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贺普仁教授介绍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贺普仁教授,字师牛,号空水,河北省涞水县人。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术独立应诊,解放后声名起。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现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针灸协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

                    贺普仁教授临证之余,精心研究理论,著书立说,曾经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论火针疗法”获北京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针刺治疗输卵管结石”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目前正在筹备撰写自秦至民国集针灸文献大成的巨著《中国针灸医学宝库》。

                    他曾先后赴丹麦、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工作和学术交流。1976年在上沃尔特工作期间,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为此获得了总统颁发的金质“骑士勋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0年,被定为北京市名老中医,并由市政府承认选定学生、徒弟继承其学术经验;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局指定为国家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并为其配备国家级徒弟,现贺老的各级徒弟已近十人,他还曾先后带教研究生3名。目前,中医医院又在为其配置2名徒弟,以求更好更全面地继承他的针灸经验。几十年来,贺教授培养了大批优秀子弟。他认为针灸医生的培养应医德、医术、医功三位一体。他每年都应各地医疗单位的邀请,不辞劳苦地前往授教,以求深入广泛地弘扬和传播针灸技艺。

                    贺教授酷爱收藏,且藏品丰厚,可谓“室无升斗储,而座满书城”。他收集历代中医典籍、文献、文物,甚至一些专业图书目录上标有“未见到、暂缺”的人体十四经图像及古代医疗器具等世间罕物也被其罗致珍藏,不仅从中总结经验,吸取精华,也为保护华夏医学宝库做出了贡献。

                    贺老坚持练气功,每日练习八卦掌,并经常操练兵器,家中有大枪、刀等器械,动作娴熟,功力不俗。他说:“健身养生,是积极地防病于未然。我现在每天还能看百十来个病人,就得力于几十年来不仅习武,而且还坚持练气功。”至今,贺老虽年逾古稀,但仍思维敏捷,肌肉发达,精力旺盛。练功习武不仅使他自身身体强壮,也为他治病救人储存了内在功力,除了普通的针刺手法之外,他还带功针刺,大幅度提高了疗效。

                    贺教授医德高尚,他坚持业余时间无偿地为患者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并多次参加义诊活动。其精湛的医术、完美的医德,在杏林、乃至海内外传为佳话。贺普仁教授从医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也宣告成立,并亲任会长。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如余秋里、王光英、王平、崔月犁、何界生等出席了会议,会上热烈表彰了贺老的从医业绩,也充分肯定了“贺氏针灸三通法”。很多领导为大会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运用祖国独特的针灸医术为中外人民服务,作出卓越的贡献”;文化部常务副市长高占祥:“神针”;中顾委委员、原卫生部部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名誉会长钱信忠:“大医精诚,有求必应”……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题词:“银针寓深情,拳拳爱人心”,这也正是贺教授医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贺教授1985年被聘为中华武术医疗研究所顾问、疾病中医华侨咨询部理事会理事;1987年任培黎大学针灸学院名誉院长、培黎职业大学中医分校中医针灸高级顾问、中华针灸气功推拿研究联谊研究中心副董事长;1988年任北京针灸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1989任北京中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国际针灸医师水平考核委员会会员;1991年被聘为香港针灸协会顾问;1991年任第一届北京市中医科技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七大古都针灸学会联谊会常务顾问、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92年美国道教学院特邀顾问、中国中医急症杂志顾问、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被聘为香港中医师公会名誉顾问、香港耳针学会第一界学术顾问、国际中医中药研究学院名誉院长。

                 北京中医医院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等任务。曾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称号。针灸科为北京市中医针灸医疗重点专科,共有医护人员70余名,病床80张,日平均门诊量长期保持在300余人次,共设八个专台门诊,治疗病种达100多种,就诊患者遍布国内外。近五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十年来出版专著9部。全科设备总值600万元。该科针灸教研室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学院的临床教学基地,颇具规模的针灸病房和大量门诊病人为临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科近期完成的“网上中风病教学”为国家中医局网络继续教育示范样板。该科是北京市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所在地,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培训了1000多名针灸医师。拥有现代化的针灸教学设置和自行制作的针灸临床课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队伍整齐,课余里进行英、日、法语临床教学。现每年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家举办数期国际针灸班。

                    名医荟萃,流派云集是该科的一大特点。其中金针王乐亭不仅善用金针治疗淋巴结核而闻名于世,他创立的“中风十三治”一直沿用至今;管针贺惠吾以治疗胃下垂而著称;夏寿人教授学问渊博,医理精深,善治三叉神经痛,田稔民主任医师专攻小儿麻痹后遗症;于书庄主任医师重视手法研究,发现隐性循经感传现象“气至病所”的治疗方法……贺教授目前为该科学术带头人,他创立的“针灸三通法”影响深远广泛,促进了针灸学术水平的提高,堪称中国当代针灸大师。
-----------火针
【火针疗法的历史】

