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特异性脉诊书稿(5)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第五章 脊柱病的相关脉

脊柱病是一种常见病多见病,在我治疗的病人中最小的只有九岁。而且脊柱病还可以引起很多其它的病症,但检查与其外在表现有关的疾病又无法查出病因。
脊柱病可以引起的症状如:C1:眩晕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低热
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高血压,失眠,面瘫,视力下降
C3:咽喉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亢,低热
C4:咽喉部异物感,胸闷,肩痛,牙痛,打呃,三叉神经痛,甲亢,耳聋
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软,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
C6:低血压,心律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外侧麻痛
C7:低血压,心律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3:同胸1,胸闷,胸痛
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T7: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炎
T8: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囊炎,胆石症
T9:胃脘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颈炎糖尿病
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糖尿病,睾丸炎,子宫颈炎
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区痛,排尿异常,尿路结石
T12:同胸11,腹胀痛,肾炎,肾结石,排尿异常,腹泻
L1:同胸11,大腿前侧痛,排尿异常
L2:同腰1,腹胀,便秘,下肢前侧麻痛
L3:两侧腰痛腹痛性功能障碍
L4:腹痛,排尿异常,大腿外侧麻痛
L5:下肢后侧麻痛,下腹痛,遗精,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S:排尿异常,子宫颈炎,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
可把寸、关、尺三个部位视为整条脊柱,由于初学者难以掌握可适当地延长诊脉的部位。
断弦脉:似弦脉但有别于弦脉;如按琴弦,似浪中行舟,住脊柱的增生症。
说明:似按断掉后的琴弦,状如浪中跃起的船头,细小而有力,来胜去衰。
假革脉:似革脉,又区别于革脉;如按鼓皮,中空外竖,超越本位。主脊柱的错位症。
说明:如同从内侧被顶起的鼓皮,高出其它位置。
半币脉:按半枚硬币外边的半圆,指感润泽而有活力。主脊柱的椎间盘突出症
说明:如同按在一枚竖放半圆的硬币上。
双刃脉:似按双刃,边界清楚。主脊柱的椎裂症。
说明:如同按在并排的双刃之上;中间空虚,边界清楚,指下有润泽感。
我刚开始在运用这种诊断的方法时一直无法把增生与错位的脉混淆,直到进一年的时间才将其误点区分。故初学者犹为要注意在此处一定要多练习,多参悟。还记得我所接手的第一例病历就是颈椎的增生
典型病历:
例一:陈某某,男,38岁,广东韶关市铸锻总厂机修分厂干部。2003年5月7日初诊,切诊时尺部出现半币脉与双刃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骶椎裂。经医院CT诊断为L3/L4,L4/L5椎间突出先天性骶椎裂。
例二:陈某某,男,33岁,住香港新界沙田大围松宛兴松阁。2003年12月14日初诊,切诊时出现弦脉;诊断为增生,其经X光片诊断为颈椎5、6节增生
例三:王某某,女,23岁,住广东省惠州市下角海员新村。2004年3月1日初诊,切诊时在关部出现假革脉,在尺部出现囊性脉,诊断胸椎错位,卵巢囊肿。其后经X线诊断为T3`T4`T5三节胸椎错位;B超检查有卵巢囊肿(3.2 x3.2cm)
另外我再讲一件事情希望能引起各位同道的注意,就是我最近新接手的一个患者。
丁某 女 22岁,农村人,广东省江门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生。200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主诉:自7岁以来一直无法正常睡眠,进几年来出现脑后发热而进期又波及太阳穴两侧躺下后加重。经多处医院检查无任何病灶可寻。后经某医院诊断为低钾证,经补钾治疗后无效并有加重的情况。这时医院又让其抽血化验,患者不愿在抽血则被医生恐吓如果你不抽血的话就过不了今天晚上。患者说如果这样的话我认了。就这句话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几乎令患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
患者家境贫寒在我认识患者的时候她的学费还没交,当时她跟我讲都不知活着为什么。当时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上课了,正在准备退学。边讲边哭,真的很可怜。我不知那位医生怎么忍心这样去摧残一个病人,难道你师父(老师)没教过你凡大医必有仁心吗?如果说您只是为了钱我无话可说,因为毕竟是经济社会吗!但不要忘了您的一句话可能会令患者痛不欲生呀!不要说我亲身经历这件事,就算是听到这件事的人我想也不会无动于衷吧!
不好意思由于一时气愤偏的太远了,还是讲一下对患者的诊断情况吧!我是利用脉诊对患者进行扫描式的诊断,在到脑动脉时发现有三个地方的动脉的血流力度有所改变。继续向下到颈椎又发现有增生,生理弯曲变直。而咽喉部有充血另有充血,指感又有湿润感。在向下到胸椎有错位的脉出现,经手法检查时胸椎错位的位置可以放的下一个指腹的位置;而胃部的位置出现炙手赶感并有一定的紧张度,余为未见异常。根据以上的诊断我推断患者应有昏迷史,另外眼睛由于供血问题会有干涩或视物不清、手会偶有麻痹、咽喉会有痒的感觉、喉中有痰、有胸闷或胸痛感,胃偶有胀痛等。除颈椎增生与胸椎错位(非常明显可以断定)无法证实外余均经患者证实无一遗漏。
21日后患者将X线片取回证实我的诊断无误。在患者去拍片的时候又遇到了问题,当时医生讲这么年轻怎么会有增生呢?不知是患者太倒霉还是医生有意跟我斗气,结果两张片全部都是颈椎的正侧位片。当医生看到片子则无言以对。等我见到片子见却没有胸椎的片子,由于患者家境贫寒在加上错位明显也就没有再让患者补拍。
在这里我想借助家父的一句话算是来与大家共勉吧!那就是在高明的医生也有治不了的病。不要强留患者,不要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因为你的生命与患者就是一体。
脊柱由33~34块椎骨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5块。至成年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4~5块尾骨,愈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年人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一个标准的椎骨由椎体,椎弓构成,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中部,呈圆柱状,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为骨松质,表面有薄层的骨密质,它呈受着头部,上肢,躯干重量,越向下位的椎体,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而骶椎开始,由于重量移到下肢,故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变小。椎体在垂直暴力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中部,呈短圆柱状,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为骨松质,表面有薄层的骨密质,它承受着头部,上肢,躯干重量,愈向下位的椎体,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而骶椎开始,由于重量转移到下肢,故其面积和体积又逐渐变小。椎体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椎弓:是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所有椎孔叠连形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椎弓根,形成其上方的椎上切迹和下方的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椎弓板,两侧椎弓板在正中线相互会合。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的一对横突,向上伸出的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的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颈椎:共有7个。其主要产品特征是在横突上有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静脉通过。椎体小,椎孔教大,呈三角形。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最长,末端不分叉,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水平位。第3~6颈椎,第1,2,7三个颈椎为特殊颈椎。
第1颈椎又称寰椎: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形似环形,由前弓,后弓及两个侧块构成。前弓的后面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上面有一对上关节凹,与枕骨髁相关节,下面有一对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
第2颈椎又称枢椎:其特点为自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位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关节面相关节。寰椎和枢椎是动物在陆地生活以后,适应头部的旋转运动而产生的。
第7颈椎又称隆椎,又称大椎:它的棘突特别长,末端变厚且不分叉,当头前屈时特别隆起,皮下易于摸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即“大椎穴”。
胸椎:共12个,在椎体侧面和横突尖端的前面,都有与肋骨相关节的肋凹,分别称为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迭瓦壮。上下关节面基本呈额状位。
腰椎:共5个,为椎骨中最大的者,由于承受体重压力较大,故椎体肥厚。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在第2腰椎棘突下可取“命门穴”,第4腰赘棘突下为“腰阳关穴”。腰椎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矢状位。
骶骨:略呈三角形,其底向上,尖向下,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
骶骨底向前下,与尾骨相连接。
骶骨的两侧有耳状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骶骨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称为骶管,向上与椎管连续,向下开口形成骶骨裂孔,此孔是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相当于腰俞穴的部位。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得奖骶角,临床上常以骶角为标志,来定骶管裂孔的位置。
骶骨前面光滑凹陷,中部有上下并行的4条横线,是各骶椎体融合骨化的痕迹。横线的两侧有4对骶前孔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支通过。背侧面凸隆,正中线上有由棘突愈合形成的骶正中嵴,背侧面也有4对与骶管相通的骶后孔,有骶神经后支通过。4对骶后孔相当于八髎穴的位置,自上而下,分别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
尾骨:由4~5本呈额状位。
腰椎:共5个,为椎骨中最大的者,由于承受体重压力较大,故椎体肥厚。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在第2腰椎棘突下可取“命门穴”,第4腰赘棘突下为“腰阳关穴”。腰椎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矢状位。
尾骨:由4~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尖向下,下端游离。

