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由黎庇留著,萧熙评述。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本书为近代
伤寒大家、广东四大名医之一黎庇留的经典经方医案,在近50个案例中,将《伤寒论》六经病尽收其间。医案以内科疾病为主,也有一些妇科、儿科、外科医案,大多为重病、急病、疑难病的治验,并有若干奇案。
原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萧熙研究院对本书医案进行了详尽独到的评述。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评价说:“如果说,《黎庇留经方医案》与沪上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可谓同时代人的比肩之作,那么萧熙先生的功绩就同当年的
姜佐景君相伯仲了。”
编辑推荐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通过图书这个载体,把师承的渠道拓宽了,通俗地说就是,一个读者可以通过这套书“拜”到很多师傅,一个作者可以通过这套丛书“带”出很多徒弟,这样,我们的中医师承就能达到“九省通衢”的境界。
……
2007年底的时候,我在首届扶阳论坛演讲中讲过一句话:希望能够把各位的经验贡献出来,共同复兴中医。这里,想用这句话做一个呼吁,希望有识之士把自己的经验奉献出来,加入我们这套丛书的作者的行列,为中医复兴贡献一点力量。
——摘自李可《绝学名医,皆为我师》(《中医师承十元丛书 》总序)
目录
1.处方寒热,前后不同
2 时地同,年龄同,而虚实异
3 久疟致虚误下
4 连用姜附,忽转岑连
5 小建中汤治
虚劳之例
6 吐利厥逆
7 服大
浮萍过量之四逆证
8 足
心痛之真武证
9 下利厥逆
10 厥阴病目
盲……
46 中寒
呕吐-----------呵呵,以前有网友还从广州中医图书馆扫描了此书,原本打算整理出来,打听到此书要出版,也就作罢了。还好,终于见到此书了。
-----------可惜一直没能找到何绍奇老对此书的二注。如果有哪位同道有此资料的话,希望能上传到论坛里来,让大家学习!谢谢!
-----------此套丛书如此价格,真是难得啊!
感谢李老,感谢出版社,感谢为此付出努力的人
-----------此版真好,梁兄真是好人,我就按您提供的信息买了好多书,谢谢您,辛苦了 !!
-----------梁兄是有心人
我买了一本看,觉得书还不错,想不到凉茶横行的广东史上就有优秀的伤寒学家,但是那个注释有些太画蛇添足了,有赚稿费之嫌。
再说了,萧研究员并没有研究黎老的学术思想,只是从一堆古人的书中引来引去,是否是黎老的本意还要值得存疑。
我以为应该尽早将黎老的《伤寒论崇正编》发掘出来,我很感谢出版社将黎老的医案发掘出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先把《伤寒论崇正编》出版出来,而是先把医案出出来了?黎老自己也说医案只是印证《伤寒论崇正编》的理论的,可能在有些人眼里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理论了。
另外我对黎老的师承很好奇,我看黎老用
四逆汤也是出神入化,不知梁兄有什么高见
[
本帖最后由 keydoor 于 2008/8/29 15:1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yaoshi/]
-----------据中国中医古籍目录
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图书馆、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有藏《伤寒论崇正编》
-----------先生好!此书其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黎庇留医案》一书的重版。
