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桂 枝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桂  枝  Guizhi


《名医别录》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

【性能】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疼痛。”
3.《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另外尚含有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桂枝水煎剂及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桂枝煎剂及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及利尿、强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挥发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
①以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15g、大枣5枚、生3片、田七6g(磨服)、黄芪30g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 1999.30(6):56)。
②以桂枝、杏仁各15g,白芍30g,生姜、大枣、厚朴各12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肺心病效果显著(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16(5):17)。
③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以桂枝20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阴虚者加五味子、麦冬(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6):20)。
④以桂枝、杏仁、生姜、白芍各9g,炙甘草、炙厚朴各6g,大枣12枚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效(四川中医, 1998,16(9): 42)。
⑤以柴胡15g、桂枝10g、干姜8g、黄芩6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炙甘草6g为基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20(5):310)。
⑥以桂枝茯苓丸(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5g、仁15g、丹皮15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肝硬化,效果良好(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8, 6(3):190)。
⑦治疗颈椎病,以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5g、葛根20g为基本方,按神经根型、交感型、锥动脉型、脊髓型加减,并配合牵引(福建中医药,2001,32(1):13)。此外,桂枝还可用治脑梗塞、肺心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小儿厌食、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身痛、囊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术后肠粘连、前列腺肥大、冻疮、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急性痛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黄褐斑等病。


[ 本帖最后由 hui2hui 于 2007/12/23 11:0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0分享0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hui2hui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hui2hui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10 
积分
22 
注册时间
2006/5/13 
最后登录
2010/6/4 
在线时间
178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18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 积分
2#
发表于 2007/12/23 13:21|只看该作者
【药名】 桂枝   Guizhi         英文名 RAMULUS CINNAMOMI
【别名】 柳桂《本草别说》

【品种考证】
       桂枝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该书所用桂枝究竟为何物,后世曾有不同认识。按《神农本草经》载有牡桂菌桂,无桂枝之名。《新修本草》云:“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谓:“《神农本草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可见唐宋以前所说的桂枝,是用嫩枝的枝皮。宋代《本草别说》记载:“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所称柳桂,与今商品桂枝一致。但直至明代,桂枝仍主要使用嫩枝枝皮,如《本草纲目》仍沿用唐宋本草旧说,并未将柳桂专条列出。大约在清代初期,柳桂逐渐成为桂枝的正品,延用至今。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道地沿革】
      本草研究认为:古代药用桂皆是樟科Cinnamomum属植物,见于本草主要有菌桂、牡桂、桂三种,而医方所用,则有肉桂、桂枝、桂心等,因本草名与处方名之间有所交错,且同一名称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名实不同,由此造成很多混淆,北宋为了纠正这一问题,由政府出面进行了规范,林亿将《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的桂类药物统一为桂枝,而苏颂则在《本草图经》中将本草三种桂并为一条,其所称之桂,系以肉桂Cinnamomum cassia和钝叶桂Cinnamomum bejolghota为主流的多种植物。与后世不同的是,北宋的“桂枝”是上述桂的枝皮,而非嫩枝,至于干皮在当时不入药用。南宋开始,医家注意到桂之树皮(包括干皮、枝皮)与嫩枝功能上的差异,于是宋元时期,其树皮被称为“肉桂”,作为补益肾火之品,使用中逐渐以干皮占优势;嫩枝最初称为“柳桂”,其后渐改称“桂枝”,用作发表之剂,这一情况沿袭至今。肉桂产地,传统认为越南出者质量最优,国内则以两广产者为道地。

