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OCR文件,一校稿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此話題之源頭,請依序參看以下兩處: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038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532

此為蔡德元先生所编著的《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將「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與「宋本」《傷寒論》逐條對照後,加以評述。

蔡先生在自序中言到:「受友人赠,意作新奇之观,浏览之际,心目焕然,竟不释手。其文义理通顺,寻无瑕疵,其方试之不爽,确有奇效,诸本疑文读之冰解,历代纷争观之定论。宋本与较,则黯然失辉。何缘之不入?遂晨夜研习之,积十余年,忝称略知。愚以为是仲景原著保存较好之版本,实和璧隋珍者。」

《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全書圖檔: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gilels&book=4
密碼:37tcm
進入各頁面後,請在圖片上再點一次(或點入各圖上方的 [原始大小]),
即可用「原寸大小」瀏覽圖片。
必要時可用 [右鍵]>[另存圖片] (或類似指令)儲存圖片。
以上圖檔原則上至少存放一個月,因空間有限,將來可能會刪除。


原始出處詳見:
http://www。shanghan。com/bbs/show ... mp;page=1&pp=12
===http://www。shanghan。com/bbs/showthread.php?t=9739&page=1&pp=12===
(本站開啟速度較慢,最後有NLC文件壓縮檔,可供下載研讀,共有 151頁)

wesleybb 兄熱心將原始資料 OCR後,貼在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532&fpage=1
請有心同道合作,逐頁認領、校對。經與 wesleybb 兄商議,為免未校對稿與校對完畢之稿件混洧不清,特將一校完畢後的稿件另發在此。將來全部(共151頁)一校完畢後,再集中匯整,或待二校後再匯整。

有时我会顺便校把此书(《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与宋本及桂林古本原文比对,使用之古本为「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1980年 7月橫排再版之簡體字版本 。

建議用以下的格式處理,如有其他做法,歡迎提出,集思廣益:

1
原書無【宋本】、【古本】標示,今於條文編號前加上【宋本】、【古本】,以求醒目。

2
【宋本】段落結束後,空一行(即:連按兩次 Enter) ,使版面清爽,不和下段擠在一起。
【古本】段落結束後,空一行。
【評述】段落結束後,空二行,以求和下一段文字區隔。

3
原書每段開始時,縮排兩格,今配合網路上電腦使用之習慣,每段開始時不縮排

4
小心分辨原書於何處「斷行」。原書不斷行者,請勿斷行;原書有斷行者,請斷行

5
所有標點、空格,請用全形
條文編號(阿拉伯數字)請用「半形

6
原書在「古本」與「宋本」相異之處加「底線」標出,但在電腦上因字小,加底線效果並不明顯,建議原書加底線處改為字體加粗。我試過改為其他顏色(如紅色),但效果並不比字體加粗好多少。如「字體加粗+改為紅色」,效果明顯,但較費時。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以後有人要複製此文件時,可在瀏覽器上將文字複製後直接貼到 WORD,粗體仍可保留。

7
原書方藥下兩味藥之間,以一「全形空格」間隔,不加逗號。

8
原书有「校对性质」的小错误,可用绿色(#009900)字标出。有与宋本或古本原文不同字者,可用红字(#FF0000)标出,并在校对者按语处加以说明。

9
每頁開始、結束時用以下方式區隔,以使將來要將各頁匯整時,較不易弄錯。
校對時頁碼「不必」再標出。

===第 1 頁始,校對者:某某人===
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校對完畢之文字,…
===第 1 頁終,一校完畢===
校對者如有按語,可寫在此,用綠色。(#009900)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8 at 18:12 ]
-----------===第1頁始,校對者:古月===
上篇 古本宋本《 伤寒论》
   异文校评各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8 条


【宋本】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
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古本】
1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
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评述】
依语法而论,若用“反”字,必有对比之证在前,但前文并无项背强几几,故不应用。31 条曰:“太阳病,项背强
===第1頁終,一校完畢===

-----------===第2頁始,校對者:古月===
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二者一有汗,一无汗,故分主麻黄、桂枝,知本证有汗乃其常。岂能用“反”字?本证乃中风增一几几,故用“及”字为当。及反二字,外形大致相同,如写及字时,首笔之勾稍短,即成反形,浅见认为此处是笔下之误。
有无麻黄?林亿云:“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加葛根耳。”《宋本伤寒论校注》称其“言之有据,诚是,宜从林亿说。”本证乃桂枝证兼以项背强几几,加葛根足矣,因麻黄无本作用,证兼汗出,自不当用。葛根汤与本方相比,宋本中药名,药量全同,圣师岂一方有两名乎?《注解伤寒论》 、《金匱玉函经》、《医宗金鉴》、《 康平伤寒论》均无,亦证明宋本者为衍文。