  火针疗法自《内经》中首次用文字记载至今,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它从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操作方法和狭窄的临床适应范围,逐步改进不断发展和完善,拓宽了应用范围,提出了临床禁忌,使之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医疗体系。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首次提到“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中云:“九曰焠刺,焠刺者茨燔针则取痹也。”可见,“焠刺”即是将烧热、烧红的燔针快速刺入皮内的一种刺法,因此,可由此得出“燔针”和“焠刺”即为“火针”和“火针疗法”。
  《黄帝内经》中对火针除了名称以外,对针具、主治作用及禁忌也作了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此处所谓的大针,即为火针疗法的专用针。因火针疗法的针具要能耐高温,能速刺,所以要求针体粗大,针尖微圆,如相反则在操作时针具很容易弯曲、折断,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经》中提到火针疗法的适应症有四种: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此外也提到火针疗法的禁忌症。如《灵枢·官针篇》云:“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可见在当时热证是火针疗法的禁忌症。从以上论述可以认为火针疗法创立于《黄帝内经》。
火针疗法到汉代应用已相当普遍。如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多次提到。他肯定了火针疗法的治疗作用,认为火针可以助阳发汗以散除外邪,用以治疗伤寒表证。但也提出了许多应用不当而出现的后果,强调了应用火针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及出针后及时处理针孔,以防不测。
  《伤寒论》中称火针为“烧针”和“温针”,如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又有:“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上条说明实热证不宜用火针,以及误用的危害。除此以外,《伤寒论》中还提出针后的处理问题。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以此提醒医家注意火针治疗的针孔的护理问题。
  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观点,肯定了“焠刺”是针灸的刺法之一,同时也强调了其适应症为痹证和寒证。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将火针疗法的适应范围从寒证、痹证,扩展到治疗外科的疮疡肿,并提出了火针疗法的禁忌穴位。如曰:“外疖肿,针惟令极热”;“巨阙、太仓,上下管等及诸弱小者,勿用火针。”
  宋以后,火针疗法有了很大发展。在临床针灸家王执中写的《针灸资生经》中最早将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内脏疾病,书中列举了许多有效病例,涉及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腰痛等疾病。当时火针的适应症已大大扩展了。
火针疗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明代。当时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名医类案》等书中均提到了火针,其中《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疗法论述最为全面,包括了以前许多针灸家未涉及的内容,从针具、加热、刺法到功效应用和禁忌等都做了全面精细的论述。
  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指出为了使患者在治疗时痛苦小,火针的制作应用韧性大的熟铁,且针不宜太粗,而且在加热时要烧至通红。如曰:“焠针者,以麻油满盛,灯草令多如大指许,取其灯火烧针,频麻油蘸其针,烧至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反损于人,不能去病。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至手热。才觉针红,医即采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
  高氏认为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要求医者进针须准确,深浅须适度。他指出:“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点差则无功。……,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还认为火针“切忌过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深浅,有害无利。”在书中还提到针后对针孔的保护问题。如曰:“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瞬即以左手按针孔上,则疼止,不按则痛甚。”
  除此以外,高氏在《针灸聚英》中对火针的功效和适应症也做了深入论述,使火针疗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奠定了火针治病的理论体系。书中指出火针的功效有二方面,一为引气之功,二为发散之功。
在治疗禁忌方面,高氏认为除禁忌热性病以外,在某些部位也应禁用,如曰:“人身之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夏季,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否则溃脓痛难退。其如脚气,多发于夏,血气湿气,皆聚两脚,或误行火针,则反加肿疼,不能行履也。”由此可见,高武对火针疗法的论述是较全面的,也说明了火针疗法进入了较成熟的阶段。
  成书于明朝的《名医类案》,集录了数则火针治疗的病例。
  到清代“火针疗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将火针用于治疗眼科疾病,消除了常人认为火针有危险的偏见。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用火针治疗瘰疬、痰核。吴谦则认为火针能治疗邪气壅于肌肤、关节的一类疾病,如曰:“火针者,即古之燔针也。凡周身yin邪,或风或水,溢于机体,留而不能过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由此可见,在清代火针疗法的适应范围已得到扩大和发展。
  虽然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围广泛,疗效可靠但也曾受到轻视和排挤,频于消之。因得到患者的肯定才被流传至今,但在临床应用方面,能真正掌握此针刺技术的人太少,所以为使火针疗法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传统针法流传下去,以便继续造福人类,贺老将其多年的火针疗法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江苏苏州医疗用品厂,根据《内经》中记载,参考历代古籍及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医针实物,对“火针”进行了复原仿制,对其使用方法、临床用途作了考证。




【针具】  
  火针是用钨锰合金材料制造的。[原因]
  一个完整的火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针尖,第二部分为针体,第三部分为针柄。[如图]火针的针尖不需要很锋利,要尖而不锐,稍圆钝为佳。因为火针是烧红后刺入皮肤,而且要反复烧灼,如针尖太锐利则容易折断。火针的针体要坚硬挺直,这样在施术时不宜弯曲,进出针顺利,使患者痛苦少,疗效高。火针的针柄要隔热烫手便于持拿,这样才能保证施术者稳、准、快地进行操作。
  在临床上根据病人不同,症状不同,选择的穴位不同,所使用的火针的种类也不同。火针根据粗细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种类不同其疗效也不同。
  首先是细火针。直径0.5mm的火针属细火针。它主要用于面部穴位,因面部神经、血管丰富,痛觉敏感,所以使用细火针可减少痛苦,另一方面不易留疤痕。除面部外,对体质虚弱及老年人也适宜用细火针。
  第二种为中粗火针。中粗火针的直径为0.8mm,它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除面部和肌肉组织较薄的部位外,其他的穴位或部位均可使用。
第三为粗火针。其直径为1.1mm以上,主要适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癥瘕、痞块、疮疡等。
  除以上三种火针外,还有一种三头火针,常用于体表痣的治疗,现在使用很少。
  火针疗法除火针外,还需要酒精灯一具,以及酒精和消毒棉球等辅助用具。这些工具齐备后,就可以进行施术治疗。


