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转贴]医 间 道(已出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直想将自己学习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帮助正在学习中医的人和中医爱好者,减少他们学习的弯路,却苦于无法将深邃的中医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学习中医,懂得养生。通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医间道》这部书,该文已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为:《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本书之名称定为:《医间道》,是想在医学林海之中描绘出一条学习中医的道路,便于同行及中医爱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个修路的人;同时也是想阐述中医之道,借“道”释“医”。
虽然本书与自己的目标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但现阶段只能如此了,以后有机会,在进一步完善医间道的理论体系。
古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愿今“凡有华人处,皆能谈中医!”
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与支持,在我多次准备放弃整理的时候鼓励我,让我重新拾起勇气,谢谢大家!
感谢身边的患者,感谢你们将健康托付于我,在我帮你们战胜疾病的同时,让我有机会对疾病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你们的信任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感谢出版社的编辑马勤老师,以及出版社所有为此书出版发行付出辛勤汗水的朋友们,是你们的帮助和努力,才得以让此文能与大家共享。
感谢兄台:陈永昌,应邀为此文作序,使此文增色不少;
也感谢我的家人,谢谢她们的支持!
谢谢大家!


医间有道,登堂入室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之一字,幽深难明。佛家言真如本性,道家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儒家言明德,名称虽异,其体则一,体虽一,而深浅有异。入道之法,在于观照,对内曰照,对外曰观,虽分观分照,以别内外,其法实一也。内照明体,外观起用。内照则成圣成贤,外观则参赞天地之化育,内照则《论语》、《老子》、《内经》之所出,外观则《易经》、《伤寒》、《金匮》之所由,道之用大矣哉!

吾友任之堂主人,禀三教观照之旨,远承仲景诸先圣之所学,近得太爷等后贤之所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穷其所学,得《医间道》一书,读之,大快平生。掩卷长叹,假我数年,若十年前得阅此书,则于医道数仞之墙,必能登堂入室,一窥其奥矣。

《医间道》一书,别于其他医家者有四:

一者,以道治医,从“一”的层面来辨证论治。这个“一”,就是道,就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中医也不例外,仲景以来,对这个 “一”解释得清楚的,几千年来只有寥寥数人而已。郑钦安在 《医理真传》中写道:“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览医书七十余种,每多各逞己见,亦未尝不讲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参差间出,使人入于其中而茫然。”这正是历代医家著述的白璧之瑕,也正是后世学医之人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望洋兴叹,进而丧失学习信心的主要原因。而本书对这个“一”阐释得非常清楚,入木三分。古人云:“识得一,万事毕”,只有把握住了这个“一”,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中医的脉搏。

二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这八个字,原是医者圭臬,只可惜,很多医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甚或干脆视而不见,以致精妙难思的传统医学的光芒渐渐埋没,岂不令人痛惜。任堂主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探究,层层剖析,娓娓道来,返璞归真,化繁为简,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原来中医也不难的感慨油然而生,读了此书,必将使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内心深处发起一场巨大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堂主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心观出来的,是从真诚心中流露出来的。

三者,中医框架的分析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可以说道破了千古不传之秘。中医的框架是什么?阴阳五行而已。不论哪本医书,必对阴阳五行进行一番详细的讲解,然后再从脏腑功能说开去,几乎成为一个固定的套路。而仅仅只把阴阳五行理论体系用于解释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至于如何将之运用到辨证论治中去,却无人提及,甚或提及,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说不清,道不明,使后世学者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几成医道不能提升的瓶颈。本书对还原传统医学的原貌,具有正本清源、拨云见日之功也。

四者,对《内经》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完善和医学指南针的发明,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医学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有些经典话语更是脍炙人口,传承不衰。比如:“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久病必瘀”等,都是历代医家从临床中得来的真知灼见,也反映出经典内容相对后世有所不足,特别是到了现代,世人共争不急之务,迷于嗔恚,贪于财色;饮苦食毒,无有懈时,内忧外患,百病丛生,许多疾病更是闻所未闻,简直无从下手。本书在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通过对历代医家的学习、提炼和自己切身实践,又补充了病机六条,大大拓宽了中医辨证的纲领,使许多难病、怪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了新的突破口。

医学指南针将理、方、法、药一一括囊无余,把纷繁庞杂的医学理论进行高度的浓缩,由博返约。大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图在手,医学无忧,若非已将医道一以贯之,曷克臻此?

