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体系里,在有籍可考的历史中,从三皇五帝至清代,我们如果细加留意,就会发觉在中医的流传过程中,基本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时间划分点约略为唐宋时期。
唐宋之前,医书典籍流传于世的并不多,多为后人加以整理所成,然只字片言之间,精辟独到。而以医名流传于世的,多为道家人物。如
黄帝内经提及的黄帝、岐伯,春秋时的扁
鹊,汉时张仲景,东晋时的葛洪,南朝陶弘景、三国时的华佗,以及后面的孙思邈、王冰等,基本都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诸如老庄的出世情怀,阴阳家的术数体系,丹道家的实践经验。有的甚至是神仙谱上的人物。这类人物多隐迹山林,餐风饮露,长期以修真养生为务,是以能观天之象,效天之行,常证内景,验应人体。所谓“知其体,明其用”。所以这类人物应属于真正的“道医”。
唐宋之后,元明清代,中医因儒门弟子的深入,渐渐蔚然成章,形成了金元四大家以及历代各派,为中医往民间的发展奠定了大众化的基础。此时的中医逐渐没有了唐宋之前山林之间的飘逸与灵性,与对人体最直观的感觉;而代之以繁衍复杂的流派与病症的推演,而闻名于世的,多是儒生所出,甚至流传的医学典籍都有了儒家的印记,如《格致余论》、《儒门事亲》等。此后的中医偏重于“用”,而逐渐略于中医之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迷于器而渐失于天然之道。然儒家之内养,虽偏于入世,仍有定静之资,故亦能明医时出,堪称慈舟,时有不从众流,传承道医者,不绝如缕。因此,唐宋之后可算为“儒医”时期。
近世有所谓“道医”,以符咒存思等,附会五脏六腑之名,属于道教学术之枝叶,并非真正内证所成之“道医”。
“中医世家”之称,多兴于元明之后,即儒医之世。道医阶段几无此说。因中医之体,原为道之体,天地大道。道之体,纯一无二,道之用,千变万化。以用而言,有授受之法;以体而言,实无相传之物,唯人自行体会。
近代以来,中西医结合,中医又进入了一个以西解中的时期。中医之体已渺不可闻,中医之用似乎又茫无头绪,其中因缘,颇值玩味。
故凡有志于医者,当自思从何而入,能从浩瀚无边的医书中透出一线光明。
-----------以上坚决同意。
-----------面对十数亿的泱泱大国,数目巨大的患者,指望医生都成为神仙再来救助患者不实际,医之用学发展为势所必然。先分轻重,大医的路还要慢慢走,即使是形而下,但更为容易被普通医生掌握,发展形而下探讨器质本身是可行之路。
-----------
回复 原熙 的帖子阿弥陀佛!言之有理!甚是!甚是!
-----------所说不错,中医只是一颗
桃子。。如今,结
桃子的那棵树,被刨掉了树根,伐了树干,砍去了树枝,捋掉了树叶-------所以,看到桃子,人人皆不可思议------桃子是怎样结的????
-----------言之有理,然初学者从下而上慢慢寻根,应是正道。
-----------真正的中医要有舍我境界,现在的医生都是唯我、唯钱是论,所以治病是没什么指望啦
-----------国学的悲哀是大家学会了区分,这家,那家,你的,我的?其实啥家都没有。中医的理论体系涵盖之广,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天文地理,无所不容。放宽心,学习有技,有工,有巧,有德。。。
-----------前面我赞同,后面的需要有天赋者,有机遇者努力改变时局。
-----------中医之路漫长,越学越难。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