【选穴】

  在穴位的选择方面,我们强调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病灶部位,选择适当的经穴、痛点,或在病灶处直接针刺。
  循经取穴是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辨证归经,按经取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使疾病缓解。痛点取穴,即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痛点上施以火针,通过温热刺激,使经脉畅通,疼痛则止。《灵枢·经筋篇》中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指的就是在疼痛的局部“阿是穴”进行针刺。此外,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即在病灶处或周围进行针刺,因病灶的形成多由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火针刺激可使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增强,病灶得以消除,疾病得以缓解。 


【针刺方法】
  针刺方法:火针的针刺方法可分四种: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和围刺法。
  其中点刺法适用于针刺穴位,而后三种方法适用于针刺病灶的部位。
  1. 点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施以火针;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阿是穴”上施以火针,这都属于点刺法。经穴刺法,是通过火针对经穴的刺激,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这种刺法适用于内科疾病,使用的针具以细火针或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深度较毫针浅。痛点刺法主要适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各种神经痛,因为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的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可以使局部经脉畅通,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痛点刺法可选用中粗火针,进针可稍深一些。
 2. 散刺法:是将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温阳益气,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畅通,从而达到缓解麻木,治疗瘙痒,定痉止痛的功效。散刺法的针距一般为1.5mm,多选用细火针,进针较浅。
  3. 密刺法:即用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刺法。此法是借助火针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病灶处的组织代谢,使疾病缓解。密刺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针刺时的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一般间隔1厘米,如病重可稍密,病轻则稍疏。如病损部位的皮肤厚而硬,针刺时可选用粗火针,反之则用中粗火针。针刺的深度以刚接触到正常组织为好,太浅太深都不适宜。
  4. 围刺法: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针刺的一种针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在病灶周围施以火针可以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其主要适用于皮科、外科疾患。围刺法所用的针具为中粗火针,每针间隔为1~1.5cm为宜。针刺的深浅视病灶深浅而定,病灶深针刺深,病灶浅则针刺浅。
以上是贺老临床上常用的几种火针刺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的刺法和针具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

【行针方式】
  火针的针刺方法可分四种: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和散刺法。
  火针疗法以快针为主,大部分情况不留针,进针后迅速出针。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之一秒时间。火针在进针前针体已烧红,热力已充足,刺入穴位或部位后,借热力激发经气,推动气血,温通经络,而火针的热力在短暂的时间内会渐渐消退,这时即使针体仍留在穴位内,已不能起到刺激作用。所以快针是火针疗法的主要运针方式。
  有些病人需要留针,即要求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需留针1~5分钟,然后再出针。在留针期间术者可行各种补泻手法,或留针而不行手法,待正气自复。古人对留针的问题曾有记载,如《千金翼方》中记有“大癥块,当停针,转动须臾为佳”。在留针期间可使火针的热力慢慢消散,并通过补泻手法使邪气祛除,正气恢复。此法具有祛腐排脓,化瘀散结之功。适用有坏死组织和异常增生一类的疾病,如淋巴结核、肿瘤和囊肿等。



【消毒】
  在选择的穴位或部位上,先用2%碘酒消毒,后用75%的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针刺破溃的病灶时,可直接用酒精或生理盐水消毒。

【烧针】
  消毒后点燃酒精灯,左手将灯移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外焰,根据针刺深度,决定针体烧红的长度。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中载:“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火针前必须将针烧红,针红则效力强,痛苦少,祛疾彻底,取效迅速。

【进针】
  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或部位,并敏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时间很短,要求术者全神贯注,动作熟练敏捷。如《内经》中所说:“手如握虎。”
  针刺深浅与疗效也很有关系,《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四肢和腰腹稍深,胸背宜浅。


  
【出针】
  火针进到一定深度迅速出针,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使针孔闭合,防止出血或感染。如需排血或排脓,则应使血或脓出净后,用干棉球搽拭针孔即可。因为火针是经过加热烧红后刺入人体的,因此消毒很彻底,另一方面,火针能激发人体的防御功能,所以火针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很小,针后不需要特殊处理。


【留针】


  火针疗法以快针为主,大部分不留针。当火针用于祛瘤、化痰、散结时,则需要留针。留针的时间多在1~5分钟,如针刺淋巴结核,需留针1~2分钟;取远端穴位,火针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可留针5分钟。
-----------艾灸
【艾灸疗法的历史】

