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3行者讲四圣心源之中医杂谈
bEwAtEr,apple,琴棋书画整理,如岳校对
好,今天继续给大家来讲一下关于中医的理论。今天我由于有事,只能讲一个小时。所以呢,就给大家随便讲一讲。我们讲,就是说,中医的理论,什么叫中医,现在很多人就是,包括我实习的一些专家、教授啊(我现在是在广安门医院这边,也相当于进修吧)。广安门医院这边所谓的专家教授就是说,对所谓的中医都不太关心。平常每个人都在谈论西医,包括现在非常有名的名老中医专家教授。他们来看病,都是先用西医理论,来进行分析,然后再用中医试着去治疗。他们对中医的这种精神和这种实质,我认为都没有了解,我认为啊。不能从最基本的取类比像和最基本的阴阳五行,去感受这个病的变化,而是先用西医的化验检查各方面的微观的这种把病进行限定住了以后,认为把握住,然后再用中医,类似于教科书上的辨证论治,然后去治疗,当然了,很多病,效果也还可以。因为中医,对于治病来说吧,它分几方面,一种是医道,由医道就会产生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仲景就是六经变化垂法,然后就术,根据每个疾病,然后每个疾病用特殊的方法,组方和用药。中医流传到现在,大家只注意,就是说形而下,流于术,追求的是医术而不是追求医道。不追求医道的话,会导致医术越来越僵化,不能灵活变化,就失去了中医医道的精髓了,然后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就会产生偏差。
什么叫中医呢?中医人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医学上的一个体现。小可以作为一个医疗、医术,大呢,中医就是我们整个传统文化的体现。上至三黄五帝,从伏羲画卦,然后河图洛书,从黄帝内经,然后流传至今,中医的根髓就是说它体现在我们最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像我以前给大家讲的,由河洛之中可以体现出来五行阴阳的精神,由先天八卦,天地定位,乾坤三索而生六子,由六子而体现六经变化的精神,这个阴阳五行的体系,跟六经它是不一样的,所以由河洛而到先后天八卦,大家也不要硬把它往一块儿类比。就说非得要划一个等号,非得要把这个重新都套进去,这样就非常僵化了。洛书也有九宫,九宫呢,你也可以根据九宫的方位去跟先后天八卦,应用的时候去类比,但是不要非得这种僵化的去对照,非得说西南方,西南方,坤位。坤位你非得跟里面的阴水、六数相互对应,这也不一定。所以说我们学习中医呢,先学一个取类比象,用什么取类比象,用什么去理解,就是运用我们所谓理解阴阳五行理解的观念去类比现在周围的万事万物,去理解去应用,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啊,这是我们古人通过不断地这种领会和总结,把事物逐渐归纳抽象到一个极点,领会出来的这些五行八卦,我们呢,现在反过来去用。反过去用的时候,就需要不断地去用一种虚静的心态把我们已前所理解的东西慢慢地纯化掉,都静化掉,然后以一个空灵的心态,然后去理解,这样才会比较快一些。要不然的话,本来就是本末倒置。古人他是逐渐从事上然后到理上这样过程。我们是开始呢纸上谈兵,直接从理上,然后才入到事上,直接从理上入事上的话,就容易生一些只见,所知障。由以前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呢,障碍我们现在理解这些东西。
在这个基础上呢,就是说,大家要广学各门各派的一些东西,然后,就再回到这种(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就才回到这种虚静的心态之中,然后去理解事物的变化。如果你学了各门各派的东西不能把它融汇掉,好像觉得,哎这个人挺神密,一天试的方法啊挺神密的,觉得是宝贝,这个是不对的。无论是仲景还是黄帝,他所有的方法,都要融化到,就是说,你把他融化归一,真正地归于阴阳五行的变化之中,归于阴阳之中,这才是对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所有先贤先圣的方法,所有先贤先圣的用途,无外乎阴阳。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探讨,理论上探讨其实说起来容易,具体做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逐渐一步一步地去熏染。