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这才叫医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图书大全 www。zhongyi120。cn
中医光盘大全 www。yxgp。com。cn



頭痛

1.丁光迪医案——风火上扰 
    张某某,男,46岁。
    初诊:头偏左痛已三四年,初时年发三四次,因见其母亦有头痛,不甚介意。近年频繁发作,发时每先耳鸣,脑中轰然。随之左半头面掣痛,血管跳动,不能伏枕,或时头额欲得缚紧,或加捶击,才以稍舒,目如欲脱,牙齿亦作痛,烦躁不安,大便艰行,每发1次,剧痛四五天,甚时10日左右方衰。幼时有中耳炎,但五官科、神经科检查无特殊病灶发现,拟诊血管神经性头痛。针刺服药,西药镇痛,暂时缓解。但病发如旧。诊时病势正旺,头痛昏晕,不能站起。舌红、脉弦。
    [辨证]风火上扰。
    [治法]泻火缓急。
    [方药]川牛膝15g,怀牛膝30g,赤、白芍各15g,生、炙草各5g,制乳香10g,柴胡5g,藁本10g,当归龙荟丸(无麝香)20g(分2次吞服)。
    2剂药后见效,得大便三四次,疲乏欲睡,微微汗出,醒时头痛几平,复诊时已能自诉病情,欣称从未有此爽快取效。转为养血清肝而愈。
    偏头痛见风火之证,以水制火,以苦泄热,人皆知之,但以柔克刚,以甘缓急,实际同等重要;火郁发之,宣通壅塞,亦不可废。这是从五脏之间,调整生克制化关系,较之见病止痛者,是为全面。即如此证,风火相煽,上变头目,而风是从火出,治火是急则治标,柔肝缓急是顾其本,熄风解疼,实为末事,因为火去急缓,风亦无所附而自熄。这种机理,余常援以为治,并取得疗效。(宋祖憋.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88~189)
   
2.蔡友敬医案——风郁少阳   
    张某某,男,30岁。
    1973年3月16日初诊。主诉:偏头痛数年,每年三四月间左侧头痛即发,痛时甚剧,不能起床,痛处固定不移,发时大便秘结。诊查:现发作数天,同时尚伴眩晕、夜寐不安、肌肉抖动。苔薄黄,脉弦数有力。
    [辨证]风邪郁于少阳之经,气血运行受阻。
    [治法]祛风行血、和解少阳。
    [方药]散偏汤加减。
    大川芎、香白芷各20g,北柴胡、郁李仁、淡黄芩、嫩双钩各10g,秦羌活、北防风、生甘草各4.5g,炒白芍15g。
    二诊:3月30日。服三剂后,左偏头痛已减轻,睡眠亦佳,大便通和。苔薄黄,舌质稍红,脉弦。再拟前法加减,大川芎、香白芷各20g,北柴胡、淡黄芩、京蔓荆、嫩双钩、大熟地各10g,秦羌活8g,炒白芍15g。
    三诊:4月4日。服五剂后,左偏头痛已除,但失眠眩晕尚存。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乃少阳邪部已达,肝阳上亢之象。再拟养肝降火,生白芍、大川芎、野百合各15g,相于仁、北五味、淡黄芩、枣仁、肥知母各10g,生甘草3g。
    服上方药三剂后,失眠、眩晕均除,但偏头痛又发作一次,较前轻微。再服散偏汤加减,服二剂后即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发作。
    [授语]蔡老在临床上运用“散偏汤”加减,治疗偏头痛收效甚佳。以本例而论,患者自诉患偏头痛已数年,每年三四月间即发作,剧痛卧床不起,影响工作,蔡老认为是风邪客于少阳之经,气血运行受阻,当祛风行血、和解少阳,故使数年行疾得到治愈之效。(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584)
   
3.丁光迪医案——气滞血涩,肝失条达   
    鄂X X,女,36岁。
    初诊:偏头痛已二三年,每逢月经前四五天即发作。左偏头胀痛欲裂,甚时引及右半部,满头胀闷如塞,孔窍不利,目亦模糊,影响睡眠,寐差头痛更甚;影响食欲,并恶心欲吐,必待经行通畅以后,其痛才渐缓解,头额亦渐清楚。月经每次超前四五天。经行不畅,前2天量很少,3日以后才多,但一二天又淋漓不净,须延至六七日才断。经色黯,有血块,但无乳胀。腹亦不甚痛,惟觉腰酸,如此头痛频发,经水淋漓,循环发作,几无宁日。形体丰肥,无其他疾病,带环正常。妇科、神经科检查,无特殊发现。脉细,按之微涩,舌稍胖,苔薄腻。
    [辨证]属于气滞血涩,肝失条达,为经前偏头痛之特殊证候。
    [治法]调肝和络,升降气机。
    [方药]清空膏加减。
    柴胡、炙甘草各7g,川芎5g,防风、羌活、酒炒黄芩、半夏茯苓、当归、丹皮丹参各10g,吴茱萸4g,泽泻川牛膝赤芍各15g,怀牛膝30g。月经前六七天开始服,连服7剂停药,下月再如是服用。
    第1个月平平,第2个月(曾加石菖蒲10g)见显效,偏头痛减大半,第3个月竟不发作,月经亦顺调,此后竟未复发。
    [按语]李东垣清空膏,本治“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不止”,药能升清阳,泻阴伙。此病风壅头目为甚,是冲气上逆,而肝血亦瘀,所以去黄连、茶之苦降,加泄厥阴,和阳阴,平冲逆之药,则气血和、升降利,其痛亦自止。(宋祖憋.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7~188)
  
4.关幼波医案——血虚肝旺   
    白某某,女,57岁。
    1980年川月29日初诊。主诉:头痛半月余,以后部及左侧为重,疼痛发作时需用手按压,伴有头晕,恶心,二目欲闭,睡眠不佳,多梦,纳差,脘胀,大便干燥,隔日一解,矢气多。舌苔薄黄,脉象弦滑。
    [辨证]血虚肝旺。
    [治法]养血平肝。
    [方药]首乌藤3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珍珠母30g,生地10g,生石膏30g,杭白芍20g,当归10g,枸杞子15g,香附10g,川芎10g,木瓜10g,杭菊花10g,生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药7剂后,头痛缓解,上方加石斛15g,再进7剂,诸证消失。
    三诊:原方去珍珠母、枸杞子、杭菊花,加北沙参15g,石菖蒲10g,又进14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头痛未再复发。
    [按语]此例证显繁杂,因此在辩证时容易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致治疗失去重点。虽然见有失眠多梦、纳差腹胀、便结矢气等证,但其要点当以血虚肝旺为本,肝脾失调为标。故仍以养血平肝为治,略加珍珠母、菊花清肝平肝,首乌藤、枸杞子养阴安神。药后不但头痛缓解,其他证候也相继消失。(《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编委会.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98)
2005-6-8 14:05 weiweihh
5.郑荪谋医案——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例一 叶某某,男,54岁。1975年8月27日初诊。
    患者左侧偏头痛史20余年,时作时休每于工作疲劳时发作频繁。1963年起症状加重,头痛剧烈时伴有双手抽搐。1973年7月曾因左偏头痛剧烈昏倒一次,约5分钟后苏醒。近年来头痛更频,伴有头晕、头重、脚轻、少寐多梦,大便不爽,口干喜饮茶水。血压正常。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舌质红,苔薄白偏燥,脉沉弦。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治法]滋补肝肾,重镇潜阳。
    [方药]辛芷六味汤加减。
    北细辛2g,香白芷3g,生地12g,熟地12g,粉丹皮9g,怀山药15g,结云苓9g,五味子3g,怀牛膝9g。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上药5剂后头痛头晕有所减轻,舌红苔薄白,脉沉弦。药既中病,嘱再服5剂。
    1975年9月15日三诊:头晕已除,精神转佳,睡眠改善。仅党左侧颞部微微胀痛,舌红尖赤,苔薄,脉沉弦。久病入络,当佐活血行气之品。照原方加川芎5g,5剂。
    患者先后服药15剂后,头痛头晕悉除,精神转佳,寐好。嘱其再进原方5刘以巩固疗效。药后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例二 明某某,女,32岁。1975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终日巅顶疼痛已年余,痛呈胀痛,延及左右两颞侧,伴头晕如乘舟车,阵发心悸、心慌,耳如蝉鸣,甚至恶心,两胁下胀满,入夜口苦,晨起咽干喜饮温水,大便结如羊屎,小溲尚可,月经量多,每逢经期上述症状加剧。自述有肝炎、贫血、菌痢病史。舌质黯红,苔薄,脉弦细数。
    [辨证] 肝肾阴亏,瘀血内阻。
    [治法]宜补肾滋阴,佐以通络止痛。
    [方药]辛芷六味汤加减。
    北细辛2g,香白芷3g,熟地黄18g,粉丹皮6g,怀山药15g,结云苓9g,女贞子15g,光泽泻9g,怀牛膝9g,紫草茸9g,活磁石15g(先煎)。
    11月10日二诊:服药3剂后头痛、头晕明显减轻,恶心已除。偶感脘腹不适,嗳气,肠鸣、矢气频作,大便稀软,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细弦数,药既中病,守方续进。照上方改紫草茸为赤芍9g。
    11月20日三诊:上方服3剂,经期将临,畏冷,头晕神疲,心悸易惊,脘胀暖气,纳食乏味,腰酸,手足欠温,大便软,舌苔白,脉弦细数。肝气乘脾,健运失职,脾虚见证突出,恐六味滋腻而碍脾运,治转疏肝健脾,投柴芍六君汤加减。方药:软毛柴5g,杭白芍6g,结云苓9g,煮半夏5g,炙甘草3g,潞党参12g,怀山药15g,绵茵陈9g,漂白术5g,盐枳壳3g。
    11月25日四诊:服药3剂,月经已净,此次经量稍少;无明显不适,仅在疲劳时感头晕,心慌,大便稍干,小便畅,舌苔薄白,脉细弦,脾胃症状退居其次,仍以辛芷六味汤续进。
    12月2日五诊:患者初诊时需坐车来诊,现已可骑自行车3公里路来诊。头痛已除,偶有轻微头晕,目涩面赤,咽干喜冷饮,口舌生疮,耳鸣腰酸时作,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细弦。证仍属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治当滋补肝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药:生地黄18g,光泽泻9g,结云苓9g,怀山药15g,女贞子9g,粉丹皮6g,珍珠母15g(先煎),怀牛膝9g,黑元参12g,麦门冬9g。
    服上方6剂,诸症减轻,口舌生疮已愈,惟余目涩耳鸣、腰酸,嘱其以杞菊地黄丸续服以巩固疗效。
    例三 王某某,女,52岁。1976年10月4日就诊。
    患偏头痛甚(抽痛),头晕目眩,腰膝酸痛,心烦不寐,纳食少进,微寒身楚,二便正常,脉弦细,鸡心舌,舌红,苔微黄。
    [辨证]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辛芷六味汤。
    北细辛2g,白芷5g,生地黄15g,丹皮6g,茯苓9g,泽泻9g,山茱萸6g,怀山药12g,秋蝉衣10尾。
    药后未再复诊。半月后患者以周身关节疼痛求诊,追述自服上方5剂后头痛消失,眩晕亦除,夜寐已安。停药后未见复发。
    [按语]上述3例均以头痛为主诉,经中医辨证皆属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均投以辛芷六味汤治疗获效。例一头痛20余年,经多方治疗来效,来院后仅服15剂,头痛悉除。此例患者因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故于辛芷六味汤中加川芎一味,取其辛窜以助辛芷活血祛瘀之功。例二,在治疗过程中,因月经将临,出现脾胃症状,通权达变施以疏肝健脾之柴芍六君汤3剂治疗外,终以辛芷六味汤治疗获效,至于方中增减紫草茸一味,系取其凉血通便之功,大便既行,遂减之。例三,偏头抽痛,头晕目眩,乃风动之证,故于方中加蝉衣一味疏风解痉,服药5剂则病除。方中或用磁石或用珍珠母者,系因二者均属重镇之品,味咸寒具有吸引肝肾之气归源的作用,前者偏于镇肝,后者偏于平肝,可根据病情所需选用。(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98~102)

