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推拿按摩:常见疾病反应点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1头面躯体痛证
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 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2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 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痢疾: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3妇科病证
不孕症: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急性乳腺炎: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探及2一3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
4皮外科病证
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疮: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 “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 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5五官科证
麦粒肿: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 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花粉症: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
  急性扁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6其它:
戒断综合征: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神经官能症: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 胸椎棘突下压痛)。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
腧穴与反应点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之一,在针灸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腧穴的本质有助于了解针灸治病的原理,阐发针灸的精髓,丰富针灸理论。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可以减轻病痛的部位,称为阿是穴,它并没有固定部位,也没有固定名称。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古代医家将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体表部位作为经验总结而固定部位,并与之起名而成为腧穴。《内经》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对腧穴的认识也有较多阐述,认为腧穴是“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以痛为输”、“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等,这充分说明腧穴起源于反应点。但究其本质而言,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是临床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腧穴是反应点,而反应点不一定全是腧穴。反应点的范围更广,除了包括传统的腧穴外,还包括压痛点、热敏点、光敏点、磁敏点、电敏点、皮肤异常改变点等一些部位在感觉、色泽与正常体表部位不同的点。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疑”,可见反应点在体表分布之广。
    从腧穴的起源、发展及本质来看,反应点是临床上针灸施术部位的首选,历代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也可证明这一点。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快便痛,即言阿是,灸刺皆验”。现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反应点的记载,日本针灸研究所所长代田文治先生认为:经络是疾病现于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反应系统,经穴是在经络上的反应点。只要在有反应点的经穴上施以针灸,直至反应消失,疾病也就痊愈了。在巴黎医学会上,国家通讯员勒盘博士认为:我们每个器官都联系着皮肤最确实的几个点,这些点感受了病变的刺激而发生而发生特殊的敏感感觉—疼痛,凡是加强这些点的刺激作用,都可引诱病变的痊愈或者有关器官生理作用的改变。所以,针灸医生在临床针刺或施灸时应该在传统腧穴为定位坐标,在腧穴周围,或在某些特定区域,找寻压之酸痛、麻木、快然甚或疼痛的反应点,也可以直接在体表找到“皮肤异点”进行针刺。
    强调寻找反应点并非是抛弃传统的针灸腧穴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找到更适合针灸的部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说明了腧穴均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而反应点既阿是穴发无定处,其功能作用也随病情,个体差异而变化,以致难以文字记载,故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阿是穴在针灸历史上曾经起主导地位,从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来看,反应点也应该成为针灸取穴的主体,不仅因为反应点揭示了脏腑体表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的动态相关联系,而且,在反应点上针灸时,容易激发经络感传,并使“气至病所”,这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临床上运用不同类型的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文献报道:
    一、 压痛点
    压痛点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报道屡见不鲜,马坤印1运用阿是穴针灸治疗头痛115例,有效率为100%,而且压痛点在临床上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治疗部位,同时也可以帮助我门早期诊断疾病。黄维2在580例冠心病患者的胸部寻找压痛点,以压之隐痛或者酸痛为阳性,结果阳性率为78.97%,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认为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一项依据。
    二、 热敏点
