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四逆汤试验总结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先大概介绍一下自身情况:脾阳虚,寒湿盛,胃中痰涎多,舌色略暗,有瘀斑。以前胃寒比较严重,往往室温二十一二度,自己不觉得冷,但是寒邪直入脏腑而致腹部冷痛。经服成药和经络热敷按摩调理基本上寒凝腹痛已经没有了,但是仍然喜热恶寒,腹部也是凉的,即使肌表不凉,放一会儿就会觉得里面凉。而且寒邪留连多年,想来也不会只伤阳明,应该还有余寒未除。用刮痧和拔罐效果不大,我觉得应该是寒邪在内,寻常之力很难祛除。看到很多关于附子的讨论,于是决定服四逆汤验证一下。
药店里有白附片和熟附子,熟附子看起来似是黑顺片。买了二两白附片,颜色淡黄,质硬,断面似玻璃,咬了一点点,味道很淡,试不出味道来,也不知道质量是好是坏,不过看起来很干净。干脆又买了一斤白附片,一斤干,半斤炙甘草,一斤仁,一斤黄芪,一斤卷茯苓(论斤买比零称便宜多了)。
回来后开始煎四逆汤,因为对附片效果没有把握,第一次用了附片20克先煎半小时,然后加约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还有10克黄芪、10克桃仁煎一个半小时。药煎好了以后倒在杯子里,有一股扑鼻的怡人的辛香,喝起来微辛,甘甜。喝得很开心:我王老五喝了那么多中药,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药啊!
药汤喝了一小碗,先是觉得喉以下热热的直到腹部,以前经常有咽炎,这次却觉得喉咙凉凉的很舒服。过一阵右手右脚开始觉得冷,好像遇寒开始起鸡皮疙瘩那种感觉。但是手心还是暖的,只是手指觉得冷。平时身体不会觉得冷,看来是寒邪外越到太阳了。又过了一阵右手右脚逐渐开始回暖。煮完的附片试了一下,粉质,确实象土豆片,口感说不上是有点麻还是涩,但是很淡,还不如花椒
第二天早晨起来有点鼻塞,很快就好了,但是畏寒愈甚。看来附子量还是轻了。这次干脆50克附片先煎,加40克干姜、40克炙甘草、10克黄芪、10克桃仁和40克茯苓,附片还是先煎。(这以后的也全是先煎,就不一一说明了。)
喝完以后睡了个午觉,起来开始头痛。前额和眉骨痛。查了一下附子中毒症状,这个应该不是。看来是附子驱寒之力甚强,而太阳散寒之力不足,所以寒郁阳明。下午又喝了一碗药汤,但是头痛一直没好,晚上把煮完的附片吃了一些,另外拿一两干姜和一两生姜煎了一碗水加红糖喝了,然后早早睡下。
第三天一早起来,头痛全无,世界真美好。
不过这时后腰开始觉得凉。鼻子略有点干,估计是阳气蒸腾而致体表津液略有不足,但是因为本身寒湿盛,津液不足当是临时现象,不足为虑。不过附子本身也可以袪脾湿,茯苓应该可以先去掉了。继续煎四逆汤,干姜和炙甘草减半,黄芪和桃仁照旧,切了一大块生姜(从这一天开始以后的四逆汤基本上就是这个配方),加服香砂六君丸。喝了以后腰不凉了,手脚又开始先冷后热。“土豆片”全挑出来吃了,虽然没有真正的土豆好吃。
第四天,腰部两侧开始觉得凉。看来是寒邪已入少阳,但是以前只是觉得阳明寒甚,而少阳寒邪伏里,却并不觉得,现在附子。继续煎四逆汤,加服温胆丸。然后腰侧渐渐不冷了,脐周开始觉得冷。接着喝药,吃土豆片。