黎老的师承一直不是很清楚。我倒是觉得黎老用真武汤更有心得,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关于《伤寒论崇正编》一书的出版发行,我个人相信不久就能成为现实的。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9/3 10:49 编辑 www.med126.com]
-----------
-----------留心数日,将才见着 绍奇 先生的《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转帖过来,共同学习。
《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一
在同姜春华老师的通信中,我第一次接触到“黎庇留”这个名字。此后多年,想找黎庇留先生的书来读一读,却一直未能找到。
来香港后,陆续有不少同道来访。在同他们的谈话中,我屡屡问及黎庇留先生,因为黎先生是广东人,也许他们知道,但遗憾的是他们都不知道。去年春节前,在浙江读博士学
位的李凯平君回到他的母校浸大。他来看我,告诉我,他已经为我找到黎庇留的医案。不久,他就给我送来这本医案的影印本,真使我喜出望外了!这本医案是由广东省中医药研
究委员会于1958年11月出版的,印数1000册,黎少庇选,肖熙评注。全书共载医案50余则。
关于黎庇留先生的生平事迹,从这本医案的“小言”及几篇序文中,仅知:庇留先生是广东顺德人,以儒通医,专师仲景,为清末民初粤医伤寒名家,行医历数十年。晚年曾著
《伤寒论崇正编》五卷,都数十万言,于1925年刊行。其后又编成医案一册,以与《崇正编》相印证。唯原稿早已散失,今所集者,不过十一而已。选入者多为要案、奇案,常
用之
桂枝汤、大
小青龙、大小
柴胡、理中、白虎、承气诸方,应手而愈者,则不可胜纪。云云。
后来,柯兰老师为我在网上查到有关黎庇留先生的一些资料:《伤寒论崇正编•左公海序》:“黎庇留茂才,博览四部,最癖医书,抗志希文,尊师仲景,读逾万遍,背诵如流,
旁览百家,??”《黎庇留医案•小言》说:“生平论证处方,一是以仲师大法为本,故其手录验案,皆据经方而治效者。”“建国前,广州内科中医可分为经方(伤寒)、时方(温
病)二派,以时方派居多。清代末年以专研经方著名的有陈伯坛(英畦)、黎庇留(天佑)、谭彤晖(星缘)??”“??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陈英畦、易巨荪、谭彤晖
一起被称为‘四大金刚’,是岭南中医伤寒四大家之一。??”“当时,政府提倡发掘名中医治病技术,黎庇留中医师也在提倡发掘之列。遂由政府出资印刷《黎庇留医案》一书
发行。可惜只发行一千册,在下当中医学徒时,家师从其友人处借得此书,声明只可借七天之期。时间无多,只好用手抄存阅,七天期满,予亦抄写完毕??”这样,我们就可以
对黎庇留先生多一些了解了。
至于这本医案的述评者肖熙先生,与我则有一面之缘———不过是在朱良春老师赠我的一张
照片上。
肖先生其时供职于广东省卫生厅,他大约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和朱老同学,都是章次公先生的学生。这张照片就是在1956年朱老和他同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和章
次公先生在卫生部门前的合影。照片上的肖先生大约40来岁,个子比较矮,一望便知是个聪明人。
二
这本《黎庇留医案》,虽只50余案,但《伤寒论》六经病悉在其中,用《金匮要略》方者亦有数案。全书以内科疾病为多,也有一些妇科、儿科、外科医案。
这些医案,大都为重病、急病、疑难病的治验。其中有很多救误的医案,如“久疟致虚误下”案,患疟,多服凉药及
甘遂等攻药,种种虚象显露,一日忽然挟其卧席狂奔,欲投
海,黎以为孤阳浮越,虚极乃有此状,用真武汤合桂枝龙牡;如“
腹痛戴目峻下例”案,腹痛甚,腹胀甚,躁狂,黑睛上窜,黎确定为“阳明悍气”,当急下之,半日之内,用
大承气汤四剂;如“三黄
泻心汤治大咯血”案,“仰面大喷,如水喉之发射然”,黎以为“如此热甚,非釜底抽薪不可,即与三黄泻心汤”;如“产后腹肿满”案,分娩后腹大
如故,血与水点滴未流,医用