本书更有诸多精妙之处,不能一一细说。至若《内》《难》《伤寒》,言辞古朴,义理深奥,虽智者亦一时莫能解。后世医家著述,各呈己见,或有所偏颇,不能得睹医学全貌。惟本书从上智至下愚,莫不适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本书能令初学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好书。

百余年来,西风东渐,我中华传统文化早已失磐石之固,传统医学亦复有覆巢之患。时至今日,诵几句子曰诗云,被人视为怪物,讲一点寒热表里,人皆谓之无用,此诚可叹可悲之至也!祈盼我医道同仁,立定志向,扎稳根基,坚守信念,辛勤耕耘,或可挽大厦将倾之颓势于万一,重振我传统医学,使之再发出璀璨的光芒。

余与任堂主相识于网络,虽未谋面,神交已久。对任堂主孜孜求索的精神感佩不已,余不才,不意竟深得任堂主厚爱,堂主不以余鄙陋,邀余作序,余欣然受之,是以为序。


陈永昌

庚寅年冬

  

出版社首页上的推荐信息:

http://www。cptcm。com/

网络版可以通过下面链接阅读:

http://piao-peng.blog.163。com/blog/static/67605033201002342059166/

当当网销售信息: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33094

卓越网销售信息: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uid=479-3089795-4902812&ref=RC_RD&asin=B004QKIMYQ

第一章: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人学习中医的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文人就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从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但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在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有的……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缠绕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的生活每一天。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不是所有的学习中医都要求有悟性,这是错误的,中医是交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生命所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了。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变化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是谈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的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稍稍的自然界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第二章: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中医有没有疗效?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会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我们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能够乐其俗,谁还胡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会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如何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借用《内经》原话“嗜欲不能劳其目,邪yin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淤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不到一天,当天晚上就好了。在随后的这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疗效!

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中药的治疗也不慢啊!

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给我熬晚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

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理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有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第三章: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别人会说往西走,不会说,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向右拐,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别人也会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体的描述,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会说看地图,是的,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在前进1501米的地方也许会有一个泥潭,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前面的道路那儿不平,那儿有拐弯,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学习中医的方向,让我们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怎样学中医!

北京到陕西,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才不会出错,成功过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

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

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学习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

感受自然,我们就从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相类比,借用现代知识来谈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好好看看我们身边的地球!

这是怎样的一个精妙的星体啊!

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的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白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的休息,让我们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

因为地磁场的存在,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地磁场时刻保护着我们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化生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人类将被水淹没,就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完天,看完地,看完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我们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

正如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四气调神大论篇,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的多么的亲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就是从自然界的角度,从大的角度来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掌握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悖逆这种特性就会生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阴阳”!地球的自传,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那黑夜我们则称为阴。

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还看到木能生火,火生土,土能够冶炼金属,金属能化为水,水能够滋养树木。

四时、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连西方这个方位都不清楚,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难到达。

学习中医,明白了四时、阴阳、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内容,从阴阳入手,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变得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很奇妙吧!一部几千年的古书,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病理机制,不能不赞赏古人的伟大,这种从大处着眼,从阴阳五行着眼,的确永远处于领先的位置。当现代医学在微观领域研究没有进展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往往能取得很大的突破。

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举个例子,临床上经常遇到鼻塞的病人,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来到我们中医这里,就不需要考虑患者对多少种东西过敏的事情了,中医有句经典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头为诸阳之汇”;还有“肺开窍于鼻”。明白了这三句话,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只需要头部阳气,补充肺气就可以治疗了,没必要按照脱敏的思路转下去,“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不相信,遇到每天早上鼻塞不通的病人,你让他晚上睡觉时带上一个棉帽子,让头部发热出汗,连用几个晚上,鼻塞就大为好转。为什么?患者头部阳气不足,保护阳气,散去寒邪,病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第四章:从阴阳角度来认识