脐周不冷了,右下腹阑尾的位置有点隐痛,可以前这个部位从来没疼过,不知道是不是寒气外散时不小心走到死胡同出不来了,还是寒凝冲脉。痛的并不厉害,我也不打算去看西医,反正他们就是两把刷子,如果不是阑尾炎可能就给点止痛片或消炎药,这两种药都对寒凝腹痛没一点好处;是阑尾炎的话就手术切除阑尾,平白挨一刀,搞不好还来个肠粘连什么的再遭二茬罪。中药清热解毒似乎也不太适宜,因为病因在寒,再用寒凉之物只能再迫使寒邪入里。我开始按耳朵上阑尾穴---就算不是阑尾炎,这个部位周围也没错----很痛,按了一阵以后开始见效,腹部不痛了。
为了促进活血散寒,晚上热了一杯黄酒加姜丝。
第五天,腰侧凉,环跳部位开始觉得冷痛。继续四逆汤,附子量加大到约100克,加服温胆丸、香砂六君丸。然后逐渐回暖。另外再加热敷。发现舌边的瘀斑似乎淡了一点。
不过现在的四逆汤没有开始的好喝了,有点咸,很奇怪这个咸味哪里来的,因为这些药里面没一样是咸的。本来还有点怀疑刚开始的时候附片量少而干姜甘草量多所以味道不显,现在附片的比重大大增加,所以胆巴的味道就出来了,于是又掰了一小片附片,含到最后嚼了也没觉着咸,什么麻苦涩也没有。不知道这些附片是不是用胆巴加工的,如果是的话看来胆巴也已经去得很干净了。照有些文章的话讲,这个附片加工出来什么味道也没有,基本上就是土豆片了。煮出来的土豆片倒是略涩,不难吃可也不那么好吃,还容易饱肚子,耽误吃正饭。感觉上药汤偏于驱寒,土豆片偏于温煦。
第六天,腰侧和环跳部位还是觉得凉,嗓子有点痛。寒气仍盛。继续战斗。附子100克,干姜70克,生姜50克,甘草40克,黄芪10克,桃仁10克。加服温胆丸、香砂六君丸。加强热敷。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任何上火的现象,但是能感觉得到寒退之象,应该很快就可以结束实验了。考虑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服完以后打算服玉屏风丸固表以及滋养气血药收敛巩固。
看到有的文章说现在的制附子加工有问题,实际上是性凉之物,而且我服药过程中也时有发冷,但是我感觉发冷为驱寒的一种形式(每个人反应不同,同样驱寒也未必都会觉得冷),制附片仍不失辛热。以手按腹,感觉是温的,以我的体质,单纯干姜或生姜的温中之力很难有此效,这说明附子还有有作用的。
总结一下,附子辛热升阳,走窜各经,搜刮寒邪,说附子是温阳散寒之要药,当之无愧。其实说驱寒比散寒更贴切。只是看起来用附子驱寒是由外及内,先散表寒,而后再由内而外次第驱寒,所以有时反而会出现表寒的现象。如果说附子是清洁工,嗯,还是说鼹鼠吧,大家都喜欢的鼹鼠的故事,它挖隧道的顺序是由外而里,先把外面的路打通了,再进一步往里挖,有时里面的垃圾会堆在外面的通道来不及清出去,看起来可能更脏,但实质是打通里面通道的一个过程,给它时间,无论通道有多深它会都一点点打通清理干净的。
这几天一直在观察舌色变化,往往早上淡紫,到晚上颜色逐渐转为正常,变化原因应是夜晚阳气入里,阴寒内生,故舌转淡紫,而白天服药后阳气逐渐升腾驱寒于外,舌色转淡。舌色易变,而体质本身并没有在一天之内有大的变化,如只按舌诊定有偏颇。舌边瘀斑对应体内瘀血倒是对的,但是我也见过很多人明明瘀血很严重,舌头上却看不出半点瘀斑的。可见舌诊只可参考,不可尽信。
试验到这儿虽然还没结束,不过应该说有所成效。这个过程让我觉得有钻研伤寒论的必要,因为对伤寒对各脏腑的影响以及传经过程还不是太熟悉,方药也没有研究,只是手头有的一些成药选了几样作为辅助,选择也谈不上很精准。有些收获,同时觉得需要学的东西更多。
还有,这个实验过程写出来是希望大家有所借鉴,我用的量算是比较大的,但是是基于自己的体质和对药的耐受力,希望要亲自试药的同学务必谨慎。欢迎各位方家多多指教。
-----------佩服!请问楼主一剂药煎几次?假如煎两次是否每次都煎很长时间?谢谢!