  灸法是人们懂得利用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说文》中说:“灸,灼也,从火,欠声。”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左传》,其中曰:“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为灸法。在医学专著中首次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灵枢·官能》中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素问·血气形志》中载:“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以后历代医家在其著述中均提到灸法。东晋医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余尝小腹下患大肿,灸即差。 ”书中还首次记载了隔蒜灸和隔盐灸的治疗方法。
  隋唐时期著名医家孙思邈认为灸法与针刺和火针应配合使用。他说:“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与针无异,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千金方》中载:“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随年壮。”在唐代出现“灸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中有:“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由此可见灸法在当时应用已很普遍。
  《扁鹊心书》为宋窦材著,书中主要介绍灸法,在施治原则上提出:“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同时也记述了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法。他认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用薪。”强调了灸法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备急灸法》为灸法的专门著作,亦成书于宋朝,书中载述了痈疽、疔疮腹痛吐泻等20多种病症的灸治法。可见当时灸法的适应症已很普遍。
  宋代针灸家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为临床实用性极强的针灸文献,书中着重介绍灸法,并主张以方药辅助治疗。
  张从正为金元时代著名的医学四大家之一。他认为热病不可灸, 如曰:“燔灸千百壮者,全无一效,使病者反受其殃,岂不痛哉?”又说:“大忌暑月于手腕足踝上者灸,以其手足者,诸阳之表,起于五指之外。”由此可见张氏强调在运用灸法时应分清病性和部位,区分季节,以防范虚虚实实之戒。罗天益为元代医学家,著有《卫生宝鉴》,其中“名方类集”和“针法门”,着重论述针灸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疾病的实践中,认识到单用针法或灸法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针灸药并用效果更佳。如明代针灸家高武、吴昆、杨继洲等均主张针灸与中药因病而施。如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指出:“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针方六集》中吴昆也说:“不针不神,不灸不良,良有一也”。在《针灸大成》中杨继洲对针灸药的具体运用作了分析说明。如曰:“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随着朝代的推移,灸法也不断的发展。清代吴亦鼎编著的《神灸经纶》为一本较为全面的灸法专书,书中阐述了“灸疮候发”等一些灸法的理论,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清代医学家魏之琇著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了灸法可以治热病的病例。 清代李学川著的《针灸逢源》、廖润鸿的《针灸集成》以及吴谦著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等书中也都很注重灸法。他们对灸法的论述,对后世都很有指导意义。


【原料】

  艾灸,以艾为原料,经燃烧散热,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体机能旺盛;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具备虚寒则补之,郁结则散之,有病则治之,无病则可延年益寿的作用,正因如此使之流传至今。
  艾绒燃烧后的特性是其他物质不能代替的。若以普通的火热,则只会感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有温养细胞,旺盛循环,增加抗体,改变血液成分,调整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艾灸对于调动一切内在积极因素,增进机体防卫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艾灸是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再根据需要制成艾炷、艾卷或其他,然后运用于临床的。

【种类】


  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间接灸又分隔、隔蒜、隔盐、隔附子饼四种;艾卷灸又分为艾条灸、太乙针灸、火针灸,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和啄灸。贺老临床多用隔姜灸、温和灸和温针灸,故本文主要讨论这三种灸法。

【隔姜灸】

  隔姜灸属于间接灸法,是利用姜片做隔物,将艾炷和穴位隔开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炷的制作是将艾绒根据临床需要捻成蚕豆或黄豆大小上尖下平的小圆锥体,即可使用。生姜辛温无毒,具有升发宜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的作用。用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有相得益彰之效。
  隔姜灸的操作应注意几方面:姜片应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制作不易太大,否则热力太强,容易发泡,同时还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燃烧缓慢,过松则燃烧又太快,这样都达不到疗效。
  治疗时一般选2~3个穴位,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温和灸】


  温和灸,是一种常用的灸法,一般有药无药的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觉得大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对于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温针灸】
  温针灸亦称温灸针、针柄灸或热针,最早记载始见于《伤寒论》。它是在针刺后,于针尾处点燃艾绒,加热针体的一种针刺法。通过艾火之温热,以达温通经络,疏行气血,用以治疗寒郁经络、痹阻气血之类的疾病,可起到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明·王节斋云:“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此法现较喜用者为苏南及辽南地区。疗效较高,收效亦速。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不同选择其相应长短粗细的毫针,在穴位上常规消毒后将针捻转刺入,根据疾病虚实情况不同,施以或补或泻的针法,得气后即停针不动。再以硬纸壳剪成如铜钱大,中间弄成一孔,套入针柄,或以香白芷作圆饼套上(可免艾火落于皮肤上致成烧烫伤),以附着于皮面上,继取艾绒捻如枣核大,包装于针柄上,随即点燃艾绒,俟患者感到针处有温热感即可停止,然后将针捻转拔出。一般可燃烧1~7壮,如患者感觉迟钝,亦不可因不喊热而无止境的施灸,通常灸6~7壮即足。如不愈可隔日或隔二日再施术一次,7~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可休息一周。
由于温针的热力是靠针柄上燃烧的艾,借针身传热而达入穴内的,所以对风、寒、湿、痹等经络闭塞不通等病最为适用。如关节流走痠痛等风湿症、肢体麻木不仁、腹满肿胀、脚气病、机体瘫痪痿痹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对一些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肠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凡由邪热所致的疾病或不宜留针的疾病皆不宜行温针治疗。如高热性疾病、关节赤肿、疖肿、惊厥、抽搐丹毒、重症精神病、高血压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选穴】



