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篇”质疑(纪念蔡德元先生)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篇”质疑
                                             (纪念蔡德元先生)
                                                     魏雪舫
       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按:《长沙古本》与《白云阁本》出于同一传本,只是缺少杂病内容,显系残本。)罗哲初先生在宁波行医期间与周岐隐先生为至交,过往甚密,周为“古本伤寒”撰述良多,亦从无《六气主客》之说。罗哲初先生当年为什么要隐去此篇?或认为古本搀入“运气学说”不当,而未肯示人?原因不得而知。
       按:五运六气之说,自王冰补入《素问》七篇大论而始著,经林亿校正《素问》王冰注、而成定本。宋元医家始论运气,仅赵开美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有运气诸图。虽仲景原书未言运气,然作为中医基本理论,开拓了中医学术范围,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后世遂有“不明运气,不足言医”之说。如罗哲初所藏原稿,果有此篇,或为著者遵循俗见,补入“六气主客”,以昭具体,而桂林本当系后出之书。则所云世传之《伤寒论十二稿》者应存有疑问。且“长沙本”与此同出一书,另地发现,竟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已无从考稽。然桂本《六气主客》一篇,是对《内经》运气学说的概括和运用,其于六气司天在泉,主客胜复所致病变,论述甚详,语言简练,便于掌握,是研究运气学说的一篇要论,不管成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都应予以重视。
       顷悉蔡德元《伤寒杂病论校评》已正式发布,我们得到的消息较晚,未能为该书的整理聊尽绵薄,只能深表歉意了。我和蔡先生是故交,对其不幸罹难,英年早逝,是十分悲痛的!德元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即课以仲景之书。后见古本,遂寝馈其中,潜心研习,鸡声灯影十余年,收获良多。且屡用古本佚方于临床,据称“确有奇效”。可谓古本伤寒佚方之勇于实践者。继有《校评》之著,书成后为了传布,不惜倾资借贷以版之,精神可贵。1998年夏,德元先生携夫人同莅淮上,枉驾敝庐。言及当时欲借《校评》问世之际,将白云阁原本再版,由于付印倉促,所据白云阁木刻本文字漫漶,出版社拒用,不得已《校评》下篇原文部分仍采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整理之“桂林古本”,不仅一沿其旧,且有条文倒置,甚或脱漏,标点错误,文句缺失,印刷问题不少。尤其“六气主客”一篇,依然保留在内,这与“白云阁本”是不符合的。德元先生对此书的质量是非常遗憾的,每欲重新校勘,希图再版时予以纠正而未果。今蒙诸公,不遗余力,精心整理,重予校印《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一书,既为治仲景之学者提供一种很好的参考书,实堪大慰德元先生于九泉。对此我们深表感激!新出《校评》,尚未见到,若仍保有此篇,则应予以说明,避免版本混淆。正如《伤寒杂病论会通》一样,既非“白云阁本”,也不是“桂林古本”,实为黄竹斋先生综合“宋、桂、湘、涪”四种版本为一书,务求其全,以期互补之作。
       我们认为,研读“古本伤寒”,贵在从实践上去研究验证,勿再为难以确考落实的真伪问题,各持异议,而作不必要的纷争。医籍不论出于何时何地,何人之手,果能“说理真实,应用有效”,即不可忽视其科学价值和实际作用。
       值新版《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发布之际,为了对蔡德元先生的怀念,特提出有关《六气主客》一篇,其学术价值,请大家研讨。
-----------请问楼主:上文出自何处?
冒昧请教:楼主和魏雪舫先生可有渊源?
文中所说 “新版《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可是指近来蔡老家人交付书商印刷出版之新书?
如果是,则上文有点像是在为新版《校评》写序的味道了。

附:
本站关于校对电子版《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的相关文章:

建议:整理蔡德元先生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兼谈取得授权的可能模式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2521
(本帖曾提议由本站和蔡老家人合作的可能,后未果。不知该书纸本已出版了吗?)

蔡德元《伤寒杂病论校评》已正式发布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4588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0/27 at 20:44 ]
-----------看了楼主在本站所发数帖,应该是一位对古本颇熟悉的专家,盼先生常来指导!
-----------敬答古月先生:
魏雪舫先生是我父亲。“六气主客质疑”一文是为网站刚写的,非为《校评》作序。
所谓“新版《校评》”一书,即据汉服先生公布的“蔡德元《伤寒杂病论校评》已正式发布”之消息而言。据我所知,该书尚无其他印刷本,而蔡先生家人目前也是没有能力重新整理付印的。
先生与蔡家联系的情况如何?怎么会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呢?如有必要,我当尽力从中周旋,促成此举。谢谢!
-----------各位太客气了。汉服并非业内人,只是技术上尽点薄力,整理一下书籍而已,有网友叫一声“汉服兄”,已是抬举,就不要叫“先生”了吧

因我们整理《校评》时,桂本已经整理完毕,我就没有再细看原书所附的白云阁本。看卫星兄一文,我也以为是魏老为某书写的序言,未敢接言。现在看来,倒是为我们的电子版写序了,多谢多谢 看魏老文中,提到广西80版桂本诸多不足的,不知我们校对的版本中,这些问题是否已经改过来了。还请魏老指正。

《校评》一书,在整理之前,也是托网友与蔡先生家人联系的,后来听说蔡先生家人刚刚授权某出版社出版了。我们想短时间内连续授权给两家出版于理不合,未作更进一步的联系。卫星兄若有其他消息,欢迎来此发布。
-----------很高兴看到魏老的文章