6.程门雪医案——下焦虚寒,寒气上逆
    例一 潘某某,女,成年。
    1959年3月19日初诊。头痛偏右,甚于子夜,痛甚则呕吐,心悸不安,胃纳不香,苔腻,脉弦。先拟玉真丸合茱萸汤加味。
    [辨证] 少阴之寒气,夹厥阴之肝气,边犯于上,胃气因而不安。
    [治法]温肾祛寒,和胃降逆。
    [方药]淡茱萸、薄荷炭各2.5g,潞党参、陈广皮、制半夏各4.45g,云茯苓、炒刺蒺、肾厥玉真丸(包煎)各9g,姜川连0.3g,煅石决明(先煎)12g,荷叶连1圈。
    二诊:头痛已减,呕吐亦瘥,夜不安寐,腹中不舒。再以原方加减之。方药:炒刺蒺藜、霜桑叶、辰茯神、肾厥玉真丸(包煎)各9g,煅石决明(先煎)12g,薄荷炭、春砂壳各2.5g,炙远志3g,制半夏、青陈皮各4.5,左金丸(吞)1.5g,荷叶边一圈。
    例二 王某某,男,成年。
    1948年6月11日初诊:偏头风疼痛,发于子夜,头热足冷,鼻窍不畅。玉真丸加味。
    [辨证]少阴之寒气,夹太阳之风热上犯,寒中夹热。
    [治法]温肾祛寒,清肝和胃降逆。
    [方药]煅石决(先煎)18g,炒刺蒺藜、冬桑叶、甘菊花、肾厥玉真丸(包煎)各9g,薄荷炭、炒川芎、细木通各2.5g,藁本3g,北细辛0.3g。
    二诊:偏头痛已见轻减,前方玉真丸加味,尚觉合度,仍从原法出入。煅石决(先煎)25g,北细辛0.9g,龙胆草、炒川芎、薄荷炭各2.5g,炒刺蒺藜、冬桑叶、甘菊花各9g,槁本、苦丁茶、露蜂房各3g,肾厥玉真丸(包煎)12g。
    [按语]例一、二均用玉真丸获效。此方出自许淑微《本事方》:“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一般偏头痛的发作,或因于音响振动,或气候的变化(雷风头痛),或精神烦扰(肝旺),或苦思焦虑(血虚、肾亏)等等,在安静和休息之后,大都可以轻减。而肾厥头痛则每发于子夜(夜半11~1时左右),或子夜较甚,头热足冷,其脉浮弦,而沉按无力,舌淡,是辨证方面的特点。
    此两例均为下焦虚寒,寒气上逆之证。潘案是少阴之寒气,夹厥阴之肝气,这犯于上,胃气因而不安,所以兼见呕吐。程老用吴茱萸汤泻心汤、二陈汤为配合,以和胃降逆,是肾与肝、胃同治。王案是少阴之寒气,夹太阳之风热上犯,寒中央热。证较复杂。这是《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巨阳即太阳)”。所以程老兼用川芎茶调散方法为配合,是下虚上实、上下同治之法。两例又用石决明、刺蒺藜、薄荷炭、桑叶、甘菊、荷叶边、藁本、蜂房等以佐使药。夜痛甚则易致失眠,故又配以茯神、远志等品;加春砂壳以开胃;用木通、龙胆草等以清心肝之火。
    玉真丸是在半硫丸(半夏、硫磺)的基础上,加石膏、硝石,共四味药组成。硫磺味辛性热有毒,温肾祛寒;半夏温胃而降逆气;硝石咸寒与石膏同用,能入肾经,而石类重降,与半夏硫磺相配,可起到寒热拮抗、协同降逆的作用。目前玉真丸已无成药,近人或用医门黑锡丹代之,其组成仅硫磺、黑锡二味。黑锡一名青,性味甘寒,降逆镇冲,能解硫磺之毒,质重沉降之力,也不让于石膏、硝石。偏头疼痛而头热足冷,或头痛夜甚以致失眠者,临床常能见到,若多方治疗无效果,上法可以选用。(上海中医学院.程门雪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9~104)
2005-6-8 14:06 weiweihh
7.王永炎医案——肝、脾、肾失调  
    例一 范某某,女,28岁。1977年10月初诊。
    平素爱生闷气,又兼操劳,3年前第一次发生左侧偏头痛。发作前眼前冒金花,视物模糊,发时剧痛,坐卧不安,头胀痛、刺痛有搏动感,痛重则恶心、呕吐,约数小时后缓解,以后每月都有发作。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给服麦角胺制剂,先可缓解,而后渐渐失效。近一年来阵发性偏头痛,持续全头痛,头沉胀,重时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发时仍有搏动感,兼有眩晕、目干涩、耳鸣、口苦、恶心、食少、食后腹胀,月经后延、色黑有块,性情急躁易怒,难以入睡。诊查:舌质黯红,舌边有紫色瘀斑,舌苦薄白中心淡黄,脉沉细弦。
    [辨证] 郁怒伤肝,劳倦伤脾,肝阳夹湿浊、瘀血蒙塞清阳。
    [治法]平肝醒脾,熄风通络。
    [方药]钩藤30g,菊花10g,珍珠母30g(先煎),生龙牡30g(先煎),苡仁30g,省头草10g,白芷6g,赤芍15g,川芎30g,川牛膝15g,竹茹10g,荷梗10g。
    服药3付头痛减轻,原方药又进3付痛止,一周后复发,但程度较前轻,继服汤药24付,后改丸药,一年来未复发。
    例二 冯某某,男,46岁。1977年8月初诊。
    左偏头痛5年,发作前有视野缺损的先兆症状,发作时左颞侧可触及血管搏动;头痛伴眼肌麻痹,左眼外展受限,左侧颜面痛觉减弱,恶心呕吐,夜睡不实。不发作时左额颞侧有麻木发胀不适感,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服麦角胺及索密痛等药。诊查: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辨证]少阳阳明郁热化风,瘀血阻滞脉络。
    [治法]清肝胃热,熄风活络。
    [方药]夏枯草15g,龙胆草6g,知母10g,赤芍15g,生石膏30g(先煎),川芎30g,川牛膝15g,钩藤30g,蕲蛇10g。
    服药3付头痛锐减,自觉头部有一种数年来少有的清爽感,睡眠安适,惟晨起头晕。上方去知母、生石膏、龙胆草,加白豆蔻30g。再服药3付,病情又轻。9天后因睡眠不好偏头痛又发作,但程度较轻。舌质黯红苔黄腻,再守前意加重活血之力。方药:夏枯草15g,密蒙花10g,水蛭10g,刺蒺藜12g,珍珠母30g(先煎),草红花10g,川芎30g,川牛膝15g,鬼箭羽10g,三七粉2g(分冲)。
    服药3付头痛未发,左颜面麻木已除,左眼外展受限明显好转、尚有露白。带方回原地继续治疗。
    例三 斯某某,女,41岁。1974年10月初诊。
    1968年因精神受刺激,曾有癔病性痉挛发作,并患偏头痛。最近一年偏头痛发作频繁,每月十数次,痛有搏动感,伴前额胀痛,病重恶心;口苦咽干喜冷饮,耳鸣,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常三五日一解。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服麦角胺制剂疗效渐差,发作严重时当地医院给肌注杜冷丁并服水合氯醛,于熟睡几小时后尚可缓解。诊查:舌苦淡黄而干,脉沉细弦滑。
    [辨证] 证属久病阴虚阳亢,肝胃郁热上冲,血瘀脉络。
    [治法] 清肝胃活血络为主,适当加养阴生津之品。
    [方药]龙胆草6g,夏枯草15g,知母15g,生石膏30g,川芎6g,川牛膝30g,竹叶6g,菊花10g,全瓜蒌30g,生大黄10g,芒硝6g(分冲),生地30g,天花粉15g,石斛10g。
    二诊:服药3付头痛减轻,腑气已通,诸症皆有好转,改拟芎芷石膏汤加味再治。川芎30g,白芷6g,生石膏45g(先煎),黄芩10g,刺蒺藜10g,赤白芍各15g,淡豆豉10g,青黛面2g(分冲),肉桂面1g(分冲)。
    三诊:服药15剂,头痛已除,转回原治疗单位观察。
    四诊:1977年6月。患者来京复诊,最近两年偏头痛明显减轻,数月一发,继服前诊方药,病情尚可控制,发时疼痛不重。本次因外感高烧头痛,经治表证已解,但偏头痛复发,剧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便秘。舌质黯苔黄腻,脉细弦尺脉沉弱。证属脾虚湿浊化热,风阳上窜,血瘀阻络,再拟清热燥湿、活血通络为法。方药:鲜藿佩各10g,茯苓15g,白蔻3g(打),苡仁30g,黄芩10g,滑石块15g,刺蒺藜10g,钩藤30g,菊花10g,川芎12g,赤芍15g,川牛膝15g。
    五诊:以本方加减服药15剂,头痛逐渐减轻,病止一周,带方回原单位继续治疗。
   [按语]头痛一证,当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尤以风邪为主,内伤尤以肝、脾、肾三脏失调为主,并多因七情内伤所致。例一,郁怒伤肝,思虑伤脾,郁久化热,治当以平肝醒脾活络为法,选用川芎定痛饮加减。例二,病人左偏头跳痛,左颜面麻木,伴恶心呕吐、眠差,脉弦滑,为痰凝阻滞、少阳郊热、循经上犯,治疗重用夏枯草、龙胆草清肝胆部热,川芎、赤芍活血,坚持服用收到良效。例三,乃肝郁日久,暗耗阴血,虚热内生,脉络阻滞,故头痛伴口苦咽痛、耳鸣、手足心热等,治用养阴生津退热而奏良效。(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882~1885)
2005-6-8 14:09 weiweihh
面神經炎

1.施今墨医案——风寒袭络 
    王某某,男,20岁。
    春节外出,寒风劲冽,返家后即感周身酸楚,当夜即恶寒发热,次晨盥洗时,水经口角自流,始见口眼均向右侧喎斜。现症除口眼仍斜外,时作寒热,畏风,大使二日未行,小便短赤,食欲欠佳。舌苔薄白,六脉浮紧。前曾服小续命汤治之,风寒稍解,而肌肉拘紧之症,尚未消除。
    [辨证]《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此中风之证。
    [治法]祛风活络。
    [方药]羌活4.5g,僵蚕4.5g,钩藤12g,独活4.5g,全蝎6g,地龙10g,炒蒲黄10g,天麻4.5g,桑叶10g,防风4.5g,石菖蒲6g,刺蒺藜15g,桔梗4.5g。
    一诊:服一剂,寒热均除,口眼喎斜,稍觉松缓,前方去桑叶、蒲黄,加川芎4.5g、当归10g。
    三诊:药服四剂,口眼喎斜已见好转,右腮微肿。
    [方药]全蝎6g,天麻4.5g,僵蚕4.5g,钩藤12g,刺蒺藜10g,鹿角15g,地龙10g,蒲公英15g(酒炒),山慈菇10g,菖蒲6g,川芎4.5g。(鲁兆鳞,杨思澍,王新佩.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13)
  
2.孔庆玺医案——风中经络   
    顾某,女,30岁,工人。1984年1月20日就诊。
    患者睡午觉醒来,突发口眼喎斜之症。面色苍白,口不渴饮,饮食睡眠如常,小便清长,大便微干,脉沉细弦,舌苔薄白,香质黄。
    [辨证]风中经络。
    [治法]祛风除痰,通络散寒。
    [方药]附子60g,天麻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30g,全蝎2条,蜈蚣2条,甘草3g。
    服一剂后患侧面部有蚁行感,跳动,续服8剂则康复。
    [按语]面神经麻痹,常由风寒痰湿流滞经络所致,常以此方祛风除痰,散寒通络而收效。本方对寒证疗效较好,而对热证及寒热错杂之证,疗效则不甚理想。(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1~12)
  
3.陆银华医案——风寒袭络   
    边某某,男,32岁,军人。1963年5月14日初诊。
    三天前早晨出操回来,发现口角向右侧喎斜,左眼不能闭合,言语不便,左口角流口水,左侧面肌麻木,脉弦紧,苔薄白。
    [辨证]风寒袭络。
    [治法]祛风通络逐邪。
    [方药]川羌活、防风、荆芥穗、蝉蜕各6g,天麻、川芎、白僵蚕、藁本各9g,全蝎、露蜂房、白附子各3g,蜈蚣3条。5剂。
    针刺: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配刺人中。针刺后口角喎斜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    就诊两次,服药10剂,针刺2次,外敷药3次,口角喎斜已纠正,左眼能闭合,唯左侧面肌略感麻木,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作善后治疗。(鲁兆鳞,杨思澍,王新佩.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14)

4.王永炎医案——内外风邪相引 
    崔某,女,19岁。
    素常月经后错,色黑有块,本月延期半月未至,头晕口苦,心烦易急,躁汗频多。午睡贪凉,临近窗口,突受外风,发为右侧口眼喎斜。前服防风通圣丸牵正散加减约一周未见明显效果。舌苔薄白,舌质偏红,脉细弦稍数。
    [辨证]肝经郁热,邪势外蒸,以汗出受风,外邪引动内风。
    [治法]清肝熄风,活血通络。
    [方药]夏枯草15g,钩藤30g,菊花10g,黄芩10g,乌梢蛇6g,地龙10g,赤白芍各10g,川红花10g,鸡血藤15g,川牛膝15g,水蛭6g。
    服药3剂明显好转,服药至9剂而愈。
    [按语]患者素有瘀血内阻,故诊见月经后错,色黑有块;血瘀气滞,瘀久化热,引动肝火,上扰心神,干犯清窍,故头晕、口苦、心烦;外感风邪引发肝火,循经上扰,阳化风动,以致口僻不遂,故用清肝熄风,活血通络法。方中夏枯草、黄芩清肝火,钩藤、菊花另加乌梢蛇清肝熄风,地龙、赤白芍、红花、鸡血藤、川牛膝及水蛭活血通络,川牛膝尚能引血下行,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也。(董建华.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11)

5.张震医案——风邪入侵阳明 
    陈某某,女,28岁。1982年7月5日初诊。
    产后20天突然口眼向右喎斜,左边上下唇麻痹,吃物或吐物均无感觉,大小便正常,舌苔薄,脉缓。
    [辨证]风邪入侵阳明经。
    [治法]祛风止痉。
    [处方]方选牵正散加味:全蝎6g,蜈蚣3条,僵蚕5g,钩藤10g,白附子10g,生甘草5g。
    二诊:每日服药1剂,3剂后症状减轻。守原方续服药3剂。病痊愈。
    全蝎用活蝎效果最佳。制法:将活蝎放入锅内焙干,碾成细粉。服法:用黄酒冲服,每服1.5~3g,日服3次。(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174)