      肉桂是南方植物,早期文献如《山海经》《楚辞》多有涉及,不烦例举,秦统一中国,置桂林郡,当以产桂得名,其地跨今广西的桂林、柳州、河池、贵港、梧州和广东的茂名、阳江、肇庆,基本包括了桂的产区。《本草经》《别录》谓牡桂“生南海山谷”,菌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桂“生桂阳”,也在这一区域内。《南方草木状》专门提到“交趾置桂园”,交趾在今越南北部,乃知当时彼方已有种植。
      唐代《新修本草》以出融州、桂州、交州者为良,《本草拾遗》云:“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唯柳、象州最多。”宋代《本草图经》提到宾、宜、韶、钦诸州,此外,《岭外代答》云:“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于钦、宾二州,于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于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按其地域均不离两广,后世变化不大。
  清代之桂有进口和国产两类,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云:“桂之产曰安边,曰清化,皆交趾境,其产中华者,独蒙自桂耳,亦产逢春里土司地。”诸产地中,尤其以越南清化野生之桂最优,有清化玉桂之誉,赵翼《檐曝杂记》卷3云:“肉桂以安南出者为上,安南又以清化镇出者为上。粤西浔州之桂,皆民间所种,非山中自生长者,故不及也。然清化桂今已不可得。闻其国有禁,欲入山采桂者,必先纳银五百两,然后给票听入。既入,唯恐不得偿所费,遇桂虽如指大者,亦砍伐不遗,故无复遗种矣。安南入贡之年,内地人多向买。安南人先向浔州买归,炙而曲之,使作交桂状,不知者辄为所愚。其实浔桂亦自可用,但须年久而大合抱者,视其附皮之肉若有沙便佳。然而新砍者乃润而有油,枯则无用也。”
      《增订伪药条辨》记民国桂的产出情况云:“肉桂为樟科樟属植物,常绿乔木,种类甚多。产越南、广西热带。当分数种,曰清化,曰猛罗,曰安边(产镇安关外),曰窑桂(产窑川),曰钦灵,曰浔桂。此总名也。又有猛山桂(即大油桂),曰大石山,曰黄摩山,曰社山,曰桂平(即玉桂),产云南曰蒙自桂,产广东曰罗定桂,曰信宜桂,曰六安桂。最盛产外国者,为锡兰加西耶,皆名洋桂。”《药物出产辨》云:“产广东肇庆之属罗定等处。”


【植物/动物形态】
       常绿乔木,芳香。树皮灰褐色,幼枝多有四棱,被灰黄色茸毛。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平滑有光泽,下面有疏柔毛。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能育雄蕊9,3轮,第三轮的每一花丝基部有腺体2个;子房卵形。浆果紫黑色,椭圆形,具浅杯状果托。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药材】
      干燥的嫩枝,呈圆柱形,长15~100厘米,直径0.8~1厘米,外表棕红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叶痕、芽痕,并有纵棱线、纵纹及横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有棕红色边,中心色较深。粗枝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气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红色、气香者为佳。
       饮片性状: 桂枝为不规则的小段或类圆形薄片。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有纵棱线。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蜜桂枝表面老黄色,微有光泽,略带粘性,香气减弱,味甜微辛。


【商品名】
       桂枝:又名桂枝段。为桂枝原药材切成的瓜子片。
       桂木:又名桂枝木。为粗枝剥去皮,再切成柳叶片状的药材。
       桂尖:又名桂枝尖。为桂枝梢铡成的小段。
       广眉尖:产于广东、广西的桂枝尖。因形状似眉,故名。
以上商品以枝嫩、外表棕红、断面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商品规格】
  商品有饮片和20厘米左右的段,均为统装。以幼枝,无枯枝及叶者为佳。饮片以幼枝、薄片、色红,去净叶及杂质者为佳。

【采集】8~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

【产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以广西产量最大。国外主产于越南,柬埔寨亦产。国产桂以企边桂质量最优,进口桂以清化桂质量最优。

