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对问题:【标点】 恳请前辈指导!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校对,请把标点问题说明一下吧!

=======================
古月按:

上面是莲华在校对一开始时提出的,而本帖是从下帖分割出来的:
理法方论 »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校对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3517

我们在校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标点是其中之一。
标点往往事涉对文义的了解,有时一个「、/,/;/。」之差,文义就不同了。
因此,我们特别把「标点」问题独立分割出来,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注意和讨论。

我们希望站上朋友合力校对出来的版本,能将错误减到最少(理想目标是一字不错),
但是,限于学力,很多地方不是我们能解决的,难免感到有些惶恐戒慎,
恳请各位协助指教,特别是希望对伤寒认识较深的前辈们能多给我们指导。

大家校对完后的版本,极可能就是将来您(不管是前辈或新手)手上会用到的版本。
现在您及早多一分关注,将来广大的伤寒学人就可少一分遣憾。

请不要因为您没有参与校对就吝于提供建议,我们了解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协助校对,
实际上,提出指教也是一种我们很需要的参与方式之一。


我们的校对工作是以本版面置顶的《伤寒杂病论》为主,三七先生说该版本是志一先生精校过的,似以广西 1980年版(?)为主,但文中的标点和广80版有点不同。目前我们主要是用以下的版本互校,先前已用广西 80版和台湾整合版校过二校了,现在进行到用黄竹斋会通版做三校:

1.陕西白云阁版(繁体,竖排,无标点--只有少数人手上有此版)
2.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简体,横排,和白云阁本同源,有标点,但不是黄老亲自标点的。)
3.广西 1960年版(即将拿到,将来会加入此版的校对)
4.广西 1980年版(简体,横排)(是我们主要的校对底本,有标点)
5.台湾整合中医小组版(繁体,竖排。此版主要是依广西80版而来,以句号为断句,但也还有极小差异)。

本帖只谈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对工作的「标点」问题,
其他校对问题请务必贴在原帖下,谢谢!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4/18 at 12:27 ]
-----------
Originally posted by 莲华 at 2006/3/30 11:19:
楼主把标点问题说明一下吧!


真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两部原稿都是出版社自己加的标点。我提供的校对稿也是有标点的,不知道莲华希望我说明什么?标点其实都是后人加的,如果校对时发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加个批注说明吧,最后大家讨论,或者请教高人。

Originally posted by 莲华 at 2006/3/30 11:43:
1 句读、标点是否要和中医整合小组版保持一致?
2 是否有必要分“,;。()”?还是全部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汉服 at 2006/3/30 12:50:
我的意见是按现代汉语习惯分清各种符号,


===============
古月按:
莲华回汉服的文,还有汉服回莲华的文,本来是在下面楼层的,该楼还有谈到别的问题,因我要把「标点」的问题分割独立成帖,所以将莲华和汉服的「标点」对谈纪录一起整理在这里,其他事的部分留在原帖。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4/19 at 02:55 ]
-----------愚见以为,我们校对的底稿,也就是志一先生提供的底本,当时一定花了很大的力气校对过,而且可能参照过台湾版甚至宋版,特别是标点的部分,许多地方不同于广西 80版,决不是一般的 OCR 或打字而已。

如果志一先生方便的话,很希望您谈谈以前的校对经验与心得,给我们指导!
-----------确实标点是个大问题。要想正确地标点,需要正确地理解文意,这个就不是一般的校对者可以胜任的了……

各位请暂歇几天,等我们的广西60版到了之后,我们再重整旗鼓

[ Last edited by 汉服 on 2006/4/13 at 16:39 ]
-----------刚才W兄跟我说差别主要在标点上,批注很麻烦。还是要有劳大家,虽然有点麻烦,但这还是目前我们找到的最好的校对方法。

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每卷的工作量应在4小时左右,在2周内完成即可。
-----------
Originally posted by 汉服 at 2006/4/15 10:13:
刚才W兄跟我说差别主要在标点上,批注很麻烦。还是要有劳大家,虽然有点麻烦,但这还是目前我们找到的最好的校对方法。


标点的确麻烦,事涉对条文的理解思路。
建议标点有异之处,不管改不改都要留下批注意见,说明为什么要改,或为什么保留不改。

其实,到后来我觉得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的标点方式和广西80版、志一先生校的底本,三者是有点小差别的。