6.郭文显医案——风痰阻络;血虚风动 
    例1 李某某,女,17岁。1964年冬初诊。
    1964年冬季去外村上学,路遇狂风,回家后忽患右面口眼喎斜,目不能合,口不能收,右面麻木不仁,其他一切正常,病后一周来就诊。脉象浮紧乏力,舌质淡无苔。
    [辨证]风痰阻络。
    [治法]通络活血,祛风化痰。
    [方药]通络牵正散加减:白附子9g,僵蚕9g,全蝎9g,钩藤9g,地龙15g,天麻15g,红花9g,赤芍9g。
    同时针刺承泣、迎香、下关、合谷穴。地仓透颊车穴,健侧患侧轮流刺,每日1次。针药并施治疗半月,口眼端正,病复如初。
    例2 某男,10岁,学生。1965年4月某日就诊。
    发病已5天,口眼向右侧喎斜,以口角为甚,左侧面部麻木,偶有口涎流出,而自己无觉,饮食稍有不便。舌苔白,脉浮。乃风邪中络,口眼喎斜。
    [辨证]血虚风动。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拟牵正散加味:白附子8g,全蝎6g,僵蚕8g,当归8g,川芎8g,桂枝6g,防风8g,荆芥8g。
    上8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日1剂,分2次服。
    针刺:左地仓穴透左颊车穴,留针5分钟;左颧髎穴刺入3分,留针5分钟。
    结果药服3剂,针刺1次,病即愈。
    [按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说:“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今贼风中入左侧面颊之脉络,血脉损伤,致血气运行受阻,无以濡布肌肤,肌肤失养而缓纵不收,故左侧面颊麻木不仁,口眼向右喎斜。口部喎斜,则饮食有不便,且因其收摄津液之用失常,故偶有口涎流出,而自己不觉。病无热象,故苔白。其为风邪伤络而络脉血虚,是以脉浮。(汤一新,王瑞祥.临证备要·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5~156)

7.王宝光医案——气虚血瘀 
    李某,女,38岁,教师。1994年11月初诊。
    患者于20天前因劳累,突感右侧面部麻木,口眼喎斜,流涎,头颈疼痛,恶寒发热。在院外经服中西药物(具体不详)及针灸治疗,现无恶寒发热,无头痛,仍全身乏力,右面肌弛缓,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15g,黄芪20g,白芍、川芎、赤芍、浮萍丝瓜络各12g,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芷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15剂,诸症消失。
    [按语]患病日久,邪劫必耗其气血,又药物的攻伐而气血大伤,所以恢复期当补气滋阴养血,气血充则经脉通利,则使病愈。(田立,王立琴.王宝光主任医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四川中医,1996,14(8):2)
2005-6-8 14:10 weiweihh


1.乔保钧医案——气虚寒凝 
    孟某某,女,32岁,营业员,门诊号:22857。
    1984年7月21日初诊:10月来右下肢持续疼痛,自腰臀部沿股外侧呈电击样向下放射,累则加剧,甚则右足不能履地,行走困难,其夫背着来诊,右下肢沉困、怕凉,口和,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属气虚寒凝,经气痹阻。
    [治法] 益气温经,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生黄芪30g,桂枝9g,白芍30g,当归15g,川芎9g,川牛膝13g,麻黄7g,附子5g,细辛4g,桑寄生15g,秦艽15g,威灵仙15g,红花9g,鸡血藤30g、豨莶草15g、盐小茴3g。5剂,水煎服。
    7月27日二诊:上药一剂,全身微微汗出,汗后周身轻舒,又剂,畅汗,下肢痛减,足敢履地,尽剂,腰腿疼痛明显减轻,依杖自行来诊。口和,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上方去麻黄、附子,加川断狗脊、川木瓜各15g,继服5剂。3月后追访,药尽病除,一直未犯。
    [按语]本案下肢沉困疼痛,活动后加剧,说明气虚。气虚则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滞,经脉不利,故病是证。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营,扶正祛邪;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通经络,发汗逐寒;加川芎、牛膝、红花、鸡血藤等活血通经;加秦艽、威灵仙、豨莶草等除风活络。全方扶正祛邪,偏于温通,对坐骨神经痛之属寒性者,疗效颇佳,需要指出的是,发汗当适可而止,以免伤营损正,不利病情恢复。(乔振钢.乔保钧医案.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9~200)
   
2.章真如医案——阴虚热痹   
    黄某某,男,57岁,干部。1990年12月7日入院,住院号180。
    腰腿痛3月余。3月前因出差长途乘车,过度劳累,渐感腰痛不适,遂到某医院住院,给予消炎痛、布洛芬等对症治疗,腰痛不减。经CT检查发现“腰椎肥大,第二、三腰椎间盘向左脱出”。采用牵引治疗1周,腰痛反而加剧,并引起右下肢后侧放射疼痛,该院考虑腰椎病引起神经根炎及坐骨神经痛,改用强的松龙封闭。初起腰腿痛减轻,5天后因起床不慎,腰腿痛反复如故,又用针灸、神灯、超短波、敷药、口服药酒等治疗半月余亦罔效。故请骨科会诊,考虑做椎间盘脱出手术,患者恐手术更痛苦和可能引起后遗症,经挚友介绍邀余诊治。检查:腰胀酸痛,动则痛如刀绞,不能行走,卧倒亦困难,坐以达旦,彻夜难寐,苦不堪言,口干口苦,脉弦紧,舌质黯红,舌苔白腻。嘱患者忍痛卧位体检,触腰肌紧张,右侧稍隆起,皮肤有针灸、火罐痕迹,疼痛拒按,触痛明显,右拉塞格征阳性,其余理化检查均正常。
    [辨证] 风湿化热伤阴。
    [治法] 养阴清热,甘寒通络。
    [方药]生石膏60g,麦冬15g,知母15g,白芍15g,甘草8g,丹皮10g,乳香10g,没药10g,细辛3g,怀牛膝15g,杜仲15g,海桐皮15g,桑枝30g,生地15g,每日1剂煎服。
    12月12日二诊:服药4剂,腰痛渐缓,能上床左侧卧位,但不能翻身,睡不安寐,口干不欲饮,晨起稍可床边活动,舌脉同前,仍宗前法。
    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10g,白芍10g,忍冬藤15g,桑枝30g,石斛10g,牛膝10g,狗脊10g,杜仲10g,川断10g,海桐皮10g,乳香10g,没药10g,苡仁40g,夜交藤10g,每日1剂。
    12月20日三诊:服上药8剂,腰痛大减,晨起能独自行走,由他人搀扶上下楼梯锻炼半小时,夜卧转侧自如,唯午后腰痛隐隐,右下肢酸胀不适。脉弦,舌红,苔薄白。细析脉证,湿邪渐除,阴虚尚存,拟养阴清热,祛风通络法。
    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石斛15g,杜仲15g,川断15g,桑寄生15g,牛膝15g,秦艽10g,灵仙10g,细辛3g,独活30g,当归15g,忍冬藤15g,每日1剂。
    12月29日四诊:服药7剂,诸症悉除,步履如常,宿疾得已。嘱患者避风寒,忌辛辣,勿负重,适当锻炼,再予清滋达络之品,调理善后,于1991年1月20日出院,随访至今,健康无恙。
    [按语]痹证系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阻滞经络,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楚等病证。大凡历代医家多以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辨治,庶不知久治不愈者,有阴虚热痹之类。吾以为风湿之邪,侵犯经络,久则化热,热盛液耗,筋络失养,或过用辛散温燥药物,津液耗损,痹痛益甚。故阴虚者,乃肝肾之虚,经络失养也。本案患者形体肥胖,喜食膏粱厚味,嗜好饮酒,久酿湿热,又逢长途劳累,感受外邪,内外相兼,而病痹证。综观前医采用激素、药酒等温经通络为治,俾虚火内盛,灼伤阴液,湿热内阻气血不运,经络失养。有鉴于此,笔者救弊补偏,首以甘寒通络,重用生石膏为君,直折其内盛之火,辅以生地、知母、丹皮、白芍、麦冬等养阴清热,佐以细辛、桑枝、海桐皮等祛风通络,乳香、没药行瘀止痛,使以牛膝、杜仲补肾固腰。诸药合用共有清热养阴,祛风通络,行瘀止痛之功,药后诸症减轻,后以滋营养液法,重用独活祛风止痛,此扶正祛邪之意。(隋殿军.当代中医名医医案医话选.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82)
   
3.林沛湘医案——寒凝血脉   
    曹某某,女,31岁。
    1990年1月13日初诊:右腿疼痛2年余,加重2个月,疼痛自右臀部起,沿右腿外侧及后侧向下放射。症状常年不断,时重时轻,冬季为甚。近2个月来疼痛较明显。西医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曾用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诊得舌质淡,舌苔白,脉虚。
    [辨证]寒凝血脉,足太阳经痹阻。
    [治法]通经行痹。
    [方药] 通经行痹汤加味: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姜7g,大枣15g,威灵仙10g,独活8g,徐长卿20g,牛膝10g,苏木15g,制乌头10g(先煎),全蝎7g。
    上方连服5剂,右腿疼痛明显减轻。去乌头再进10剂,症状基本缓解。后用独活寄生汤化裁,调理近1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382)

4.张琪医案——湿热浸yin 
    冷某某,男,28岁。
    感受寒湿2年余,左臀连下肢如一条线牵拉作痛,酸软乏力,沉重难以,拘急不能伸,步履艰难,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经治无效。刻诊:溲黄如茶,舌苔白厚腻,脉沉缓。
    [辨证]此病乃初罹于寒湿之邪,日久化热,湿热蕴结,伤于筋络。湿性重浊,故沉重难支,湿热伤筋,则筋拘急难伸。
    [治法] 清热利湿,疏筋活络。
    [方药]穿山龙、地龙、薏苡仁、怀牛膝各50g,白芍40g,萆薢、茯苓各20g,苍术黄柏、知母各15g,甘草10g,老贯筋50g,水煎服。共经四诊,服药26剂,患肢已恢复如常,嘱停药观察,随访痊愈。(李国平,刘香云.张琪治疗痹证10方.中医杂志,1992,33(10):18~20)
   
5.施今墨医案——阳虚寒凝  
    张某某,男,32岁。
    去年一月间曾患腰痛,连及右腿酸楚,不能直立,夜间痛甚不能安眠。曾住协和医院40余日,近月余,斯症再发,已服西药及注射药针,并经针灸治疗,未见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
    [辩证]风寒之邪,入侵络道,阳气不充,寒凝致痛。
    [治法]强腰肾,温命门,以逐寒邪。
    [方药]杭白芍12g,金狗脊15g,宣木瓜10g,川桂枝6g,大熟地10g,茯苓、茯神各10g,川附片10g,春砂仁3g,乌蛇肉24g,北细辛3g,油松节30g,川杜仲10g,沙蒺藜10g,功劳叶15g,川续断10g,刺蒺藜10g,酒川芎4.5g,炙甘草10g,虎骨胶6g(另烊兑服)。
    二诊:服2剂无变化,药力未及也,拟前方加重药力。
    杭白芍6g,川桂枝6g,大熟地10g,茯苓、神各10g,川附片10g,破故纸10g,巴戟天10g,川杜仲10g,春砂仁3g,乌蛇肉24g,北细辛3g,川续断10g,左秦艽6g,白薏仁18g,炙草节10g,虎骨胶6g(另烊兑服)。
    三诊:前方服3剂,已生效力,疼痛减轻,腰脚有力。
    前方加黄芪24g,追地风10g,千年健10g,威灵仙10g,去茯苓、茯神、薏仁。
    四诊:药服3剂,更见好转,基本已不疼痛,行动便利,拟用丸方巩固。
    以三诊处方3付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早、晚、午各服1丸。(祝湛予,翟济生,施如瑜,等.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4~105)
  
6.杨兆钢医案——瘀血阻脉   
    李某某,女,48岁,商店职工。患者右下肢自觉沿大腿后面向下放射疼痛难忍,不能行走,一周来痛苦不堪,咳嗽用力时痛势更剧,夜间难以入眠。检查:神清,痛楚面容,被家属背上诊床,呻吟,哭泣。腰、腰骶之间椎旁压痛明显,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踝反射减弱,膝反射正常。臀点、腓点、腘点、踝点压痛明显,Lasegue征阳性。舌质暗红,脉沉涩。X光检查:腰椎增生,非典型椎间盘突出。
    [辨证]由于椎间盘损伤,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腰椎病变处压病拒按。脉络阻塞,筋脉失养,故患肢痛势难忍,走路困难,动则加剧,脉涩舌暗乃瘀血不畅之象。
    [治法]通经化瘀,舒筋止痛。
    [芒针取穴]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飞扬、阳陵泉、昆仑、血海、外承扶、外殷门。
    [操作] 患者侧卧,两腿屈曲位。先针大肠俞、斜向棘突、则有触电样感应,放射至足跟然后针环跳穴,外承扶(承扶旁2寸),外殷门(殷门旁2寸),三穴直刺2~3寸,令麻样感应放射至足跟,飞扬直刺2.5寸,触电样感应至足跟以下,小腿抽动;血海直刺3寸,捻转泻法。每日针一次,2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患者疼痛显减,已能被人搀扶走路,又依前法针一疗程疼痛大减,自己能缓缓行走,三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检查腰髓旁压痛点基本消失,臀点、腘点、腓点、踝点压痛基本消失,Laseguee征>80°,临床治愈。(杨兆钢.脑系疾病的芒针疗法.针灸临床杂志,1997,13(7):17)
2005-6-8 14:12 weiweihh
1.尚兴彦医案——风邪入中 
    李某某,男,51岁。1974年秋初诊。
    右侧面部阵发性闪电样刀割似剧痛,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维生素B、654-2肌注,口服苯妥英钠及止痛镇静药等无效,曾转西安市某医院神经科作无水酒精注射,稍有好转,1年后复发;再去北京某医院手术治疗,1年后又复发。由于患者对手术恐惧,拒绝再次手术,即用中药汤剂湿敷2天痛减,后改用白乌膏外贴,1年余未复发。
    [辨证]风邪入中。
    [治法]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生川乌、生草乌、白芷、黄丹、香油。
    方中生川乌、生草乌通血脉,搜风止痛;白芷行气散血,祛风止痛;黄丹又叫铅丹,有清热拔毒作用,是制作膏药中重要成分,在高热油脂中对油脂之聚合起催化作用;香油甘微寒,缓解痉痛,是铅丹膏的主要溶剂与赋型剂,为调制膏药的重要材料。将上药用香油浸泡24小时,然后文火煎药,炸焦去渣,在油中徐徐加入黄丹成膏状,再将药倒入冷水浸24小时(去火毒)备用。亦可将上药煎成汤剂加水200ml,煎至60~80ml盛瓶中备用。
    用法:发作频繁、痛剧烈者,将中药汤剂用纱布折叠数层湿敷患处,一般1~2天疼痛可减轻。继将膏剂少许加热摊在纱布块上(依疼痛部位剪成圆形或长条)贴在患处,每5日换药1次。方中生川乌、生草乌、白芷镇痉、止痛和麻醉作用通过香油的渗透对末梢神经麻醉而起到止痛效果。个别人若遗留蚁走感,可在膏中加入麝香。另外由于膏药熬制需要一定的技术,火候难以掌握,老嫩不易控制,故可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入清凉油内外涂,以代替膏药外贴,也可获得满意效果。(尚兴言,周青勃.白乌膏外贴治疗三叉神经痛.新中医,1980,(2):36)