生化汤,而其腹日大一日,几有欲破之势,疼痛异常,黎以为水血相混,腐败成脓,热极气滞,非大猛烈之剂,不能攻取,用
桃仁承气合
大陷胸汤。这些案例,都极为精采,认证既真,用药又果敢,所以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黎庇留先生善用四逆汤起大症,案中用四逆汤就有十余案之多。如“盛暑少阴直中”案,其人盛暑为寒邪直中,由
眩晕而
昏迷;如“
月经过多”案,头眩
心悸,面无华色,屡服
补气补血药无效;如“四逆汤之
霍乱症”案,呕吐下利,“下利腹痛之四症,下利而肢厥、牙关紧闭”;如“四逆汤治猝脱”案,素无病,忽倒地不省人事,手足厥冷,??黎氏
敏锐地以“脉沉微,肢厥”为依据,果断地投以四逆汤,而收立竿见影之效。综合诸案,我们可以看出:黎庇留用
附子、
干姜,固然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了,但并不象传闻中说的
,黎氏认为古今剂量并无不同,仲景用一斤,他用也一斤,仲景用八两,他也用八两。相反,他是很审慎的,有的案例,他先用一般剂量,然后再酌情增加用量,如“咳症阴虚
阳虚必辨”案,阳虚
久咳,用真武汤加减,附子先用五、六钱,继之用至一两;干姜由二钱用至七、八钱即是例子。此为“渐进”,也就是“递增”的方法。
此外,他还有“渐退”之法,就是用四逆汤得效之后,即改用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用生附子,附子理中、真武用熟附子,用量也减少,附子理中有
人参、
白术,真武有
茯苓、白术、
生姜,扶助元阳之方针不动,而理中有健脾助运之功,真武有暖土制水之长,就变四逆之峻烈而为温和调理之方了。
由此可见,黎庇留先生用药果敢而又审慎,非学识与经验俱老到者不可为此。他的用药,也非一概“奇重”的,不仅干姜、附子如此,其它药量也如此,如“处方寒热,前后不
同”案,
甘草附子汤,桂枝用四钱;
白虎汤,
石膏用七、八钱;“产后
发热”案,
小柴胡汤,柴胡用八钱,
黄芩用钱半,皆足以为证,传闻之不足信也。
《黎庇留医案》中还有一些奇案。一是见证之奇,如“木舌”案,花甲老翁,忽然舌大满口,不能食,不能言;“腹痛戴目”案,腹痛躁扰,床中有钱,摸之入口,竟可咬碎,
无钱可咬,则自咬其臂,睁目但露白眼,不见黑晴,??皆证之奇者,足以广闻见。二是治疗之奇,如“真武汤治
胁痛”案,谭母病左季胁满痛,苦不能耐,已服药70余剂,黎以
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迟,断为寒水用事,用真武汤,一剂而效。
“
遗精之
乌梅丸证”,遗精而用
乌梅丸,古今皆无先例,先生不用一切敛精补益之品,而用此方收效于兼旬之内。从这些奇案中,足见黎庇留先生实深得仲师学术之精髓者。奇
案不奇,在于合符中医理法,在于以辨证论治取胜,在于既善于继承,又有所发扬。学者苟能于此细加研究,必将大有进境。
三
肖熙先生的评按,写得很好。
他功底扎实,读书极多,文辞典雅。如果说,《黎庇留医案》与沪上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可谓同时代人的比肩之作,那么肖熙先生的功绩就同当年的姜佐景君相伯仲了
。不同的是,姜君为曹颖甫的关门弟子,是亲炙;肖先生则与黎庇留先生未谋一面,完全是从学者的角度,对黎氏医案进行评述阐发的。也是由于如此,所以肖熙先生的工作便
显得小心翼翼,而不能尽展其学。尽管如此,当时学界对于这一工作尚“不无微词”(见本书“序例”)。真是奇怪。
当我读过这部医案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这本已经不可多得的著作推出去,让它和广大读者见面,既作为读仲景书的重要参考,更可以从中学到前辈医家辨证用方的宝贵的实
践经验。
我的工作,除了改正书中一些明显的错别字之外,更在拜读各案之后,信笔写下自己一些体会,附于四十多年前肖熙先生写的评述之后,僭谓之“二注”,藉此与读者交流。如
果有些用处,要归功于时代和机缘;但限于我的学识,若有失当之处,则请高明不吝指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