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呢,是什么?就是喜欢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逻辑思维去套用,不断地去演绎,用我们现有逻辑思维不断地辨证之类的。这样了,就是说对于眼识和耳识五官的这种感受都是以为是实有,然后就产生一些固定的见识,就会阻碍我们真正这个思维的灵动跟变化。不要以眼睛看到的为实有,不要以耳朵听见的为实有。不要以为实有,也不要以为是虚。就是说我们不去把它僵化掉、固定掉,去理解,而是理解这个事物是怎么产生的,感受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它的原因,就是说如果真正需要探讨这个,这是佛家唯识的东西吧。而具体是什么东西啊?举个例子,就像《楞严经》上讲的,我们看见了这个疾病的变化,这个病人的这种种的症状,是实还是虚呢?就像眼病的病人,白内障病人,看见空中有花一样,他确实看见了,这是实,但是呢,他是因为眼睛有病才看见的,这又就是虚,我们眼睛没有问题的人就看不见这个虚影。这对我们来说是虚的,但是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它确实是实的。所以在我们治病过程中,病人出现很多幻像,很多自已的症状,都是有来由的,对于他来说都是实,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虚。所以说这个虚实之间大家要仔细地去体会。其实不论病人出现的所有症状都是幻觉,就像我们孔子所说的,斯人也有斯疾,什么样的病人会生什么样的病。每个人的心态,生活方式,就会感召相应的现像存在。这就是身心同时发生的变化。由于他这个心态发生变化,内外相感召。我们古人根据他身心发生的变化,这种妄动,然后用阴阳五行来去分析它。所以说呢,类比它这种种现像跟变化,就产生了这种阴阳五行的学说。
我们在治病之中,不但是调身也是在调心。你用药物的变化、用针灸,用行为方式去影响他,都是在改变他的身心的变化。用五行去对治,用阴阳去调和,这就是我们治病中需要做的。我们怎么治病呢?不是什么方治什么病,什么药治什么病,这都是非常机械的,时间地点的变化还有这个人不同的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现像。有时候,方症就会发生变化。本来,适应症就会产生相应的这种倒置。所以说呢,像我们所学的伤寒论,从最早的六经变化,治疗什么太阳病啊,这都是相互对应的。你像现在,为什么用经方的时候,很多人麻黄汤、桂枝汤,用了以后效果不见的好呢,这是因为现代人水寒土湿的多。水寒土湿多了,阳气不足,效果就没有古人那么好。所以三七生出来了,然后就建议麻黄桂枝里面加上附子理中汤,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就是辨证运用。很多人感冒,明显就是发于阴,这个时候呢,直接可以按少阴症,而这在古代来说是很少见的。尤其是明清温病学派比较流行的时候,大家在这方面用得就越来越少。
这个学医就是要靠不断地去以一种熏染的过程,我们学黄元御的学说也一样。不断地学习,学到最后学出感觉来,这才行。很多人学黄元御的时候,一看,哎觉得非常明畅,然后哎也学通了。然后就认为懂了。但是没有学出感觉来。学出感觉来才算入门。什么叫学出感觉来?你看见了病以后,首先感觉的不是方不是症,而是感觉到这个气机的升降。搭脉也是一样。也是感觉这一气流行升降,而不是脑子里反映出来很多脉像,很多对应的方证。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理解什么叫道可道非常道。这个时候,这种感觉没有任何名词可以代替的。一想到要用名词代替的时候,它有一个名词出来了,什么太阳病什么,你不想它的时候,它没有什么名词。然后逐渐地由于这种感觉越来越敏锐,这种所学的这种理论越来越纯化,化掉了以后,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比较空明的境界。就像大家读黄元御的书一样。黄元御在一段序言里写到:玉秋子,(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大家可能觉得,哎哟,你说黄元御先生突然蹦出来,然后来段自夸。其实这不是自夸,我跟大家说,这在过去古代很多圣贤都会出现的这个境界。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出现了一种,就像过去古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同样领悟到这个空境了,领悟到了这个空境了以后,就有一种所谓的世第一人的感觉。