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杨桂 王小川
1从《龙树论》到《龙木论》
《龙树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有记载的首部眼科专著,由于原书已佚,对其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主要内容曾有不同意见。我们于1991年根据《医方类聚》校订本中所载《龙树论》的内容,参考唐宋的多种医籍及相关著作,对此书的作者、体裁、内容及学术特点进行研究,提出《龙树论》是一部唐代医家吸收部分古印度眼科资料,结合唐以前中医眼科内容而托名龙树的著作 [2]。
《龙树论》传至宋代,《崇文总目》对此载为1卷,《读书后志》记为3卷,宋·刘眆《幼幼新书》中谓“《龙树论》四卷……此书莫知所从,世言龙木王菩萨之书”,可见在北宋年间,已改称为《龙木论》[2]。但《圣济总录》、《幼幼新书》中所引此书内容中只有72证方论,而未附《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2记“龙树眼论三卷,龙树大士者,能治眼疾;或假其说,集治七十二种目病之方”,可见《龙树论》3卷本中应有72证内容,而《医方类聚》所辑“龙树菩萨眼论”中并无72证内容,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两种不同内容的书,或一卷本仅为三卷本的一部分。《龙木论》应当是在三卷本《龙树论》的基础上,经宋元医家补充增录内容而成的。其所以改“树”为“木”,有人认为是为避宋英宗赵曙在位(1064~1067)的御讳(嫌名讳),因为《崇文总目》成书于宋仁宗赵祯景佑年至庆历三年(1034~1044),比英宗早22年,故当时仍称为“龙树”,而《圣济总录》(1111~1116)、《幼幼新书》(1150年)均成书于英宗之后,故避讳改“树”为“木”。
《龙木论》在南宋几经传抄增补,由原有的72证方论渐成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10卷(明黄毅所刻本书名无“总”字),我们认为该书可能是在三卷本《龙树论》、《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的基础上由宋元之间的医家所编录,明万历中由黄毅所刊行。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中,“成书年代背景和作者”里提到“《龙木论》,在历代辗转抄录过程中,经临床医学家补充或辑录其他医著有关内容,增补而形成明万历年间(1575年)黄毅所刊本,书名为《秘传眼科》而流传至今”。提到的刊者“黄毅”实为谬误。《秘传眼科龙木论》篇首王问的“龙木集序”里有“毅所侍御黄公,患其集未广布,命梓之以传”的叙述。“侍御”是官名,即御史,古人处于礼貌,文中常避免直书其名,故习惯以字号—官名—姓为敬称,可见此“黄公”的字号应是“毅所”,而非姓“黄”名“毅”。“毅所黄公”又是何人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续自警编》,八卷,明黄希宪撰。希宪字毅所,金溪人。嘉靖丑进士,官至应天巡抚”[3]的记载,《皇明诗选》里亦提及此人“黄希宪,字毅所,金溪人,万历时进士” ,根据《黄姓历代进士》记录“黄希宪,金溪人,嘉靖进士,御史”,可见黄希宪亦曾任御史。而作序的王问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与其为同一时期人。以上资料可以证实王问龙木集序里的“毅所侍御黄公”应为黄希宪。本刊本作序者王问,字子裕,号仲山,无锡人,自幼聪慧,9岁能诗文,且喜绘画。嘉靖十七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又调任广东佥事,明万历四年(1576年)逝世,终年79岁[4]。
第4期余杨桂,等.《秘传眼科龙木论》考2009年第26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龙木论》问世后曾多次传抄翻印,存世已无宋元版本,唯有明代以后之抄本、刻本。黄刻本中,将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集》一卷附于《龙木论》卷首,秦伯未校正本(1926年)则附于卷末。葆光道人姓甚名谁,于史无据,但将二书合刊当系黄氏缀合而成。李熊飞先生[5]根据湖南慈利眼科名家安古医先生之述,认为“是书前72证,为葆光道人之书,诚秦伯末之言斯是,后《龙木集72问》为太玄真人书也”;范行准[6]在《中国医学史略》中则认为是北宋成都府僧了明,参考他书,采用五轮八廓说重行编撰,称《眼科龙木集》。
2 《龙木论》内容及其出处
《龙木论》内容,据历代医家及近代湖南名老中医李熊飞先生考证,均为唐宋时期文献。
2?1卷之首:总论12条出处(1) “审的歌发挥”为唐·刘皓的《刘皓眼论准的歌》首章;(2)“眼叙论”中的三因证治节录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方论》;(3)“五轮歌”、“内障眼法根源歌”、“针内障眼法歌”、“小儿歌”记录自“审的歌”(《刘皓眼论准的歌》在《宋志》中作“审的歌”);(4)“合药矜式”、“煎药诀”、“服药须知”、“点眼要诀”未查明出处。