2.管正斋针灸医案——风寒入络,经脉痹阻 
    张某,男,58岁,干部。1993年12月16日初诊。
    反复右侧面痛12年,加剧一月。患者于1981年冬季无明显诱因出现有颌部阵发性隐痛,常因洗脸时擦洗面部引起疼痛发作。其后逐年加重,多在秋冬季节发作。1993年11月中旬右侧面痛加重,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每隔15分钟左右疼痛一次。服用卡马西平、颅痛定等药物无效。脉浮紧,舌黯淡,苔白。
    [辨证] 风寒入络,经脉痹阻。
    [治法]疏风散寒,活血止痛。
    治疗经过:取下关、太阳、颊车面穴齐刺法,配取止痛穴、牙痛穴,电针连续波,频率80次/分,留针30分钟。针治后,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隔1~2日电针治疗一次,治疗25次后,而痛完全消失。随访3年,疼痛未复发。
    [按语]《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管老依据齐刺法原则,运用面穴齐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下关穴直刺,进针深度1~1.2寸;太阳透下关穴,向下斜刺或平刺,进针深度1.2~1.5寸;颊车透下关,向上平刺1.2~1.5寸,针刺得气后,太阳、颊车加用电针。本法往往穴少而效宏。(管遵惠.管正斋老中医刺法经验介绍.针灸临床杂志,1997,13(6):9~11)
   
3.于鹄忱医案——邪犯少阳   
    单某,女,39岁,农民。1986年12月22日初诊。
    5年前患右侧三叉神经痛,间断发作,经多次治疗未果。症见右面颊阵发性抽搐痉挛,表情痛苦,苔薄白,脉弦,属小肠、少阳经肌表之发作性疼痛。
    [辨证]邪犯少阳。
    [治法]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祛风舒筋。
    [方药] 芍药、甘草、川芎、牛膝、僵蚕、柴胡等。
    8剂后疼痛止,痉挛除,2年后获悉未复发。
    [按语]于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善于治疗内、妇、杂病,对三叉神经痛,主要从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祛风舒筋入手,选以芍药、甘草、川芎、牛膝、僵蚕,更以柴胡疏少阳之经气,可谓切中病机,故能药到病除。对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疗效亦佳。(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3~54)
  
4.夏度衡医案——肝风上扰   
    例1 彭某某,女,51岁。1978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从1978年6月开始不明原因的左侧牙床及颜面部间发性疼痛,以后疼痛逐渐加剧,发作次数逐渐增多,每次发作时间为数秒或数十秒,咀嚼不慎或微风拂面时均可诱发,食炒虾后尤为明显。痛如锥钻、电击,伴同侧面肌抽搐。每发作剧痛时,其痛楚不可名状,严重影响睡眠与饮食,烦躁。有时感左上后牙松动不适、牙龈肿痛,口臭。自诉曾几次对生活失去信心。曾多方求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左)”、“慢性牙龈炎”。经针灸,服用中
药(祛风活血、清热解毒),西药(镇痛、抗菌),并自购大量参须、麦冬泡水当茶饮,均无效果而就诊于余。见其用手捂于左面颊,表情痛苦,左上第二磨牙松动,附近牙龈稍红肿、轻触痛,龈缘可见少量黄白色脓液,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而弦。
    [辨证]肝风上扰,兼阳明胃热。
    [治法] 柔肝熄风和络,佐以清胃排脓。
    [方药]四味芍药汤加味:白芍30g,生牡蛎30g(布包),丹参15g,甘草15g,葛根15g,生黄芪15g,4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以上诸症均明显好转,精神大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续服5剂。
    三诊:颜面及牙床疼痛已除,面肌抽搐已止,曾特地试食炒虾也未见复发,牙龈红肿明显减轻,龈缘未见脓液。另数年来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瓜蒌15g,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8年,一直未复发,左上第二磨牙也不见松动,痼疾霍除。
    例2 谭某某,男,55岁。退休工人。1980年4月13日初诊。
    患者右侧面颊部阵发性剧痛反复发作9年余,曾先后到衡阳、长沙等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三叉神经痛(Ⅰ、Ⅱ支)”,给予中药(药物不详)、西药(苯妥英钠、安定、卡巴咪嗪等)、理疗、酒精封闭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因病提前退休。1980年4月以来,疼痛加剧,痛如刀割、电击,伴同侧面肌抽搐,日作数十次而再度来长沙医治,某附属医院建议作三叉神经撕脱术,患者因畏惧手术而来我院就诊。来时患者症见:表情痛苦,右嘴角旁有一明显的“扳击点”,无感觉与运动障碍,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肝风上扰。
    [治法] 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方药]四味芍药汤:白芍30g,生牡蛎30g(布包),丹参30g,甘草15g。
    服药2剂后,顿觉疼痛缓和,痛次减少;进10剂后疼痛显著缓解,精神大振。要求带药回家续服,给以原方10剂再进。
    1980年7月27日,患者来信,告前后共服本方25剂,服药后疼痛完全消失,数月来未见病情复发。(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1~53)
   
5.张炳厚医案——肝阴不足,肝风上扰
    杨某某,男,50岁。
    右侧颜面、鼻旁区跳痛、灼痛、刺痛五年。痛甚连及右齿、右侧前额、眉棱骨,因痛苦不堪而纳呆少言。平日痰多色黄而粘,大便干燥。曾用激光、局部封闭及口服止痛剂治疗,疗效不显,来诊时面色红赤,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肝阴不足,肝风上扰,流窜阳明。
    [方药]遂用滋生青阳汤加减:白芍40g,钩藤20g,生石决20g,炙甘草20g,生地15g,麦冬15g,生石膏15g,丹皮15g,白僵蚕10g,白芷10g,葛根10g,全蝎5g,蜈蚣2条,白花蛇一条。水煎,日一剂,分温两服。
    进药14剂后,患者喜而告之:疼痛大减,且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效不更方,上方加白附子10g,继服14剂后,疼痛消失,状若常人。又予十剂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语]滋生青阳汤出自清代医师费伯雄所著《医醇賸义》,本方原为主治中风头目眩晕,肢节摇颤,如登云雾,如坐舟中之症。三叉神经痛的病机以肝肾阴虚、肝风上扰最为多见。遂取该方滋阴潜阳、养血柔肝、熄风通络之性。方中白芍、当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石决明、天麻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生地、麦冬、丹皮、石斛清热谅血,养阴生津。全方旨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临证中重用白芍、当归,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之意。中医理论认为:通者不痛,痛则不通。故疼痛之证应以通为治;阳明热结者,通腑泻热为通;心脉瘀阻者,活血祛瘀为通。三叉神经痛乃肝风上扰,故育阴柔肝,熄风通络亦是通法,同样取得止痛效果。方中重用白僵蚕、全蝎、蜈蚣、乌梢蛇、白花蛇等大量虫蛇药,取其入肝经及善走之性,透骨搜风,熄风通络止痛。疼痛剧烈不止时,是否用虫蛇药如白花蛇能使疗效增加,效果判然。张教授用方特别重视引经药,尤其在治疗撕裂般疼痛时
选用全蝎、蜈蚣、白花蛇之类,走肝入络,即含引经之意。此外,方中每每选用葛根,系因三叉神经痛病变脏腑虽然在肝,但常常累及阳明之络,而葛根入阳明经,走颈面,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使疗效增强。(高力珊.滋生青阳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65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6,15(4):38)
   
6.刘级三医案——肾精亏耗,肾阴不足  
    于某某,男性,56岁。
    左侧牙及下颌骨痛,已4年余,多次发作,开始患痛时,服镇痛药尚可缓解,近1个月再次复发,日甚一日,剧痛不已,每因动舌,疼痛加剧,甚则头顶墙壁,吃饭时必先服镇痛药,方能吞咽。经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下颌支),迭治罔效。更两膝软弱。又经某名中医诊治,服药30余剂,以蜈蚣、天麻等药物为主,服后仍无明显好转。特请刘老诊治。诊见:体质消瘦,面色灰暗,舌苔略薄白,脉弦细。
    [辨证]肾精亏耗,肾阴不足。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熟地黄50g,苁蓉20g,白术15g,牛膝15g,党参15g,熟附子15g,麦冬20g,白芍20g,枸杞子30g,五味子15g。
    [按语]肾主骨生髓,肾阴亏耗,肾精不充,骨髓失养而作痛,不可因剧痛而以风论治,以免辛燥走窜更伤肾阴,虚火上炎。(隋殿军,王富春,景宽.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华.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58)
2005-6-8 14:14 weiweihh
1.王永炎医案——痰热风动;肝肾不足,血瘀风动 
    例1.赵某某,男,59岁。
    3年前发现双手震颤,而后逐年加重。入院后查双手震颤属静止型,幅度中等,写字可见明显的震颤线条,影响工作、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双手震颤始动时间2.5S。兼有头晕眠差,心胸闷痛,汗多。舌质黯有瘀点,舌苔根部黄腻,脉细弦滑。
    [辨证]以气阴不足而气虚生痰,阴虚生热,痰热内盛以致内风动越,证属痰热风动。
    [治法]清热化痰,养血活血。
    [方药]全瓜蒌30g,胆南星10g,竹沥30g,钩藤15g,天麻10g,珍珠母30g(先煎),丹参15g,赤芍10g。另选用羊角粉1.5g,随汤药分两次冲服。
    经治疗半月,出院时震颤幅度变小,程度变轻,可以自控,写字前后对照明显好转,生活可以自理,始动时间缩短为1.6s,拐弯时间缩短为1.8s。治疗前后两次脑电图对比,治疗前α波指数为28%,而治疗后α波指数为52%,前后对照α波指数有明显的提高。本例疗效判为临床痊愈。出院后门诊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语]病人年逾五旬,气阴自半,气不足则运化差、痰湿聚;阴不足则生内热、肝风煽。因而痰热内盛,内风动越,双手震颤。风痰热上扰心神,填塞清旷之区,故见头晕眠差,心胸闷痛,汗多,舌黯。本病在本为气阴不足,在标为痰热生风,治以标本兼顾。羚羊角清肝熄风,全瓜蒌、胆南星清化痰热,钧藤、天麻平肝熄风,丹参、赤芍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清化痰热,养血活血之功。
    例2.许某,男,51岁。
    1968年起发现右上肢震颤,渐进发展为四肢震颤。入院时查四肢震颤幅度大,程度重,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书写困难,始动时间为3.3S,拐弯时间3S,兼有头晕、腰酸。舌黯,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肝肾不足,血瘀风动。
    [治法]培补肝肾,活血熄风。
    [方药]何首乌15g,生地15g,玄参10g,钩藤15g,刺蒺藜10g,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5g,赤芍10g,杜仲10g,珍珠粉0.3g(分冲)。
    经服药10天出院震颤幅度明显减轻,右手为中等度,左手为轻度,肌张力增高程度也减轻,始动时间为1.25s,拐弯时间为2.2s,写字情况较前好转,生活基本自理。治疗前后肌电图和脑电图对比:治疗前的肌电图可见明显的群数电位,治疗后群数电位明显减少。治疗前的脑电图α波指数为20%,治疗后α波指数为46%,前后对照α波指数明显提高。判为疗效显著进步而出院。
    [按语]患者年逾五旬,正气亏损,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痿软;肾为作强之官,主司伎巧,肾亏伎巧不能,作强失司,故见肢体不自主震颤,且伴有头晕、腰酸、舌黯等证。治用培补肝肾,活血熄风之法。选用何首乌、生地、玄参、刺蒺藜等平肝熄风、培补肝肾,丹参、赤芍活血熄风,共奏功效。(王永炎.中医药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35例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6,27(8):22~24)
   
