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痤疮分布部位、颜色、形态与证治关系的临床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叶世龙

  
痤疮是青壮年人反复发作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颜面、颈项、胸背部出现紫红或米色丘疹,渐渐红疹顶端变黑,可挤出黄色脂栓为特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反复观察发现:面部痤疮的分布部位,与特定脏腑的经络在面部循行部位存在着有机联系,不同部位的痤疮,基本反映了相关经络所系脏腑的病变,颈项、胸背部亦不例外;痤疮的颜色、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其证候性质。临床根据其生长部位、颜色、形态进行辨证,以清热泄浊、祛瘀散结为大法,以自制土茯苓汤(土茯苓皂角刺、苦参、刺蒺赤芍牡丹皮、炮甲或制乳没大黄泽泻山楂)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冶疗,收效颇佳。

  
一、两颊红疹,或兼面垢者,手足阳明热炽,治宜清泻阳明。
  
痤疮生于颧颊者居多,常常两侧对称分布,丘疹如米粒样,或疏或密,或融合成片,若疹色红紫,或垢腻溢面者,患者十之八九有口渴,或口臭,便秘,溲黄,舌脉一般变化不大。笔者凡遇此证,皆从阳明热炽论治。阳明统手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绕肩背,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面颊。足阳明胃经虽不循行于面颊,但其支脉环行面颊四周,与手阳明经相交,且其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过胸壁,沿乳中线下行,其经气流注自然相互影响。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其为病极易从阳化热,出现热盛证。痤疮患者年值少壮,气血充盈,血热偏盛,热yin于经,则循经上炎面颊、胸背之浮络,郁遏玄腑而生痤;热积于腑,则消烁津液,致口渴、口臭、便秘、溲赤;热与脾湿相搏,循经熏蒸于面,则垢腻漫溢。故治疗宜清泻阳明里热,佐以凉血活血,消肿散结。用药在土茯苓汤的基础上,加二花、桑叶之属。
  
需说明的是,痤疮患者之因于热者,并非风热外伤,即使辛热灸煿、酒肥甘,亦不过滋生热浊的诱因而已,却非致病之本,根本乃自身体质雄健,阳气偏旺,血热充盈于面颊、胸背浮络,郁遏玄腑所致。
  
或问:手足三阳经均行于面颊,何以独言阳明热炽?诚然,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而言,手足太阳与少阳经脉皆与面颊痤疮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尤其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皆有多条支脉交汇于颊部,且其病理变化亦与之在原理上相通。其初,笔者曾就生于颊部的痤疮,包括以颊部密集、余处稀疏、疹色红紫者,分别予清疏太阳与少阳郁热的方药,疗效不佳,而予清泻阳明里热之剂,则效立见。基于疗效是反证辨证论治正确与否的唯一依据的考虑,姑且以阳明热炽统括其病机,至于组方遗药,在清泻阳明方药中兼佐清疏太阳少阳郁热之品,则自然有相得益彰之妙。

  
二、疹色紫暗,生于唇额者,厥阴肝经郁热,治宜疏肝泄热。
  
丘疹紫暗,生于唇周或前额,或唇额俱生者,患者常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喝,或纳谷不馨等症;在女子尚有痛经,上唇青紫,月经愆期,经行夹瘀等象。前者系肝经郁热,经气升泄太过,心神被扰;后者乃气机郁结,因郁致瘀使然。盖足厥阴肝经连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交汇于巅,其分支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故唇额生痤而色紫者,当责之肝经郁热。当然,仅以肝经郁热释其病机,理论上讲,似欠完善。因为月经失调、失眠多梦,与冲、任、督脉功能失常亦有相关;且在经脉循行上,三者均起于胞宫,上行环口唇,沿面颊至眶下,女子唇颊生痤者,自然难脱其累;上唇又为子处,月经失调者每见青色。故无论解剖生理还是病理皆与唇额痤疮相缕属。然就临床实际而言,唇额生痤证如上述者,其病机关键总在肝经郁热,即便与冲、任、督脉功能失调有关,亦是因之引起,予清泄肝经郁热之剂,其证即平。从辨证论治应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角度考虑,姑且舍却冲、任、督脉而独言肝经郁热,以提挈纲领,亦未必偏颇。至若治疗,则宜清泄肝经郁热,凉血活血散结。药以土茯苓汤加疏肝宁神之品。肝郁症状明显、内热不盛者,亦可以丹栀逍遥散化裁治之。

