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王新元:适宜在医师和难治的患者中普及练气功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url=]王新元:适宜在医师和难治的患者中普及练气功[/url]




  • 练气功是掌握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调节阴阳平衡最有效的保健方法。不管多高明的医生,若行医一辈子,不能亲身体验到经络在自身的运行,至多,只能算半个医生。作为医生,如果病在自己身上,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疑难杂症,自己也是无能为力的,更不要说给别人治病了。所以,不懂经络给人治病,永远只是外在经验的零星积累,不能深入到人体内“看见”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的异次元结构和联动关系,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医生。如果能学习掌控住决定人体生老病死的经络--能量--真(元)气运行规律,一则能胸有成竹对付自身疾病,二则能有的放矢地诊治他人疾病,在这种环境状态下,才能真正体会到天下乾坤任我游的人生境界。
       我这一说,是不是像有些半拉子气功师所吹嘘的那样,人人都适合练气功呢?答案是否定的。练气功有特殊的人群,一般宜在医师和难治的患者中普及,而对没有疾患或轻微患病者,只适宜做些保健操就可以了。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气功很难练,没有十年八年专注的探索功夫,是看不到成效的,一般人即使去练,也是半途而停;二是修练气功如果没有真正懂的人来教,极易出偏差,出现相反的结果。
        下面我来科学地解读“八五”期间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取得的成果,说明经络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虽然有许多科学家花了毕生精力,作了大量试验,取得了很多成果,由于他们没有气功基础,也无法把经络的实质搞清楚。有气功基础的人又没有数理化生医等学科知识,对一大堆科学试验数据也解释不了。
    附: “八五”期间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