哎呀,有一种就是说整个处于古今无双的,天下第一的状态,视天下万物如同虚空一样。这个时候是一个状态呀,在佛家里管它叫做暖,顶,忍,世第一。为什么很多学禅宗的就是说很多学习的人,参禅的人练功的时候到一定时候他会狂想,他会突然就会比较狂,这是他理论境界上的突破,也是一种大的一种我慢,像当年诸葛一样,孔明然后自比管仲乐谊,其实自己还觉得自己十分委曲,这也是一个境界。我们学医,如果逐渐的熏陶,在这期间逐渐的学习下去,也会到达这个状态。不要说学医人要谦虚呀,都是你好我好。水至清则无鱼,你空明到一定程度,那就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他就非常纯净。到一定时候,黄元御对很多医家,也出言比较尖刻,这点也是他对医理研究的太透彻了。但是呢,对他这一点呢我们也是要注意的,这点也反映出黄元御先生认识问题太尖刻了,这本身就是身体上有问题。太空静,太静的话,中土就会不足。黄元御先生三十岁的时候受庸医误药,然后导致中土阳气大衰,中土不足了以后,他就含藏不足,对于周围的这种外物呀,中土不足所以肝气容易急。这也是他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生的遭遇有关系。但是你说他批判那些历代医家批判的对不对,应不应该批判?确实应该批判,也批判的对。大家如果看过禅宗公案就知道,历代的禅师吧,他都是非常尖刻的,他不跟你谈佛法。跟他谈佛法的人,他都是你好我好。但是你真要跟他学习的时候,门前草生三丈,那个要求啊,那个师承的风范,非常厉的。除非他不把你当朋友。真正当朋友,当徒弟,当自己人了,那都是非常严厉的。
今天就是这样随便给大家讲一讲,你像黄元御先生,郑寿全先生,对医学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郑寿全先生呢,把握住一元盈缩的这个道理,然后呢,他处事啊,他写文章,出言论非常柔和的,很多时候比较含蓄,这跟两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但是还跟他们的理论有关系。黄元御是整个理论没有任何,已经达到他自已那种没有任何瑕疵了。他对于医理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诸大医家了。郑寿全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们就不要,对黄元御先生为什么这么尖刻,对很多人出言不留一点余地,这是有来由的,并不是说他狂妄。以前我们也说了,黄元御强调暧水燥土,连他的所谓的亲传弟子麻瑞亭先生,都已经不以为然,都不效法他。麻瑞亭的医法已经偏向于温病学派了,对于左路升阳跟暧水燥土完全没有继承。他们不知道这个趺阳要胜少阴的这个来由。为什么趺阳要胜少阴?他们认为没理由。因为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受温病学派的影响,又由于自己的医学的根底比较差,所以呢,在离开了老师以后就会产生一些偏差。完全是右路清降派,就是右路清、敛、降,右路金水敛藏的这种方法。对于左路的温升理解的就比较少一些。
我前一阵子跟大家讨论,就是从河图洛书的角度,从人身生身的这个角度,讲述了黄元御暖水燥土的由来,这是黄元御先生在他的书中许多地方经常提到但是没有系统的提。黄先生的这套学说就是从河图洛书中来的。他的基本构架呢,大家认为四象枢土,所谓的模型吧,这个也是从河图中来的。至于说在治病变化 之中,暖水燥土的治疗,主要体现在洛书上。关于洛书上还能体现出来对于很多慢性病和脏腑衰竭中也就是说脏腑怎么来调养,这里面对于五行相克的体验需要大家逐渐去体会,这里面可以挖掘出许多疾病治疗的大法。这个我在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大家如果有需要的时候会跟大家讨论这个东西。洛书这个问题你不要看表面问题,他的这个涵盖面非常深刻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还回到这句话上来。
我最近一直想给大家讲,想把脉法系统的给大家讲了。第一没有时间,第二我脑子里也没有非常系统的整理出来,如果给大家讲的话就有可能还是这样天马行空的这样讲,大家很多东西理解起来就会感觉到不系统。我今天就给大家说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问。
