,寒气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经呢,感应以后阳气不能升达了。所以这时候伤在表一层,这叫做伤寒。因为太阳居于一身之表,总统营卫,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应乎于太阳之经。所以说,外感病,六经病,以伤寒命名,以伤寒为统。伤寒论,这三个字很有深意在里面。为什么不叫伤风,为什么不叫伤热?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大家仔细读,这话仔细读,多读几遍。这前面脏腑生成,气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克,形体结聚这些,全是黄元御先生在破执,什么叫破执?所以名词才能贯穿起来,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气之变化,不外乎一气之变迁,只是不同的现象。当然领会到什么叫万化随心,什么叫医者意也。黄元御这种方法象以前我们过去禅宗学习方法有点类似之处。
“肝藏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髪。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这就是黄元御说出来的五行在人体身体内各有所司,各有所变现。“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心火怎么盛呢?脾土是怎么盛呢?这牵涉到养生藏精的问题,我们呢,经常说到中医气化呀,只能助其调节,而真正归精的部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分治病,七分调养。所以我们作为大夫呢,一定要对我们中国传统养生导引道家的这种修炼之术有一定的涉猎,这样才能做为一个好大夫。
“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而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所以呀,现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为什么?一方面,你给他治,他一方面,七情忧虑,你刚刚给他调好一些。他又对外在不能制以的条件,投入到这种环境之中。到最后呢,你调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为你中药是不断气化,精气不断被消耗。所以到最后,不治嘛,他没有资本,他得老老实实地歇着。
五官开窍。“肝开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是谓五官。”关于这个七窍的虚实呀,清浊。这点五官七窍都属于五脏精气之上承,五脏精气足了以后,是什么?脏者,藏精气而起亟焉。精气一上承的话,则会营养五窍。精气不足的话,七窍就会失灵。精气不足的话,还有一点是三阴。三阴精气不足以上承的话,就会出现目昏花,耳失聪等现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耳鸣,鼻塞,眼昏花之类种种情况。更多的症状是由于三阳经气不降,少阳胆经,阳明胃经,这两经阳明二阳,这二阳之气不得潜降,导致的相火不得潜降,浊气上扰,上干清脏导致的五官窒塞。这个时候呢,我们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关键。
七窍这里面要注意的,因为耳鸣是最难治的。因为什么?肾开窍于耳。平常人呀,要能达到清心寡欲不容易。不能达到清心寡欲,五欲制胜,而耳朵不仅是肾开窍于耳,而且肝窍通于耳。平常人七情以肝气内郁为先,以相火为主。所以呢,耳鸣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单纯是肝胆经的问题,这个好治。但是病人内在的七情郁结你要帮他调整。你如果不帮他调整好他的状态的话,你去要求他必须处于什么状态,你必须给我注意,你强制他,这样才有效果。
如果不然,他这边吃了药,那边去上班,去进行名利场的争斗,自己处于人关系之中争斗。这个要治好的话,估计得要仙丹了。我在临床上很多疑难病的治愈的话,其实都归结于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对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时做的各种养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没教到的,他都十分地注意。这是治疗一些疑难慢性病的关键。不是说象神,释迦摩,耶稣一样,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行,感应不到。
就是说,我们给病人看病,我们去感应病人这个病,病人也要感应大夫的心态。他有一种要改变现在状态的心态,病人既然身体病了,心灵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没有一个对现在状态悔改的心思话,你不要去给他治。很多病人到医院里来了,就想着这大夫就应该怎么样。好像就为他服务,他们就没有摆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来病了,你不应该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该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该犯的错你犯了。这个时候先忏悔,然后再治病。这就好治。
如果病人以骄漫的心态来看病,当大夫对于这种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这种状态很难治好。在很难治好的基础上,很多关系你要说到了。要不然的话,这种病人,开始骄漫,最后治疗达不到效果的话,就会出现医患之间的问题。一般的感冒就是六气之间出现的例子,简单就是外感。这个好治。我们说的是关于内伤杂病,内伤七情,这种病人要治疗的话,跟病人说清关系。过去我们古书上很多医案讲的,这病人刚复自用,对药物是一个大的障碍。以前陈修园先生也说过,吃药的过程之中,心君一定要正,心君正的话,诸药药气得使。边吃药的时候,心态要非常正,药气得使。如果他吃完药,心里就三心二意,他内气首先就不正,药气进去了以后就很可能对他造成更大的扰乱。药气不得使,因为药气也是外来呀,你心火不当君位,君火不名的话,相火不位,本身就气机错乱。
