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失眠症中医诊疗》的出版契机谈脉象与
失眠症新思路
山东省中医院齐向华教授潜心研究中医脉象多年。擅长体质脉象和心理脉象。精通中医各家流派学术思想。谦逊而胸怀博大。辨证论治细致入微,脉证相应,颇多苦心孤诣之独到见解。在山东中医界可谓独树一帜。
齐教授刚步入不惑之年,已跻身博导行列,目前领导自己的学术团队专心致力于中医脉象及临床疾病体征研究。他与国内中医脉学界各家学派带头人关系密切。齐教授亦有意结识广大中医脉象精英,号召建立起全国性脉象研究组织,团结一致,振兴中医脉象学。
现选登《失眠症中医诊疗》一书中的若干段落,供大家参考学习。如果您于脉象有自己的体会;如果您对于当前中医脉象发展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并愿意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如果书中的论点和医案所包涵的学术思想引起您的共鸣,请与作者联系,或在帖子当中积极发表意见。
让我们共同来探研中医脉象学术吧。
齐教授电子邮箱为:qishimaixue@163。com
-----------内容提要
失眠症是临床的常见病,而且其发病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因此失眠症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深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治疗措施,也就成为了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医治疗古今治疗失眠症的各种认识和治法;指出了目前对该病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尤其是结合心理脉象,提出了失眠症应该从分析患者的各种心理紊乱,并给予相应治疗的独特认识,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给予了全面的阐述。为临床治疗和研究失眠症的防治提供了参考思路。
[
本帖最后由 本於脉 于 2008/5/16 23:14 编辑 www.lindalemus.com/yishi/]
-----------中西医认知客体的差异
关于中西医认知客体的差别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识性和关键性问题,关系到我们中医的学习内容,研究学习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最终所要达到目标等;关系到中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诸方面。
中医药学(以下简称中医)和西医药学(即现代医学,以下简称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东西方迥然不同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是产生中西医学术差异的基本之处。中医学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众所周知,全球范围内有二大文化体系,即“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讲,“东方文化”即人们习惯所指的我国春秋战国、秦汉之际的先哲以及同时期印度一些思想家所奠基的文化与科学。其中此时期产生了的周易、道家及儒家理论对人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内经》为这个时代医学理论的主要代表。《内经》之后的《
伤寒论杂病论》、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以及辨证论治、脉学、针灸学、本草学、方剂学等,有些是全新的,有些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突破。使得中医理论日臻完善。西医学是指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西方文化” 习惯上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物理学、化学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与技术。中世纪(16世纪)之前是欧洲黑暗的神学时期,主张是“神”造成了世间的万物,万物的终极是“上帝”,虽然经过了文艺复兴文化思想诸方面得到了长足地发展,但是在认识问题方面仍然能够看出“上帝”的痕迹。欧洲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其原子论和元素论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特别是近代所形成的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思维对医学影响,形成西医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带动了西医学的发展,运用还原论的方法把人的生理、病理现象还原为物理、化学现象,力图用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认识和解决一切医学问题。
-----------二种科学观存在差异,决定了在此指导下具体的科学活动中的侧重点和出发点的不同。世间的事物复杂多样,二类科学体系所探求的常常不是事物的全部,或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或是运动着的“物质”——形而下。探求物质的“运动”得到的结果,是事物在时间上的连续运动方式,即信息、状态、现象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联系。如社会、历史、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天文、气象、物候、生态、生物进化、心理等,都是以运动着的信息、状态、现象为研究对象,而逐步获取该领域所特有的科学知识。多采用综合、演绎的思维方式,以宇宙整体、宏观为出发点,以物质的运动为研究对象,由一般到具体、由系统到要素地认识事物;探求运动着的“物质”的结果,是具体事物在空间意义上的物质形态,人们通过研究组成这一特定形态的结构及其功能,逐步达到了认识和把握它的目标。多采用分析、归纳的思维方式,以运动着的物质为研究对象,从物质的局部、微观为出发点,由具体到一般、由结构到整体地认识事物。因此两种科学观指导下的具体科学活动的客体存在差异。
-----------客体哲学上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由于中、西医认识问题科学观的不同,导致了二种医学体系在认识研究的客体上出现了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人体具有七个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情志(心理)属性;活的整体状态的人;组织、器官属性的人;细胞属性的人和生物分子属性的人。中国古代有浓厚的“人本”观念,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之灵”,人是万物之灵,就是人身体具备世间万物的之所以存在“灵气”——道,人的身体上处处都彰显着万物生存之“道”的投影。《