今天主要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可以问些问题我来解答一下。没有问题可不行。学医,什么叫学医,就要学术深思。一定要对自己所学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这样自己才能够真正有所得。凡是历来医学大家都是学术深思的,对很多东西你没有去深刻思索,你就难以自己有真正的提高。就象很多大问题,什么是营?什么是卫?何为营卫?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卫气呢,膘疾滑利布行于经,但是呢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讲一点,就是呢,卫气呢布行于经,既然营卫相随不相离也,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卫气呢,卫气也是跟着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留着。第一点,营卫是怎么交汇的,怎么流行的,什么叫荣,什么叫卫,荣卫是在怎么之间互相变化的。第二个,荣卫相随不相离也,营气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那卫气还跟着?卫气膘疾滑利,然后布行于经,营气也跟着?我先给大家说明一点就是荣卫不相离,就是跟阴阳一样!然后你理解下面的话:如果阴阳荣卫早就分离了,各行其道了。我先给大家下个定语:是没有。然后大家去理解为什么没有。关于这点,喻嘉言书中有论述“卫气膘疾滑利,行于脉外不循于经”,他不是说营日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那么他也跟着卫气在一块。荣卫不相随,卫气如果不跟着的话那营气就得走泄。这个问题在喻嘉言《医门法律》中也点到过。
还有大家常见的五行脏腑的问题。就说阴阳经络脏腑用药的时候,我们去可能用药。为什么这个药会发生作用?这个药入胃气了以后各从其性,各有走向,走到不同的地方。这个时候它们这个药物是怎么产生的作用,你说这个药为什么就会产生相类似的作用呢?为什么就能治病呢?为什么就能把偏性扭转过来呢?它是怎么扭转的?这些问题你都想透彻了以后,你对很多医学问题都一下子就彻底明白了。脑子里就不会有疑惑了,以后在学习的时候出来就是大家。要不然的话你脑子里很多问题。每味药物每味药物的作用,是不是,经方经药不够用了杂七杂八的药拿来也用,到时候支见越来越多,医学也会跟着衰败。释迦牟尼讲法49年,最后说了句话“我这么多年一个字都没有说过”。我们学医也是一样。我们有朝一日如果写书,如果写论文的话,我说了这么多话一个字也没有说过,也是一样。这不是说谁耍滑头啊什么,就是因为讲到最后,就是说是需要大家心心相映去理解的,而这些理论全都贯穿起来就没有名相也没有理论存在了。做到最后就是“我什么都没说”,其实这个包涵才是最高的智慧。真正能理解能学通的把他所说的已经融会贯通全都消化掉了。就像一位禅师说“如果说我也有一字一法传世,还有医法,还有医道的话,就是谤佛谤法了”。有位禅师曾经这样说过。学医学也是一样,我们对阴阳五行的理解,我们对六经气化的理解,对河图洛书的理解,都要生于我们自性的这种观照之中。
如果我们自性不能观照,不能圆明观照的话,所学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就跟前几天遇见一个朋友一样,那个朋友医学学得有他的独到之处,他就说,我跟你不一样,我就要把医学,我学出来,几个好东西,对几个病有所认识,搞透彻了,学出来东西,然后留给后人。当时这话我听着,比较可笑,成方成法留下去都是害人的,因为他自己对这个法就不能彻底地理解,就像仲景的六经传变也是一样,历代的伤寒大家都死于六经之下,所以呢,到最后,到了民国越来以后,关于六经的开阖枢标本,整个中气整个的变化,越来越不谈了,到刘渡舟老先生以后,就搞那个脉证论治,一病一证,什么证,麻黄证,什么证,伤寒证,什么证,桂枝证,这要是仲景再世的话,早气得没话说了,但是呢,就这样呢他们还觉得自己在传承圣贤的东西。当然了,刘渡舟的徒弟,象现在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几位,能谈与能用经方进行脉证对治,这已经就不简单了其实,就证明还在学经方,只要不离开经方的话,他经常看、经常学就会有领悟,但是一部《伤寒论》啊,他只是方书之祖,对方药,对这个法进行论治,真正的理论还在《内经》和这个《河》《洛》里面,你如果不从这里面整个去领会的话,光谈伤寒,越谈路会越窄。