上一篇谈到了学习中医的框架,也就是阴阳五行,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东西系统化、明了化,显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从北京到陕西是向西出发是不够的,必须得知道沿途要经过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够顺利到达陕西。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我们学习的旅程才能称得上真正开始。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了阴阳的属性,为我们总结得非常清楚。

第一点: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养生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阴阳,则如同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第二点:阴阳的普遍性;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天为阳,地为阴,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到达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气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在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天地之阴阳,看到了阴阳的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化气与成形”同时进一步推演出“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万物的生老死亡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这是内经原文。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也被誉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

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

人体右侧身体为阳,阳主动,所以我们习惯于用右手右脚。

人体左侧身体为阴,阴主静,所以我们不习惯用左手左脚。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而发烧、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水液内停……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温煦周身,血能滋养五脏六腑,这也是阴阳。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再小至细胞、分子,无不蕴含阴阳之理,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第三点: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在临床治疗疾病上可以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句话,在临床上治疗汗证经常运用到,人体阳气过于亢盛,而有不能护固肌表,必然会逼迫阴液外泄,导致汗证,汗为心液,久汗、大汗耗损阴液,进一步加重阴不制阳,虚阳更加亢盛,最终出现“阴气乃绝”的局面,治疗汗证,当使阳气能“密”,“阳密”用玉屏风;同时当扶已损之阴,扶阴用参麦饮;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汗证自然就好了!
“阴静阳躁”这句好在临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精,但如果想通了,就会很好的指导临床。

比如我们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阳气过亢而阴分不足?

再比如对于癫狂病人的治疗,是否想到了“重阳必狂”、“重阴必癫”,对于“狂证”治疗,重泄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对于“癫证”治疗,扶亏虚之阳,重泄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推荐买本书看,个人感觉这本很好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布衣 于 2011/7/17 17:2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ianyan/

第五章: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如果说阴阳是基石,那么五行则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他们竖立起来,支持着中医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透过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会看到中医这颗大树是如何的枝繁叶茂。如果我们仍将学习中医看作是从北京到陕西的游历,阴阳是将整个旅程分成两段来看,而五行则是分成五段,每一段都有美丽的风景。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我们即将开始的医学之旅!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五行及其特性做了高度的概括。如果说学习中医阴阳是纲,则五行就是领,两者的相互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就显得完备了。

我们先来看看人体的五行属性,

木 :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火: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土: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声为歌,在志为思。

金: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声为哭,在志为悲。

水: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我们将这些归纳起来,放到一个图表中:




人体中的五行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所主   主筋  主脉      肌肉、四肢      皮毛            主骨
          藏血  主血             运化          主气        纳气
          疏泄                    统血  宣发 肃降  生髓 生殖

开窍  目          舌                  口        鼻                耳

其华               面                   唇          毛                  发   

在志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没什么神秘的!

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脂溢性脱发、白发等等。在寻求治疗时,有时候一些人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采用一些现代的治疗方案。其实明白了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第一句:发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肾之华在发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有密切关系,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就好办了。

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配方四物汤就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

对于脂溢性脱发,则需要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个例子: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对于口疮的治疗,大多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入手,进行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许多临床中医师下一个“内分泌失调”结论,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我们只要想想上面关于人体中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就可以将面部的疾病考虑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的、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以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熟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问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就是单纯的心脾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在追求其本的时候,就好像进了大门,还得进小门,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中医的神奇之处!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其规律是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会感到有些困难,但下面的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就会明白了!