    陈日新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体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新的疾病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对艾灸的热感有着特殊的反应形式,而且,在此类反应点进行艾灸,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根据这种反应点的特性,将之称之为“热敏点”。陈教授在利用热敏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50例,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样本,随机分配到“热敏点”灸治疗组和针+罐+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包括不足10天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和疗程的差异。结果:“热敏点”灸治疗组与针+罐+TDP对照组积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20.00%,73.33%,对照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0%,15.00%,两组显愈率(93.33%,15.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有效以上病例治疗天数平均为3.18±1.59d,对照组为7.00±2.47d,二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很好疗效,远优于目前治疗MPS公认的较佳疗法----针+罐+TDP的综合疗法,并且疗程明显缩短。
    三、 皮肤改变点
    曹氏3报道,在患者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附近“党参花样”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用2%的奴夫卡因0.2ml注射在花斑中央成一小皮丘,再次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在挑断浅表下纤维丝,每次挑3-4个化斑,其中一个要早椎体上,五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个月,治疗一到两个疗程。共治疗颈椎病560例,治愈504例,显效38例,好转18例。
    小结
    腧穴又称气穴,既可以输注正气,也可以客注邪气,气之在穴是动态的,可以随脉行上下流动,也可以内外出入,是脏腑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反应点在体表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出现的部位随着机体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针灸临床选择反应点也应该针对疾病寻找最佳施术部位,而不能死搬硬套教科书的腧穴定位。
    魏稼先生在临床上用阿是穴颇多,在治疗各种痛证及内脏诸证,常先检查确定其敏感点,然后实施针灸,效果极佳。他认为针灸临床治病应根据敏感点的游移和衰变现象,不断调整处方配穴。例如面瘫初起,多于翳风、风池、牵正等处出现压痛过敏,可取其处加外关、合谷、风府等针刺,数次后,往往上述敏感点压痛衰减甚至消失,或转移到太阳、下关、角孙等处,此时可以配合头维、地仓、攒竹等穴治疗,可以加快治愈速度,缩短疗程。因此我们在针刺时应该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采用恰当的穴位。
    反应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一般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患为主,只要定位准确,找到恰当的反应点,刺激适当,往往效如桴鼓。但反应点的治疗作用远不止于此,它可以用来治疗任何与之有关的病症。从临床实践来看, 当内脏病变时, 往往可在机体体表出现压痛点、热敏点等反应点,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以改善和治疗相关的内脏病变。例如痢疾或肠炎患者, 其内踝上8寸左右, 胫骨内侧而后缘处往往表现出压痛, 刺激这个压痛点(反应点) , 可以明显改善和治疗这些病变。
    此外,反应点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穴位合用, 可起到疗效互补的作用, 这在古今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如《肘后歌》云:“打扑伤损伤风, 先于痛处下针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 甄权留下意无穷……”。所以我们在临床实施针灸治疗时,应该注意反应点的探察,而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腧穴的定位。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针灸推拿
  头面躯体痛证: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挑刺反应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病人在某些部位的皮肤上,常常出现斑点。有些病症针刺正规穴位效果不佳,而针刺这些斑点疗效很高,叫做反应点。反应点的记载医籍中很早就有,但是应用很少。通过近5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应用本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病例1 严某某,男,65岁,汉族。因头痛严重住院治疗,经检查发现患者头内有一块4×3×1.5cm血块,诊断为脑瘀血。转院后手术治疗,患者家属及本人不同意做手术,求予治疗。方法:一盆65――70的水,将双脚慢慢放入盆中,然后起来,反复几次。以脚底板出现紫红色或黑色的斑点为宜,用三棱针强刺激速度宜快,针刺后好转。
病例2 赵某某,男,35岁,汉族。患高血压病多年。服用降压药时好时坏,现血压200/160mmHg,头痛眼花,眼部疼痛,不能行走。运用上法一现在脚底部有一绿豆大的红点,针刺后好转。
病例3 蒙某某,男,60岁,哈萨克族。患冠心病有近2年,近1周病情加重,治疗后效果不佳。按上法发现右脚一个黑点,左脚三个黑点。针刺后好转。
体会 心脑血管疾病正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数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病在 ...
摇针法治疗阳性反应点
我们工作中经常听到病人说身上有条索状或者异常感觉(比如热,冷,痛,麻,等感觉)的反应点我们经常叫它阿是穴。有人利用小针刀的操作特点发明出一种针刺手法,针对这种反应点比较有效。
    找到反应点后仔细诊察它的大小范围深浅等资料,用长度适当的毫针刺入,深浅应正好让针尖达到反应点,然后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扶针身摇动针体。就象小针刀那样其实这种方法就是从小针刀发展来的。手下应该有拨动琴弦的感觉,同时病人有强烈的酸胀感觉。
如果反应点体积较大可以两针在一针孔刺入,如果位置较深可以用手推动附近肌肉,来达到摇针的效果。
反应点确实是很重要啊,我都觉得针灸治病的精髓就是治疗反应点,不同的反应点有其各自不同的最适宜的刺激方式,比如皮下结节就有枝川注射法,透热点就用透热点灸,小静脉曲张的地方就用放血法,等等等等,效果特别好。当然还有很多各种形式的反应点还需要探寻其适宜的治疗方法。
常见疾病的反应点案例收集
许多疾病都会在体表产生反应点,疾病与体表反应的相关规律虽然还未有定律,但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我在实习时观察到了一些病人的耳穴及背部反应点与疾病有密切相关:一个颈椎病患者的耳穴颈椎部位有一个反应点;一个胃粘膜下垂的病人在其耳穴胃上有一个白色的1平方毫米左右大小的突起;一个胃口差又有口苦的病人在其耳部有一条淡红色的血管穿过耳穴胃和胆;腰肌劳损的病人在其劳损侧的腰部有一个红色的突起点。查资料也发现痔疮病人会在背部产生红色的突起疹点;颈椎病人会在颈部产生灰色的党参花样的斑;有胃病的人在胃俞产生皮下的条索状改变等。这些反应点可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在此希望有更多的案例来验证!