-----------我是煎两次,第二次煎差不多一个来小时
-----------拿自己当小白鼠, 楼主伟大啊
-----------善始善终,把后续再跟大家汇报一下。
原想服几天就可以了,但是没想到寒气还没排完,看来我的寒湿比原来估计的要严重(乖乖隆的冬,哪来那么多的寒气啊,还没完没了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寒湿滞着血瘀比单纯的寒气要难排一些,还有经络阻滞,药力难达。 自开始服四逆汤到现在,已经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了,期间一直没断,才停了两天,也只是因为懒得煎药了,附近的中药店进了附子理中丸,改服成药了。
简单说一下经过吧。这段时间基本上每天早晨起来都会觉得有不同部位发冷,所以一直在服药。只有一天到晚上觉得有点燥热,觉得是时候停了,结果第二天起来环跳部位发冷更甚,寒气还没完,只好继续服药。
这几个星期基本上都是少阳经从腰到股的位置发冷,偶有少腹位置发冷。起初服药第三天右下腹痛,当时以为是冲脉,现在想想还是少阳。服药以前没觉得少阳有寒,都是一着凉就从胃到少腹冷痛,后来自己按摩加热敷好了,这段时间很少再犯。三天前两腿阳明膝以下到脚踝的位置开始有酸胀感,服药加热敷后有好转,不过还没有完全消失。以前练瑜珈时有些动作能感觉小腿发酸,还是寒湿阻滞经络不通的缘故。
一直没有上火症状,反而原来大便正常,现在开始便溏,应该是湿气下注的缘故。有的时候早晨起来除了身体冷喉咙也开始痛,服药以后反而觉得喉咙凉凉的很舒服,也不痛了。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喉咙痛,经常吃六神丸喉症丸之类的,也没有太多效果,现在想来完全用错了。如果是温病派治喉痛,估计又是一派寒凉之药。不说那种派别对错,但是在这个例子上,伤寒也可引起局部肿痛,看似热症,根却在寒。
关于六经传导,翻了一些资料,三阴还比较统一,三阳传导有两种说法,一说太阳---少阳---阳明,一说太阳---阳明---少阳,从自己的情况来看,自少阳传阳明有之,自阳明传少阳亦有之,还真难判断到底是哪一种对。
每天的药量基本上是附子100克,干姜70克,生姜50克,甘草50克,黄芪30克,桃仁30克。有时加服二陈汤理气化痰或桃红四物以活血化瘀。少阳发冷的时候每天加服小柴胡汤丸。看到有的资料说肉桂祛除沉寒效果很好,但是又有说法肉桂春夏是禁药,我也就没用。每天煎药都是煎两次,第一次2。5~3个小时,第二次1。5小时左右,然后还把附子挑出来洗净了打成粥喝。后来煎烦了,干脆一次煎好三天的药放冰箱里,也不知道是不是会影响药性,不过想来这些药不是挥发性的,应该还好吧。最后几天汤药里加了丝瓜络以助通经络(这也是从论坛里看来的)。这几天停了汤药,用附子理中丸和玉屏风丸温中固表。
所谓附子中毒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在服药十来天以后,有一天手脚开始觉得有点麻,并不严重,冲了碗蜂蜜水喝了躺了一会,又睡了一两个钟头,起来以后就没事了。那天用量并不比平常多,不过平时我都用滤油汤勺把杂质过滤掉,那天没有,碗底有些杂质也喝了,不知道是不是杂质里还有些毒性。后来每天过滤就再也没有过了。

这期间舌边的瘀斑已散大半,早晨起来舌面还是偏紫,手上大鱼际处也是发青,到晚上渐渐转淡。本来舌苔白腻,现在中部正常,后部也少了一些,可见多年痰湿也已消大半。喝了这么久,总算还是有些成效,不过革命尚未成功,还须继续努力(好辛苦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借鉴,如有方家肯指教一二更是感激之至。
-----------你写的真好。。附子理中丸你买的是哪家的?