1、关于相生的理解:

举个“木生火”例子,木代表肝脏,火代表心脏,也就是说心脏的气血供给与肝脏的疏泄升发有很大关系。肝藏血,肝气升发,所藏之血能够补养心血,心血就充足,反之,如果肝气郁结,升发功能出现异常,则心脏气血供应就会差一些,临床上长期肝气郁结的患者,患者可以出现经常有失眠、心烦、心慌等心脏气血不足的表现,通过梳理肝气,滋养阴血,很快就能缓解病情。

2、关于相克的理解:

举个“木克土”的例子:木代表肝胆,土代表脾胃,肝胆的疏泄,与脾胃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就好比自然界中,树根能够疏通土壤一样,没有树根的疏通,土壤就会板结,肝胆的疏泄出现异常,脾胃的功能也会减弱,借用现代医学的说法,胆汁的排泄,与胃的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胆汁分泌不足或不畅,人体摄入的脂肪就无法正常的消化。

3、关于相乘的理解:

举个“木乘土”的例子,临床上常说的“见肝之病,之肝传脾,当先实脾”,这说的就是“木乘土”(即肝乘脾),肝脏本身是克脾土的,但如果克制太过,就是病理性的相乘了,这样就会导致土的亏虚,所以当先实脾,实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相乘,防止出现脾虚。同理,可以说“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见肾之病,知肾传心,当先实心”;“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能明白这些,也就算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了!

4、关于相侮的理解:

举个“木侮金”的例子,金本身是克木的,但如果金气不足,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就是木侮金了,如何清楚的理解呢?

就好比老虎是克狗的,但虎落平原被犬欺,就成了“犬侮虎”了,这里的侮,有点侮辱的意思,以小欺大,自然为侮辱了!

临床上这种情况有吗?当然有了,如果没有就不会称为中医理论了,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肝火犯肺咳嗽,不明白其中的病机,服再多的药也没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运用“哈黛散”就能立竿见影。

中医的精髓就是这样的,你明白了就很简单,想不明白,下药就很难起效,如果真正想学中医,临证时心中必须要装下五行,切脉时必须要思考五行在体内的状况,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一定要想通,不然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深入浅出的论述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中医的神奇和博大在书中得到完美的表现。是中医爱好者入门的好教材。强烈推荐。
-----------第六章: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上面谈完了阴阳五行,了解了中医的理论框架,让初步学习中医人员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哦!中医就是这样子的!也不是很难嘛!

但要继续深入学习,得对人体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不迷路,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

就好比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陕西在西部,也知道了要经历几个省,多少个城市,但如果你没有指南针,没有一个始终指引你方向的坐标,你可能在旅行中迷失方向,最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出发前对经过城市的了解,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下面,我们来制造一个学习中医的指南针,指引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能清楚的知道学习中医的方向。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的描述很多,人为天地之气交融而化生,大自然的气有升、发、收、藏,人体受自然界感染,在人体中存在着与大自然相对应的气机升降对流。

太阳从东面冉冉升起,而人体肝气从左侧徐徐上升!

太阳从西边缓缓落下,人体内阴气从右侧通过肺的敛降徐徐下降!

大地之中的水湿能够滋养树木,树木不会枯萎;人体的肾水也能滋养肝木!也能防止肝火过亢!

大海中水被太阳照射,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升为云,可以遮挡太阳的炎热;人体的肾中水汽随肝气升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太阳的照耀能够温暖大地,大地得温能生长万物;人体的心火下移,可以温暖胃土,胃得温可以腐熟水谷!

太阳照耀后,土地变暖,温暖的土地热量下传,可以使土中的水湿得以温暖;人体心火的热量,通过胃气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肾,温暖肾中的寒水!

大地的核心——地核中的热量可以向外散发,温暖大地得至深之处,其暖可以缓缓上升,土地中的水汽上升可以化为云彩,乌云的汇集化为雨水下降!

人体肾中一缕阳气徐徐上升,温暖脾脏,脾脏得到肾阳的温养,将小肠转输过来食物营养成分,通过沤的作用,化为精微之气,上升至肺,肺降精微之气中清的部分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浊的部分向下敛降滋养五脏六腑,废弃之气化为水通过三焦经,入膀胱,变为小便!

这就是天人相应,也是天人相参的结果,通过大自然,感悟人自身,明白了这些规律,对学习中医非常必要。这就是学习中医之旅的指南针!

