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我读伤寒的一种方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我是初学。开始读伤寒, 我买来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的白文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己又打印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尝试今本和古本互相参校来读,竟然发现这是一个好法子。

据古本左盛德序言,仲景原书凡十三稿,今本来源于宋本,传自王叔和所得第七稿,而桂林古本则为第十二稿, 其余诸稿皆亡佚。 桂林古本为左盛德弟子罗哲初之子罗继寿1956年献出,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流通,但印数不多,1980年再版,流通不过数十年。而前此一千多年流传的第七稿虽残缺,并迭经历代编次变动,和足十六卷本的桂林古本面目已大不同, 但是历经历代医家注解阐释,发掘出的经验和理论非常宝贵,这是桂林古本所没有的。

我想利用桂林古本之全,和宋本的注释的丰富,结合两者,来学仲景。

我的读法, 首先是自己重新来校阅一遍古本和今本的异同,对应条文,标别差异。庶免于简单的讹错之不察,又可资借鉴历代诸家对宋本所存条文的注解和阐释。

这里列出初发现的几处今古本不同,和我的看法,就正于方家。

1.        关于少阴病之四逆散四逆汤
今本四逆散,用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味。
今本四逆汤,用甘草、干附子三味。
桂林古本四逆散、四逆汤均用甘草、干姜、附子、人参四味。

今本的其他散与汤用药往往一致。今本四逆散与四逆汤用药不同,仲景取散名当不如是,故今本四逆散错甚。
今本四逆汤和古本四逆汤相较,缺人参一味,尚在可宥。

我还没有读过本草,但通读少阴篇可见附子是救逆温寒的主药,诸四逆辈无不用附子。而少阴病,脉微细,用人参也是合理。

今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观通脉四逆汤的用法“利止脉久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正是由于利止而脉仍不出,气虚急用人参来吊气通脉,则重用人参,乃增加二两。古本通脉四逆汤则本有人参二两,用以对治“脉微欲绝”。

孙中堂在《尤在泾医学全书》篇末评点尤在泾学术思想,说尤在泾解少阴病之四逆散“认为四逆散与小柴胡汤有异曲同工之处,二方具有辅正逐邪,和解表里的功效特点;因为少阴为三阴之枢机,犹如少阳为三阳之枢机通理,邪气居于少阴,有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其在外内之间,正宜和解而分消之法,使邪气半从外散而半从内消。所以四逆散中‘用柴胡之辛,扬之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其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以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四逆之柴胡、枳实,犹小柴胡之柴胡黄芩也;四逆之芍药甘草,犹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也。……特以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也’(《伤寒贯珠集•少阴清法》)”

祝味菊《伤寒质难》认为少阴病为抵抗不足,治法始终宜温,姜附得其所哉。郑钦安三书我还没有看,但其宗趣大抵重视辨病之阴阳,然后用药就有方向。虚寒用温壮之药,方向是不错的。祝味菊可谓得火神派之精髓。

尤在泾的辨少阴少阳枢机之理是不错的,但是少阴虽为枢,但其病一派阴寒之相,用干姜附子是不错的。但是尤氏崇古好古,惜所得之本为宋本,其中四逆散为甘草、枳实、柴胡、芍药配方,乃强为解说。可见古人读书不得善本之苦处。

2.        关于厥阴病之麻黄升麻
今本357~359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黄芩(苦寒)  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酸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桂林古本: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二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方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位,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今本有错抄漏抄,误植麻黄升麻汤于357条。
今本麻黄升麻汤药十四味,古本只七味。今本立方繁芜,不似仲景之严谨简洁,我以为非仲景法。当从桂林古本。其立方不同于古本乃由于误植于357条,后世必有医家发现方证不协,而加减之。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对麻黄升麻汤的解释,也是其理似通,而药不对。乃强为解说,不免穿凿。明儒有前后七子,复古拟古,推尊汉唐;清代儒学有汉学一派,凡汉皆好。我也是崇古派,信而好古,每觉“断碣残碑留意读,尚余秦汉好文章”,但是于明显不通处常疑之,并不敢轻信。

3.        编次问题
参校桂林古本,盖今本之《辨痉湿暍脉证第四》乃王叔和编次,抑或为林亿等重订,非复仲景原意。其中痉病采自古本十二卷《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今本《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全采自古本十二卷《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今古本皆有《伤寒例》一篇,但今本所缺甚多。所缺内容散在今本之15~20卷(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各卷),但今本15~20卷有重复引用六经篇条文的毛病。可见今本15~20卷乃后人根据读书法类编而成,非复仲景原书编次。