  选穴应少而精。杨继洲说:“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可见,选穴要精要、准确,而不在于多。贺老在临床上往往只取一、二个穴,却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配穴】


  配穴原则:治全身性或内脏疾病时一般为双侧取穴;治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时可单侧取穴;任、督脉自然是单穴了。为了达到好的疗效,在治疗中,一般可根据病情配合针法。

【灸法程度】  

  《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又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针学入门》上也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以上说明,在施灸时要根据病情轻重不同,部位的深浅不同,选用不同的方法,恰到好处,使疾病迅速治愈。贺老认为,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草率,用艾烟熏烤,表热里不热,结果达不到治疗效果,所以临床必须认真对待。


【治疗程序】  
  在治疗时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千金方》上曾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疗程】  



  灸法的疗程:急性病一般一天可灸2、3次;慢性病可隔日灸,10~30次为一疗程。临床上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隔天的多少,以便取得最好的疗效。此外,还要病人明白,施灸法治疗要有耐心,灸同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长期灸才能收效。

【隔姜灸】  



  隔姜灸要注意所使用的艾炷先小后大,壮数先少后多,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否则病人会觉得很苦楚,不愿再治疗。另外,隔姜灸在治疗后要避风吹,注意休息,这样有利于治疗。

【温和灸】  


  温和灸在施灸时要注意,艾卷积灰过多时,要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以免造成烫伤。病人的体位要舒适,这样才能坚持到治疗结束。同样治疗后要防止冷风直吹。施灸后患者觉温热舒畅,温热感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为宜。灸后要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此法容易操作,为便于治疗可让病人回去自己灸治。

【温针灸】 
 
  温针灸施术时的注意事项:
  1. 向针尾装包艾绒时要捻紧,以防燃烧时艾绒的火星下落烫伤皮肤。
  2. 若有艾火星下落,应立即将之扑灭或用手弹去或用口吹于地下。
  3. 施术时,嘱告病人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燃烧的艾绒火星落于皮肤造成烫伤,或造成弯针等现象发生。
  4. 点燃艾绒应先从下端点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传导和熏射,以加强疗效。
-----------手法修炼
【施术】
  持针:以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固定针体。[如图]
  进针:毫针针尖透过穴位的真皮。要求医生心手相合,手眼相合,眼心相合。多采用努劲单手进针法。以拇指食指捏紧针体,露出针尖2~3分,以中指按压穴位旁边,突然有力的进针,迅速刺透表皮和真皮。
  候气:进针后把针尖缓慢的送到应该达到的深度。候气指针刺后使得机体产生的反应。患者常常感到有异常感觉,术者指下也有沉紧、吸着的感觉。主要候气法:弹指法、刮针法、飞针法、捣针法。
  补泻:有助于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手法称为补法,反之称为泻法。补法:针刺形式以轻、柔、徐为主,刺激量以小、渐、久为主,对机体产生作用的性质以酸、柔、热为佳,对机体的影响以舒适、轻快、振奋为目的。泻法:以重、刚、疾为主,针刺量大、迅、短,作用为触电样、快传导的清凉感,以触电样为佳,以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留针 :施术后将针置于穴位上停留叫留针。一般多留针20~30分钟。
  出针:又称为起针。左手拿棉球按住穴位,右手两指握住针柄,往外提拔,然后左手轻轻揉压针孔,以免出血。[如图]


【手法修炼】
  贺氏针灸手法犹如蜻蜓点水,进针无痛且针感犹如潮起,渐至隆盛至减弱。经过针治后病人皆有痛苦消失、轻松自如之感。此针法炼就非一日之功,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
      ◆ 练指
      ◆ 练气  


【练指】
  练针先练指。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手循按切腧穴,右手为刺手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手法。疗效好坏皆在于两手手法及功力。主要功力又在于拇指、中指及食指,其运力在于指节,并借助腕臂之力,甚至运用全身之力于指端,才能使针体轻了无痛。所以必须先将拇、中、食三指练出一番好功力,方能在临床施术中获得良效。练此功夫宜两手同时练习,若单习一手三指则不能随心所欲左右手同时进针。就拇、中、食三指而言,其中拇、食指为主,中指为辅,只要把拇、食指功力练好,其功成矣。
  练指功可分为四步来练习:
第一步,二指禅。练此法首先于桌案之前站稳,吸气使气下沉入丹田,然后两手臂向前抬起伸直,随之弯腰向前,双手拇指指腹搭桌案边上,自觉丹田之气上至两肩、臂、肘、腕乃至指端,初学时必觉甚为费力,不能耐久,此时可调换食指,按于桌旁边上。如此交替习之,练习日久之后则不觉其苦,至此可以增加练习时间,一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练时每次5分钟,每日1~2次,根据习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以后每日练习时间可增至15分钟。大约100天后即可取得功效。入门后不可间断,仍需平日习之,大约习3年后大功告成。
  第二步,顶指法。初练时空手习之,紧并中、食二指,屈成钩形,而以拇指屈置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间相顶,紧紧扣牢,虎口呈圆形,猛力扣5分钟。每日有空即练,不限次数。
  第三步,夹木锥。此法用两个小木锥,夹于右手拇、食、中指肚之间紧捏之。木锥长约3寸,粗约1寸,根粗尖细,以花梨紫檀质地坚硬为佳。每日有暇则练,半年功可成矣。
第四步,捻线法。练习捻线法不用任何工具,具体做法是:拇、食、中指肚紧贴,虎口呈三角形,三指肚相贴之处,以三指的第一节为限,指肚相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拇指徐徐向前捻若干次,然后拇指再向后捻转若干次,其捻转数前后相等。每日练习,不限次数。
 