下面,我们将上述的人体阴阳气机循环画一张图,有了这个图,在学习中医的旅程中就不会迷路了!

                              

                                                                       配诗图解

                                                       日从东方冉冉起,水在西边沥沥声;

                                                       肾水养肝能涵木,随肝上达济心炎。

                                                     丽日如心照胃土,其温透胃暖寒泉;

                                                     肾中潜龙为一阳,温脾如沤清阳升。

                                                     肺如华盖能肃降,化汽为水三焦经;

                                                     三焦水道通州都,浊去精存再入肾。

                                                     外周气流右向左,中央胃降脾气升;

                                                     人体阴阳如两轮,右侧气分左侧阴。

-----------第七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上)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

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就是好药?鹿茸贵,就算是好药吗?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了,出现头晕、发凉,这时给你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这时让你好好休息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上面的“食物”、“睡觉”就是最好的药物!

针对病人的病情,寻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病根采取治疗方法,这就是求本。针对其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药无贵贱之分,对症的就是最好药。

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这个园地,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举个例子: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头晕厉害,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患者心情急躁、血压继续升高,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份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头重脚轻,自然头晕了。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开中药已来不及,于是要求病人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就可以了。

患者第二天过来道喜,说敷上一刻钟,就感到头清醒了,腿有劲了,时间到了一小时,舍不得取下来,直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这么大的药劲!我给病人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又根了,上越之势的脉象明显消失,病基本上治愈了!

谈到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他们都均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就可以将病人的病治愈,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就好比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一样,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为了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讲讲叶天士巧用梧桐树叶的故事。

趣闻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也。其处方大多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 “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之博学才华,大为叹服,自惭不语。

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中药之性的重要性,远胜过其功效,药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位叠加,则难获奇效,上面例子中的大蒜,就取取能引气血下行,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现代医学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就无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出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药,研究中药,就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按照中医的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不受其成分的局限。

举个例子: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运用中药柴胡,升发郁结的肝气,就能立时缓解。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有时老熟人,我说你就用生麦芽泡水喝,病人说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作用机理,最后给她包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碰面就说,生麦芽提气好,胸不闷了,这就是生麦芽具有升发作用的效果,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患者是因为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的疾病,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也可以!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能够熟练掌握了这种思维,在临床上用药就非常轻松自如了。

现在的中医教材中,《中药学》里的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薄荷归于辛凉解表;麦芽归于消食类。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学习重要的人而言,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只是记住了书上的东西,没有与临床结合。

打个比方: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明白了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第一步,我在此文就不说了,教材上写的很清楚,我要谈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脏腑的角度来学习中药,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首先能记住我上一章讲的指南针,记住了,学习就方便了。

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顺便学习人体生病的机理。

人体生命的运行,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每一个点卡壳了,轮子就无法前进,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就可以了,首先看看肝脏:

1、临床上常见的是肝气郁结,郁结之后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要有哪些呢?

疏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

2、病情失治,气郁时间久了,化火了,如何办?可以清泻肝火。

清肝火: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羊角

3、病情失治,病情继续加重,肝气郁结化火,火邪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不足,如何?养肝阴啊!

养肝阴:山萸肉、生熟地、女贞、阿胶白芍乌梅

4、病情失治,继续加重,除了肝阴受损,已出现肝叶枯槁,萎缩了,咋办?养血柔肝啊!

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鸡血藤、木瓜鳖甲

这分四个层次将肝气郁结导致的病理变化列出来,临床上遇到肝气郁结,时间较久的患者,就可以参阅选用上述药物。

5、那么除了肝气郁结,还有没有其他病机呢?轮子上这个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其它问题?还有!

肝气当升,如果升发不够怎么办?如果升发太过怎么办?