-----------我最近腿上有点风湿了,还有点厉害的。医生开药里面就含了附子理中丸,要用水浸泡一小时候后再煮药,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去掉附子的毒性啊
-----------楼主的附子好像有问题,咸味很可疑。
我买的生附子,生嚼半粒米大小的一点,就能感觉舌头和口腔发麻持续15分钟以上。
-----------大家既然关心就继续吧。附子理中丸服了几天感觉药力不够,结果没奈何又开始熬四逆汤。药量从前,加丝瓜络以通经络。还是每次熬两三天的药,刚煎出来的药很好闻,冰箱里拿出来的就闻不出来什么味道了,应该还是会多少影响一点药性,但是每副药煎两次加起来要差不多4个来小时,实在懒得天天煎了,反正这个药也不是以气为主的。附子挑出来打成粥喝,喝惯了觉得略苦味辛回味甘甜,再配一点小咸菜,挺好喝的,呵呵。
主要症状是小腿外侧和脚踝处酸胀,偶而痒,还是风寒湿痹阻滞经络。这几天小腿太阴开始酸胀。偶有胸中憋闷,或咳痰,或咽痛,或便溏。酌情服成药桃红四物汤丸、二陈汤、湿毒清活血去痰湿,玉屏风丸固表,或人参归脾丸健脾养血。还有按摩经络加热敷,有时外敷一些通经活络的药。咽痛就不管它了,因为知道小时候的咽痛是受了外寒,现在的咽痛是内寒引起的,数条经络均经过咽喉,寒气趋外或入里的时候与阳气相博而痛,继续温阳就是了。另外经络走向也验证了三阳经从头走脚,三阴经从脚走头。
从舌诊来验证的话,舌头原来满舌紫暗,舌边瘀斑占了半边舌头,到上次停四逆汤的时候舌边瘀斑只剩了原来1/3的样子,然后就很久没有明显变化,喝药也看不出来瘀斑有所减轻,很是纳闷。不过既然有效就继续了,这几天瘀斑淡了一些,舌色早上还有点淡紫,晚上粉红,颜色逐步恢复正常。
这期间有一天去找了针灸师,想通过针灸打通小腿经络,针灸师先给按摩和灯火灸,最后在阴陵泉扎了两针加罐。应该还是有些效果,但是效果不明显,不如四逆汤。而且我怕驱寒时毛孔打开反而易受寒邪,最近穿的比较多,而治疗时不能穿的太多,房间温度不高,回来后觉得有点肚子凉,好在并无大碍,接着喝四逆汤就好了。如果当时把电热器打开就好了。
这个药服了这么久,其实我是随时准备停药的,只有身体有需要才服,是药均有偏性,治病期间可以以偏纠偏,但是要注意观察以免纠枉过正。以我这种情况,如果不通经络只服四逆汤可能也早就上火停药了,但是通经络加上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就可以一步步地辅佐阳气运行以驱逐病气(本来想说引导阳气入里,但是说引导不确切,因为气机自己会找它的运行通道,我只是顺应气机运行的方向顺势加力帮助打通而已)。
气血运行有圆运动的说法,是指人体各脏腑之间气机的传导,其实阴阳也可以算是一个简单的圆运动,白天阳气趋外,阴气入里,晚上阴气趋外,阳气入里以精神内守,循环的同时把正气带到全身各部,把病气带出去。日夜是一个小循环,节令就是大循环了。当然如果正气不足,气机循环无力,病气就留在体内了,再发展就是病邪入里。
在服四逆汤之前我去看过几位中医,应该算水平中上的,都是行医几十年的,都说身体没问题,容易着凉是体质问题,是“寒底子”。现在看来这几位都只看到表征无寒,看不到沉寒入里,只知治已病,不知治未病。良医难遇,可见一斑。
-----------
原帖由 Allianz 于 2009/3/22 01:24 发表
。。附子理中丸你买的是哪家的?


是兰州佛慈制药厂的。我这边药不是很全,能找到就不错了,没法挑牌子
相关文章
 大便下血
 [急诊病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级(2)
 茵芋酒(《圣济总录》卷十九。)
 三黄四物汤(《金鉴》卷四十四)
 破伤风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