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东垣清暑益气汤探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柯联才  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李杲(号东垣老人)以《脾胃论》而著称,其所著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认为脾胃在精气升降运动过程中具有枢纽的作用,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在理论上非常重视升发脾胃之阳,在治疗时就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其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代表方剂。
  
  清暑益气汤专为长夏湿热困胃所设,由黄芪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神曲橘皮白术麦冬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组成,功能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等症状。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了该方的适应症,认为只要患者素体气虚湿困者,即使不再感受暑湿,也可以此方加减应用,恒收意外之功。如脑供血不足属气虚湿困者,头晕、头痛昏蒙、嗜睡、记忆力衰退等;平素气虚湿困,但感疲惫、精神不振,余无所苦的亚健康者;以及久治不愈的疰夏(小儿夏季热)者等等,以本方灵活化裁,常效如桴鼓。兹举几例临床治验以证。

  一、顽固性眩晕
  
      眩晕一症,为临床常见,其病因错综复杂,治疗也颇棘手,一些顽固性眩晕历经补气化痰,疏风通络,镇静安神,滋阴潜阳等法,而难以平息。于此,余常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为治,恒收佳效。眩晕愈后再嘱患者以血肉有情之食饵(白绒鸡一只,杀净、去五尖、内脏;蚵干二两,洗净浸泡;将蚵干纳入鸡肚内,用线缝密,加入黄芪30g、天麻10g、枸杞15g共炖食)调补之,常事半功倍。
  
      尝治原市政工程队木工柯某,男,41岁。患“迷路积水”(右耳),右侧卧或头转动即眩晕如坐舟车,剧则伴恶心欲呕,业经多方诊治无显效。除诉眩晕外,尚有头蒙如裹,身疲倦怠,耳鸣腰酸,纳呆脘闷。视其舌苔白腻,脉弦滑。诊为气虚湿阻,升降失常,投以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天麻10g,半夏10g,钩藤30g。服4剂,眩晕十去其八,但仍感身疲乏力。于上方加重健脾益气之力,续服6剂,并嘱以上述补益食疗方每周服1次。病遂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

  二、嗜睡
  
      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寐,又称“多寐”,多以气虚痰湿为患。《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由于湿阻乃致卫气升降失常,临证可见头昏欲寐,神疲倦怠等,常多方检测而无异常发现,此即所谓亚健康状态。余常采用扶阳化湿法治之,有奇效。
  
      刘某,15岁。近几个月来,学习成绩大降,上课时精神不能集中,瞌睡。经某大医院脑血流图、脑电图及脑CT检查,结果未见异常。视其外形尚壮实,然面色萎黄无华,精神疲惫不振,并诉头重如裹,昏沉不清,四肢倦怠乏力,痰多色白,夜寐多梦,大便溏薄,1日1~2次。察其舌质淡胖,有齿印痕,舌苔白腻,脉弦滑重按无力。病因脾虚运化失职,湿盛阻遏气机,乃致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霾蒙蔽清窍。拟健脾益气,化痰去湿,升清降浊。药用:党参、黄芪、白术、怀山药、葛根各15g,苍术、青陈皮、麦冬、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0g,升麻、柴胡、黄柏、五味子各5g。6剂服后,精神明显好转,近1周来上课未再瞌睡,大便成形,视其舌苔转薄白,脉细滑。药已中鹄,无须更弦,于上方加仙鹤草、生麦芽各15g。续服10剂,诸症均失。嘱以党参、黄芪、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枸杞炖瘦肉,每3天吃1次,以巩固疗效。逾1年后欣悉身神均健,病告愈。

  三、小儿夏季热
  
      多见于江南一带,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主要由于夏季气候炎热,小儿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所致。有些患儿到秋凉不治自愈,但亦有至翌年夏季再度发病,甚至延续3~5年者,属“疰夏”范畴。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疗法。本病一般好发于5岁以内的婴幼儿,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娇嫩,脾胃虚弱,稚阴稚阳之体,不能耐受盛夏炎热之熏蒸,以致暑热内侵而发病。所以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而外界气候炎热是其发病的条件。对于本病的治疗,业师盛国荣教授曾以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合王孟英的同名方化裁为消夏汤以治之。消夏汤由珠儿参茵陈、泽泻、半夏、苍术、茯苓、青皮、谷麦芽、甘草等组成,功能健脾益气,清暑化湿。主治小儿夏季热,症见低热疲乏,纳呆消瘦,溲黄便溏等。方中珠儿参一名孩儿参,产闽中,性味均似西洋参,惟其性偏寒,功能润肺降火,补脾利湿,且价格低廉是治疗夏季热的理想药物;茵陈、泽泻清暑热而利水;谷麦芽、青皮消积滞而理气。脾胃健则运化有权,暑湿清则阴火自退。
  
      尝治患儿林某,女,4岁。近2年来,每于暑夏之际,低热口渴,汗少尿多,纳呆便溏。此次发病已1周,身热口干,脘闷食少,溲赤便溏,神疲肌瘦,苔白腻,脉滑数。证属小儿夏季热,乃因脾虚运化失健,暑湿内侵,气机不畅。治宜健脾益气,清暑利湿,方拟消夏汤加藿香滑石。服4剂后,患儿身热退、小便清利,纳食增,余症也均好转,仍按上方加麦冬续进2剂,诸症均失。惟感神疲乏力,大便仍溏,嘱以四神汤(茯苓、山药、芡实、莲子)加绿豆、苡米同煮食,以作善后之图。
相关文章
 请大家推荐个太极拳的教学光盘?
 苍乌暖心丹(《辨证录》卷二)
 苦参汤(《千金》卷五。)
 不当轮滑,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白带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痰饮第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