2.刘渡舟医案——痰火阻络,阳气化风   
    陈某某,男,75岁。
    1995年10月18日出诊。1994年1月发病,全身震颤,不能自主,某医院诊断为“震颤麻痹”。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等药,症状未见好转,特请刘老诊治。证见全身颤抖,尤以上肢为重,手指节律性震颤,状如“搓丸样”,肌肉强直,面部表情呆板,双目直视,口角流涎,步履艰难,伴头痛,口干渴,大便秘结,一周一次,小便色如浓茶,口噤啮齿,言语謇涩。舌红,苔黄腻而燥,脉来滑大。
    [辨证]证属三焦火盛动风,煎灼津液成痰,痰火阻塞经络则阳气化风而生掉动。
    [治法]宜清热泻火,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羚羊钩藤汤加减:黄连10g,黄芩10g,竹茹20g,黄柏10g,栀子10g,钩藤15g,天竺黄12g,龙胆草10g,菊花10g,桑叶10g,菖蒲10g,佩兰10g,半夏12g,羚羊角粉1.8g(分冲)。
    服药14剂后,两手震颤减轻,行走较有力,口渴止,小便色淡,大便秘结,头痛眩晕,言謇不利,多痰少寐,舌苔白腻挟黄,脉滑数。针对上述脉证的反映。上方加大黄4g,并加服局方至宝丹3丸,每晚睡前服1丸。
    服药月余,头晕少寐多痰大为减轻,语言明显好转(能简单陈述病情),但仍腹满便秘,啮齿,小便短赤,四肢及口唇颤抖。舌红苔黄而干,脉来滑数。治用通腑泻热,凉肝熄风之法,调胃承气汤羚角钩藤汤加减。
    大黄4g,炙甘草6g,钩藤20g,芒硝4g(后下),白芍20g,木瓜10g,麦冬30g,羚羊角粉1.8g(分冲)。
    上方服7剂,大便通畅,粪便如串珠状。腹满顿除,啮齿大减,小便通利,四肢有轻度颤抖。效不更方,仍用黄连解毒汤与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3个月,肢体震颤消除,能自己行走,手指屈伸自如,握拳有力,言语流畅,面部表情自然,二便正常。唯偶有头晕,啮齿,继以芩连温胆汤加减进退而愈。(陈明,刘燕华,李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86~88)

3.赵绍琴医案——血虚肝热 
    张某,女,49岁。
    1989年12月6日初诊。患者一身颤动已经2年多,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曾服用中药、西药疗效不显。刻诊时,患者精神呆滞,少言音低,震颤以上肢以及头面部尤甚,伴有心烦梦多,纳食不香,舌红苦白,脉濡数且滑。
    [辨证]证属血虚肝热,络脉失和。
    [治法]拟清泻肝热,养血和络。
    [方药]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木瓜10g,钩藤10g,赤白芍各10g,桑枝10g,丝瓜络10g。
    服药14剂,颤动已减,余症见轻,舌红苔白,脉濡软、沉取细弦,用疏调气机,养血育阴的方法。药用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钩藤10g,川楝子10g,旱连草10g,女贞子10g,阿胶10g(烊化)。服药7剂,精神好转,颤动已止,二便正常,用养血育阴、疏调气机的方法。药用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僵蚕10g,片姜黄6g,香附10g,木香6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牡蛎30g。再服7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案以震颤为主,曾用不少中药,多以平肝潜阳、安神镇惊、祛风活络为主,西医曾用过左旋多巴等药,疗效均不明显。赵师从脉、舌、症等综合分析,认为是血虚肝热络脉失和之证。因此先以清泻肝经之热,佐以养血和络的方法,服药2周,颤动大减。又以养血育阴,佐以清热之法,服药1周,病症解除。(彭建中,杨连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51~152)
2005-6-8 14:14 weiweihh
帕金森病

4.章真如医案——气虚血瘀   
    左某,男,58岁。
    患者1989年7月出现头晕,颈项及双手震颤,表情呆板,四肢动作笨拙,行走呈慌张步态,睡眠不安,时作干咳。曾在某医院住院诊治,确诊为帕金森病,予安坦、金刚烷胺治疗,疗效不显。1991年来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检:体温36.9℃,脉搏为78次/分,血压16/14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少华,表情呆板,颈项活动欠利,双手震颤,以左手为甚,步履不稳,上下肢协同动作少,饮食尚可,口不干,大便尚正常,小便余沥不禁,脉沉细,舌黯红,苔薄白。
    [辨证]患者长期从事脑力工作,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气血失养,致血虚生风,肝风内动,故四肢活动欠利,颤抖为甚。
    [治法]益气化瘀,镇潜安神。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地龙、赤芍、钩藤、僵蚕、全虫各10g,黄芪20g,仁6g,川芎、红花各8g,生龙牡、珍珠母各30g。
    连服半个月,下肢感沉重而乏力,左手震颤明显。前方去龙牡,加广木香、砂仁、半夏。服用2个月,病人病情大减,但感头晕心悸偶作,汗出有饥饿感,晨起有震颤,夜寐欠安,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再用益气养血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15g,桂枝、炙甘草各8g,白芍、当归、僵蚕、山萸肉、内金、木香各10g,红枣5g,砂仁6g,生龙牡30g。治疗3个月,患者可以上半班,但有时出现紧张感,双手轻微震颤,饮食尚可,二便调和。脉弦细,舌质黯淡,苔薄白。又拟镇肝熄风法,药用:甲30g,怀牛膝、麦冬、天麻各10g,茵陈、玄参、夜交藤各15g,代赭石、麦芽各20g,甘草8g,黄连6g。调理数月,病情稳定后出院。届时患者表情基本恢复正常,震颤明显减轻,生活能自理。(姚英英.章真如治疗震颤麻痹验案.湖北中医杂志,1998,20(6):43)
   
5.周仲瑛医案——肝肾亏虚,风痰阻络   
    张某,男,73岁。
    初诊:1991年6月15日。主诉:右手震颤2年余,伴反应迟钝半年。患者来诊时右手不停震掉,如搓丸数票。平时不能持筷拿物,经常打碎碗碟,行走不稳,起步维艰,两年来逐渐加重。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近事过目即忘。腰酸足麻,小便淋沥,夜尿增多,面色黯红而枯槁。舌质黯红,苔薄黄,脉细滑。脑CT提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流图示“两侧供血不平衡,左侧血流速度下降,脑血管外周阻力增大”。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腰椎病多年。
    [辨证]此乃高年体虚,多病交织,肝肾亏虚为本,风痰阻络为标。
    [治法]当熄风潜阳,化痰祛瘀为主,兼顾培补肝脾肾。
    [方药]炙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牡蛎25g(先煎),炮山甲10g(先煎),炙水蛭5g,赤白芍各12g,炙僵蚕10g,广地龙10g,炙首乌12g,大生地12g,炙黄精12g,川石斛10g,怀牛膝12g。
    服药7剂,述精神较前振作,腰膝酸软略好转,遂续用原方连服2月。
    9月1日诊:右手震颤较往昔减轻,但仍难控制,病情不再进展,且有好转的趋势。原方去炮山甲,加枸杞子10g,加重培本之效。
    10月27日诊:服药4月来,精神良好,反应灵敏,舌色改善,面容稍丰泽,右手震颤明显减轻,有时可不抖,生活亦自理,只有下肢仍有时麻木,两便正常。苔薄舌淡红,脉细滑。原法有效,因风象大减,转以培补肝肾为主,方用:大生地15g,炙首乌15g,炙黄精10g,枸杞子10g,赤白芍各12g,潼刺蒺藜各10g,黄芪15g,炙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制南星10g,水蛭5g,川芎10g,丹参12g。又服2月,右手震颤基本消失,只有激动和紧张时仍抖。遂以本方稍事加减,予以巩固。连续服药近5年,震颤已完全不发,其他自觉症状也均消失,血压平稳,糖尿病等兼病也得到控制。(姜蓥.周仲瑛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中医杂志,1996,37(11):663)
   
6.蒲辅周医案——痰湿阻络   
    李某某,男,85岁。
    震颤,四肢失灵活,右重,形胖痰甚,颜面青黄微浮,饮食尚可,二便调和。壮年饮酒量多,六脉皆沉,是为六阴之脉,俗谓寒湿之本。舌质淡而不红,苔白滑而腻,也属痰湿证。
    [辨证] 饮酒过多,湿甚生痰,隧道凝塞,痹而不通,筋失濡养,以致震颤,手足运动失灵。
    [治法]温运中州,化痰柔筋。
    [方药]用导痰汤化裁。季秋之后,和苓桂术甘汤加减为丸。
    茯苓6g,半夏6g,化橘红4.5g,炙甘草3g,姜制南星4.5g,炒白芥子6g,明天麻6g,钩藤6g,远志3g,生姜3片。
    痰消筋柔,隧道通畅,营卫调和,震颤之患可能减轻。
    [按语]此人因壮年饮酒过多,湿甚生痰,痰湿阻滞,隧道凝滞,筋失濡养发为颤证,故治以化痰柔筋为主。因其年老,用药自当谨慎,故方中取味少量轻,以达去病而不伤正。(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33~234)
  
7.高辉远医案——阴虚风动,风痰上逆;气阴两虚   
    例1.宋某。男,67岁,干部。
    1988年12月16日诊。四肢震颤活动障碍半年。因手足颤抖不能自主,伴有僵直感,活动困难,语言迟钝,吞咽困难,在北京某医院诊为‘帕金森综合征”。曾与服用金刚烷胺、左旋多巴、安坦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求治于高师。症见:老年貌,慢性病容,表情呆滞,慌张步态,言语迟涩,口角流涎,吞咽困难,四肢不自主抖动,头晕头痛,周身乏力,健忘多梦,下肢浮肿,二便尚可,舌质黯红,苔薄白中厚,脉象细弦。
    [辨证]阴虚风动,风痰上逆,筋脉失荣。
    [治法]滋阴柔肝,健脾祛痰,熄风止痉。
    [方药]玉竹10g,天冬10g,白芍10g,葛根10g,山药10g,丹参10g,天麻10g,法夏10g,白术10g,木瓜15g,龙骨15g,牡蛎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6剂后无不良反应,精神好转,头晕头痛减轻,睡眠稍有改善,但仍肢体颤抖,步履不稳,言语迟钝,下肢浮肿,舌脉同前。守原方加连皮茯苓15g,又进12剂后,震颤减轻,运动较前灵活。高师谓治此等顽疾,非一日之功。仍宗原方出入,前后共服中药108剂,四肢震颤基本消失,以能缓慢行走,双手握力正常,头脑清醒,精神状态改观,表情正常。生活也能自理。
    例2.席某,男,53岁,已婚,工程师。
    1989年夏天感到右肩周不适,右上肢背促受限,按“肩周炎”治疗。次年出现右手颤抖,北京某医院等地诊断为“震颤麻痹”,予服美多巴、金刚烷胺、安坦等治疗病情日益加重。去年7月渐至右下肢发沉,持重力差,舌颤,流口涎,但一直坚持工作,8月下旬突然发生尿潴留,在某医院行导尿两周,病势益重,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故由家属送来就诊。见全身颤抖,右侧肢体严重,双下肢中度浮肿,右上肢轻度浮肿,舌颤,语言低弱吟诗
样,表情僵硬,口涎甚多,二便不利,睡眠差,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证属心肝气阴两虚,虚风内动,病涉及脾肾。
    [治法]柔肝熄风,安心养神,佐以健脾益肾。
    [方药]玉竹10g,山药10g,炙甘草5g,小麦10g,大枣5枚,怀牛膝10g,木瓜8g,川断10g,生龙牡各10g,天麻10g,白芍10g。
    初投6剂,行走步伐更大更稳,食纳佳,吞咽顺利,但汗多乏力,大便先硬后溏,舌脉同前。上方加肉苁蓉10g。6剂药后,精神好转,肢体力量较前有增,步履更稳,能自行上下楼,双手震颤减轻,右手震颤已不明显,仍汗多,舌颤,纳佳,二便调。舌正,脉沉细。上方去淡豆鼓,加糯稻根10g,带药6剂出院。
    患者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治疗,仍依原方加减,如舌颤,手颤较明显加羌活,小腿发胀、发紧加豨莶草,口涎多加白术,小便失禁加益智仁诃子,下肢浮肿加连皮茯苓。坚持用药至90年5月初,患者生活基本自理,能自行翻身起床(已一年余均需家属帮助),表情正常,手颤,舌颤均消失,唯口涎较多,情绪激动时右手微颤,目前仍在巩固治疗中。(王发渭,于有山,薛长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83~86)

[ Last edited by weiweihh on 2005-6-8 at 02:18 PM ]
2005-6-8 14:30 weiweihh
风 温 医 案

案一: 患者,男,16岁,1988年2月24日初诊。
  日前体育课后,汗出当风,晨起恶寒发热,(体温38.5℃),头痛,口渴,咽痒咳嗽,舌苔薄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证属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选银翘散加味: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6克,桔梗6克,芥穗10克,豆豉10克,牛蒡子10克;芦根20克,甘草6克,杏仁10克,服两剂,恶寒已除,体温趋于正常(体温37.2℃左右),惟感口渴,咳嗽,首方加入花粉,生津止渴,再服两剂,诸证全除。
  按;根据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论,温邪上受,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合皮毛与卫气相通,由此,本案系属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遵《素问·至真要大论》:"风yin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及吴鞠通《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训,方取银花,连翘,竹叶,清热宣透。芥穗,豆鼓,薄荷,解表发汗,祛邪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杏仁,宣利肺气以止咳。芦根,花粉,清热生津。诸药相伍,意在"透表",邪祛康复。