今本脉法两篇内容全部来自古本,但条文次序全不同,尚缺不少条文,比如望诊法古本有今本无。古本第二卷中,寸口脉和趺阳脉条文集中分类,罗列先后;今本则相交错。古本有奇经八脉条文,为今本所无。

古本之《六气主客第三》篇为今本所无。
六经病条文今古本相同较多,亦有大段古本所有而今本所无者。

古本之第四五卷,其中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篇分类论温病、伤暑、热病、湿病、伤燥、伤风、寒病之脉证并治;因今本所无,明清以来,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诸医家,以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散佚不全,缺失伤寒以外外感病的治法,故另立温病学说以与伤寒论分庭抗礼, 乃有温病学派之兴起。

我在网上找到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号称全本,奇怪没有人来评论,只发现有台湾张顺晶中医师的一篇论文 《由趙本〈金匱要略〉考證〈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之真偽》,其结论说“由于目前可据资料有限,无法再作更进一步的追查,本文依前述资料考证结果,尚不足肯定《桂林借古本伤寒杂病论》系仲景在其自序中所述的原本《伤寒杂病论》,然桂林古本较现行赵本伤寒、金匮更为接近仲景原书的风貌,则是可以断言的”。

张顺晶中医师从赵本《金匮要略》入手校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以为林亿编次《金匮要略方论》时所发现的杂病残卷只得三卷,其中上卷论伤寒,和伤寒论内容重叠,乃删去重叠的内容,将余下的内容重新编次,名曰《金匮要略方论》。可见今所传《金匮》本来就是残缺甚多的遗文,复经编次打乱,据此和号称全本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参校,是很难定其是非的。今本残缺,面目全非其旧,此无疑义;但现在罗氏献出全本,即使确实是仲景真传,亦无人能判定此系真本而非伪托,原因就是今本《金匮》和仲景原书差别实在太大。我认为从残缺较少的《伤寒论》入手校对比较合理,尤其是前两篇脉法,以及六经病脉证并治更容易分辨。

我以为世间自有高明之士,具方家法眼,能辨别真伪。比如一个人的水平和仲景差不太多,而且对仲景的风格非常熟悉,对于今本所缺,古本所有的条文,假设为伪托,如果伪托的水平不高,分析病理不合理,或者方不对证,那么肯定很容易辨别; 如果伪托的水平很高,分析病理合理,方对其证,但是组方用意风格迥异,也可以辨别得出,但是要非常熟悉仲景经方神韵的人才可以辨别; 如果其理法方药,均合理,但系今本所缺,那么还要能够深通仲景意蕴的大家分析其条文,最好实际检验其方之效,自然能分辨是否仲景法。

如果足十六卷的桂林古本确系仲景家传第十二稿无伪, 则其优于前所传千余年且残缺割裂之第七稿远甚。当有伤寒名家来为之注解阐释。孙思邈没有见到此本, 成无已也没有见到,张志聪没有见到,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没有见到,徐灵胎、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原、唐容川没有见到,郑钦安、祝味菊、恽铁樵、曹颖甫也没有见到。胡希恕、刘渡舟有可能见过,但是没有看到他们的评述。

我没有看到《伤寒来苏集》,刚刚买到孙中堂主编的《尤在泾医学全书》,还只看了孙中堂的介绍文字,已经深深佩服尤在泾读解伤寒的高深功力。设使尤氏得见此桂林古本,必当如获至宝;设使能得尤氏注解评阅此本,那是怎样一种美妙呢?
-----------帖子内容不错,唯发在“古籍整理版”略嫌不当,转。请楼主在此继续踊跃发言。
-----------难得看到有学友讨论桂本今本的问题,希望学友能有更多回应。 

此文现已移到初学园地,然似亦可移到理法方论版。

有些本站已有的资料,楼主似乎还没看到?
请在页面右上角点进「搜索」,以「古本」两字搜索看看,当有所获。

另,楼主文较长,如果能一个重点发一楼,其他版友要引言讨论,或许比较方便?
浅见供参考。
-----------我纯是初学。本来是IT从业人员,只是平素好经史之学,儒道释三家俱感兴味,唯不及于医。

今年三月偶然读到唐云中医师的《走近中医》,又买来刘力红《思考中医》和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遂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买来一些经典来看。因为没有入行,没有师父,只好以经典为师,以古人为师。

但初机开言,不免肤浅,贻笑大方。惟初生牛犊,无成见在胸,庶免于门户知见之障。多谢汉服古月嘉勉。读书有得,当公诸同好,容后续布。
-----------
Originally posted by frankieyin at 2006/6/19 10:57:
我纯是初学。本来是IT从业人员,只是平素好经史之学,儒道释三家俱感兴味,唯不及于医。


就冲这句话,洒家不得不顶。

怪哉,为啥现在真正喜欢文史哲的青年,反倒是工科出生的来得积极?