【宋本】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古本】
23、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校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评述】
微寒是病理名词,并非证状。宋本未述起因和证状,必有缺文。古本有因有证有方,条文完整。《 伤寒补亡论》、《 医宗金鉴》、《康平伤寒论》,《 尚论篇》均作“微恶寒”,颇是。
文首8字乃述起因,是否应有?按宋本是承上而言,观上条下后胸满,此为下后恶寒,为一因所致之两证,而非并存,实为互无瓜葛,应重为一条。何以知之?因65、66条分别为发汗后脐下悸和腹胀满,59、60、61条皆为下之后复发汗,均各述起因,故此亦应有。


【宋本】
23、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第2頁終,一校完畢===

-----------===第3頁始,校對者:古月===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法。

【古本】
24、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 评述】
《 伤寒来苏集》 曰:“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后人算其分量,合作一方,大失仲景之意。”林亿核药量后曰:“合方,详此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宋本又述药量,又有各三合,乃重衍之文。


【宋本】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
即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为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法。

【古本】
26、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为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 评述】
服桂枝汤汗出后,可有五个转归:①愈,②无效,无变化;③转属阳明。④仍在太阳;⑤传入别经。今见洪大脉及大汗出,阳明四大特征已显其二,知本证乃初属阳明尚未致于渴烦者,故当用白虎汤。《 伤寒汲古》即是之,《 冉注伤寒论》亦赞称:“以白虎汤易桂枝汤,词理较顺。”按桂枝汤服后无汗,当
===第3頁終,一校完畢===
按:原書【古本】26、太阳病,服桂枝汤,……之「后」字未標底線,今補為粗體字。
-----------===第4頁始,校對者:古月===
再服之,今大汗后,为何再服汗剂?已汗之风邪不解,再汗何益?更违《 伤寒例》“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之旨。
形如疟者,恶寒、发热、汗出、热退、再发,一日两度或多次,出汗后仍复发作,故不能称“汗出必解”。
药方之见参上条。


【宋本】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古本】
28、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 评述】
即曰不可发汗而用汗剂,致后人强释曲解;《金镜内台方议》 曰:“不可大汗。”《伤寒论类方》 曰:“得似汗而解。”《医宗金鉴》曰:“轻剂不温覆取汗。”但此乃汗剂,服后焉能无汗?汗出即悖经旨,更违虚虚之诫,因微弱之脉知非实证。无浮象者,无太阳表证,亦不当汗。所以《伤寒来苏集》曰:“观麻黄桂枝各半,桂枝二麻黄一汤皆当汗之证,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凡读古人书,须传信缺疑,不可文饰。”且本证用本方,实为正确,文义不通,是有缺文。古本增“脉浮大”,正合文义。因浮大乃太阳病脉,浮者主表,当以汗解。大者阳盛,当用石膏。可谓丝丝入扣。《 伤寒论本旨》以汉文兜转法作解,移末句于寒少后,亦觉欠妥。因所叙太简,热多寒少,别证亦有。若无脉象,何以相别?《伤寒百問》认为:“强为割裂,未必符合本论原意。”《宋本伤寒论校注》 曰:“此条宜从古本,始不致偏离仲景脉微弱阳虛,不可发汗之训。”确是恰当明论。
“若”乃别叙一证,应有之。


【宋本】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第4頁終,一校完畢===
-----------===第5頁始,校對者:古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略)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者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古本】
29、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疼…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略)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评述】
依宋本而论,“仍”字至“小便不利”諸症皆为原证,加以“太阳病”三字,满、痛、尿秘是误治之变证,有区别矣。
“日三服”是否有?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后服法都有日服次数。如日二、日三、日三夜二、日三夜三、半日中尽三服等,告人视病情轻重而定服药次数,宋本亦多有之。此处无有,必是缺文。后文此种现象甚多,不复贅言。
“小便利者愈”,亦非圣师语,因全书治小便不利诸证方后均未见本句。因利即有效,不利既无效,何必重述。《 康治本伤寒论》 亦无此句。
“本云”以下诸字,宋本甚多,其意乃重述方药,明显后人评论语气,古本无有是也。


【宋本】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溫,两足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者为风,为虛,风则生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调胃承气微溏则止其谵语。