  案二:王××,男,8岁;1989年4月21日初诊。
  发热咳嗽1周,开始怕冷、发热、鼻塞、头痛、咳嗽。在卫生所曾用感冒冲剂、止咳糖浆不效。又注射复方安基比林、卡那霉素等疗效不显著。刻下仍然发热、咳嗽、咳吐黄痰,鼻翼煽动。脉浮数,舌质红,苔薄白而干。咽峡充血、体温 39℃及湿性罗音。X光胸透:两中下肺野见小片状密淡阴影,提示:肺炎。血白分检验;白细胞18000,中性88,淋巴12。证属外感风热,肺卫失宣,邪郁化热上壅于肺。治宜疏表泄热,清肃肺金。药用: 麻黄5克,杏仁10克,石膏35克,甘草10克,薄荷6克。水煎两次,分4次服。 第二天复诊,热退喘平,仍有咳嗽,按原方去薄荷,麻黄减至2克,石膏20克,加黄芩、大贝母备10克,继服2剂病愈。
  [按]本例用薄荷疏风,助麻杏石甘增强从表宣泄郁热功能。热退后去薄荷、减麻黄防止疏泄太过,继加黄芩、大贝母以增强清热化痰止咳的疗效。
              《摘自:麻杏石甘汤在热证中的应用 江苏中医1992年第2期》

  案三:郑某,女,3岁,1959年2月2日入院,住院号20187。
  发热7天,出疹3天,喘2天。 检查:神志不清,躁扰不宁,喘促鼻煽,痰多,皮疹消失,面色紫暗,唇红,口干少津。体温38.5℃,心率150次/分,未闻杂音,两肺布满湿性罗音。舌质红,少苔,脉象疾数。 辨证:疹毒内陷攻心、攻肺,热入气营。 治则:定喘化痰、清气凉营。 处方:生石膏18克、肥知母9克、麦冬9克、天花粉9克、连翘9克、大生地9克、条黄芩9克、鲜茅根30克、炙麻黄1.5克、粉甘草3克、杏仁泥4.7克、淡竹叶4.7克,水煎100毫升,频服。另包广角粉1克,羚羊角粉1克(冲服)。
  2月3日复诊,体温逐渐下降,神志仍不清,喘促大减,未闻痰鸣,脉象弦滑,仍用原方,其中广角粉、羚羊角粉改为各0.8克(冲服)。
  2月4日复诊,体温接近正常,神志已清,嗜睡,呼吸略促,两肺罗音基本消失,脉象转缓。 处方:肥知母9克、麦冬9克、润元参9克、天花粉9克、鲜生地9克、条黄芩9克、生石膏18克、鲜茅根3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2月6日,体温正常,神清,呼吸平,食欲已振,心肺未闻异常,脉缓,痊愈出院。
                              (《何世英儿科医案》)

  案四:患儿,赵某,男,3岁。
  1980年12月主因高热,住入某院,通过化验、胸透、摄片,结合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肺炎,先后用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强的松、中药清热解毒和输液等疗法,罔效;尔又疑为肺结核,用链霉素、雷米封等抗痨药治疗40余日不奏效。无耐,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出院时体温波动在38.5~40℃。1981年2月,邀诊,当时患儿精神萎糜不振,言语低微,两颧发红,体温39.4℃,发热以夜间为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纳食差,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苔少,脉数,二便尚可。予益胃汤原方加白术一味,嘱取三剂,每日一剂二服,早晚各一次,当晚患儿即服一次,次日热退,三剂尽服,诸症痊愈。随访再无复发。
  体会:该患儿系气阴两虚之发热,因小儿为稚阴椎阳之体,抵抗力差,无论外感、内伤致病,均要伤及正气,所以长期发饶不退,以致津液耗损,所谓"阴虚生热"是也。虽经治疗,但多以清热解毒之剂为重,药不对症,反伤脾胃。余之所以用益胃汤加白术,意在益胃汤原方养其胃阴,白术健脾益气,气阴两复,中焦得运,正气旺盛,邪热必退,诸症方能痊愈。

  案五:张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三天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 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治疗: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茵素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乃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处方: 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共进两剂。 药后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疾,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 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批把叶6g,再用1剂。 微汗续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两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g,莱菔子3g,麦芽6g。 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处方: 冬瓜仁12g、杏仁6g、杏仁12g、苇根15g、炒枳实4.5g、莱菔子4.5g、麦芽6g、焦山楂6g、建曲6g。 服2剂而诸症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                    (《蒲辅周医案》)

  案六:徐孩,发热六天,汗泄不畅,咳喘气急,喉中有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筋纹色紫,已达气关。前医迭进羚羊、石斛、钩藤等,病情加重。良由无形之风温与有形之痰热,互阻肺胃,肃降之令不行,阳明之热内炽,大阴之湿不解,有似痉厥,实非痉厥,即马脾风之重证,徒治厥阴无益也。当此危急之时,非大将不能去大敌,拟麻杏石甘汤加减,冀挽回于什一。处方: 麻黄一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石膏三钱、象贝三钱、天竺黄二钱、郁金一钱、鲜竹叶三十张、竹沥五钱、活芦根一两(去节)
  二诊:昨投麻杏石甘汤加减,发热较轻,咬牙爵齿抽搐均定,佳兆也。惟咳嗽气逆,喉中尚有痰声,脉滑数,筋纹缩退,口干欲饮,小溲短赤,风温痰热交阻肺胃,一时未易清澈,仍击鼓再进。 麻黄一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石膏三钱、象贝三钱、广郁金一钱、天竺黄二钱、马兜铃钱半、冬瓜子三钱、淡竹沥五钱、活芦根二两(去节)
  三诊,两进麻杏石甘汤以来,身热减,气急平,嚼齿抽搐亦平,唯咳嗽痰多,口干欲饮,小溲短赤,大便微溏色黄,风温已得外解,痰热亦有下行之势,脉仍滑数,余焰留恋,然质小体稚,毋使过之,今宜制其小剂。 净蝉衣八分、川象贝钱半、金银花三钱、冬桑叶三钱、通草八分、杏仁三钱、炙远志五分、连翘钱半、冬瓜子三钱、天花粉三钱、兜铃钱半、活芦根一两(去节)、荸荠汁一酒杯(冲)。                  (《丁甘仁医案》)

  案七:风温作咳,必伤肺胃之阴,以阴虚之质,咳嗽两月乃平,肺热熏灼无疑。脉象细而带数,舌色红而少苔,悉属阴伤见象,善后之法,当清养肺胃之阴,勿使余邪留恋,庶几复原。处方: 北沙参南沙参西洋参、麦冬、金石斛、小生地、川百合、上毛燕窝、紫蛤壳、橘红、白苏仁、川贝 二诊:前方清养肺胃,是因病后而设,人身五脏属阴,主藏精而下泄。阴虚之体,脏阴必亏。凡阴之亏,心肾居多,而见病则肺胃为甚。平时调摄,当补益心肾而滋水,可以生木清心,即可以保肺也。 人参、丹参、生熟地、天冬、白芍、山药、丹皮、泽泻、茯神、牡蛎、枣仁、莲子                       (《柳宝诒医案》)

  案八:姚,三十二岁,风温误认伤寒发表,致令神呆谵语……大便稀水不爽,现在脉浮,下行极而上也。先渴今不渴者,邪归血分也。 连翘二钱、银花三钱、玄参三钱、竹叶心一钱、丹皮二钱、犀角三钱、桑叶一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牛黄清心丸,三次服六丸。
  二诊,昨日清膻中法,今日神识稍清,但小便短数,大便稀水,议甘苦合化阴气法,其牛黄丸仍用。 大生地五钱、真川连一钱、生牡蛎一两、黄芩二钱、丹皮五钱、犀角一钱、麦冬五钱、人中黄一钱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明早再一帖。
  三诊,即于前方内去犀角,加生鳖甲、白芍各一两。
  四诊,大热已减,余焰尚存,小便仍下快。用甘苦台化阴气法。 细生地八钱、炒黄柏二钱、丹皮四钱、炒知母二钱、连心麦冬六钱、生甘草二钱、生白芍四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黄芩二钱,今晚一帖,明日二帖。
  五诊,温病已解,邪少虚多,用复脉法。 真大生地六钱、炒白芍六钱、连心麦冬六钱、炙甘草二钱、麻仁二钱、生牡蛎五钱、知母二钱、黄柏二钱、生阿胶三钱,三帖三日。
  六诊;热yin所遏,其阴必伤,议于前方内去黄柏、知母,加鳖甲、沙参,以杜病后起燥之路。 前方内去知母、黄柏,加生鳖甲六钱,沙参三钱。  (《吴鞠通医案》)
2005-6-8 14:36 weiweihh
风温犯肺,表闭神昏(腺病毒肺炎)(《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三天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109/L,

     中性0.86,淋巴0.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为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治疗:住院后,曾用青、链、红霉素等抗菌素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

     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乃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处方:
   
       桑叶3克,菊花6克,连翘4.5克,杏仁4.5克,桔梗1.5克,甘草1.5克,牛蒡子4.5克,薄荷3克,苇根15克,

     竹叶6克,葱白三寸。共进两剂。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

     剂。处方:

       苏叶3克,前胡3克,桔梗2.5克,桑皮3克,黄芩2.5克,天花粉6克,竹叶4.5克,橘红3克,枇杷叶6克。再

     服一剂。

       微汗续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两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

     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克,莱菔子3克,麦芽6克。

       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

     处方:

       冬瓜仁12克,杏仁克,苡仁12克,苇根15克,炒枳实4.5克,莱菔子4.5克,麦芽6克,焦山楂6克,建曲6

     克。服二剂而诸症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

       按:叶天士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以桑菊饮轻清辛凉之剂,宣肺以散上受之风,透卫以清在表之

     热。二剂即得微汗,再剂即身热已退。慎勿见其为腺病毒肺炎,初起即投以苦寒重剂。若早投苦寒,药过病所,

     失去轻清透达之机,则反伤正阳,易使轻者重,重者危。因思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实为

     经验之谈。
2005-6-10 12:39 weiweihh
蒲辅周医案

蒲辅周医案(一)
  痢疾(急性中毒性痢疾)
  陈XX,男,4岁半,住某医院,1963年8月 26日初次会诊。 九天前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四小时内即抽风二次,昏迷而急诊入院,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等措施,而四肢一阵阵发紧,翌日面色更灰暗,寒战高热更甚,曾突然呼吸暂停,见下颌运动,经人工降温十六小时,才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败血症样热型,上午寒战,肢凉发绀,午后高热42~43度,一直谵妄躁动,下痢脓血日十~二十余次,里急后重,化验:白细胞总数 600/立方毫米,中性细胞30%,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阳性,耐药试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尚能食半流质,腹胀不硬,不呕吐,无汗,四肢清冷,神志不清,呈半昏迷状态,膈部扇动,呼吸促,面色灰暗,小便黄,脉右沉濡,左弦大急,唇淡,舌质淡不红,苔薄白腻,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里结表郁,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病已八日,而午前寒战,午后高热无汗,若单治里,伏邪不得外越,必然内结,邪愈结而正愈虚,正虚邪实,已至严重阶段,幸胃气尚存,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肌表汗孔之闭,达邪外出,以解里急,拟用桂枝加葛根汤
   处方:
  粉葛根二钱,桂枝一钱,白芍一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慢火煎取180毫升,每四小时服30毫升,服一剂。另用炒粳米加荷叶煮稀粥,药后服。仿桂枝汤法以助汗。
  27日二诊:服药后,是夜汗出,从头部至上肢、手心达大腿,但小腿以下仍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和,今晨已无寒战,午后又发热39.6度, 大便昨天共22次,为脓血,有里急后重,呼吸仍促,头部有微汗,下肢仍无汗,胃纳尚可,小便黄而少,脉转沉数,舌淡苔薄白腻,此表气略通,因正虚不能达邪,以致汗出不彻,邪不透达。治宜扶正祛邪,表里合治。
  处方:
  党参一钱,生扁豆二践,砂仁五分,杏仁一钱,木瓜八分,香薷五分,藿香八分,粉葛根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煎服法同上,服一剂。
  8日三诊;服昨方后,遍身微汗透彻至足,体温波动在36~ 3 9.5 C,昨天大便减为十四次,呈绿脓样色便,里急后重已不显,腹满减轻,精神好转,面黄,脉右沉濡,左沉弦,舌淡,苔转黄腻少津。至此表气已通,里热渐露,治宜生津益气,兼清湿热。
  处方:
  玉竹一钱,生扁豆二钱,茯苓三钱,香木瓜八分,杏仁一钱五分,厚朴一钱,茵陈二钱,滑石三钱,生稻芽二钱,藿香五分,通草一钱,荷叶二线,服二剂。
  30日四诊:大便每天仍十多次,但脓血及里急后重再减,汗复止,夜间最高体温 39C,遍身皮肤出现红疹,无明显搔痒,食纳尚可,小便黄,白细胞已渐增至210O/立方毫米,中性56%,脉沉数,舌淡苔黄腻,病减而疹见,乃伏热外出之象,治宜续清湿热。
  处方:
  茯苓皮二钱,扁豆衣二钱,茵陈二钱,豆卷三线,黄芩一钱,杏仁一钱五分,银花叶二钱,淡竹叶一钱五分,苡仁四钱,滑石三钱,通草一钱,荷叶二钱,服一剂。
  31日五诊:体温已降至36.8~37.lC,大便次数大为减少,脓血基本消失,无里急后重,精神较佳,遍身微汗续出,全身红疹仍露,脉沉数,舌苔灰腻,表里渐和,湿热未尽,宜续清余热,兼调理脾胃。原方去竹叶、黄芩,加甘草五分,麦芽一钱五分,服二剂。
  9月2日六诊:体温已正常,大便日三次,无脓血,黄粘不成形,红疹已消失,腹满亦平,精神转佳,食欲增进,脉和缓,舌淡惟苔仍秽腻而厚,仍宜调脾胃,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
  茵陈一线五分,藿香梗一钱,扁豆衣二钱,厚朴一钱,广陈皮一钱,炒麦芽二钱,薤白一钱,滑石三钱,神曲一钱五分,通草一钱,荷叶二钱,服二剂。忌食油腻。药后舌苔退净,诸症消失,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总数8150/立方毫米,中性66%),痊愈出院。
  按:患者系急性中毒性痢疾,起病急而抽风昏迷,每天十~二十多次脓血便,每日上午面发白,肢凉,恶寒战栗无汗,午后高热至 42~43C,曾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未效,并有白细胞减少,蒲老谓正虚邪实,已至严重阶段。凡痢疾多属里证,治当从里,但每日午前恶寒肢冷,战栗无汗,可见其卫阳闭阻,热不得越,午后高热无汗,呼吸迫促,下利腹满,乃邪陷于里,不能外达,病情至此,殊难措手,幸胃气尚存,津液未竭,急救之法,借用桂枝汤和营卫以开闭,加葛根升提阳明以举陷,盖开肌表之闭,即可解里急之危,使内陷之邪,由表而出,又如桂枝汤法以粳米、荷叶为粥,助胃达邪,服后表气略通,得微汗未彻,而寒战消失,肢凉转温,高热稍减,里急略缓,呼吸仍促,改用治暑湿之品,表里合治,扶正祛邪,药后全身微汗,高热再降,下利渐减,此时内陷营分之伏热又由疹出而消散,后以生津益胃,通阳利湿,邪去正复,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由此可知祖国医学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重在先解其表,不使邪气深入和内陷,表里和,营卫通,则邪有外出之路。本例乃治变救逆而施,非治痢之常法,但达邪外出之旨,仍不失中医治病理法,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
2005-6-10 21:47 shepherdsl
请不要恶意灌水!