    祝总骧李志超穆祥张维波徐瑞民马晓彤

    一、十四经脉的体表定位、群体验证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和北京经络研究中心历经二十载应用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在八五期间完成了《黄帝内经》和《针灸铜人腧穴图经》所描述的十四经脉的科学定位。这三种方法显示人类的十四经脉在体表确实客观存在,其宽度在一毫米以内,其路线与古典图谱基本吻合,个体和群体的二维定位相对不变。形态学研究发现在一毫米实验经脉线下的不同层次至少有五种特异性的组织结构。
        应用这种方法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上都取得了成效。八五期间至少有7个课题组,运用这种定位法在相关的研究中获得成功。
    二、经络物理特性研究
        辽宁中医学院经过近20年研究发现经脉具有传导特异低频(50赫)声波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八五期间,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将探头缩小到3毫米,达到可以对经脉体表循行线的较精确的二维定位,为进一步研究经脉的三维定位创造了条件。
        北京经络研究中心等在精确体表定位的前提下,用家和大鼠循经注射99mTc和131I,γ摄影显示放射性循经运行,放射自显影显示同位素在皮下、肌层运行。这个结果证实了七五期间中医研究院的大量人体实验,并进一步发现核素运行的通道有形态学基础。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循经低电击穿阈值特性。
        南开大学和杭州大学对经络电特性进行深人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三、经络化学特性研究
        天津中医学院发现钙、钾、钠离子对经脉的调控有重要作用。他们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检测人和家兔活体钙离子活性,发现:经脉钙离子活性高于非经脉的对照区;针刺得气后活性明显上升;动物心脏病理模型经脉钙离子活性下降;化学方法(EDTA)络合钙离子后则针刺治疗作用消失。
        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湖北中医学院分别发现针刺后经脉线上的CO2呼出量和氧分压增加。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脉运行血气过程中有多种化学反应发生。
    四、经脉低流阻通道的发现
        中国中医研究院运用流体阻力连续测定法,人工组织液压波循经传播法和同位素示踪等三种方法在小型猪的经脉线皮下发现存在一条低流阻通道,可进行三维空间定位。形态学发现这一通道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层之间。这是我国首次报导经脉除神经血管以外的另一条运行血气的实质性流体通道。
    五、高科技显示经穴结缔组织、“钙库”以及液晶态的发现
        复旦大学等运用核磁共振等高科技手段与解剖学和针刺得气现象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人体胆经的7个穴位均和胶元纤维(结缔组织)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的深度发现钙的含量富集区,称为“钙库”,认为可能是经穴的特异组成,具有三维定位特点。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发现在艾灸小鼠的足三里和阳陵泉后,在该穴区组织液中出现了成团的液晶颗粒,在相应的脏腑(胃和胆道)中,液晶颗粒也增多。这是经络在自组织和生命基本分子组成的有序态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六、经络药理研究
        南通医学院穴位注射药效反应的特异性研究进一步得到验证。药物经穴位注射,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对不同经脉的穴位有选择性、不依赖神经和血液浓度等特点,从而对西方现行的药理观念提出挑战而对药物通过经络发挥作用,即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经脉微小脉搏波的记录与发现
        北京经络研究中心等针刺宽度仅一毫米的实验经脉线,受试者出现麻胀等得气感时,应用特制的传感器,沿经脉记录到一种微小的脉搏波,其力度约为桡动脉波的十分之一,其频率与杨动脉基本一致。微小搏动的出现,表明针刺后经脉下面的神经和血管活动增强,直接证明神经和血管参与了经络运行血气的活动。这是经络研究在外周的实质性进展。
    八、经脉形态学研究
        北京医科大学等近十年用电镜、生理和生物物理等方法,用小鼠、狗等多种动物研究发现表皮的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的密集分布是经脉线的重要特征。它和经穴的低阻抗特性密切相关,肾上腺素类物质可使缝隙连接的密度增加。作者认为经脉线表皮层缝隙连接是沟通细胞内部的通道,是使经脉具有长距离通讯功能的结构基础。
        北京农学院发现小型猪循经低阻线下的毛细血管比较丰富,并呈与经脉循行线一致的方向排列。针刺后可以引起毛细血管群的同步收缩,可以记录到规律性波动。作者认为:微循环在经脉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实质性调控作用。
        北京体育大学进一步证实1毫米的实验高振动声线下,存在一条连续的致密的结缔组织束。在大鼠实验胃经的肌层连续切片发现这条结缔组织束中有并行的神经和血管存在,这是经脉循行线内存在神经和血管的直接证据,也是经脉运行血气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作者认为:结缔组织中的神经和血管应属于经脉的实质性组成部分。
        以上经脉形态学研究表明经脉线下不同层次存在着复杂的、与经脉运行血气相关的实质性结构。
    九、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经脉关系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应用神经生理学方法发现动物外周神经记录到的肌肉放电现象与刺激传统经络穴位点及其联线有对应关系,说明这种神经活动具有经络性质。进一步用辣根过氧化酶(CB-HRP)的逆行追踪技术发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具有一定严格空间特性的纵行柱状排列和特殊的树状突连结,显示了经络的神经生物学性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大鼠背部用低阻抗和高振动声法精确测定宽度为1毫米的实验膀胱经脉线及对侧非经脉线,再用CB桯RP法注人线下肌层,追踪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背根的感觉神经元,发现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背根的感觉神经元在经脉线组的标记数,通过定量和统计学确证远较非经脉线为高,经脉的运动神经元的树突也远较非经脉组为广阔。这一发现可能为经络功能的中枢机制研究开辟道路。
    十、《高等临床经络现象学》和《经脉线的构造和机能》问世
        大连医学院在八五期间通过大量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神经临床观察对经络循经感传现象和中枢机理著书立说,提出泛经感传的独特见解。
        西安医科大学根据大量严谨的经络形态生理学实验,发现神经终末与肥大细胞的紧密联结,提出了著名的“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从一个新角度揭示了经脉线的构造和机能。
    结论
        1.八五期间通过不同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理、药理、形态等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发现的十四经脉确有物质基础,学术成就国际领先。
        2.经络不是通过一种而是多种途径传导信息、能量和物质,也就是发挥其血气运行作用。
        3.八五工作多数应用传统的经脉定位,少数应用二维客观定位。九五期间如能围绕三维定位,通过不同途径,采用最新高科技,包括生命科学最新成就,探讨经络实质,必将取得重大的实质性突破。
    来自:http://www。69123。com/Article/57/111995.htm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山茱萸的合用问题
 虫病(囊虫病)
 有关中医的现代化之己见·
 惊悸恐
 小便秘涩
 陕西神木县委书记:实施全民免费医疗政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