脊髓和脊神经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成人长约45CM.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下端在成人一般平第一腰椎下缘,由脊髓圆锥下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表面有数条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为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后正中沟。前后正中两条纵沟把脊髓分为对称的两半。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两侧,分别有成对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在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出前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前根,入后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后根。在后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椎管。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脊神经31对,因此脊髓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颈膨大,为自颈髓第4节段到胸髓第1节段的部分,由此发出的神经支配上肢,下方的叫腰骶膨大,自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1节段,由此发出的神经主要支配下肢
成人颈髓上部(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颈髓下部(C5~8)和胸髓上部(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如第6颈髓平对第5颈椎体。胸椎中部(T5~8)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两节椎体平对。胸髓下部(T9~12)与同数椎骨的上3节椎体平对。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平对第1腰椎。
传导功能是脊髓的重要功能: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宾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椎骨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胸,腰神经均分别在通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对骶神经在相应的骶前,后孔穿出。第5对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共同构成。位于腰大肌的深面。
髂腹下神经:由腰丛分出,在髂嵴上方入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到腹前壁,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附近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下方并行。进入腹股沟管伴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出浅环,分布于附近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自腰丛发出后,至髂前上棘内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外侧面皮肤。
股神经:是腰丛分支中最大的神经,沿腰大肌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前面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外侧,分支主要支配大腿肌肉前群以及大腿前面皮肤。股神经中有一最长的皮支,称为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
闭孔神经:自腰大肌肉内侧缘走出,伴闭孔动脉沿小骨盆腔侧壁向前下行,穿闭孔到大腿内侧。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和大腿内侧面的皮肤。