不要说教育BT,只能说我等觉悟太迟。

医门广大,只度良善。
-----------顶了,IT行业素来加班较多,楼主竟然还能博览群书,佩服.
-----------初来乍到,不懂规矩,冒昧的发帖子。多承古月指点,用“古本”搜索,乃知我之所见,四逆散与四逆汤问题,早有人谈过。而且我参校时发现的一些疑问早有人进行研究,比如吴明顺医师的《伤寒杂病论中的针灸》、张治球中医师《伤寒杂病论中的温病学》和《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之研究》。我之所言,是我初校今古本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也因我无师,亦且初学,正所谓无知无畏。虽贻笑大方,但是我的这份粗笨功夫,对自己熟悉伤寒是非常有好处的。
       我准备参看的注家有尤在泾,虽然还没有完全通读《尤在泾医学全书》,但尤在泾的解读伤寒的功力已令我深为佩服。他能从宋本伤寒论太阳篇看出编次上必有类病之章,而宋本必非仲景之旧, 而我们看见此桂林古本,赫然见卷四卷五之温病、伤暑、热病、湿病、伤燥、伤风、寒病脉证并治诸篇,而尤氏未见此桂林古本,仅从宋本的遗文揣摩深研,几乎看到那不见的几篇!
      尤氏读书深研有得,上窥圣意,力到功深!然于此故老相传的四逆散配方和麻黄升麻汤配方及方证,尚不敢质疑,只是揣摩圣意,曲为解说。
      这让我想起儒家小故事。
  《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之句,某村的私塾请了一位“白字”先生,错读成形近的“都都平丈我”。学生也就扯直脖子跟着读。后来,换了一位水平较高的先生。他告诉学生应该念“郁郁乎文哉”。结果,学生哗然,认为后来的先生读错了。
      曹元宠有《题村学堂图》之诗讽刺道:
            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火。
            相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
      另有谣谚曰: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佛家也有相似的故事。
      相传阿难尊者经行林间,闻一沙弥诵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难告诉这个沙弥说你念错了,佛所说偈可不是这样的,告诉沙弥正确的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数日后闻前沙弥诵水潦鹤如故,询之,乃由彼剃度师谓阿难已老耄昏愦,记忆错乱,乃令沙弥仍诵如故,尊者叹息示寂云云( 见付法藏因缘传)。
       要知道阿难可是佛的堂弟,在佛弟子中博闻强记是排在第一的,而且也是跟在佛身边日子最久的人之一,是继大迦叶后得佛正法眼藏之人,西天禅宗之二祖。当时去佛灭度未远,已经出现这种流传的问题,难怪要把阿难气死。
       近日好读医书。刘力红景仰刘渡舟,而刘渡舟、谢海洲又赞叹胡希恕,我是外行,外行看热闹,于是买来《胡希恕》(又名《经方传灯》)、《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方证》《中国汤业经方》来读 (《经方传真》买不到了),胡氏水平很高,被称为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论》研究者和经方家。这几本书大抵为胡氏亲炙弟子冯世伦、张长恩等编著乃师所传,严守师门家法所出的几本书。
     我虽对《伤寒论》之源流所见颇不同于胡氏一派,但读胡氏论“白通猪胆汁汤当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误”,也至为佩服。查桂林古本和今本315条,均为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胡氏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深思考究,认为要么是错简,要么可能传抄有误。唯不敢怀疑仲景有误,但深研至此,已属难能可贵,盖功深力到,于此处几可谓上侪圣肩。
       张仲景为什么就不能出差错呢? 千虑一失,有何不可能呢?
       金庸在小说《倚天屠龙记》讲张无忌之修习乾坤大挪移法,到第七层有十九句练不成,盖作法之人功力只到第六层,第七层乃是根据想象为之,那十九句乃正是那古人想错的。张仲景也是人,后人尊之为医中亚圣,乃至于就尊之为医圣,他也是个人。胡氏一派认为张仲景不过是经方派的杰出传人,医圣的名号乃是过誉,也是颇有些见地的。

[ Last edited by frankieyin on 2006/6/20 at 14:23 ]
-----------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伤寒的方法,向楼主学习!
-----------这样的一个好贴子,挖出来再让同道学习一番,一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佩服。向先生学习。
相关文章
 哪里有周尔普先生推拿交流的地方?
 木香槟榔丸(《何氏济生论》卷三)
 喉核
 万应宝珍膏(《中国医学大辞典》)
 平肝潜阳
 木香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