说到临证的这个医术和对疾病的细腻的变化的理解,这些医学大家我是根本赶不上的,但是呢,说到这个医理真正的传承、医道的这种领悟的话,这还是要当仁不让的了。不要说他,明清诸大家都没有领悟到这个份儿,不要说刘渡舟了。你们不要觉得他高明,你学到最后绝对要超过他。要超过他呢,就得要先站得比他高,第二个点呢,就要下比他还要深的功夫,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站得比他高,像我现在这样,这不行,这真要到临证上,真正到实处,这是在社会上是没有人会认可你的。
关于六经传变的东西,然后,刚才也讲了,就是说,我还会抽出时间来,关于六经气化,给大家再仔细的讲一下,讲我所理解的这个六经气化吧。以前三七生讲过,就是说六经的标本中气,开阖枢的变化,我呢也会从这个开阖枢标本中气上边讲,但是讲跟他就不一样了,因为我要讲的话,主要还是从阴阳变化、清浊分判而生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清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定位了以后,由天地人三才而分出乾坤六子,由天地之气交流而产生六气,这六气才是,真正六经气化它的原意。可以从开阖枢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标本中气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这个先后天八卦的角度去理解。从黄元御先生的角度,是做为人体,从六经的角度理解,然后套用河图,然后来阐释这个六经变化的。就是说关于六经的变化,每个人阐释的不一样,但是呢,大家理解出来最后实证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关于这个六经气化啊,主动,来治病、治乱角度经常运用。关于我们平常人的养生,要涵养;治疗重病、久病,这个时候的治疗呢,对于黄元御先生这个角度呢,对于治病的角度就要,有些问题就有所商榷了。也就是我以前讲了,我们这个人呢,从后天的知识一开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不断的去分判的时候,就会导致我们七情六欲妄动,然后由于这种意识流,导致我们就是一种惯性,不断地去奔波,不断去思索,不断去求索,所以说这个后天的意识总处于一种忙碌的状态,劳碌的状态。但是又有很多人呢,你想叫他守紧,元气要归根,然后呢要意守丹田,守意,他做不到,他有点儿精神就要去追逐,就要去奔逸。这个时候呢,这个虚弱的,尤其虚弱的病人和老年人,你看老年人,有些老年人,越到老越疯狂,可以用这个词,越疯狂,这个又贪财,又瞌睡又少,然后对于很多人事关系呢,又越来越没有忌惮。像这种人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像过去呢还好一些,因为过去,你看古代中国为什么都敬老呢,因为越到老了以后,他的知识沉淀啊,他的思维越深刻。现在的老年人啊,越活到老了以后,很多条条框框给他放开了,做起事情来还越没有谱,这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趋向吧。由文革大家都是约束的太紧,慢慢到老了以后越来越对外物的追求,越来越对内心的修养,越来越没有根底。病人也是一样,他身体越虚弱,他有时候阳气,这个虚阳越炽盛,求生的欲望啊,对各种外在的生前的东西,他表现得越炽盛,这个时候呢,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暖水燥土,然后是促进他六经气化,激发他的脏腑功能,恰恰却是饮鸩止渴,促其死亡。这个时候我们在暖水燥土为大法的基础上,在不违背这个大法的基础上,适当地要收敛他的元阳,收敛他的虚阳,然后呢(左路呢叫他阳气),左路阳气本来就非常虚弱,像这种人啊,这种人往往属于损证,损证以后阳气受到压抑,压抑到一个极点的时候,阳气就虚弱了,不是阳气受压抑,而是阳气根本升不上去,这个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用这些姜桂附啊去升他的阳气,而是要适当地还要遏制他阳气的生长,给他吃了药以后,慢慢地让他能够安定下来,慢慢地精神还差一点儿。很多事物呢,慢慢地就精神都上不来,本来就乏力,精神跟不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时候呢,我们吃点儿药,叫他心也不足,慢慢,通过这一段慢慢地变化了以后,精气慢慢地含藏收养,金水慢慢收藏,等他有一定的资本了以后,我们再去通达他,就是所谓的缓兵之计了。