到底罗哲初的手抄本有没有"六气主客"一篇,很可能会成为悬案,但是如能取得廣西人民本版社據以出版的手抄本或許就有答案。

如果广西人民本版社拿到的手抄本是原本罗哲初传给他儿子的原抄本,那就是原来就有"六气主客"这一篇了。

但我觉得不能以周岐隠先生未见此篇而当成原抄本有无"六气主客"的左证,因为周先生虽与罗哲初相识相交甚久,可是在黄竹斋未到宁波之前,罗从未将桂林古本出示给他,此事在黄老的伤寒杂病论会通重印的书后,米伯让老中医有详细说明,而且,罗哲初也曾为周岐隐出版的伤寒汲古写后叙,对桂林古本也只字未提。

可是这个版本(广西版)有一个奇怪的地方,是在太阳病之前的五卷有分成十二篇(平脉法第一到寒病脉并治第十二),可以排序只到此,太阳病之后则没有继续排序,所以前五卷篇名的排序很可能是后人传抄时加上去的。

魏老提出: 研读“古本伤寒”,贵在从实践上去研究验证,勿再为难以确考落实的真伪问题,各持异议,而作不必要的纷争。医籍不论出于何时何地,何人之手,果能“说理真实,应用有效”,即不可忽视其科学价值和实际作用。

这的确是我辈应该努力去做的,以台湾整合中医研究小组为例,其整合中医学杂志只在十几年前发表版本考证的文章,近年来则是以研究桂林古本的内部的结构,医理以及临床的应用为主了。
-----------
Originally posted by 卫星1203 at 2006/10/27 21:53:
魏雪舫先生是我父亲。“六气主客质疑”一文是为网站刚写的,非为《校评》作序。
所谓“新版《校评》”一书,即据汉服先生公布的“蔡德元《伤寒杂病论校评》已正式发布”之消息而言。据我所知,该书尚无其他印刷本,而蔡先生家人目前也是没有能力重新整理付印的。
先生与蔡家联系的情况如何?怎么会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呢?如有必要,我当尽力从中周旋,促成此举。谢谢!

卫星兄:
本来我也想到过,一楼的文章有可能是为网站写的,不过…不好意思这么冒昧的问…
第一次看到魏老的大名是在台湾整合中医小组的刊物文章上看到的。想不到现在会在此读到他为大家写的一篇文章,网路真有意思。

关于出版《校评》一书,与蔡家联系的是本站的一源版主,后来似乎没有成局,完整的过程我并不清楚,汉服兄所说的结果可能是来自一源先生的消息吧?

如果还有机会促成网站和蔡家合作出书,当然是美事一件…
-----------关于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研究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3917

魏老的文章!很感动!
-----------如原先生:
       有关桂林古本“六气主客”一篇,我们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敬谢赐教!
对于桂本(广西版)前五卷分成十二篇,自第六卷以后没有继续排序,这种现象正如先生所说,“很可能是后人传抄时加上去的”。
       刘崑湘得“长沙古本”于江西,时在1905年,其前五卷也是这样排序的。湘本因为缺少桂本“《六气主客第三》、《杂病例第五》、《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等四篇,故只排到第八篇。可见黄竹斋先生在刊布“白云阁本”及编印《伤寒杂病论会通》时,仅分卷而去掉了这种排序。
       周岐隐《伤寒汲古》一书,国内能见到的大都是1933年(癸酉)印行的“四明怡怡书屋藏版”本,只有张山雷、刘仲迈及周氏自序。如先生所云“罗哲初也曾为《伤寒汲古》写后叙”的一种,不知系何版本?罗氏既持有内容完备的“白云阁原抄本”,那么他对岐隐先生辑“长沙古本”佚文为《汲古》之举是如何评价的?这关系到对古本的认识。恳请如原先生能先将“罗氏后叙”在网上公布,俾海内读者一睹为快!
       台湾整合中医研究组为整理中医典籍,宏扬学术,贡献良多。尤其对“古本伤寒”已不再局限于版本考证,“近年来则是以研究桂林古本的内部结构、医理以及临床的应用为主了”。而大陆学者至今尚未予足够重视,即偶有所及,仍意在辨伪。说好一点,至多“其中新增诸方,虽非古方。但亦多系以《伤寒》、《金匱》中某些方药之加减,亦非绝不可用”而已。可惜的是,台湾《整合中医杂志》发表研究古本实质内容以及临床应用的文章,国内是不容易看到的。不知如原先生能否拨冗?择要选出部分篇章,在民间中医网上发布,以便研读是幸。不胜殷望之至!(因卫星工作较忙,暂请淮上发帖。)
-----------说到“六气主客”这一节,当初统稿及排版时我也觉得文字很怪。本节中各段有太多的字,与书中其他章节风格相差很大。(本节中的段落是我强行分开的,一个编号才是原书一个自然段,排版时行距仍为段内的行距,希望读者不会误会。)

看到魏老质疑这一节,今天我又回头看了一下。单从文字上说,这段文字仍以四言句为主,似乎仍是汉时风格。之所以一段内有太多文字,也许是要一口气说完六气,不得不如此行文。

(印象中中国文学有个特点:汉以前多以四言句为主,比如《诗经》等;唐时诗句一般为5到7字,宋词更长一些,……直至后世出现白话小说。我估计与书籍制作技术密切相关。初期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当然越短越好。随着技术的发展,记录的难度逐渐降低,所以文章越写越长。要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倒是觉得【3.70】很是可疑。此段文字分明是一首五言长诗。)
相关文章
 七物柴胡汤(《伤寒微旨》卷上)
 中医秘图使用【黄汗病、历节病】
 小儿泻速停冲剂
 黄耆益损汤(《得效》卷八。)
 天雄附子川乌硫黄考
 眼睑浮肿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