[ Last edited by lixiaofei1972 on 2005-6-11 at 12:59 AM ]
2005-6-11 14:41 weiweihh
陈士铎医案三则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

陈氏幼习儒术,初为乡间诸生,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乃究心医学,以医名世,一生著述颇多。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卒。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惜其所著,多所沦没。”今存世的见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数种。

本人因其云“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著述颇富,皆发明《灵》、《素》秘奥,绝不拾世间浅渖”等而为之所迷,因取其著作而读之。粗读之下觉其书中奇闻异识随处可得也。今选与其治验有关的部分内容,以参其所学。

案 一 万年青杀痨虫

《本草新编》万年青条

万年青,味苦涩,气微寒。入肾经,专通任、督之脉。亦能入肺杀痨虫,治尸气,尤善黑须发,入之乌芝麻、山药、熟地、何首乌、小黄米、白糖之中极效。但最难干,必人身怀之三日,方可磨为粉,入煎药内。惟是性寒,忌多用,多用则损气。大约乌芝麻前药各一斤7,万年青只可用十片,断断莫多用也。

万年青,最能杀虫于无形之中,然多用,则杀虫于顷刻,必须吐而出,未免大伤肺气,反有性命之忧。不若用之于补阴之内,潜移点夺,正既无伤,而虫又尽杀无遗也。

万年青之子,更佳于叶,凡叶用三片者,子只消用一粒。其功与叶相同,亦乌须黑发,杀痨虫解尸气也。人家种此花,更能辟祟。

或疑万年青,古人并未有言及乌须者,子何足徵乎?铎实闻诸异人之言。至于杀痨虫,又亲试而验者也。尝游楚寓汉口,有小船主人患久嗽,说胸中微痒,则嗽不能止,若痛则必吐血矣。问何以得此。云因泊舟浔江,偶飓风夜起,呼舵工整备蓬缆,一时骤雨至,洒热背,觉寒甚,自此便嗽至今。初嗽时,无痒痛之症,自痒而痛,自痛而吐血。余曰:此寒雨透入于肺俞,必肺生虫矣。渠不信,未几而胸痛,曰:必吐血矣,奈何?余曰:急服乌梅则可止。乃服之而安。渠问故。余曰:此权宜之法,以试虫之有无也。虫得酸则伏,今饮乌梅汤而痛定,非虫而何。渠乃信服。余用万年青捣汁,用酒一碗,候胸中痛时急服。至夜分,胸果痛,乃服万年青,服下疼甚,几不欲生,欲饮茶,予禁不与。渴甚,劝其再服万年青,不听,余固请饮之,而痛益加,喉中痒甚。余曰:此虫欲出也,急再饮万年青汁。又饮之,乃吐血,而虫随涌出,长二寸半,大如指,形如促织长,腿如螳螂,其色纯紫,灯下细新如火有焰,额上有须二条长寸许,背上有翅尚未长,而腹尚未全生,仍如大指大一血块。倘羽毛丰满,身腹俱全,岂肯久安于人膈乎。一船之人,无不惊叹为神医也。病者见之,晕绝。余曰:今后不必再忧死亡矣。乃用人参、麦冬、当归、熟地滋阴之药十剂,又用健脾补气之药十剂,条理而愈。前后用万年青,不过一株也。呜呼!异哉。使余不遵异人之教,必不知万年青之杀痨虫也。然非主人确信五言,亦不能奏功之神如此。其虫数日尚活,客有劝主人煅火以服之,谓能复还从前气血。余曰不可。自人疑不决。余曰:虫得人之灵气,以生于胸中,安知不如蝎蝗水蛭,见水而再生乎。主闻之色怯。余乃用火烧死,而埋之江边。万年青杀虫之疑验,如此之神,而言乌须之效,又可比类而共信矣。

案 二 二白散治肝痨传脾

《辨证奇闻》痨瘵门

人有胸前饱闷,食不消化,吐痰不已,时时溏泻,肚痛腹胀,空则雷鸣,唇口焦干,毛发干耸,面色黄黑,微微短气,怯难接续,便如黑汁,痰似绿涕,人以为脾经之痨瘵也,谁知是肝痨而传于脾乎!夫五脏之痨,传入于脾,本不可救,不必更立救脾痨之法也。虽然,人有胃气一线未绝,无不可接续于须臾。脾与胃为表里,胃绝则脾绝,万无生理,脾绝而胃未绝,尚有生机,正不可因其肝虫之入脾,即诿于天命之绝也。余自行医以来,曾救过一妇人,得此症,脉又细数,众医皆以为痨病传脾,为必死之症,其夫也弃之不治。余见饮食知味,谓其夫曰:尊正尚有一线可救,何忍看其死而不一援乎?其夫曰:众医皆弃而不治,非我不欲生之也。余劝其单服二白散:

山药 芡实各等分,约各四斤, 万年青四大片

各炒,磨为细末,入白糖一斤,滚水调服,遇饥即用,无论数次。其妇闻之,如法喜吞,头一日即服五大碗。约五月,每日如此,脾气渐服渐愈竟得不死。问其前后所服几何?约百斤也。后见余称谢。因备志之,以助行医方法之穷。

二味既能健脾,尤能补肾,肾脾兼治,所以奏功。况万年青杀虫于无形,入之于二味之中,虫亦不知其何以消灭于无踪也。此方不特单治脾痨,但不可责其近功耳。若加入人参二两,以助胃气,则胃气更健,脾气尤易援耳。

案 三 论阴阳之升降

《本草新编》桔梗条

桔梗,味苦,气微温,阳中阳也,有小毒。入手足肺、胆二经。润胸膈,除上气壅闭,清头目,散表寒邪,祛胁下刺痛,通鼻中窒塞,治咽喉肿痛,消肺热有神,消肺殊效,能消恚怒,真舟楫之需,引诸药上行升,解小儿惊痫,提男子血气,为药中必用之品,而不可多用者也。盖少用,则攻补之药,恃之上行以去病;多用,则攻补之药,借之上行而生殃。惟咽喉疼痛,与甘草多用,可以立时解氛,余则戒多用也。

或问桔梗乃舟楫之需,毋论攻补之药,俱宜载之而上行矣,然亦有不能载之者,何故?曰:桔梗之性上行,安有不能载之者乎。其不能载者,必用药之误也。夫桔梗上行之药,用下行之药于攻补之中,则桔梗欲上而不能上,势必下行之药,欲下而不能下矣。余犹记在襄武先辈徐叔岩,闻余论医,阴虚者宜用六味地黄汤,阳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徐君曰:余正阴阳两虚也。余劝其夜服地黄汤,日服补中益气汤,服旬日,而精神健旺矣。别二年复聚,惊其精神不复似昔,问曾 服二汤否,徐君曰:子以二汤治予病,得愈后,因客中无仆,不能朝夕煎饮。消息子之二方,而合为丸服,后气闭于胸膈之间,医者俱言二方不可长服,予久谢绝。今幸再晤,幸为我治之。予仍以前方,令其朝夕分服,精神如旧。徐君曰:何药经吾子之手,而病即去也,非夫医而何?余曰:非余之能,君自误而。徐问故。余曰:六味地黄汤,补阴精之药,下降者也;补中益气汤,补阳气之药,上升者也。二汤分早晚服之,使两不相妨,而两有益也。今君合而为一,则阳欲升,阴又欲降,彼此势均力敌,两相持,而两无升降,所以饱闷于中焦,不上不下也。徐君谢曰:医道之渊微也如此。夫桔梗与升麻、柴胡,同是举之味,而升麻、柴胡用之于六味丸之内,其不能升举如此,然则桔梗之不能载药上行,又何独不然哉。正可比类而共观也。

附:《辨症玉函》弁言

人身一小天地,大都不外阴阳虚实四字。故燮理得宜,愆伏可以不患;调剂有法,疾病因之无虞。是在司命者,有以辨之而已。苟临症疏略,不暇加辨,以至毫厘千里,误人于俄顷者,曷可胜叹。此陈子远公《辨症玉函》之所为著也。陈子为于越世胃,幼抱匡济,恒以公辅自命,人亦无不以公辅期之。赍志未售,间留心于经世之学,当途者股勤征聘,争欲延至,后因远涉苍梧,雅慕独秀·,栖霞诸胜,遍历幽隐,遇一庞眉修髯,衣冠岸伟者,相与坐语移日,因出其囊中一编,授之曰:“熟此可以普济世人.公活人于笔端与活人于指下均之济斯民于寿域也。”陈子携归展读,悉歧黄辩论问答语。与世之所传《内经》、《素问》诸书迥异,始悟前此之成编累铁,皆伪托以行世者。陈子掩关肆习,不数年间,即以医学擅名于时。客岁,余仲子忽婴异症,遍召诸医,不特不能祛病使去,并不能辨病所自来,转辗迁延,经手弥剧。苍崖姜世兄亲见所苦,因为推毂,适陈子以秋试入省,亟延诊视,一剂奏功,再服而十减四五矣。余力扣其所蕴,知授受有自,大异寻常,殊恨相知之晚也。陈子随有钜鹿之游,濒行出是编以示余曰:“是书吾久欲问世,憾剞劂无资,有怀未遂耳。”因忆当年余白下友人,有居要津者,向有膏丹异方,颇自珍秘,余偶过告归,主人厚赐以壮行色,余坚却不受,且请曰:归装粗办,不敢以行李相累,惟得所藏秘方,以广利济,是吾愿也。友人谊余言,探囊录授。余归即购求珍药,按方虔制。出遇有疾患呻吟者,辄牵止畀之,靡不立效。后请乞渐广,穷乡僻壤山陬海 ,梯航跋涉,款门祈恳者无虚日,惟不喜给富人。为其力能疗治也,余行之数十年,未尝有怠色,虽岁有所损,然拯患而起废者,当不可以数计矣。今乃秘帙当前,历有成验,忍于宝山空返耶?援为授梓,以公当世。倘陈子游屐所不及至,诊视所未及施,庶几执是编辩症而区处之,不无小补,知不徒为纸上陈言也。陈子所辑《洞垣》秘笈尚富,未能一一授行,其以是编为嚆矢也可。

康熙癸酉嘉平之望天都王之策慎庵氏题于古修堂

[ Last edited by weiweihh on 2005-6-11 at 02:42 PM ]
2005-6-28 16:19 qqokok宇航
岳美中医案----表虚,外感风热

       患者:何**,40岁,男性,中国科学院电工所.
     19734月19日初诊:前因患甲状腺癌于**医院作手术.电疗后,服用甲状腺素片,经常出汗,极易感冒,舌苔薄白,脉象浮大无力.辨为表虚卫阳偏弱所致,予"玉屏风":
         黄芪27克,  防风6克,  白术15克,
         上药共剪成小块,掺匀,每用9克,水煎服,日服二次,连服一月,感冒及出汗等均愈.
     二诊:1974年1月29日,患者又因穿着不慎于四天前感冒后,鼻塞流涕,涕色黄白相兼且带血块,有时鼻流鲜血.咽痒,咳嗽,痰色白,量不多.食欲睡眠尚好,尿黄,经*医院耳鼻喉科诊为"鼻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经治未效而又就医.舌苔薄白,右脉数大.予以"自验外感方"
       白薇9克,  桔梗9克,  芥穗9克,  防风6克,  前胡9克,  白前6克,  杏仁6克,  浙贝9克,  橘红6克,  甘草3克,  连翘9克,  牛子6克,  嘱服四剂.
       1975年3月26日随访,患者服四剂药而鼻衄等均愈.
    