升发不够,为肝气下陷,有的称为木气下陷水中。升发肝气就可以了,一方面补肝气,提升升发力度,可以用黄芪;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升提的药物,如柴胡、薄荷、生麦芽。

升发太过,肝气上冲会出现偏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那就降气,降肝气就是“镇肝、平肝”,为什么称为“镇”“平”,就好比国家内部出现暴乱,要镇压、要平息一样,这里就是镇压肝气,平息肝气,虽然听起来有些粗暴,但用药也是这样,不能含糊,不然肝气上逆,就会出大问题了!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灵磁石

平肝:菊花、白蒺藜天麻、勾藤

假如患者肝气上升,失去治疗,已经化为肝风,手已经开始抖动,如何办理?这就要求除了镇肝、平肝的同时,还得熄肝风,熄肝风用什么药?

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蚣

6、靠镇肝、平肝、熄肝风可以缓解病情,如果不用药了,肝气又上升太过,咋办?有办法,古人创立了“滋水涵木”的办法,即补养肾阴,来滋养肝木,肝气就会变得柔和,就不会升发太过了。

补养肾水用什么药?很多了,到下面将肾这个环节时细谈。

7、除了上面讲的,肝脏这一环节,还有没有其他问题?还有,如受寒,寒凝肝经,睾丸疼痛等,可以采用: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

肝藏血,肝气郁结也可以导致肝脏血瘀,可以选用川芎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灵脂

8、还有一点,湿邪停留肝经,导致肝经湿热过重,可以选用:栀子、龙胆草、黄芩

明白了这8点,修轮子上肝这个点就算有眉目了,这样学中药就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与临床结合起来。

我们再来看看心,从“心”的角度学习中药。

既然是从心脏的角度学习中药,我们得看看心脏的功能,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学习就目标更加清楚。

心属火,藏阴血!心主血脉,心藏神!其华在面!

既然属火,就存在火力过旺与火力不足,临床上称为“心火亢盛”和“心阳不振”。

既然藏阴血,就存在阴血不足,临床上称为“心阴虚心血虚”。

既然心主血脉,血脉的不通、不畅就是问题,临床称为“血脉瘀阻”。

既然心藏神,就存在心神藏得好不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养”了。

既然其华在面!那么面部的神采有没有?面部的气色如何?面部长东西没有?这些都与心脏有关。与心有关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从上面这些,来谈谈相关的中药。

1、心火亢盛:可以选用淡竹叶生地、栀子、灯芯草

别小看灯芯草这味药,看似普通,对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举个例子:

曾经治疗一个失眠的患者,切脉后发现病人左寸浮实,患者舌尖红降,于是采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效果不错,喝了五天,睡觉也好了,但没过几天,患者又上火了,又失眠了,让他再喝中药,认为太苦,接受不了,要求我提供一个不苦的、效果又好的方法,我思虑良久,最后告诉他用灯芯草煮水当茶喝。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满意!

后来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儿,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闹的1岁以下的小家伙,运用灯芯草,加点白糖,当饮料喝,效果非常好,患儿也很容易接受。

2、心阳不振:可以选用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心阳不振的人,经常手脚发凉,人没有火力,自然怕冷了,在冬天这种病人就很难受,如果早上,吃一碗稀饭,在稀饭中放上3克肉桂细粉,加一些白糖进去,调节口感,这样一天都会很暖和。

3、心阴虚的病人需要补养阴血,可以选择使用:柏子仁枣仁丹参麦冬、当归等

别小看丹参这位药,俗话“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还能养血,功效好比四物汤,对心阴不足非常有好处。

4、心神失养,可以通过安心神来治疗,如板、小麦、阿胶、紫河车合欢花

5、心气虚的病人,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6、对于血脉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红景天

心脏的气血阴阳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了,皱纹也会少些了,这就是“神”。

对于学习中医的人,如果这样来体会中医基础理论,这样来学习中药学,再上临床时,就会胸有成竹,哪里还会碰到面部长斑的病人,告诉她是内分泌失调呢!

也许对于已经从事多年临床的中医会认为,还有心肾相交啊!胆火扰心啊!为什么不深入讲下去,不急,这些需要将五脏分述完后再串起来讲,理解会更深刻些!