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外到内分为硬脑,蛛网膜和软膜。硬膜厚而坚韧。蛛网膜薄而透明,紧邻硬膜。软膜富有血管和神经,紧贴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其沟裂内。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许多小纤维束相连。脑和脊髓的三层被膜在三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互相移行。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空隙,叫蛛网膜下隙,腔隙内含有脑脊液。
脑脊液及其循环:脑脊液自脉络丛产生,多是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中,有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振荡的作用,并维持颅内压。此外,脑脊液还可供给脑和脊髓的营养物质和运走其代谢产物。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出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在蛛网膜下隙中既可流至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也可流到脑周围的蛛网膜下隙,最后,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摸窦中
脑动脉:脑的动脉血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及间脑的前部。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后部,脑干小脑。供应大脑半球的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主要分布和其下面的浅层髓质,中央支穿入脑实质内,供应深部的髓质(包括内囊),间脑和基底核等处。有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动脉环。
脑静脉:脑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脑的表面,收集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两种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窦。

脊髓的动脉:

脊髓的动脉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一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另为来自一些节段性动脉的脊髓支。
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均发自椎动脉。脊髓前动脉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后动脉为左右两跳,各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有时两侧脊髓后动脉下降到颈髓中部在合成一纵干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的进程中,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脊髓支补充,下行至脊髓圆体肋凹和横突肋凹。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迭瓦壮。上下关节面基锥。

脊髓的静脉

脊髓的静脉在脊髓表面形成软膜静脉丛和许多纵行静脉干,最后集中于脊髓前,后静脉,再经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内的椎内静脉丛,而后者又与椎骨外面的椎外静脉丛相交通。脊髓的软膜静脉丛,纵行静脉干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因此,胸,腹,盆腔内的感染或肿瘤可经此途径累及颅内。
祖国的传统医学与文化背景是一体的,他无法分割而单独存在,以气血为根本。气血运行如环无端,而这个环的正常运转平衡要靠五行的正常运转来维持。也就是本人曾讲过的正常的人体在诊断时是无阴阳之分的。故本人有一句人身五行有一,为圆而生,其重有三,所有疾病皆以三点为跟。
如果我以上的理论能够掌握,所有疾病皆可以气血五行来辨证治疗,
胸膜
胸膜是覆盖于两侧肺表面和胸廓内面的浆膜。被覆于肺表面的部分称脏腹膜或肺胸膜;衬附于胸壁内面,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部分,称壁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在左右两肺周围各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潜在性空隙,称胸膜腔。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呈负压,是肺扩张的重要因素。腔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胸膜间的摩擦。
胸腔和胸膜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胸腔是指胸廓和膈围成的总腔。上界为胸廓上口,可与颈部连通;下界借膈与腹腔分开。胸腔内容纳所有胸腔脏器,而这些脏器全部位于胸膜腔之外。
胸膜的分部
脏胸膜与肺实质紧密结合,构成肺外膜,且伸入肺裂内。
壁胸膜依其所在部分可分为四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下与肋胸膜和纵隔胸膜互相延续。向上突出于胸廓上口达颈根部,其最高点可高出锁骨内侧面1/3段上方2-3cm。
在壁胸膜某处部分的转折处,可形成潜在的间隙,即使在深呼吸气时,肺缘也不会伸入其间。其中最重要的间隙为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分,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该隐窝也可因胸膜粘连而消失。
纵隔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它又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隔障。
纵隔的位置
纵隔呈矢状位,上窄下宽,并偏向左侧,这是由于心偏左的缘故。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达胸廓上口,下界为膈。当胸部器官病变时,可以引起纵膈移位或变形。
纵膈的分部和内容
纵膈通常以通过胸骨和第4胸椎下缘平面将其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即胸骨与心包前面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胸段之间为后纵隔,前,后纵隔之间即相当于心包的位置为中纵隔。
上纵隔内主要含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前纵隔仅含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隔主要含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内则含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
-----------谢谢楼住无私的提供.辛苦了...
-----------谢谢楼主无私的提供.辛苦了...
相关文章
 很是头疼:这个孩子到底是何种体质,怎么调
 厌食
 鹿茸汤(《魏氏家藏方》卷四。)
 灵宝丸(《圣济总录》卷十二。)
 导源饮(《普济方》卷一九一)
 丹砂涂敷方(方出《外台》卷二十六引《广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