黄帝内经》对此归结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四时自然的“神明”为其自身“君主”形成和发展。与西方哲学家叔本华的关于人的本质不谋而合——“人是天生的形上动物”,人体的种种生理功能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联系,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类在生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一定的联系关系,个体的人具有其特定的生活工作范围,这些是社会属性;人类具有自身的精神、情志心理活动特点,个体的人又在此前提下形成各自的个性心理和情感反应,是人的精神情志属性;活的整体状态的人,具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和功能,是整体人的生物学特性;中医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活的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包括了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中医学依靠望、闻、问、切四诊,获取机体自然流露于外的反应表现,从这些表现中推演出包含四方面内容的异常状态,中医学称之为“证”或“证候”,这是中医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所要探求的客体。
-----------早就耳闻教授是个绝类古代不用病家开口,以脉知病的医家。而且更绝的是,他可以从脉象中摸出人的性格,曾多次把来摸脉的学生说哭了。诸如此类。
那天,在他的门诊,当真见识到了教授的真功夫。一个年轻女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来看病。齐教授摸脉后问她: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那女子掩饰道:没有啊。齐教授说:不对吧,如果没事,你的脉象中为何反映出这样悲伤?女子只好承认不久前母亲去世了,自己因过分悲伤而身体不适,前来看病。本不打算将自家事说出的。一会,她的丈夫从外面进来,问病看的如何?女子言:医生说病是因为过度悲伤引起的。其丈夫埋怨道:这些事你说它干什么呢?女子一脸委屈,道:不是我说的,医生太厉害了,他从脉象里摸出来了,不说不行啊。
学生们于是一哄而上,把病人围到中间,纷纷诊其脉来---------------。
-----------张,女,66岁。2005年4月19日初诊。
主诉:烦躁失眠近1年。
现病史:近1年来失眠烦躁,焦虑不安,担心多,每日下午发作,燥热,手心热,二便调。
中医体征:体丰,尺部皮肤紧,印堂微红,舌红敛,苔薄黄燥少津,脉浮大而数。
治法:清热滋阴,除烦安神。
处方:
天麻20g,
钩藤30g,
白芍30g,
麦冬30g,
玄参20g,川
牛膝20g,生龙牡各30g,
石斛20g,
白薇9g,
地骨皮30g,
黄芩12g。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2005年4月26日复诊:服药后睡眠改善,仍烦躁,但较前减轻,时
心悸,手心热,嗳气,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上方加
苦参12g,
知母15g。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2005年4月29日复诊:服药效可,心烦减轻,胃脘胀闷不适,嗳气,担心,多虑,眠浅,易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上方加
磁石60g,
代赭石30g。六剂,水煎服,日一剂。
后用上方反复增减40剂,调理而愈。
[分析]
根据中医查体所获的征象,体丰,尺部皮肤紧,印堂微红,舌红敛,苔薄黄燥少津,脉浮大而数。患者体质当属《灵枢•二十五人》所讲的“火形人”,“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阳盛之体,平素操劳较重,焦虑忧虑较常人为多,加之年老阴液耗损,火热炽盛体内,扰及神明,则烦躁不寐。情绪的烦躁是影响其失眠质量的重要不良因素,因此,此患者若要改善睡眠情况,首要的因素就是要纠正其不良情绪,躁热,手心热为其火热内蕴的重要辨证要素。故用清热滋阴,除烦安神之法调理,能够得到痊愈。
-----------拜读齐教授脉診體会;中医多奇人,研脉各千秋!若为中医故,齐心求进步,!
-----------高,男,26岁。2005年7月29日初诊。
主诉:眠差,心烦易怒4-5年,加重10天。
现病史:因思想挫折后,入眠困难,心烦易怒,白天
头痛,头晕,大便不畅。
中医体征:面恍白,白睛透青色,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心脾双补,定志安神。
处方:
仙灵脾15g,
五加皮20g,
山茱萸20g,
五味子9g,
人参15g,知母12g,
黄芪30g,
白术30g,
厚朴12g,白芍30g,
陈皮12g,桂园肉15g,
木香9g,天麻20g,
防风12g,水煎服,日一剂。
2005年8月12日复诊:服药后诸症减轻,睡眠后乏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虚软。
处方:仙灵脾15g,五加皮20g, 人参20g, 黄芪45g, 天麻20g,白术30g,白芍30g,木香12g,
补骨脂30g,
菟丝子20g,水煎服,日一剂。
2005年9月6日复诊:服药效可,诸症减轻,情绪较前有所改善,注意力差亦改善,纳可,睡眠亦改善,大便稀,夹粘液泡沫。舌淡红苔薄黄,脉虚软。处方:五味子9g,山茱萸30g,人参20g,黄芪45g,天麻20g,白术30g,白芍30g,木香12g, 补骨脂30g,
菟丝子20g,
金樱子15g,
云苓30g,
甘草9g,
山药20g,水煎服,日一剂。
[分析]
患者面白清瘦,白睛透出青色,属“金形人”,“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此类体质的人心细善思,精于算计,工作认真,故《内经》称之“善为吏”,此类人在工作、生活认真谨慎的同时,又有缺乏灵活性,比较执着的特点,因此,一旦心理受到伤害,往往念念不忘,难于从痛苦中恢复,这个病人就由此而致。长期的思虑伤耗心神,则烦躁失眠;气血两伤,机体失养,则头晕而痛乏力,思虑过重,则大便不畅,脉紧弦;初诊后,症状改善的同时,脉象从弦紧变为虚软,为思虑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气血俱虚的本象得到显现的结果。大便稀,是思虑导致的气结得到开疏,胃肠传导功能恢复的表现,是疾病向愈的特征,继续服药,待到胃肠的积滞排除干净,大便自然恢复正常。烦躁一证的病机,目前普遍的认为是火热内蕴,治疗宜用清热泻火之法,但是复习古人的著作可以发现,气虚阳虚,虚阳出现上浮,扰动神明也可以产生烦躁,治疗不但不能应用苦寒之剂,反而应该温养摄纳,使虚阳归位,则烦躁自然得到消除。本例患者既是采用的这种治法,所以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王老先生的谦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