  
三、垢疹满面,甚则溢脓者,腻浊热毒交蒸,治宜清泄浊热。
  
部位局限的痤疮辨治较易。然而,临床有许多患者痤疮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部位,往往满面泛生,甚至侵入发中,蔓延颈项胸背,疹色红紫,日久失治易形成脓栓,面垢,抹之粘手,瘙痒,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黄腻或白厚,脉弦或滑。这类病证虽然仍在上述一、二条范畴之内,但由于病位广泛,很难以某一脏腑经络之病理变化来统括其病机,为简明起见,笔者采用病因辨证,将其归结为腻浊与热毒交蒸,治以清泄浊热,仍以土茯苓汤随症化裁。痤疮患者多有浊热郁遏的病理变化,笔者常取土茯苓、皂角刺、苦参、刺蒺藜皂荚、生山楂治之,有较好的清热除湿、涤脂降浊作用,这些药物合用功效相协。
  
便秘是浊热内蕴的主要原因,二者常常互为因果,彼此影响。通腑可去结,亦可使浊热从肠道下出,犹上源积水,必藉疏瀹下流以泄之。故笔者一见这类患者,皆短期使用大黄,有实去实,无实泻其浊热。
  
至于痤疮经久失治,浊热郁蒸,酿毒化脓者,可在土茯苓汤中加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消散结之品,其效亦佳。

  
四、疹色米白,或呈淡紫者,腻浊蕴积中焦,治宜涤痰降浊。
  
上述前三条皆为热盛或浊热俱盛之痤疮证治,其显著特征是疹色红紫,甚则化脓,并见热实或浊热之象。但不是所有痤疮患者一概如此,也有部分患者丘疹如针帽大小,色乳白,或面肤油腻,舌苔白厚,无口渴、便秘等热实证候。此乃腻浊蕴积中焦,泛溢头面使然。治疗自然不宜前方,需另创新法,予燥湿化痰,涤脂降浊,可用二陈汤、平胃散加减治之。笔者体会,疹色乳白的痤疮较之红紫者难治,治疗时间亦相对较长,个别患者甚至罔效。揣度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故治疗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酌选板蓝根、蛇舌草之属,以增强免疫功能,抑杀病毒和病菌。
  
又有患者面疹色红,但病机却属痰湿中阻、腻浊上泛者,仍应以燥化痰浊为法治之,不得以疹红属热而予清热泄浊。否则,苦寒滋其湿,腻浊益甚,病必不愈。

  
五、紫斑疤痕,融合成片者,腻浊痰瘀凝结,治宜软坚散结。
  
痤疮经久不愈,或局部脓性丘疹反复损害,易形成紫斑、浅凹疤痕、脓疱、囊肿、结节,甚至瘢痕疙瘩。此乃腻浊壅遏颜面,郁久酿痰化热,热积肉腐化脓,损伤患处浮络,以致气滞血瘀、痰瘀凝结而成。其病往往积年累月,其治自难顷刻收效。轻浅之证,有望旬日至月余而愈;沉痼之疾,常需数月乃至半年之期。治疗总以软坚散结为主,制方围绕腻浊痰瘀病机,仍可从土茯苓汤灵活化裁。
相关文章
 理气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茵陈散(《圣惠》卷八十四。)
 “抗非典英雄”吃回扣上百万
 胡观察疝证
 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药饮片不会实行零差价
 鲤鱼散(《圣惠》卷八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