   
反应点选穴
古代应用
《灵枢 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此处的心痛乃胃痛,九节即第九椎棘突下筋缩穴处,按即用手按压,如无效,在九节上下寻找反应点或刺或按,立可见效。
《素问 刺腰痛篇》:“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灵枢 五邪》:“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唉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当指肺俞、魄户)。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王执中按这一经验运用,获得了良好效验,《针灸资生经》:“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按其肺俞,云痛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治哮喘只缪刺肺俞不刺他穴,惟按肺俞不酸疼者,然后点其他穴也。”《针灸资生经》还记载:“有妇人患赤白带淋,得予针灸,初为灸气海穴未效,次日为灸带脉穴……其病若失……自是来觅灸者,必为按此穴,莫不应手酸痛,于知是正穴也,令归灸之,无有不愈,”
明代薛立斋《外科心法》:“中府隐隐而微痛者,肺疽也。”《名医类案》:“张景岳治一姻家,年力正壮,素饮酒,常失饥伤饱,偶饭后胁肋大痛……用于按揉其处,觉肋下一点按着痛连胸腹,细为揣摹,正在章门穴……”
明《普济方》239卷:“绍兴己未岁,余守武昌时,总领邵户部至云:少时病瘵,得泉州僧为灸膏肓,令伏栲栳上,僧以指节极力按寻其穴,若指不麻或虽麻而非中指者皆非也,已而求得之,遂一灸而愈。”《明堂经》亦有:“按膏肓百须得病人中指麻木则灸无不取效。”
明代周恭挤《医说续编》与张景岳《类经图翼》均认为各种出血证,尤其是下血,多于命门穴上有酸疼,灸此处疗效卓著,多能除根。
针灸大成》:“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差,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消化道溃疡患者:常在皮肤上出现小红点,唇内有白斑;
痔疮患者:龈交中出现米状物
胃肠病的人,也会在食指根部与手背交汇的赤白肉际处有条青筋出现。

治面部痤瘡要穴─脊背反應點
〔取穴法〕讓患者伏椅背上,醫者用手掌在患者脊背兩側第一至第十二胸椎的兩旁各開5分至3寸範圍內摩擦數次,然尋找反應點,此點類似丘疹,稍突起於皮膚,呈灰白色或棕褐色、暗紅色、淺紅色,壓之色不退為所取穴位。
〔操作方法〕三棱針挑刺法。找出反應點,對此點嚴格消毒,左手拇、食指固定其兩側,右手持三棱針,挑破表皮,使點翻起,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擠出少量血液,然後用酒精棉球覆蓋傷口,膠布固定。每日挑1—2個反應點,5—7日挑1次。
〔適應症〕青年粉刺。青春期男女,面部發生血色丘疹,能擠出米粉樣的白色粉汁。
〔釋義〕痤瘡俗稱粉刺或青春痘,多發於青年面部,影響面容,使人感到痛苦,其病容易感染和反復發作,臨床上不易治癒。
  本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首厚味,肺胃濕熱,夏感風熱毒邪所致發病。現代醫學認為與青春期體內性激素平衡失調有關。脊背反應點為督脈與膀胱經之分野,三棱針挑刺反應點可有疏通經氣、宣導氣血、消除痰滯、清泄鬱火的作用,並且能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故治療面部痤瘡效果頗佳。
尿石症
按摩选穴
经穴和经外奇穴:合谷、二白等。
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肺、肝、胆、甲状腺、甲状旁腺、胸椎、腰椎、胸腺淋巴结、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等。
反应点:肾点、三焦点、脊柱点、腰脊点等。
全息点:肾穴、下腹穴、生殖穴等。
[按摩方法
推按肾、输尿管、膀胱、尿道、肺各30O次;点按肾点、三焦点、脊柱点、腰脊点各100-300次;掐按肾穴、下腹穴、生殖穴各3O0次;其余各穴5O~100次。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10天为1个疗程。除规定时间治疗外,最好能趁疼痛发作时治疗,尤其绞痛时因势利导,排石的机会最多;而治疗后不时疼痛,常为排石先兆。对于输尿管上段以上的结石或结石直径在1厘米以上者,手部按摩疗效较差,应考虑其他方法治疗。即使适合手部按摩者,如绞痛不止或血尿不止,也应及时去医院治疗,切勿延误。
结石病人宜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左右,多吃水果蔬菜,同时要多做一些较为剧烈的运动,如跳绳、跑步、登山以及打球等以跳跃为主的活动可促使结石下移,从而有利于结石的排出。
-----------“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不大理解,请老师具体解释下,谢谢
相关文章
 盘古开天·地内功精义解
 连翘黄耆汤(《准绳·疡医》卷二。)
 今天来一个家长给孩子报销药费花了六十多万
 七、大头肿痛(附:蛤蟆瘟)
 伤寒论学习视频8G内容(请版主置顶)
 苓术丸(《圣济总录》卷一○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