【古本】
31、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
===第5頁終,一校完畢===
按:
原書【古本】29、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疼」… …查古本應為「」字。
原書【宋本】30条下,「……止其谵语」后,查【宋本】应有「,故知病可愈」五字。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5/11/1 at 15:27 ]
-----------===第6頁始,校對者:古月===
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谵语烦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逆,调胃承气止其谵语,故知病愈。此坏病之治,必随脉症。

【评述】
本文《 伤寒溯源集》 曰:“当考订”,《 伤寒直解》,《 伤寒辨注》 均以其文繁不注,《 伤寒来苏集》径删之。确实宋本之文,令人费解。前文并未叙阳旦证,而曰:“象之”,曰“按法治之”,岂非无源之水?足温足伸乃向愈之论,为何后文仍是误治之坏证?
古本词语通顺,且下条亦是滋阴之治,前后呼应。

【古本】
32、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砺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地黄半夏牡砺酸枣仁汤
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砺二两 酸枣仁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6頁終,一校完畢===
按:原书【古本】32条下「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后缺一「」字,補上。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5/10/31 at 19:16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8 条》(第1-6頁)一校完畢。
-----------===第1-6頁合併,校對者:古月===

上篇 古本宋本《 伤寒论》
   异文校评各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8 条


【宋本】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
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古本】
1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
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

【评述】
依语法而论,若用“反”字,必有对比之证在前,但前文并无项背强几几,故不应用。31 条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二者一有汗,一无汗,故分主麻黄、桂枝,知本证有汗乃其常。岂能用“反”字?本证乃中风增一几几,故用“及”字为当。及反二字,外形大致相同,如写及字时,首笔之勾稍短,即成反形,浅见认为此处是笔下之误。
有无麻黄?林亿云:“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加葛根耳。”《宋本伤寒论校注》称其“言之有据,诚是,宜从林亿说。”本证乃桂枝证兼以项背强几几,加葛根足矣,因麻黄无本作用,证兼汗出,自不当用。葛根汤与本方相比,宋本中药名,药量全同,圣师岂一方有两名乎?《注解伤寒论》 、《金匱玉函经》、《医宗金鉴》、《 康平伤寒论》均无,亦证明宋本者为衍文。


【宋本】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古本】
23、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评述】
微寒是病理名词,并非证状。宋本未述起因和证状,必有缺文。古本有因有证有方,条文完整。《 伤寒补亡论》、《 医宗金鉴》、《康平伤寒论》,《 尚论篇》均作“微恶寒”,颇是。
文首8字乃述起因,是否应有?按宋本是承上而言,观上条下后胸满,此为下后恶寒,为一因所致之两证,而非并存,实为互无瓜葛,应重为一条。何以知之?因65、66条分别为发汗后脐下悸和腹胀满,59、60、61条皆为下之后复发汗,均各述起因,故此亦应有。


【宋本】
23、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切……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法。

【古本】
24、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 评述】
《 伤寒来苏集》 曰:“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后人算其分量,合作一方,大失仲景之意。”林亿核药量后曰:“合方,详此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宋本又述药量,又有各三合,乃重衍之文。


【宋本】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
即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为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法。

【古本】
26、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为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 评述】
服桂枝汤汗出后,可有五个转归:①愈,②无效,无变化;③转属阳明。④仍在太阳;⑤传入别经。今见洪大脉及大汗出,阳明四大特征已显其二,知本证乃初属阳明尚未致于渴烦者,故当用白虎汤。《 伤寒汲古》即是之,《 冉注伤寒论》亦赞称:“以白虎汤易桂枝汤,词理较顺。”按桂枝汤服后无汗,当再服之,今大汗后,为何再服汗剂?已汗之风邪不解,再汗何益?更违《 伤寒例》“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之旨。
形如疟者,恶寒、发热、汗出、热退、再发,一日两度或多次,出汗后仍复发作,故不能称“汗出必解”。
药方之见参上条。