这点大家在治疗慢性病、久病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这我是给大家提一点,大家也不要盲目地随便用,该暖水燥土的时候,你一下子,然后来点儿收敛金水的,把阳气遏制住了,症状更重了,这类病人只适合于就是说精气已经衰竭了,已经虚耗了,没有可占的资本了。这种病人会表现什么现象呢?第一点,他不会有太寒的症状,你知道,肾精亏虚的病人他有时候不太寒,为什么,他真正精气收藏已经不足了,想寒也寒不起来了。虚火上逆吧,有时候会导致他这个虚火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虚火,既不太寒也不太热,所以表现出来,又怕冷吧还有一点儿虚火,始终是这种现象,身体表现为久病长期乏力。就像很多肾衰的病人一样,以前吧怕冷啊然后寒症比较(明显),一旦肾衰了以后,反而寒症不明显了,表现得往往很多虚热,这个时候吧,一旦四逆啊什么理中啊,一同上,上完了以后病人精神可能会好一些,但是各种指标啊各种器官啊,就是脏腑功能慢慢被你破坏了,损坏的速度加快了,肾脏本来想收藏已经收不住了,想寒已经寒不起来了,这个时候呢你再给他再发散发散。
收敛金水,水之上源是什么?是肺,大家知道肺胃之气要补的话,参芪是打头的,然后呢,这我就不用说了,地魄汤,是不是,大家都知道,下气汤,麻瑞亭经常用的。然后呢,这里面大家要知道有个药叫生牡蛎,或者磁石啊,什么代赭石啊,这些金石之品,当然要知道这个金石之品用的时候要注意,如果脾阳已经衰陷了,十分无力了,大家金石之品用的时候要先煎,用的时候要注意,第一要先煎,第二个用的时候量不要太大,像生牡蛎它比较疏松些,质地稍微疏松者,像石膏啊疏松些,代赭石就太重了些,代赭石用的时候量一定不要太大,象金石、磁石的这些药性,他能沉着于下,能够把肺金之气慢慢收,朝下再敛一些。所以说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第一个要益脾阳,要用参芪,第二个这些敛降的东西也要用,然后呢逐渐运用的时候金水之气就会慢慢收藏下来,收藏下来,肾气一旦闭藏了,这个病人就会有个体现,有什么体现?有劲了,肾为作强之本,是不是?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所以说这么治疗了以后,看你用的都是潜将,甚至都是有些寒凉之品,这个病人还是慢慢地阳气就会收藏,慢慢这个病人就会感觉有精神了,这就证明了你治疗的非常对路。这个时候呢,对于这种病人要有选择,真正是有选择,他劳证啊他阳气已经不收了。我以前给大家讲过,一个损证一个劳证,什么叫损证?左路阳气不升被压在底下,这个时候一身之元阳之气可化为虚火,为什么?左边三阴不升右边三阳想降都降不下来,所以无穷的虚火就往上冒,所以这个时候呢,姜桂附子要用,你把左路被压制下去的阳气挑上来,一挑上来,右路的阳气(三阳之气)整个就收下来了,这叫损证,损证是什么?阳气不升,阳气要往上升,不断去损他,损损损,由于劳损,损证。右路呢,右路叫劳证,劳症是什么?劳症不是说我每天干活儿劳累,是五志七情外溢,每天就是神不守舍,想着外面的事儿,这个时候整个的是五神啊,五脏之气外溢,精气外溢,神不守舍,这个时候你再去激发脏腑精气,脏腑精气都跑到外边你再激发,这不是虚虚实实嘛,所以现在很多火神派的大家你说他们怎么治病?能治好吗?或愈或不愈,所以呢我们在治病的时候真正是要别具只眼。但还有一条,就是说孙思邈先生说的“大医精诚”,你有再好的医术,你有再精妙的见解,你看病的时候,你不能去仔细体会病人的变化,你都会出错,尤其是治病的时候,你一出错,由于你的用方用法非常独到,组方又比较凌厉,用药又非常有方向性,所以更容易出问题。历代来说真正是一个大医,真正是一个好医生的话,他就是非常敬业,对每个病人他就不敢有稍微马虎了,他这边一狂妄,那边就得死人,不管你多好的医术,你说华佗,华佗狂,华佗傲,真正狂傲的医生,他是谈理论上,真正遇见病人以后,他都非常,夹起尾巴来做人,对待每个病人都是恭恭敬敬,然后是战战兢兢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他也没有什么好效仿的。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么多,下星期三我会继续给大家讲。关于六经气化的问题呢,我就再抽个时间讲吧。关于下节课我想把脉法整理一下,给大家把脉法仔细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