【炮制】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药典85》)。切段,晾干(《药典63》)。切斜薄片,晾干(《湖北》)。选泡好的细条桂枝,铡成短节片长约3-5mm,晒干,成品称“桂枝尖”(《云南》)。选泡好的粗条桂枝,削去皮,铡成约3cm斜片,厚约1mm,晒干,成品称“桂枝尖”(《北京》)。
  三、炮炙
  1.炒制 取生桂枝,炒至微焦(《浙江》)。
  2.蜜制
  (1)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核枝片,用文火炒至老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桂枝500g,用炼熟蜂蜜60g(《河南》)。
  (2)取生桂枝,加炼蜜及少量的水拌匀,炒至老黄色不粘手为度。每生桂枝100kg,用炼蜜15kg(《上海》)。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大剂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①《医学启源》:"气热,味辛甘。"
                   ②《本经逢原》:"辛,甘,微温,无毒。"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③《药品化义》:"入肝、肾、膀胱三经。"
                   ④《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①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利肺气。"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末二字据《本草发挥》补)。"
                   ③《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④《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⑤《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⑥《本草再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应用与配伍】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如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配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若治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
    2. 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每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
    3.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如脾阳不运,痰饮眩悸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4.用于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党参、麦冬同用,如灸甘草汤。此外,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现代研究】
桂枝含挥发油、萜类及其糖甙等成分。本品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及解热、镇痛作用等。

【古代应用】
桂枝主要用于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血痹,肢节疼痛,胸痹,心中痞气,流感,低血压,胆结石等症。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属于伤寒太阳病,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如《伤寒论》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柴胡桂枝汤;《古今录验方》阳旦汤。
    用于寒邪入络,痹痛,肢冷等证。如《伤寒论》桂枝附子汤、当归四逆汤;《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用于寒凝血瘀,经闭,癥瘕等证。如《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用于胸痹,心动悸等证。如《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伤寒论》炙甘草汤。
    用于痰饮支满,小便不利等证。如《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五苓散。
1.桂枝汤(《伤寒论》)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10g(去皮),芍药10 g,甘草6 g(炙),生姜10 g(切),大枣12枚(擘)。上5味,细切前3味,以水7升,微火煮去取3升,去滓,适寒温,服1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1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1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方中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
      治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龙骨、牡蛎各10 g,甘草6 g,大枣12枚。水煎,分3次服。方中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3.小青龙汤(《伤寒论》)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麻黄9g、桂枝9g、干姜9g、细辛3g、五味子6g、白芍9g、半夏12g、甘草6g。水煎,分二次服。方中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食疗】
  升压茶 肉桂、桂枝、炙甘草各10g。先将上述三味药,锉成粗末,备用。每次用药末适量放于茶壶中,鲜开水泡约10分钟,即可当茶饮用。代茶频饮,连服1周。功用壮心阳,升血压。适用于心阳不足所致的头晕,精神困倦,四肢无力,血压低于90/60mmHg等症。

【宜忌】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证、孕妇忌服。
1.用量过大可出现汗多、倦怠、心慌等伤津耗气的表现。还会引起流产
2.桂枝属辛温解表药,如治疗风热感冒则可能会加重病情。关节痛有明显红肿热痛者,也不宜使用桂枝。在治疗痛经时,应确保属寒凝血滞者方可用桂枝。

①《本草从新》:"阴虚之人,一切血证,不可误投。"
②《得配本草》:"阴虚血乏,素有血证,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
【备注】

(1)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1)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1.桂枝畏赤石脂白石脂
    2.桂枝水浸不宜太长,否则挥发油成分易散失,润时上盖湿草包,保持经常潮湿,如水浸时间太长或润时干燥,切时常易脱皮,影响药品质量。

