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药典品天仙子即茄科莨菪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也是有毒植物,但我们的先人放在《证类本草》的草部下品之上,名莨菪子,白字有“...主齿痛虫出,肉痹拘急,...见鬼,多食令人狂走。...”可见古人用它镇痛,也知道它的毒性!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颇似五味核而极小。惟入癫狂方中,寻此乃不可多食过剂尔。...”可见种子与五味子一样是肾形,但较五味子小的多。也认识到它可以治疗躁狂的精神病疾患。并意识到必须掌握一定剂量,不可过剂,过剂则发生中毒。陶隐居为南北朝时的人可见此说为南北朝的。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勿令子破,破即令人发狂。...”可见古人用天仙子只是两个手指抓握的一小撮那么多剂量。而且隔日一次,还不能破碎种子,种子破碎则毒性大,古人真的聪明啊!这里说的《陈藏器本草》应该是唐代的《本草拾遗》一书。可见这是唐人的智慧。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王不留行、菘蓝等。茎叶有细毛。花白,子壳作罂子形,实扁细,若粟米许,青黄色。所在皆有。六七月采子,日干。”这是北宋初年的掌禹锡编写《嘉佑本草》时借助唐宋之交的后蜀的《蜀本草》的部分文字内容。可见这是五代十国的观点。
  宋代的《图经本草》曰:“莨菪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处处有之。苗茎高二三尺。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而三指阔。四月开花,紫色。苗、荚、茎有白毛。五月结实,有壳作罂子状,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细。青白色,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五月采子,阴干。...。”这是北宋中期的本草书的观点。
  茎、果实和叶片上有细毛。尤其是叶片有细毛,这点像地黄,叶片形态似今天的药典品王不留行的原植物麦蓝菜,或像板蓝根里十字花科的菘蓝的茎生叶,不是基生叶。这两者大家可以对照一下。三指阔,即三指并拢的宽度,也就是四五厘米的宽度,见我的附图。最准确的当属古人说它像罂子形或状,如小石榴的描述。这个十分准确的说明茄科莨菪属特征,莨菪的果实如古代的陶器,见我的附图。花则根据我实地观察有的偏紫有的偏白,这我在新疆天池旅游区、青海互助仙米林场、和张家口这个地方都看到过。若粟米许与陶隐居的说它的种子像五味子,都说明它的种子肾形,如今天的小米即粟的大小相仿。
   里面有个重要功效是治疗躁狂型精神病的方剂。《图经本草》曰:“...,又古方主卒癫狂,亦多单用莨菪。不知果性寒邪?《小品》载治癫狂方云:‘取莨菪三升作末,酒一升渍数日,出捣之,以向汁和绞去滓,汤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当觉口面急,头中有虫行,额及手足有赤色处,如此并是差候。未知,在服,取尽,神良。’...”“卒癫狂”我理解应该是突然间的精神疾患,我觉得应该是躁狂型精神疾患。这“觉口面急,头中有虫行,额及手足有赤色处”都是服用莨菪的毒性表现,可见古人认为到此时方可治愈躁狂型精神疾患。如果那里的精神专科医院能试试此古法,如果能治疗好患者岂不更好?并用这个古代方法和西药做一个临床比较,看看那个效果更好?
   这里的酒不是白酒,应该是发酵过头有酒味的江米酒或称醪糟或称酒酿的东西,宋代前中期还未和蒙古人学会蒸馏酒技术,所以是以上的东西泡莨菪子即药典品天仙子。
   下图示:果实外的花萼筒和叶片、茎都有细、白色柔毛。
    果实似罂,一种古代的瓦器。果实盖裂,即在果实上方环状开裂掉下来一个盘状的盖子,种子由是而出。种子即药用部位大家都见过,不赘述。
    此处将原植物给大家参考,以便一旦大家外出看到了也认得,并能依据书籍验证我的考证过程是否正确。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0分享0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医林改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医林改错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30 
积分
491 
注册时间
2011/2/21 
最后登录
2012/4/16 
在线时间
2360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13 
帖子
444 

中级用户

中级用户, 积分 4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2#
发表于 2011/11/17 17:23|只看该作者
莨菪,读音:làng dàng。英文名:Henbane Seed。茄目(Solanales)、茄科(Solanaceae)、天仙子属(Hyoscyamus)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5至70厘米,有特殊臭味,全株被粘性腺毛。根粗壮,肉质,茎直立或斜上伸。密被柔毛。单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包茎,茎下部的叶具柄。花淡黄绿色,基部带紫色;花萼筒状钟形;花冠钟形;花药深紫色;子房略呈椭圆形。蒴果包藏于宿存萼内。种子多数,近圆盘形,淡黄棕色。天仙子、闹羊花、黄桔鹃、羊踯躅、横唐、行唐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