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解读“四脉定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宿明良


“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


一、     四脉定证的原理


脉象是生命活动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脉象的波动,决非解剖所见,生命活动的载体是气血,呼吸与心跳是气血的活动标志。气血维系着生命的变化,其生命活动的变化尽显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脉,心有所思,气有所动,血有所化,心情显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现于脉而成于象,故曰:“脉象”。脉象是社会变化,心理活动,病理转化的客观指征。在传统医学中,古人有“二十八脉”之称,是前人脉诊经验的总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指导辨证,如:浮脉,沉脉主表里;迟脉,数脉主寒热;虚脉,实脉主虚实;滑脉,涩脉主盈亏……,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与实际脱节,照此所主,依脉定性就会出现误诊,误治,天长日久,经典教材又不便改动,只能装装样子,听之任之,渐渐地脉象诊断在“四诊”中就被淡化了。作为诊断参考,甚至被遗忘了。二十八脉中有许多脉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长有高矮,体形有胖瘦,体力有强弱,性格有急缓,实属生理之表现,探讨病理变化之脉,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创新与发现总是先于无形,在保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审视有形状态,以体现造化的结果。病理之脉发于无形,成于有形,从病理信息的发生到脉形的变化,有一个生理、心理、病理潜移默化的过程。
脉诊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一门指导辨证施治的艺术,古人有“舍证从脉”之说,刘老依据《内经》、《伤寒论》、《易经》、《难经》、《脉经》之说,潜心研究数十年,逐渐摸索出一条“以脉定证”的诊疗方法。开始以胃肠道疾病研究入手,发现肝阳上亢,导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脉象上于鱼际,脉搏波动在腕横纹以上,甚者波及大鱼际寸许,是气亢的典型表现,开始命名“上鱼际脉”。发现腹满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脉在寸脉以下,依然弦劲有力,尤以右手为甚,是气凝的临床特征,开始命名“长弦脉”。发现肝气郁结,胸胁苦满的患者,脉象寸尺微弱,关脉独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是气郁的病理显现,开始命名“聚关脉”。发现脾胃不和导致气血两虚的患者,脉象呈现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是气乱的集中表现,开始叫“三不等脉”,亦名“涩脉”。一九七一年,笔者随老师在门诊时,对4432例病者进行统计观察,发现病人尽管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皆不出“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三不等脉”的变化范畴,临床呈现有两脉复合,三脉复合,甚至四脉复合,其脉象特征,尽在“四脉”之中。渐渐地在实践中悟出了,热则气亢,实则气郁,虚则气乱,寒则气凝的原理。


二、     四脉定证的机理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刘老的医学生涯,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皆与四脉的变化有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在七一年那个动乱的年代,刘老每日门诊量在86~127例之间,平均日诊治百人,病人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老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每诊必准,每治必效,刘老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老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系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络与神经网络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系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度”,过犹不及,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范、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


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也;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也;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也;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刘绍武经验,研制“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在经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审定设计原理时,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其弟子转告刘老,因“四脉”的独特定义,是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范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报请刘老,征得刘老的同意,最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探讨的舞台。


三、“四脉定证”的道理


“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学术理论的规范,“四”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而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演化着生命的过程,人为万物之一,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


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


春日温暖是唤醒生发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


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刘老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刘老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了一个人生的“度”。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准,传统诊法,无论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刘老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深得辨证施治之真谛,沿着这个思路,在确定了四性之后,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交互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统理论,才是刘老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3/24 11:4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Article/]
-----------其实人最能设应自然,人的脉紧跟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着,只要会切脉就能知道夏天生的病,冬天也体现在脉上,冬天治夏天的病,
-----------又看到张学萍老师论脉,幸会!张先生脉法独到,脉理清晰,多数中医谓脉诊为四诊之末,其实是不通脉诊之理,《内经》云微妙在脉,不知脉焉知疾病转归?不祥于脉怎知中医之神?脉诊是中医治病的客观依据,不管你语言表达如何,仅是参考,脉是依据。非常希望能得到张老师的指教,若有缘能成为您的徒弟,将万分荣幸,先受学生一拜!!希望得到您的答复。邮箱:jnlirz168@sohu。com.
-----------其实我们的中医主要是理论的错误,使的中医偏离了与自然相平衡的轨道,所以使的后来人更难学好中医,伤寒理论的细化更加引导学中医的学子偏离的更远,如果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加上真正会切脉,那一切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我们的中医体系就会在我们这一代完成,
相关文章
 四妙丸(《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匐行性角膜溃疡
 人体五脏简单有效的排毒方法
 我认识的如禅
 小儿看中医的话,一般是看手,为什么?
 平中饮(《杂症会心录》卷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