    按:1.有认为产于四川的川桂枝,品质较优,据资料记载主产四川者系植物川桂C. wilsonii Camble的嫩枝,并非桂枝的正品,只是习惯上沿用此名而已。
          2.桂枝尖系桂枝的细枝梢,本品气芳香,通血脉,散风寒之力较胜,为临床所喜用。
【名家论述】
①《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②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③《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④《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进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⑤《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⑥《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⑦《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⑧《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⑨《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⑩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宜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⑾曹家达:"寒湿凝迈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药征
桂枝辛散温通,可行里达表,有温通一身之阳气,流畅气血的功效。
  本品能助心阳,透达营卫而解肌发表,以治疗有汗或无汗之风寒表证;温通胸阳而解胸痹,温通血脉以祛瘀调经,温中散寒而治疗中焦虚寒证。
  《本经疏证》说:用桂枝之道有六,“曰各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桂枝效用虽较广泛,但其温通助阳,济气血为其主要特点。
  按语:单味使用桂枝并无止汗作用。桂枝之所以能用于出汗、恶风之表虚证,在于配伍酸敛益阴之芍药。取其一营一卫,一散一收之作用,以起到调和营卫、散风敛营之效应。表邪外解,汗亦自止。如再配伍生姜与大枣这一调和营卫之基本药物,其上述功能则更为显著。这即是桂枝汤“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基本性能。
  临证上,不要把单味桂枝的功效与桂枝汤的功效相混淆。
  另外,在临床中桂枝除用治风寒表证外,治疗内伤杂病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不要把它的功效只局限在解表的一个方面。
  鉴别:桂枝与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均可用治风寒表证。桂枝主要作用为助阳气,助心阳,振奋气血;而麻黄主要作用为开宣肺气,透发毛窍。在这一基础上,二药常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
-----------桂枝一名.就本草学而言,虽始见于《唐本草》,但早在汉代仲景名著《伤寒论》中即有记载。本品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桂树的嫩枝。其干皮或粗皮也入药,名日肉桂。一为解表药,一为温里之品。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只有“牡桂”和“菌桂”,并无桂枝的记载.《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唐本草》载:。菌桂释名筒桂”.苏恭说:“此桂易卷如筒,即古人所说的筒桂。筒字似菌字,后人误书为菌,习而成俗。故称菌桂.。宋《图经本草)苏颂说;“菌桂皮薄色黄少脂肉,即今之官桂.”按官桂系肉桂之别名,据此,《神农本草经》所载之菌柱,即今之肉桂。至其所载之牡桂后世医家认识各异。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桂枝解下云:  ”……而《神农本草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可见张锡纯氏认为牡桂即桂枝。而今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四.五版)也认为桂枝出之于《神农本草经》.但在一九七五年问世之《中药大辞典》则视古之“牡桂”为“肉桂”.而湖北中医学院编写之《中药学》桂枝与肉桂项下的“参考资料”均摘录《神农本草经》牡桂项下之内容.唯肉桂所引多“补中益气”一语.可见该书作者见解与前者不同,即牡桂之功用,包括桂枝与肉桂两者,据考诸本草.牡桂应为桂枝。本品味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具存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