-----------第八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中)
我们一边学习中药,一边看看我们的指南针,左边的轮子讲了两个点:肝和心,还剩下有胃和肾,接下来看看胃,看看这个点有哪些问题可以出现。

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返酸、胃不知道饿……”,那么我们学习中医,如何来理解胃呢?

胃就是一个消化的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 指的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纳了,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是病了,或者腐熟过快,也是有病了。

我们看看指南针上,胃气是下降的,中医称“胃以降为和”,也就是说,胃气下降了,就调和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了,就返酸了,就没胃口吃饭了,胃也就病了。

所以胃病的治疗也很简单,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药!  

1、胃气上逆,这样的情况很多,大部分胃病患者都存在,胃酸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中和正好,如果胃气上逆,胃中酸水就会腐蚀食道,也就患了食道炎,再向上返流,就是咽炎了,很多顽固性的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疗好,西医才能抑制胃酸的办法,这样胃里胃酸少了,但并没有解决胃气上逆的问题。相反长期抑制胃酸,胃壁分泌胃酸的细胞慢慢较少,萎缩了,病情更重了!有的成了癌前病变了!

所以降胃气这一招非常重要,常用药有哪些?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复花半夏等等,凡是能降气的,基本上都可以。

举个例子吧,有个患者长期返酸,早上起床恶心,吃饭没胃口,咽喉不适过来就诊。患者女性,也不抽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是胃气上逆的脉象,患者怕吃中药,中药味闻起来就恶心,我思虑一会,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个月,碰面时说好的差不多了,咽炎也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但屁多了。很神奇是吧!其实就是降了降病人上逆的胃气,气向下行了,这就是治本了。

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这位药降胃气特效。

学会了降胃气,胃病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

2、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说早上吃的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一天到晚不知道饿,为啥?胃中无火!

如何补火?看看指南针,五行中火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了,这也就是五行所说的“虚则补其母”。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这些温心阳得药物用上,胃火就来了,就能够腐熟水谷了。

3、胃热。既然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的病人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这也是病啊!俗话称为“慌饭”。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的药,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的病人,患者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吃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就差不多了!有人会问,这也是中医治疗?我说这也是!因为运用了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知道养生,这不就是中医的精髓吗?中医学好后可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妙处!

4、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锅里水也会被烧干,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的亏虚。所以对于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这些药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5、临床中胃病的情况有时并非上述这么单一,比如胃中有热,肠道有寒,这样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热,下半部分有寒,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用药时则需要寒热搭配,效果才好。如黄芩、黄连配干姜。

6、胃病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食积,同样影响了胃的和降,可以采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等来攻下,恢复其和降,病情轻的则可以采用山楂神曲、麦芽、内金莱菔子来消导。

举个例子:很多小儿停食之后,出现反复发烧,服用退烧药后可以当时缓解,第二天照常发烧,这种情况,将二丑炒香后研成细分,伴红糖后给小孩吃,每次2克左右,三岁以下的小孩可以适当减量,3岁以上的可以适当加量,一般服用三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患儿将停滞在胃肠道的东西拉出来后,病就好了!此法虽然简单,但效果非常神奇!


讲完了胃,我们再来看看胃的下边应该是什么,胆!

胆气的下降依附于胃气的下降,胃中胃液为酸性,胆汁为碱性,酸碱中和,则食糜进入小肠,小肠来分清泌浊。

但如果胃气上逆,胃酸上反,则胆汁下行无胃酸之中和,碱性胆汁损伤小肠,形成肠道炎症;

如果胃气上逆,带动胆气也上逆,则胆汁反流入胃,则形成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下行如果无下降的胃气支持,胃气上逆之力有不足以使胆汁上逆,胆汁就这样不上不下,郁积在胆囊之中,久之胆囊壁自然毛糙,胆囊炎便产生,严重者还容易形成结石。

所以针对胆囊的疾患,采取的办法很简单,降胃气则胆气自降。但如果已经郁滞日久,上火了咋办?如果上火失治,炼汁成砂,已经形成沙石了咋办?