【宋本】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古本】
28、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 评述】
即曰不可发汗而用汗剂,致后人强释曲解;《金镜内台方议》 曰:“不可大汗。”《伤寒论类方》 曰:“得似汗而解。”《医宗金鉴》曰:“轻剂不温覆取汗。”但此乃汗剂,服后焉能无汗?汗出即悖经旨,更违虚虚之诫,因微弱之脉知非实证。无浮象者,无太阳表证,亦不当汗。所以《伤寒来苏集》曰:“观麻黄桂枝各半,桂枝二麻黄一汤皆当汗之证,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凡读古人书,须传信缺疑,不可文饰。”且本证用本方,实为正确,文义不通,是有缺文。古本增“脉浮大”,正合文义。因浮大乃太阳病脉,浮者主表,当以汗解。大者阳盛,当用石膏。可谓丝丝入扣。《 伤寒论本旨》以汉文兜转法作解,移末句于寒少后,亦觉欠妥。因所叙太简,热多寒少,别证亦有。若无脉象,何以相别?《伤寒百問》认为:“强为割裂,未必符合本论原意。”《宋本伤寒论校注》 曰:“此条宜从古本,始不致偏离仲景脉微弱阳虛,不可发汗之训。”确是恰当明论。
“若”乃别叙一证,应有之。


【宋本】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略)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者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古本】
29、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疼…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略)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评述】
依宋本而论,“仍”字至“小便不利”諸症皆为原证,加以“太阳病”三字,满、痛、尿秘是误治之变证,有区别矣。
“日三服”是否有?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后服法都有日服次数。如日二、日三、日三夜二、日三夜三、半日中尽三服等,告人视病情轻重而定服药次数,宋本亦多有之。此处无有,必是缺文。后文此种现象甚多,不复贅言。
“小便利者愈”,亦非圣师语,因全书治小便不利诸证方后均未见本句。因利即有效,不利既无效,何必重述。《 康治本伤寒论》 亦无此句。
“本云”以下诸字,宋本甚多,其意乃重述方药,明显后人评论语气,古本无有是也。


【宋本】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夜半手足当溫,两足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者为风,为虛,风则生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调胃承气微溏则止其谵语。

【古本】
31、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谵语烦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逆,调胃承气止其谵语,故知病愈。此坏病之治,必随脉症。

【评述】
本文《 伤寒溯源集》 曰:“当考订”,《 伤寒直解》,《 伤寒辨注》 均以其文繁不注,《 伤寒来苏集》径删之。确实宋本之文,令人费解。前文并未叙阳旦证,而曰:“象之”,曰“按法治之”,岂非无源之水?足温足伸乃向愈之论,为何后文仍是误治之坏证?
古本词语通顺,且下条亦是滋阴之治,前后呼应。

【古本】
32、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砺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地黄半夏牡砺酸枣仁汤方
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砺二两 酸枣仁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第1-6頁終,一校完畢===
按1:原書【古本】26、太阳病,服桂枝汤,……之「后」字未標底線,今補為粗體字。

按2:原書【古本】29、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疼」… …查古本應為「」字。
   原書【宋本】30条下,「……止其谵语」后,查【宋本】应有「,故知病可愈」五字。

按3:原书【古本】32条下「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后缺一「」字,補上。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6/7 at 10:37 ]
-----------===第7頁始,校對者:古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42 条


【宋本】
4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古本】
3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 评述】
桂枝证误下致利有四种变化:① 中寒兼表证;② 表邪仍在,内热不盛;③ 邪热乘虚内陷,去表入里;④ 形成中寒。今若利兼表证,当用太阳表药,如葛根汤之麻黄、桂枝,桂枝人参汤之桂枝是也。今葛根芩连皆非太阳之表药,未言脉浮,无表证脉,故“表未解”不合方药。《尚论篇》 认为:“热邪之在太阳者,未得传阳明之经,已如阳明之府。”可知非表证。历代多以葛根走表作解,《 本草纲目》 曰:“葛根…… ,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 … 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干葛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葛根即为阳明之药,则本方无表药矣,知无表证,故“表未解” 有误。
诸书多以喘而汗出为表证,实有失深究。盖此喘非咳喘之喘,乃热甚呼吸急迫之喘;汗出乃热甚迫津之汗。何以知之?脉促故也。《 濒湖脉学》曰:“促脉惟将火病医。”《医学入门》 曰:“凡脏腑热盛则促。”各脉书论述促脉为热者甚多,未见一书有
===第7頁終,一校完畢===
按:
原書【宋本】4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應為「34」条。
原书【古本】35、太阳病,桂枝证,……,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甘草」二字未加标示,今改粗体。原书作「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查【古本】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黄连在前。

【宋本】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古本】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名异药同,先后顺序不同。煮法:古本多「去上沫」三字。

【宋本】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古本】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相关文章
 冬瓜
 身材矮小
 阴黄
 夏秋二季红眼病流行,请大家来谈谈!
 五虎追风散
 “脂肪瘤”中医叫什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