【练气】
  贺教授针法是将针灸、气功熔为一体的方法。贺教授武术造诣深厚,练习八卦掌已有40余年。八卦掌是运用八卦图的原理作为基础理论,通过实践演化而合成的独成一家的神功妙术,他得八卦掌第八代传人曹钟声真传,并坚持修炼气功,融针灸与气功于一炉,总结出“针灸气功修炼法”,使中国古老的气功与针灸相得益彰。针灸医生指功不可不练,而坐功又不可不行,初行功时,应谨守规矩,调息坐功时,正其心身,巍然竖直,胸硬腰挺,不可佝偻,左腿抱右腿,两手翻置于膝上,眼观鼻,鼻观心,徐事吐纳,由浅入深。先徐徐将胸中之浊气吐出,再吸入新鲜空气,初其微细,采天地之灵秀,取日月之精华,吐胸中之恶浊,纳自然界之清气。每吸一口全部由精神吸入,由胸中经过然后纳入丹田,丹田即气海,在脐之下小腹之上。初练时气随入随出,不能收留,坚持打坐终能存于丹田,气满而道成。针术者以有形的练习之力,加无形调息之气,用于针刺则能事半功倍。
-----------腰腿痛

【概述】



  腰腿痛指腰痛或腿痛或腰腿并痛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脊神经病变、腰椎关节病、腰肌病变、急性腰扭伤等。
【病因病机】



  腰为肾之府,久劳过力伤及腰府导致肾气亏虚,肾阴不足或阳气不振,以致下肢萎软无力酸痛。久居潮湿冷凉之地,风寒之邪侵袭经脉,太阳不畅,经气失于濡养则发腰痛,风寒湿之邪侵于下肢则为腰痛,劳累过力,闪挫扭伤,以致瘀血内停,阻滞经气,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痛。


【临床表现】

  各类型均以腰痛、腿痛或腰腿痛并作为主要表现。
  肾虚性腰痛:腰痛绵绵不休,其痛非剧,以酸痛为主,休息后可稍好转,劳累时加重。多伴有下肢酸软无力,可有身重乏力,耳鸣脱发,足跟疼,遗精阳痿,肢冷,形寒等。
  风湿寒痹腰痛:多有受寒冷史,腰骶痛,时剧,常诉局部有“发板”僵硬感觉。与气候变化有关,阴雨寒凉加重,天暖晴空则减轻。常因风重游走而致下肢疼痛。
  闪挫扭伤腰痛:常因劳累过度,用力过猛扭伤腰部,多为突发剧烈腰痛,不能站立、弯腰、扭转。疼痛可窜至下肢,下肢不能抬起,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益肾通络,益气活血,散寒除痹。
  【取穴】 肾俞、委中、养老、环跳、中空、阿是穴。
  【刺法】 均用毫针刺法,酌情使用或补或泻手法,每次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病例一】

  魏某,女,37岁。十天前劳动时不慎将腰扭伤,当时疼痛不剧烈,尚可活动,未曾治疗。第2天晨起后发现疼痛加剧,起床困难,不能弯腰,用力时其痛加重,有向右下肢窜走之疼痛,经x线诊为“腰椎关节骨质增生”。现痛重抬腿困难,局部怕凉,纳可,二便调,舌苔白,脉弦滑,右腰部发僵,压痛点明显。辨证为劳伤肾府,气血瘀滞,经脉不畅。治以益肾通脉,活血理气,疏调经络。以毫针刺环跳、养老、委中,行平补平泻手法,养老针双侧,环跳、委中均针右侧。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一次。出诊起针后,患者感其腰痛明显减轻,下肢疼痛基本消失,二诊时其痛未见反复。原穴原法不变,共诊三次疼痛消失,活动自如。

【病例二】


  王某,男,41岁。腰痛六年。六年前原因不明渐发腰痛,其痛时轻时重,呈酸痛状,不能久立、久行、久坐,弯腰困难,局部发凉畏寒,曾诊为腰肌劳损。现下肢软,乏力,精神差,夜寐不安,多梦,二便调,面白,舌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肾气不足,腰府失养,气血不和。以毫针刺肾俞、中空、腰部阿是穴。用捻转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

【按语】


  各种腰腿痛与少阴、太阳、少阳经脉关系密切。足少阴经筋:“其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足太阳膀胱:“……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少阳“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故治疗腰腿痛多取有关经脉的穴位。肾俞补肾壮腰;委中为太阳之合穴,四总穴之一,善治腰痛;养老郄穴,主治急性疼痛,“养老……疗腰重痛不可转侧,坐起艰难……”;环跳有很强的通经活络作用,腿痛连及腰痛时取之;中空为经外奇穴,属局部取穴。
-----------胃脘痛
  