别急!是病就有办法,我们治疗胆的有关疾病的时候,一定别忘了胃气是胆气下降的力量源泉,但只考虑胃够不够,还是不够的,左边这个轮子胃气下降,肝气上升,一升一降,轮子运转才有力量,所以降胃气的同时疏理肝气、升发肝气非常必要。

说了半天,还未进入正题,下面说说药物:

1、降胆气,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就是利胆:柴胡、郁金、金钱草、栀子、茵陈、竹茹、枳实、大黄、枇杷叶……

2、已经郁结化火,治疗必须泻胆火,可选用龙胆草、黄芩、川楝、栀子、黄连、虎杖

3、郁积日久,胆囊壁已经毛糙,可以选用:郁金、生内金、生牡蛎玄参、柴胡、绿豆

4、已经形成沙石,治疗时采用玄参、牡蛎、鳖甲、内金、海金沙、金钱草、虎杖、硝石

5、胆火日久,阴份受损,形成胆怯证,需要滋养阴份,以和胆热,用药:酸枣仁、生地、萸肉、当归……

胆火过重,容易形成胆火扰心,患者出现心烦失眠的症候,历代医家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效果颇佳,但其中“温胆”二字如何理解,难道是胆寒需要温之?这与胆火扰心岂不相悖乎?

汪昂《医方集解》有云:“胆为清静之腑,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非因胆寒而为之温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静之故”。说明所谓“温”者,是因胆热而设,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故立方用药当从其性。陈修园《时方歌括》曰:“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左边这个轮子的最后一个点:肾,让我们通过肾来学习中药!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髓,藏精,肾主水,为水脏,肾中藏有肾阳,能够温化寒水,这样水不至寒……

通过肾脏来学习中药,可以从三块来学,即肾阴、肾阳、肾精,这样更加清晰些!

对于肾阴亏虚,可以采用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

对于肾阳不足,可以采用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故子、巴戟天、肉丛蓉

对于肾精不足,可以采用金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五味子、益智仁来固摄肾精;通过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枸杞子来填补肾精。

对于肾水不足,相火亢盛,可以采用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来泻火。

肝无虚证,肾无实证。说的是肾脏主封藏,封藏失司才会导致肾脏疾病的产生,这些疾病中,多数属于虚证范围。

举几个例子,这样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些!

第一个:骨折延迟愈合的病人。

几年前遇到一个右上臂骨折的病人,在医院进行夹板固定,两个月后复查,发现骨折处无骨痂形成。病人通过熟人介绍,过来就诊,切脉时双尺沉细若绝,询问中得知患者经常腰部酸软无力,性功能明显减退,于是采用填补肾精的办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接骨疗伤的药物,服用半个月,一月后复查,骨痂形成,患者愈后良好。

第二个例子:腿抽筋。

临床上很多老年人,经常腿抽筋,每晚小便多次,服用钙片后抽筋稍稍好转,但停药后又很快反复,切脉会发现右尺沉细而软,对于此类病人,补充钙剂的同时,服用补养肾精的药物,增强肾的封藏能力,减少钙的流逝,病情可以很快治愈。采用yin羊藿30克、菟丝子20克 益智仁15克 小伸筋草30克 几天就见效了!

第三个例子:痛经

痛经之痛,只有妇人最为刻骨铭心,有些年轻女性,痛经时可以疼痛到晕倒,疼痛有两个病因,其一:不荣则痛,此痛病情轻;另一种:不通则痛,此痛病情重。不通为瘀,而瘀之形成有气滞、有寒凝。这里要说的是“寒凝”,此类病例占痛经的八成左右,许多中医治疗痛经,采用桃红四物汤加金楝子散,当时有效,下次月经照样疼痛,其实只要运用附子、肉桂、艾叶茴香紫石英等温补肾阳,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将胞宫寒邪、瘀血化尽,三五剂药就可以彻底治愈。
相关文章
 牛黄保婴丸
 芍药清肝散(《原机启微》卷下)
 ”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
 仲景真的没有温病方吗?
 香桃木属
 六、伤寒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