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这个都需要反复背,背到特别熟的地步,要去领会,需要一遍遍去领会。我建议,看书就不要背,一遍一遍地去领会。“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盖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这个五气所主,要好好看。临床上,很多疑难杂证,都可以通过五气分主这段进行一目了然的判断。“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这个讲的是人的声色臭味液分主于五行,主五行变化之所入。
  下面讲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样。这五味根源呢,有体有用。这味呢,本来属于阴,脏腑之阴呢,所以它与五脏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来。五味根源开始讲的就是说,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说,中土之气,入于五脏而化气。
五情缘起讲的是五情。五情分属于五脏。然后呢,七情根据五脏情志分化出来的。这个七情根源,忧思沉沦属于肺气欲降不得降,肺气上扰。金木要敛藏,所以胸闷,抑郁。真正是发狂,癫狂状态,所以临床之中有狂躁症,抑郁症,有各种强迫症,各种精神病,皆源于此篇。从五情缘起,可以治疗。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都是用升达左路肝木的药,但是重症啊就一味升达,斡旋中土,用天魂汤加减。一般轻度的抑郁症,都是因为肝木不得升达,造成胆胃相火之气上逆,这个时候胸闷气短,其实都不重。重的话,肝木之气直接沉陷于下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下星期再讲。
问题一:如何理解“在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
我觉得意思就是说,湿气本来就容易闭郁,容易化热,这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用凉药辛凉,辛凉疏达。因为温药更加会助长湿气的弥散,热气疏散不开的话会导致暂时性的症状加重。所以要注意这种清凉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因为燥最易伤阳,所以说呢,在治疗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人参甘草黄芪,这些药适当要用用。这些药虽然都属于温燥之品,温固元阳的。也就是说,燥邪比较弥散,你要把它温固在中土里面。所以炮甘草汤。
可遇说,三阴得降则为肺金,三阳得升则为肝木。这个三阴三阳呀,没有特指。黄元御先生讲天人解的时候,是站在一个非常笼统的角度上说的,三阳左升呢,讲的是阴气起亟升而化为阳,其实讲的是三阴。
问题二:六气解里面,六经的排列先是一之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是少阴君火,和难经上讲的阴阳之气消长的各个阶段的变化所讲的不同呢?难经第七难讲,冬至以后第一个六十天,是少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二个六十天,是阳明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三个六十天,是太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和这个六气解是不同的,请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呢,黄元御讲的六经是根据人体的变化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讲,讲的是木火升达,然后是首先厥阴经,讲到厥阴风木,少阴,然后这样转下去,从这个先天五行的角度来的。这个顺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为在于我们天地之间的六气,你看《黄帝内经》会看到,就是说,天行六气,它有主气和客气的变化秩序。
四圣心源和伤寒论的关系比较大,有仲景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这个讲的是什么?是疾病发展的秩序。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话,水波会散开,这有峰有谷逐渐散开。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个位置的话,逆气凝聚在一点的话,迎合着波峰波谷的话,就是相反。所以呢,《黄帝内经》讲的是天行客气的秩序,正好是伤寒论中秩序的倒过来。  
人体的气机六气客气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伤寒论里的“日”,有实意,有虚意。大家仔细读,慢慢会体会到。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实指是有这方面的案例,虚指是伤寒二三日,这个有含义。这个伤寒二三日,虽然还在太阳,阳明少阳经,就应该出现这个。因为气机是波动呀,就跟我们的气机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轮回,一时有一时的变化,一天之中,营卫交合五十度。所以说,二三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个花甲,六十天也是一个甲子。六十天,我们用干支也是一个轮回,所以我们中国纪年纪日的变化标志呢,可以从日来看,也可以从年来看。这个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关键的。它都是变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五行互含,六气互含吗?
当然互含啊,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呢,六气千变万化,实则一也。
-----------本帖由网友汀上白沙整理完成初稿,辛苦了!
-----------辛苦了!谢谢!
-----------要慢慢体会才能学得真经呀.
-----------谢谢!
-----------读此文后甚有启发,非常感谢!
-----------谢谢
-----------谢谢,学习了。
-----------收下礼物!感谢楼主!好好感悟一番吧——
-----------谢谢,一定好好学习!
相关文章
 向大家请教:武国忠医生的书,“人体自有大
 生地黄黄连汤(《元戎》)
 芸苔散(《幼幼新书》卷十引《茅先生方》)
 医患一家  癌友情深
 上药治未病
 一个半月婴儿喉咙里有痰,怎么办好?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