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原创)本草精论---细辛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主题:本草精论---细辛 版权所有:凌虚斋主 提交时间:2004-08-25 16:18:57

    《长沙药解》: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
    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另:外用有表面轻度麻醉作用。(斋主按)
    用量:
    1、15-20克,可治寒湿久蕴,脉络痹阻之腰腿痛。
    2、10-15克,可治风寒束肺之咳嗽哮喘。
    3、2-5克,治疗头痛、齿痛、上肢风湿痹痛。
    细辛,芳香走串,气盛味烈,可散风寒,化寒饮,通鼻窍,且有止痛作用。
    但多数医家宗“细辛不过钱”之说,不敢超越半步!究竟细辛能否重用?
    仲景在小青龙汤、麻附细辛汤、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用量在2-3两,按现代量折合为37.84--41.76克。剂量远远超过一钱(3克)。近代有人用大剂量细辛煎剂临床未见不良反应。而且加大细辛用量是治疗某些疾病的关键。
    但据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细辛可因其挥发油过量引起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
    可见细辛煎剂重用并非禁忌,但需久煎,使其挥发油最大限度挥发掉。
    但散剂及浸出液提倡外用,禁止内服为佳。
-----------支持回归纯正中药,别去管西医的药理分析,什么麻黄含有麻黄素之类,纯粹是小孩子家扮家家的游戏而已。
-----------我自己试过单用18克北细辛,治风寒束肺久咳久治不愈。煎40分钟,汤药喝时,舌头有麻感,但疗效奇佳。
-----------嗯,以后煎煮大量细辛时,药壶盖要敞开!
-----------从水沸开始起,40分钟足够。
-----------细辛久煎,去其雄烈之气而寸其性,他书为见,有新意,顶一下
-----------鄙人少阴咽痛 咳 肢冷 干100g附片100g麻黄30g 细辛30g甘草60g三副病失 止    共煮30分钟即可      2000ml煮取600ml时间不宜太长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鄙人治疗  椎间盘突出   类风湿 等病  用附片100g---200g ---300g 细辛20-g--30g与他药同煮20--30分钟保持口舌四肢麻木即可 ;痛止药量减/停
   有一同仁疗痹症细辛曾用到70克连用10天效佳

[ Last edited by WANGLI on 2006/6/2 at 13:41 ]
-----------作者 王玉师
http://www。bhmai.edu。cn/gb/m18.htm

细辛性味辛温,辛烈窜透,有通阳气散寒结之功。用于“治疗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 饮咳逆,风湿痹痛。”但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传统有用量不过钱之说,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也 只定在5g以内。本人临床体验,只要辨证准确,增大剂量每使剧痛缓解,沉疴顿起,而且无 毒性,下面介绍几则病例。
?例1:心悸、浮肿、哮喘。

?李某,男,55岁,农民。1996年10月6日初诊,有咳嗽、哮喘病史11年,冬重夏轻,遇 寒即发。近1年来伴发心悸、气促、面部四肢浮肿等症。西医诊为肺原性心脏病,用强心利 尿和抗炎药物治疗无效。笔者从心阴不足施治,投生脉散加滋阴等品,反而病情加重。细致 分析,此非为心阴不足,属中阳不运,水湿不化,今用滋阴、水气凌心,水寒射肺而喘咳更 甚,浮肿更剧。治宜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兼以温阳。方用己椒苈黄丸加附子细 辛,服后咳喘减轻,浮肿消退,余症皆有好转。

?入冬后病反复加重,察患者面色HT5”,7”SS白KG-*1/4HT5”,7SS光HT 白,全身浮肿,咳喘倚息,胸闷心悸,四肢厥冷,冷汗出,烦躁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 薄,口唇紫清,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症属真阳不足,治 宜回阳救逆。处方:细辛、炮附子各20g,茯苓人参白芍各15g,干姜炙甘草各10g。 嘱其大剂浓煎半小时频服,速服3剂,汗止阳回,四肢转温,咳喘明显好转,继予真武汤合 葶苈大枣泻肺汤10剂调理而愈。

?例2:腹痛

?杨某,女,30岁,农民。1996年11月6日,主诉右腹上部阵发性绞痛2天伴呕吐黄苦水,面 色黄白,四肢厥逆,查B超提示诊为胆道蛔虫。舌淡白,无苔,脉沉细。证属:腹痛蛔厥。 治宜:安蛔止痛。处方:细辛、附子各20g,乌梅20g,干姜、黄柏苦参、白芍、当归各 15g,甘草10g。水煎30分钟以后顿服,服1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四肢转温,服2剂诸症改善。 复查B超症消失痊愈。继予附子理中丸巩固疗效。

?例三:头痛。

?张某,女,42岁,农民。1995年4月12日,突然头两侧太阳穴胀痛,两耳有闭塞感。近几 个月来,每受风寒即重,屡治无效,于9月28日查脑电图大致正常,查CT提示脑血管痉 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服维生素类、谷维素及注射氢化麦角碱等无效。而10月8 日来我科就诊。症见患者头剧掣痛,两耳有闭塞之感,痛连眉梢,头不能抬起,夜不能寐, 舌淡,苔薄白,脉濡细。诊为:风寒入脑,脉络痹阻。治宜:祛风通络,调和营卫。予自拟 细辛蝉蜕钩葛汤。处方:细辛、蝉蜕、钩藤葛根白芷、白芍各15g,川芎、甘草各10g。 水煎30分钟。连服4剂,头掣痛,明显减轻,两耳闭塞感消失,切能仰举,入睡安静诸症痊 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综上述病例,不难看出细辛用不过“钱”之说,并非包括煎剂,恐指散剂而言。这种承袭 几千年的习惯说法,亦应予纠正。敢于冲出禁区,勇于临床实践,验证破例用细辛者,历 代名医不乏其人,中医鼻祖张仲景在小青龙汤中用“细辛”、“三两”(约9g)。麻黄附子细 辛汤中,细辛用量“二两”(约6g),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用细辛是“五钱”和“一 两”。笔者体会,较大剂量地使用细辛,在顽固的寒湿痛、头痛、腹痛及危急的阳虚病人中 往 往能力挽沉疴,较大剂量的细辛用于临床,只要注重两点,其毒性及副作用完全可以避免 。一是久煎(指煎药半小时以上),二注意配伍。如配白芍、甘草,笔者体会配伍白芍滋润之 品,可中和细辛之辛烈。配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药毒。近几年来,较大剂量地使用细辛 除个别患者出现口干咽燥外,从未发生过严重毒性反应及副作用。
-----------观如上同仁之经验甚悦!皆为经验家之谈!
这里说明一点:古之一两的用量皆曰为15克,张景岳曾考证,秦汉时期之一两为现今之20余克。诸同仁如想实践,可用下法:
取长治地区的黑黍米2400粒,称量其现今重量,既是古先秦之一两的重量!
-----------仲景方剂中有用附子大者一枚的用量,其重量为今之60克!
又言乌头大者5枚,即使一枚20克,5枚要100克,是否很可怕啊?
以上为点窍而言!希望我们共同探讨,为中医临床疗效献力,乃我辈之任也。
相关文章
 乳香没药散(《普济方》卷三一○。)
 加味温胆汤(《袖珍》卷一)
 克林顿心脏下支架了
 康平本伤寒论----红黑两字本(6)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卷七)
 李兴培:应当尽快推广“煮散”剂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