    在汉代,桂枝已广泛用于临床。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匿要略》两书中,方中有桂枝者多这74首.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胸痹痰饮,痛经闭经.癥瘕积聚.小便不利等病证,确有良效。如桂枝汤,取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5枚(擘),水煎两次分服,服后喝少量的稀粥.以助药力。温服1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汗始终不出.可服2~3剂,并缩短给药时间。服药期间,禁生冷.粘滑、肉类,面食、五辛.酒脂.臭恶等物。主要用于风寒客表,营卫失调所致之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等。方中以桂枝温经行血,通阳发汗.既能调营.又能和卫.以解除肌腠风寒之邪为主药,配酸寒收敛阴气之芍药,以防桂枝汗散太过。两者相伍,一开一合,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留邪,有相反相成之效。诚如《医宗金鉴》所说:“桂枝主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辅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味辛,助桂枝以散表邪;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卫:甘草既能助桂枝和畅血行.又能助芍药舒筋缓急,并可安中益气,调和诸药。本方是为表虚汗出恶风之轻症而设。因其既能解表,又能和里,与专于发汗之方不同,正如徐忠可所云:。桂枝外证得之为解肌,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故本方应用较为广泛.由它演变出米的力剂也颇多.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以本方为主加减变化的方子共有二十九个.足见其制方之妙,和应用之广。故清代名医柯琴则称此方为仲景
“群方之冠”。诸如桂枝加葛根汤,以葛根12克,桂枝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擘).水煎2次分服。复盖薄棉被.使之微微汗出,但勿须喝热粥,其它调养方法与桂枝汤J司。用治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等。木方由桂枝汤加葛根而成,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配葛根解肌发表,鼓舞胃气上行而升津液以濡润筋脉,使表邪解散,营卫调和,筋脉柔滴,则诸症自罢。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以桂枝9克,生姜9克,芍药9克.大枣7枚(擘),炙甘草6克.炙厚朴6克,杏仁g克。水煎2次分服,盖被使之微汀出。功能解肌法风,下气平喘。用治太阳病下之后,表未解而微喘等。本方即桂枝汤加厚补、杏仁而成,以桂枝汤解肌傲邪,加杏仁宣肺降逆,厚朴下气除满。合用jE奏解肌祛风、降气平喘之效。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9克,芍药18克.炙甘草8克.生姜9克.大枣7枚(擘),水煎2 次分服。功能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以治太阳病误下,腹满时痛。本方即桂枝汤原方加重芍药量而成,专为腹满时痛而设。桂枝加大黄汤,以桂枝9克,芍药1 8克,炙甘草6克,大黄6克,生姜9克,大枣7枚(擘)。功能解肌祛邪,.泻实和里。用治太阳病误下,腹中大实痛。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外解表邪,内攻里实,对制定表里双解之剂,示人以规范,并为后世温下法开异先河,如刘河同之防风通圣散,以及温脾之类方剂,皆受本方的影响而创立的。桂枝加附子汤.以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7枚(擘),炮附子9克,水煎2次分服。治太阳病,发汗太过.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以及寒疝腹痛,手足冷.身痛不仁。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是为桂枝汤证兼见阳虚证而设,加附子
意在固表止汗。桂枝加桂汤,以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擘),水煎2次分服。主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发为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等。本方即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方中桂枝汤解肌以散外寒,更加桂枝(或肉桂)温通心肾之阳以逐内寒,又能平冲降逆而治奔豚。其它如温经汤,以桂枝.川芎、麦冬、生姜各9克,党参、当归、芍药、半夏、阿胶珠各1 2克,吴萸、丹皮各6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服。功能温经养血.活血调经。用治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致漏下不止.少腹满痛: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傍晚发热.唇干口燥;少腹冷痛,久不受孕等。本方为调经之祖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知母,芍药.防风,白术、制附子各9克,麻黄,炙甘草各6克,生姜3片.水煎2次分服。功能祛风湿.清热。止痹痛,用治风寒湿痹发作,遍身关节疼痛、肿大,肿痛处伴有灼热,但全身一般无明显发热者。桂枝甘草汤,以桂枝l2克,炙甘草6克,水前服。功能益心助阳。治发汗过多,心阳不足.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方中二药相配有辛甘合化.温通心阳之功,心阳得复则心悸自愈桂枝生姜枳实汤,用桂枝、生姜各9克,枳实6克,水煎2次分服。以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茯苓丸,用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共研细末,烁蜜为丸。每次服9克,温开水送下。主治妇人宿有癥块。妊娠胎动,漏下不止以及瘀血而致的痛经经闭、癥积痞块等。此属癥块为害。本方功专活血祛瘀以消癥块。方中虽有活血破瘀之品,但缺乏温通之力.故选用辛温的桂枝以温通血脉。本品也常作为辅药与它药同用,如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为温阳化饮的主方,临床应