或许,我个人会越来越喜欢台本的标点方式。
          如果将来有时间,会再谈谈这个问题。
或许,或许我们可以出两种标点版本… 
-----------
Originally posted by 汉服 at 2006-4-15 11:11:
标点问题:
  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现有的标点都是现代各版本的校勘者加的,所以也谈不上哪个是标准。希望各位在校对时,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标点如果也加批注比较累,可以在修订模式打开的情况下直接修改。不能确定的,可以再加批注以供后期定稿时确定。


我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原版是没有句读的,而我认为黄老作为伤寒大家,句读应该分得更准一些,可以根据会通版直接改。

打开修订模式下的修改,本身就留下了修订标记,不妨碍定稿时的追踪。
-----------愚见以为,易有歧义的标点,在改动时能加批注意见会比较好,当然这样会多花时间。

有些标点,些许小异无伤大雅,但有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事涉文义,
如下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不看注解的前提下,试着自行加标点,很有意思的…  

卷一第 51条
======================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薰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4/15 at 16:25 ]
-----------古月很会为难人,找出这么一段文字让人加标点。

我本是末学,这样的问题本该避开的,但是这一段正好位于我认领的范围之内,是我份内的事。只好参详良久,居然觉得有标点的两个简体版断得都有问题,终于自己试着断了一下,斗胆发上来,与诸位共商: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
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
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
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
上焦怫郁,脏气相薰,口烂食断也;
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
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寸口脉如果阴阳俱紧,一定是同时被清邪和浊邪所中,且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清邪中于上叫……浊邪中于下叫……。阴中于邪,必然……,阳中于邪,必然……,所以说清邪中上、浊邪中下。
  下面开始说浊邪和清邪在人体内引起的反应,先从浊邪(阴气)说起:阴气为栗……三焦相溷,内外不通。由于三焦相溷、内外不通,导致上焦怫郁……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血凝不流;而中焦不治下面又分两种情况,分别是“胃气前通”与“阴气前通”。若胃气前通,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则……寒厥相追……直至“阴阳俱厥”,最终“命将难全”。

这个断法与现有的两个版本均不同,请大家发表意见。

[ Last edited by 汉服 on 2006/4/15 at 17:51 ]
-----------
Originally posted by 汉服 at 2006/4/15 17:50:
古月很会为难人,找出这么一段文字让人加标点。


这可不是难人啊,而是我在校对过程中,充份感受到标点的魔力(可以帮助你,也可以障碍你),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


原文完全没标点,从学习经典的角度来说,或许是最好的,
那等于是强迫读者一定来回读诵,而且是高度专注的读诵,
在多次读诵的过程中,思路一次又一次的澄清,
渐渐的理解文义,标点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标点正确就是理解正确,反之亦然。
与此同时,因为是边诵边理解,经文也就自然而然的背起来了,
专注、断句、消文、解义、背诵,同时完成。


另外,因个人气质或理解不同,也会造成「节奏」的差别;而因为同一人在不同时期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愚见以为,同一段文给十个人下标点,可能会有十一种差别: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


台湾本序云「原抄本无标点,在此为便於阅读,乃假句号以为断句」,
断句只是为了方便读者,但他还是把大部分的解读、诠释空间交给了读者,由读者负相当比例的责任。

广西80版,愚见以为分号「;」过于浮滥了些。
志一先生的底本,标点似较细腻,而且似参考了台本或宋本(的今人标点)(?),
虽然有些地方似待商榷,但也有许多地方似优於广西80版…


总而言之,愚见以为:
如果要方便初学,标点有其好处,但要非常小心,避免限制了学人的思路;
如果从经典的学习过程来说,个人比较喜欢台湾本;
至於完全没标点的白文,就要看学习的人是不是有如此的自我要求了。
(我相信一定有特殊的读者「渴求」一本没有标点的伤寒论!)


从现代的电脑编辑技术来说,透过 Ctrl + H 就可把全部标点转成句号,
再转成无标点的纯文字,愚见愿为读者请命--

请试试思考看看:做三个版本的可能!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4/16 at 13:11 ]
相关文章
 一个问题
 疳积
 “瘀血”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如何保持健康
 正治
 赤茯苓散(《圣惠》卷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