【概述】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肝主疏泄条达,脾主运化升清,胃主腐熟水谷,三脏调和则无胃痛之患。外感寒邪、内客于胃;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情志不畅,肝木横逆犯胃,可致实性胃痛;饥饱失常,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则发为虚性胃痛。

【临床表现】


  寒邪犯胃者: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热痛减,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停滞者: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者: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生气后则胃痛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虚性胃痛则可见疼痛隐隐,喜温喜按,或伴有纳差便溏,泛吐清水,舌淡脉弱等症。

  
【治疗方法】



  【治则】 散寒导滞,疏肝健脾。
  【取穴】 内关、足三里。
  【刺法】 以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治疗一次,留针20~40分钟。

  
【病例一】



  施某,女,29岁。胃脘疼痛两月余,时轻时重,胸闷发堵,烦躁易怒,两胁作痛,纳少,二便正常,舌苔白,脉弦滑数。辨证:木旺横逆,克犯脾土。治以疏通解郁。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太冲,用泻法,留针40分钟。共针三次而愈。

  
【病例二】


  康某,女,29岁。胃脘疼痛,伴吞酸嘈杂,饮食不下,食入即吐,喜冷饮,大便干,三日一行,小便黄。舌质淡红少苔,脉弦细滑稍数。辨证为阳明胃热,中焦食滞。治以化滞和胃。取穴:内关、足三里、合谷、天枢、上脘、中脘、下脘。共治疗九次,胃痛消失。

  
【病例三】

  王某,男,30岁。胃脘痛两年,不能进食,食后则吐,经治好转,近一年胃脘痛复发以夜间为重,进食则痛减,返酸胀气,大便不爽,经消化道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胃脘疼痛不能工作,进食不能缓解,服用普鲁本辛等药物无效,纳呆、尿黄、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素体阴盛,中焦虚寒,肝气横逆,发为胃痛。治以调补中土,疏达厥阴,通经止痛。以针刺内关、足三里,施以先补后泻法,每次治疗留针20分钟,每次治疗一次。针刺十分钟后,胃脘痛大减,第二天复诊时疼痛以较治前明显好转,第三诊时诉疼痛基本消失,返酸、胀气均有好转。

  
【病例四】

  庞某,男,28岁。胃脘痛一年,伴大便稀,经胃镜检查后诊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常服各种药物效果不佳。表现为胃脘隐痛,嗳气频频,腹胀明显,不欲饮水,不欲进食,尿少而黄,大便不成形,面黄消瘦,舌苔白,脉弦细。辨证为肝失调达,木郁克土,中焦气滞,发胃为痛。治以疏肝理气,调理中土,通经止痛。以针刺左内关,右足三里。泻内关,补足三里,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针刺后痛止,嘱继续来诊。2诊后患者诉回家后胃痛复发,但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针穴不变,3诊后疼痛消失,嗳气、腹胀均有好转,纳食可,大便已成形。经十余次治疗,患者诸症消失,纳可,二便调,临床告愈。

  
【病例五】


  贺某,女,54岁。胃脘经常疼痛、不适三年。自年轻时发生胃脘不适,后发展为胃痛,经常发作,每次发作时胃脘胀痛,不能进食,恶心呕吐,大便3~5日一行,尿少而黄,舌苔白稍厚,脉弦。辨证为胃热于内,升降失司,气机不畅,发为胃痛。治以清泻胃热,调理气机,镇静止痛。针刺内关、足三里。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天治疗一次。2诊后其疼痛减轻,恶心消失。3诊后疼痛完全消失,能正常进食,继续治疗。

  
【按语】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心包经与少阳经相表里,少阳为气机之枢纽;阴维主一身之里,故内关可以治疗胃、心、胸的病变。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善治脾胃疾患,二穴常作为主穴用于胃脘痛的治疗中,止痛迅速。必要时可配合其他穴位,如例1加取合谷、太冲以疏肝解郁;例2加用天枢、上脘、中脘、下脘以增强消食和胃、通腐化滞之力。
-----------贺普仁
贺普仁教授,男,(1926—),14岁拜著名针灸专家牛泽华为师,学术八年独立应诊, 行医五十余年,擅治中风、半身不遂后遣症、颜面神经麻痹、甲状腺瘤、弱智等疾病, 针灸减肥尤有奇效,著作有《针法针具》、《针灸治痛》、《针灸歌赋处方学》等,现 任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针灸学会会长。
-----------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源 at 2006/8/13 14:03:
贺普仁
贺普仁教授,男,(1926—),14岁拜著名针灸专家牛泽华为师,学术八年独立应诊, 行医五十余年,擅治中风、半身不遂后遣症、颜面神经麻痹、甲状腺瘤、弱智等疾病, 针灸减肥尤有奇效,著作有《针法针具》、《针灸治痛》、《针灸歌赋处方学》等,现 任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针灸学会会长。