用颇为厂泛,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益脾利水为主药。然而饮之所成,乃因于气化不行.气化之不行,又因于阳气不足,故当与辛甘温通之桂枝相伍.温阳化气以消水饮。又如化气利水名剂五苓散.以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9克,泽泻12克,桂枝6克.水煎2次分服。主治发热汗出恶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或痰饮头目眩晕,方中桂枝辛温既能温化膀胱而利小便,又能疏散外邪而治表证,与甘淡渗湿利水之泽泻、猪苓、茯苓以及苦温健睥运湿之白术配伍,可使气化行而水道利.因而水湿得去.诸症自消。
    南北朝经唐至宋代,这一时期桂枝与桂枝汤及其化裁诸方的应用范围均有扩大.但以桂枝为主所创新方为数较少。如南北朝《名医别录》谓桂枝主“心痛,胁痛胁风,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唐《备急千金方》、《外台秘要》博采众方.由桂枝汤化裁而来,诒疗中风伤寒,寒热往来,汗出恶风,颈项强.鼻鸣干呕.脉浮之阳旦汤,则以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各9克.大枣7枚,黄芩6克.研为粗末。水煎分4次服,日3次。如自汗者去桂.加炮附子6克:渴者去桂,加栝蒌9克;利者去桂,芍药,加干姜9克、炮附子6克;心下悸去芍药.加茯苓12克:虚劳里急,加胶饴30克.治肺痿.吐涎抹不止之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是以桂枝、生姜各9克,甘草6克.皂角3克,大枣7枚.为粗末,水煎分2次服。宋《普济本事方》的桂枝散则以炒枳壳30克.桂枝1 5克.为细末.每服6克.生姜.大枣煎汤调下。治因惊伤肝.胁肋疼痛。
    金元时代,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言桂枝。《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并制桂苓白术散,以桂枝、茯苓,木香、党参、藿香各15克.白术、炙甘草,葛根,泽泻、寒水石各30克,滑石60克,石膏30克,共为细末。每服9克.温开水或生姜汤调下。治冒暑,饮食所伤转甚.湿热内甚.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痞闷以及小儿吐泻惊风等症。刘完素虽主张寒凉,然拟之方也不尽用寒凉之品,如其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桂枝羌活汤.即以桂枝、羌活、防风、炙甘草各15克,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治疟疾头痛,项强有汗,恶风脉浮。若吐者.加半夏曲15克.《医垒元戎》表虚六合汤,以桂枝9克.白芍、酒当归、川芎、熟地各l 5克.地骨皮9克,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而弱等.《伤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汤,以桂枝.芍药、生地黄各60克,制桃仁45克,甘草30克,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3 片.大枣1枚,水煎服。治经前腹痛.
    迄至明代.医家辈出,著作丰富.其中缪希壅著《本草经疏》言桂枝“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痛.”又贾九如的《药品化义)日:。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稍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以本品为主配伍运用的方剂有《症因脉治》桂枝葛根汤,取桂枝、葛根,白芍各9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治寒疟.寒伤阳明.寒多热少.有汗等。若无汗加防风9克:头痛加羌活6克:夏秋口渴消水加生石膏l5克.桂枝柴胡汤,以桂枝l2克,柴胡9克,水煎服。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等.桂枝石膏汤.以桂枝.黄芩各9克,知母l2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治太阳经温疟有汗。若无汗,加防风9克;身痛.加羌活6克,柴胡9克。桂枝黄芪汤,取桂枝,白芍各9克,黄芪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须臾饮热稀粥.取微汗。治黄疸脉浮宜汗者。《证治准绳·女科》夺命丸,以桂枝,丹皮、茯苓、桃仁、赤芍各等分,共研为末,炼蜜和丸.屎大。每服1~3丸.用淡醋汤嚼下。治妇人小产下血量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苍白.面色黄黑。胎上抢心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误食毒物伤动胎气.下血不止。