       按:  本例是同一病人两个问题: 其一,为1973年4月,因甲状腺癌手术电疗后,出现了表虚自汗,易于感冒的症状,予"玉屏风散"服用一月左右,卫阳偏虚等症得到改善.玉屏风散的使用方法较多,多数人将原方剂量缩小十倍左右用汤剂煎服,或入其他方药中共煎用之.我多以散剂小量久服,效果较好.本方之黄芪, 白术, 防风的使用剂量比例方面,多以黄芪四, 白术二, 防风一, 即4:2:1比例使用.本例使用白术比例稍有增大,乃因久病素有脾虚的缘故.其二,是1974年1月29日着冷四天,鼻流血涕,咽痒,咳嗽,痰色白,量不多等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我用自己验方四剂而愈.使用本方的经验是,一般外感用荆芥,防风以解表,有寒者加苏叶;咽痒者加橘红;音哑者加射干,凤凰衣;咽痛者加连翘,牛蒡子;喉干痛,痰不易出者,加沙参,马兜铃或牛蒡,山药以润喉;鼻衄血者,加白薇,桔梗;排痰不利者,加桔梗,杏仁,贝母以排痰止咳;有热痰者用大贝,久咳或劳咳者加川贝.前胡,白前均可搜痰.稀痰加半夏;热痰加用天竺黄,竹沥;顽痰加用海浮石,热甚者又可加芦根,杷叶.注意辨证用药,方可收到速效.
2005-6-28 17:41 翡医生
感  冒

                       例一 薛XX,男,60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 8日。
                      
感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于燥,小便正常。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
                       方药:
                       苏叶4.5克 杏仁6克 桔梗3克 炒枳壳3克 前胡3克 制香附3克 陈皮3克 炒莱菔子4.5克
                        薄荷(后下)3克 荆芥3克 甘草1.5克 葱白(后下)3寸
                      
                        3月16日(二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脉浮滑,秽苔未净。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方药如下:
                       苏叶6克 杏仁6克 桔梗3克 炒枳壳4.5克 前胡3克 制香附4.5克 陈皮3克 炒莱菔子4.5克
                        僵蚕4.5克 炒神曲6克 甘草1.5克 豆豉9克 葱白(后下)3寸
                      
                        4月2日(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脉沉滑,秽苔未尽。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方药如下:
                       炒苍术6克 厚朴6克 陈皮4.5克 炙甘草1.5克法半夏6克 蕾香梗6克 槟榔4.5克 炒枳实3克
                        大黄(另包后下)3克 神曲(炒)6克 生姜3片
                       继用香砂平胃丸3袋,早晚各服6克,白开水下,调理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
2005-6-30 13:19 weiweihh
光绪帝被囚赢台医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戊戌政变,慈格再次临朝"训政",光绪帝载枯被
幽禁于流台,七情郁结,遂成病势.慈禧征召各地名医为光绪诊病,将诊病脉案交
各衡门堂官阅看,蓄意张扬其病势,欲将光绪帝触废.此组医案是当时奉妈旨而公
布的,现存馆藏内务府《奉哀苑值宿档》,经与《清宫医案研究》中光绪医案相核对,
其中半数缺载,现整理公布.供研究参考.

一一编选者卢经陈燕平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由奏事处交出本月初三日皇上脉案一纸,奉璐旨交各衙门堂
官阅看.钦此.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三日,卢秉政,庄守和,朱馄,李德昌,陈秉钧,范绍相请得皇上
脉息.左右寸细软,左关微弦而数,右关虚数,左尺细数,右尺数而无力.症属肝肾久亏,脾
胃均弱.昨夜前半夜未眠,后半夜眠不甚沉.昨晚大便一次澹条,今早大便二次稀塘,色白
兼有糟粕未化.少腹气坠,有时头晕眼涩,耳鸣而塞,口渴咽干,时或作痒,咳嗽少痰,腰
疼,腿膝无力,麻木空疼.神倦喜卧,小便频数,色白而少.气怯徽言,语多则牵引少腹作
抽.时或牙疼口疮,手指作胀,常常恶寒,有时胸满嘈杂作呕.面色晃白,左颧色青而滞,右
颧淡白.下部潮湿寒凉,夜梦闻金声则遗精或滑精,有时似滑未滑.躺卧难于转侧,不能久
坐久立,不耐劳累.总由心肾不交,肝气郁结,阴不潜阳,虚热上蒸于肺,中气不足,升降
失司.至于梦闻金声遗精,此心不藏神,肾不藏精,肺不藏魄所致.治拟中培脾胃,下固肾
真,上清肺气,滋养肝阴之方,以图缓效.今议用八珍麦味地黄汤加减调理.
潞党参四钱焦赞术三钱获等神三钱杭白芍三钱炒淮山药三钱干地黄三钱川杜仲
二钱麦冬三钱米炒山黄肉二钱补骨脂一钱五分盐妙丝子二线酒炒炙甘草一钱
引用金石解三钱芡实三钱莲子肉三钱
九月初四日,卢秉政,庄守和,朱馄,李德昌,陈秉钧,范绍相请得皇上脉息.左右寸
细而数,左关微弦,右关虚数,左右尺数而无力.症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以致上热下寒.
昨夜前半夜眠不甚安,后半夜眠较少稳.昨午后大便一次馆条,今早大便立次澹稀,便后气
坠不禁.少腹两肋肠鸣作懈,腿膝无力,一腰间空疼,每遇天阴或稍多劳累则空疼尤甚.咳嗽
少痰,喘促气怯,口渴咽干.小便频数,色白,下部潮湿寒凉.中焦运化失职,升降不能如
常.面色晃白,眼皮色青,左颧青暗而滞,右颧淡白.气馁徽言,偶语稍多则牵引少腹小便
作抽.时或牙疼口疮,手指作胀,胸满嘈杂作呕.不能久立久坐,睡卧难于转侧.久有夜梦
金声则遗精或滑精,有时似滑未滑,此神有感动,心肾两亏,肝经气郁不舒,脾胃两受其tal ,
是以上火下寒所致.治拟中培脾土,下固肾真,加以养心清肺滋肝之方,以图缓效.今议用
60
归脾麦味地黄汤加减调理
潞党参四钱远志肉二钱米炒麦冬三钱广木香八分研生地黄三钱杜仲二钱盐水炒
生黄蔑-钱焦龄术兰钱炒枣仁二钱盐构祀二钱山英肉二钱获神等三钱
引用金石解三钱陈皮一钱龙眼肉四个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法国驻京使署医官多德福,蒙约诊视大皇帝,并恭悉亲交病
原说略,熟思面答之语.现得悉身体虚弱,颇瘦,劳累,头面皮白,饮食尚健,消化滞缓,大
便微泄色白,内有未能全化之物,呕吐无常,气喘不调,胸间堵闷,气怯时止时作.当日蒙
允听诊,肺中气音尚无异常.现症而运血较乱,脉息数而无力.头痛,胸间虚火,耳鸣头晕,
似脚无根,加以恶寒,而腿膝尤甚,自觉指木,腿亦酸痛,体有作痒处,耳亦微聋,目视之
力较减,腰疼.至于生行小水之功,其乱独重,一看小水其色淡白而少,追用化学将小水分
化,内中尚无蛋青一质,而分量减轻时,常小便频数而少,一日之内于小便相宜,似乎不足.
在说略注意遗精为要,系夜间所遗,感动情欲,昼间则无,而且白日似不能随意兴举.详细
察悉皇帝圣恙,定知由于腰败矣.按西医名日:腰火长症.若间腰之功用,则平人饮食之物,
人内致化,其有毒之质作为渣滓,由血运送至腰,留合小水而出,以免精神受毒.设若腰败,
则渣滓不能合水而出,血复运渣滓,散达四肢百体,日渐增积,以致四肢百体有如以上所开
之乱.至于施治之法,总宜不令腰过劳累,而能令渣滓合小水同出之一.养身善法,总之莫
善于惟日食人乳或牛乳矣,他物均不宜人口.每日约食乳六斤左右,而食牛乳时应加人辣格
多思约一两五钱,此物系化取牛乳之精洁者,译名日乳糖,如此食乳须数日矣.若以药而论,
则用外洋地黄末,实属有功腰疼,干擦可安痛楚.西洋有吸气罐,用之成效亦然.照此养身
之法行之,小便调和,喘气闷堵可除,以致病身大愈.其遗精之症,软弱而少腹皮肉既亦虚
而无力,不克阻精之妄遗,宜先设法治腰,然后止遗精益易也.敝医官情殷效力,管见若此,
详开以闻.
2005-6-30 13:20 weiweihh
九月初五日,卢秉政,庄守和,朱馄,李德昌,陈秉钧,范绍相请得皇上脉息.左右寸
细数,左关弦而数,右关虚数,左右尺数而无力,症属阴阳两虚,热则上升,寒则下降.昨
夜前半夜眠不甚安,后半夜眠尚好.昨午后未大便,今早大便一次塘稀,便后气坠.少腹两
肋肠鸣作懈,腿膝无力,腰间空疼,劳累空疼尤甚.心渴咽干,喜饮热水,胸气堵满,嘈杂
呕吐,两肩膀气沉坠,颈项筋脉牵疼.小便频数色白,下部潮湿寒凉,饮食尚好,脾胃运化
失宜,升降不能如常.左目白睛微红,左颧色青而滞,右颧淡白气怯.徽于言语,中气不舒,
时有太息,偶语稍多,则少腹牵引小便作抽.不能久坐久立,睡卧难于转侧,形肉消瘦,爪
甲色白,时或牙疼口疮,手指作胀.时有夜梦金声,心喜则遗精或滑精,有时似滑未滑.此
心肾不交,阴不潜阳,脾胃两受其弧所致.治拟中培肺胃,下固肾真,一兼以养心清肺滋肝之
方,以图缓效.今议用归脾麦味地黄汤加减,更宜以节劳静养调理.
潞党参四钱生黄蔑二钱焦敖术三钱炒枣仁二钱袂神冬三钱麦冬三钱米炒生地黄
二钱杜仲二钱盐水炒山莫肉二钱金石解四钱芡实四钱兔丝子二钱酒炒
引用桑寄生三钱陈皮二钱媛木香八分
闻又九月初七日,卢秉政,庄守和,朱馄,李德昌,陈秉钧,范绍相请得皇上脉息.左
右寸细数,左关数而稍缓,右关虚数,左右尺数而无力.症属心肾不交,肾气尤弱,肝气不
调,脾胃均弱,升降失司,胸隔堵满.昨夜眠不甚安,昨午后大便一次,今早大便一次条涩,
小便色白不甚利,下部潮湿寒凉.目睛微有红,左右颧色白无华,口渴咽干,腮颊泡已退.腰
间空疼,劳累尤甚,不能久坐久立,气怯呛咳,时有太息.睡卧难于转侧,形色消瘦,指甲
色白.近日遗精未发,舌胎中黄边白,中院时有嘈杂欲呕,两肩膊气沉坠,颈项筋脉牵疼.总
由先天不足,后天久亏,真元不摄,阴阳两虚所致.治拟健中固下,兼以养心清肺滋肝.至
腰为肾之府,肾为精之藏,腰疼觅以补肾为要.今议用异功散六味汤加减,更宜节劳静养,以
期心肾交固,可图缓效.
潞党参四钱生地黄三钱焦敖术二钱陈皮一钱五分获神荃三钱麦冬三钱炙甘草一钱炒
拘祀二钱杜仲三钱山英肉二钱淮山药三钱补骨脂一钱五分胡挑肉同蒸去胡桃肉
引用金石解二钱金毛狗脊二钱去净毛川贝母三钱去心
九月初八日,卢秉政,庄守和,朱娓,李德昌,陈秉钧,范绍相请得皇上脉息.左右寸
细而数,左关数而微涩,右关濡数,左右尺数无力.症属心肾不交,肾气尤虚,脾胃运化不
健,升降失宜,肝气不和.胸脆胀满,饮食尚好,食后作堵.目睛微红,左目视物不爽,眉
凌牵痛,左右颧色白无华.口渴咽干,舌中黄边白,有细红粒.腰间空疼,连及两胯,劳累
尤甚,不耐久立久坐.咳嗽气怯,痰不爽利.时有太息,睡卧难于转侧,中院时作嘈杂欲呕.
两肩膊气沉坠,颈项筋脉牵疼.昨夜眠不甚安,喜于俯卧.今早大便一次塘稀,小便频数不
甚利,色白,下部潮湿寒凉.总由先天不足,后天久亏,真元不摄,阴阳两虚,以致虚热浮
上,虚寒起下.治拟健中固下,兼以养心清肺镇肝.至腰为肾之府,肾为精之藏,腰疼垂以
补肾为要义.今议合用六神散养荣汤加减,更宜节劳静养,可图缓效.
潞党参四钱生地黄四钱淮山药三钱获神荃各二钱山英肉三钱构祀二钱扁豆衣三钱
兔丝子二钱杜仲三钱生白芍三钱补骨脂一钱五分胡挑肉同恭去胡挑肉炙甘草一钱
引用陈皮二钱金毛狗脊三钱去净毛生炒谷芽各二钱川贝母三钱
相关文章
 镇惊散(《家庭治病新书》引《医方大成》。
 请教:周围大部分人都是风寒感冒,但感冒中
 陈曲丸(《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牡蛎汤(《圣济总录》卷十四。)
 求教一味药的药性
 洪宝丹(《外科集验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