請問這幾本書有嗎?
-----------
Originally posted by zhouxl2000 at 2006/8/8 10:02:
手法修炼
【施术】
  持针:以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固定针体。[如图]
  进针:毫针针尖透过穴位的真皮。要求医生心手相合,手眼相合,眼心相合。多采用努劲单手进针法。以拇指食指捏紧针体,露出针尖2~3分,以中指按压穴位旁边,突然有力的进针,迅速刺透表皮和真皮。
  候气:进针后把针尖缓慢的送到应该达到的深度。候气指针刺后使得机体产生的反应。患者常常感到有异常感觉,术者指下也有沉紧、吸着的感觉。主要候气法:弹指法、刮针法、飞针法、捣针法。
  补泻:有助于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手法称为补法,反之称为泻法。补法:针刺形式以轻、柔、徐为主,刺激量以小、渐、久为主,对机体产生作用的性质以酸、柔、热为佳,对机体的影响以舒适、轻快、振奋为目的。泻法:以重、刚、疾为主,针刺量大、迅、短,作用为触电样、快传导的清凉感,以触电样为佳,以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留针 :施术后将针置于穴位上停留叫留针。一般多留针20~30分钟。
  出针:又称为起针。左手拿棉球按住穴位,右手两指握住针柄,往外提拔,然后左手轻轻揉压针孔,以免出血。[如图]

【手法修炼】
  贺氏针灸手法犹如蜻蜓点水,进针无痛且针感犹如潮起,渐至隆盛至减弱。经过针治后病人皆有痛苦消失、轻松自如之感。此针法炼就非一日之功,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
      ◆ 练指
      ◆ 练气  
【练指】
  练针先练指。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手循按切腧穴,右手为刺手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手法。疗效好坏皆在于两手手法及功力。主要功力又在于拇指、中指及食指,其运力在于指节,并借助腕臂之力,甚至运用全身之力于指端,才能使针体轻了无痛。所以必须先将拇、中、食三指练出一番好功力,方能在临床施术中获得良效。练此功夫宜两手同时练习,若单习一手三指则不能随心所欲左右手同时进针。就拇、中、食三指而言,其中拇、食指为主,中指为辅,只要把拇、食指功力练好,其功成矣。
  练指功可分为四步来练习:
第一步,二指禅。练此法首先于桌案之前站稳,吸气使气下沉入丹田,然后两手臂向前抬起伸直,随之弯腰向前,双手拇指指腹搭桌案边上,自觉丹田之气上至两肩、臂、肘、腕乃至指端,初学时必觉甚为费力,不能耐久,此时可调换食指,按于桌旁边上。如此交替习之,练习日久之后则不觉其苦,至此可以增加练习时间,一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练时每次5分钟,每日1~2次,根据习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以后每日练习时间可增至15分钟。大约100天后即可取得功效。入门后不可间断,仍需平日习之,大约习3年后大功告成。
  第二步,顶指法。初练时空手习之,紧并中、食二指,屈成钩形,而以拇指屈置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间相顶,紧紧扣牢,虎口呈圆形,猛力扣5分钟。每日有空即练,不限次数。
  第三步,夹木锥。此法用两个小木锥,夹于右手拇、食、中指肚之间紧捏之。木锥长约3寸,粗约1寸,根粗尖细,以花梨紫檀质地坚硬为佳。每日有暇则练,半年功可成矣。
第四步,捻线法。练习捻线法不用任何工具,具体做法是:拇、食、中指肚紧贴,虎口呈三角形,三指肚相贴之处,以三指的第一节为限,指肚相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拇指徐徐向前捻若干次,然后拇指再向后捻转若干次,其捻转数前后相等。每日练习,不限次数。

【练气】
  贺教授针法是将针灸、气功熔为一体的方法。贺教授武术造诣深厚,练习八卦掌已有40余年。八卦掌是运用八卦图的原理作为基础理论,通过实践演化而合成的独成一家的神功妙术,他得八卦掌第八代传人曹钟声真传,并坚持修炼气功,融针灸与气功于一炉,总结出“针灸气功修炼法”,使中国古老的气功与针灸相得益彰。针灸医生指功不可不练,而坐功又不可不行,初行功时,应谨守规矩,调息坐功时,正其心身,巍然竖直,胸硬腰挺,不可佝偻,左腿抱右腿,两手翻置于膝上,眼观鼻,鼻观心,徐事吐纳,由浅入深。先徐徐将胸中之浊气吐出,再吸入新鲜空气,初其微细,采天地之灵秀,取日月之精华,吐胸中之恶浊,纳自然界之清气。每吸一口全部由精神吸入,由胸中经过然后纳入丹田,丹田即气海,在脐之下小腹之上。初练时气随入随出,不能收留,坚持打坐终能存于丹田,气满而道成。针术者以有形的练习之力,加无形调息之气,用于针刺则能事半功倍。

受教!

功在針外....!

謝謝 zhouxl2000 !
相关文章
 虎杖二金汤(《千家妙方》。)
 治疗颈椎病最有效最简便的一个方子
 请问四圣心元里面的方剂一钱应该等于多少克
 解钳丸(《赤水玄珠》卷十五。)
 续断
 破坚丹(《疡科选粹》卷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