    清代,中前期的药学著作,多属删繁就简,予以改编。其中汪昂所撰《本草备要》说桂枝“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本经疏证》则云;“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至于方剂学不仅著作种类繁多,而且也有提高、发展和创新。如《温病条辨》桂枝姜附汤,用桂枝12克,干姜,白术,熟附于各9克,水煎服。治寒湿伤阳.形寒脉浮.舌淡或白滑,不渴。《医醇媵义》桂枝半夏汤,以桂枝3克,半夏4.5克,茯苓9克.陈皮白芥子、厚朴、紫苏各3克.白术、贝母各6克,甘草1.5克,生姜3片,水煎服。治伏饮,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腰痛,身振振瞤剧等。桂苓神术汤.用桂枝、白术、苍术、陈皮、半夏、厚朴、砂仁各6克,茯苓0克,薏苡仁24克,生姜3片.水煎服。治溢饮,水流四末,肢节作肿.身重无力者。《张氏医通》桂苓丸,用桂枝30克,茯苓60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8克,日3次。治肾气上逆,水泛为痰,逆冲膈上以及冒暑烦渴,饮水过多,腹胀小便不利者。《幼幼集成》桂枝防风汤.以桂枝、防风、白芍各6克,炙甘草,生姜各3克,大枣5枚.水煎热服。治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息,口中气热,呵欠顿闷。若有痰,加白芥子3克;呕吐.加陈皮、半夏各3克:热多,加柴胡3克:胸紧气急.加枳壳、桔梗各3克。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说:“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
    现代研究,已知桂枝所含成分为挥发油,主要为桂皮醛和桂皮油。药理实验证实,桂皮醛能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通过发汗,加速体温散失而引起解热作用。桂皮油具有健胃.解痉,镇痛及强心作用。又桂枝乙醇浸出液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属等番抑制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苗及人型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桂枝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因而古方今用范围颇广,如桂枝汤,可用于表虚证的感冒、流感、神经痛,风湿麻痹疼痛和寒性腹痛:低烧;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皮肢瘙痒、多形红斑,冬季皮炎,蛇皮癣等。原方加白
附子6克,僵蚕9克,蜈蚣2克,用治面神经麻痹。又桂枝汤或白滑,不渴。《医醇媵义》桂枝半夏汤,以桂枝3克,半夏
4.5克,茯苓9克.陈皮,白芥子、厚朴、紫苏各3克.白术、贝母各6克,甘草1.5克,生姜3片,水煎服。治伏饮,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腰痛,身振振瞤剧等。桂苓神术汤.用桂枝、白术、苍术、陈皮、半夏、厚朴、砂仁各6克,茯苓0克,薏苡仁24克,生姜3片.水煎服。治溢饮,水流四末,肢节作肿.身重无力者。《张氏医通》桂苓丸,用桂枝30克,茯苓60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8克,日3次。治肾气上逆,水泛为痰,逆冲膈上以及冒暑烦渴,饮水过多,腹胀小便不利者。《幼幼集成》桂枝防风汤.以桂枝、防风、白芍各6克,炙甘草,生姜各3克,大枣5枚.水煎热服。治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息,口中气热,呵欠顿闷。若有痰,加白芥子3克;呕吐.加陈皮、半夏各3克:热多,加柴胡3克:胸紧气急.加枳壳、桔梗各3克。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说:“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
    现代研究,已知桂枝所含成分为挥发油,主要为桂皮醛和桂皮油。药理实验证实,桂皮醛能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通过发汗,加速体温散失而引起解热作用。桂皮油具有健胃.解痉,镇痛及强心作用。又桂枝乙醇浸出液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属等番抑制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苗及人型结核杆菌等有制作用。桂枝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因而古方今用范围颇广,如桂枝汤,可用于表虚证的感冒、流感、神经痛,风湿麻痹疼痛和寒性腹痛:低烧;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皮肢瘙痒、多形红斑,冬季皮炎,蛇皮癣等。原方加白附子6克,僵蚕9克,蜈蚣2克,用治面神经麻痹。又桂枝汤或白滑,不渴。《医醇媵义》桂枝半夏汤,以桂枝3克,半夏4.5克,茯苓9克.陈皮,白芥子、厚朴、紫苏各3克.白术、贝母各6克,甘草1.5克,生姜3片,水煎服。治伏饮,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腰痛,身振振瞤剧等。桂苓神术汤.用桂枝、白术、苍术、陈皮、半夏、厚朴、砂仁各6克,茯苓0克,薏苡仁24克,生姜3片.水煎服。治溢饮,水流四末,肢节作肿.身重无力者。《张氏医通》桂苓丸,用桂枝30克,茯苓60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8克,日3次。治肾气上逆,水泛为痰,逆冲膈上以及冒暑烦渴,饮水过多,腹胀小便不利者。《幼幼集成》桂枝防风汤.以桂枝、防风、白芍各6克,炙甘草,生姜各3克,大枣5枚.水煎热服。治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息,口中气热,呵欠顿闷。若有痰,加白芥子3克;呕吐.加陈皮、半夏各3克:热多,加柴胡3克:胸紧气急.加枳壳、桔梗各3克。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说:“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散邪气。”
【现代药理研究】
1.  桂枝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以其所含成分桂皮醛作用最强。
2.  桂枝煎剂及其所含桂皮醛有降温解热、抗惊厥作用。
3.  桂枝挥发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粘稠度,产生祛痰、止咳作用。
4.  在体外试验中,桂枝醇提取物对多种球菌、杆菌、霍乱弧菌及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70%醇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  桂枝有利尿作用。
6.  桂枝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7.  在体外试验中,桂枝能完全抑制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并能显著延长牛凝血酶凝聚人体纤维蛋白原时间,有显著抗凝血作用;桂枝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胶原及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8.  桂枝有扩张血管作用,可明显增加冠脉循环,并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增强血液循环。
9.  桂枝有保护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10.  桂枝还有健胃、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
    现代研究,已知桂枝所含成分为挥发油,主要为桂皮醛和桂皮油。药理实验证实,桂皮醛能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通过发汗,加速体温散失而引起解热作用。桂皮油具有健胃.解痉,镇痛及强心作用。又桂枝乙醇浸出液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属等番抑制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苗及人型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桂枝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因而古方今用范围颇广,如桂枝汤,可用于表虚证的感冒、流感、神经痛,风湿麻痹疼痛和寒性腹痛:低烧;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皮肢瘙痒、多形红斑,冬季皮炎,蛇皮癣等。原方加白附子6克,僵蚕9克,蜈蚣2克,用治面神经麻痹。又桂枝汤加葶苈子、蝉蜕,治过敏性鼻炎均有显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可用于感冒,急性哮喘性气管炎,陧性喘息性气管炎发作或腺病毒肺炎。温经汤加减可用于妇科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白带属虚寒瘀阻者。苓桂术甘汤加减,可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或慢性肾炎所致水肿。桂枝茯苓九加减治子宫肌瘤以及盆腔炎、宫颈靡烂等。五苓散据药理研究.有利尿作用,并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其中桂枝利尿作用尤为显著.故认为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份.以其加减,可治急慢性肾炎.心脏病.肝硬化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或下肢浮肿、轻度腹水脑积水,膀胱括约肌痉挛引起之尿潴留以及急性胃肠炎等病。
    桂枝辛散温通.能振奋气血.透达营卫.可外行于表解散肌腠风寒,横走四肢温通经脉寒滞,且能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故为风寒感冒,风湿痹痛以及胃寒腹痛.血寒经闭等症的常用要药。因其发汗作用和缓,凡感冒风寒不论有汗无汗
皆可应用。尤对体虚感冒.上肢肩臂疼痛.或体虚新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最为相宜。又因水湿阴邪,得阳始化,桂枝
有通阳化气的作用,能增强化湿利水功能,所以亦常配合利水化湿药物以治痰饮、蓄水.如阳气式微.阴寒内滞所致之
气逆咳喘及气冲奔豚等症。
    本品配白芍,表虚外感用之,能调和营卫,解表而无大汗之弊:里虚寒证用之,可温阳和里,缓急止疼。与麻黄,
附子合用。能温经散寒,通痹止痛;与茯苓,白术同用,可通阳利水,温化痰饮:配当归、白芍能活血通经:伍杏仁。
厚朴可下气止咳。此外,桂枝入心走血,甘温又能助心阳.与甘草同用,又善治心悸。至于用量,一般3~l0克,煎服。
用治风湿关节疼痛.有时须用较大剂量至30克左右,但须审慎使用.
  由于桂枝辛温助热,易于伤阴动血,故风湿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喉证,血证或素有内火而有口干舌燥等象者.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亦当慎用。
-----------终于可以看到图片了!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