2?2卷之1~卷之6:72证方论将眼科病证分内障23种病证,外障49种病证,是本书主要内容,也被认为是《龙树论》的原书内容。但《龙树论》各论30篇中仅提到33种眼病,与本书有较大差别。每证后均有七言或五言诗,应为《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7]。故本书72证方论的内容出处仍然是个谜,我们初步推测应是三卷本《龙树论》而非《医方类聚》中之一卷本《龙树论》中的内容。
2?3卷之7:诸家秘要名方共收集5家名方,除《诸病源候论》“针眼”外,均系宋代医家眼病名方,共38首,分别来自《三因极一病证方》、《普济本事方》、《是斋百一选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卷之8:针灸经从《圣济总录·针灸门》中辑录有关眼病的常用穴位及针灸方法。
2?5卷之9及卷之10:诸药辨证药性介绍眼科常用药155种,大部分出自《千金翼方》,小部分来自《唐本草》、《本草拾遗》、《大明本草》、《开宝本草》。
2?6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集》主要内容及出处(1)“眼论”、“论”、“钩割针镰”抄自《太平圣惠方》;(2)“五轮歌”、“八廓歌”、“论眼捷法”、“论眼昏花提要”出处待考;(3)“72问”抄自《永乐大典》(1704年)中《黄帝72证眼论》。《黄帝72证眼论》未注明作者姓名及时代,按其中《永乐大典》中的排序来看,当为宋代之书。此72问与《龙木论》中之72证相类,但具体内容不同。
3主要学术特点
3?1阐发《内经》旨意,首记五轮学说五轮学说是在《内经》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的影响下,通过同类比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由里推表等而推衍络绎形成。五轮学说中的“五”原指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者为无形之气聚合而成的物质材料(印度古医学则倡“地火风水”四原质说),其本为元气。五轮学说中的“轮”取眼球圆而运转之意。最先将眼的某一部分称为“轮者”,当为前面提到的《龙树论》。该书“谬误失理第二”中有“膜入水轮,苦逼牵制”之说,第十四中有“如眩人胀起,水轮胀也”,“若针损血轮,血随针出,不得止……”[8]记载。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提出“《龙树菩萨眼论》有五轮:血、风、气、水、肉,五轮应五脏也”。至唐《刘皓眼论准的歌》则更为鲜明,“眼中赤翳血轮心,黑睛属肾水轮深,白睛属肺气轮应,肝应风轮位应沉,总管肉轮脾脏应,两睑脾应病亦侵”。《刘皓眼论准的歌》曾载入郑樵所著《通志》(1104~1162年),据日本学者丹波元胤考证,现《龙木论》中龙木总论中的“审的歌”即为《刘皓眼论准的歌》。“龙木总论”实际上是以“审的歌”为主体参合其他资料而成的。后北宋《太平圣惠方》对五轮论述进行了补充改进,将“肾应于瞳仁”改为水轮。南宋后期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对五轮定位作了较详细明确的论述,并将五脏虚实与五轮病症互相联系,这种脏腑配属关系一直沿用至今。历代代表性医著中关于五轮定位及生理的论述见表1。第4期余杨桂,等.《秘传眼科龙木论》考表1历代代表性医著关于五轮定位及其生理
历代代表性医著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唐·《刘皓眼论准的歌》两睑,脾目中赤翳,心白睛,属肺位沉,肝黑睛(位深)宋·《太平圣惠方》在外,郁郁,黄白色,白睛与肉轮相连,赤黑色,如 环在肉轮之下隐而不见虽有其名,形状难晓,与水轮相辅在四轮之内,瞳人也,能视万物宋·《仁斋直指方论》脾,上下肉胞眼眦白睛 乌睛黑睛元·《世医得效方》上下睑大小眦白睛黑睛瞳仁明·《证治准绳》两脾,动静相应,开闭有时,包涵四轮大小眦白睛,独坚于四轮青睛,清脆,有保卫涵养瞳神之功瞳神,炽照鉴视,照物明·《审视瑶函》上下眼胞,动静相应,开则可用,闭则万寂大小眦白睛,坚于四轮青睛瞳神3?2对眼病分类较准确,辨证论治合理隋唐之前,眼病尚无明确分类。《内经》中仅有散见眼病记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列目疾38候,以病理为主,有症而无方;唐《千金方》于七窍门病中有目病门,虽有证治,但极简易;而《龙木论》初步将眼病证治分为总论及各论两部分,在总论部分介绍病因总论及五轮学说,在各论将眼病分为内障、外障两大类,列内障23证、外障49证,共72证。层次分明,便于执简驭繁。每论一证,均叙述症状,阐发病机于前,开列治法方药、养护禁忌于后,并附歌括以助记忆。初步形成眼科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如对白内障一病,共分圆翳、冰翳、滑翳、涩翳、散翳、沉翳、横翳、偃月翳、枣花翳、白翳黄心、黑水凝翳、胎患、惊震内障等14种,从形态、色泽、病因及不同病变阶段进行了初步分类,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先天性、继发性、老年性、
外伤性白内障。对症状体征的描述已相当准确,如“不辨人物,唯见三光”、“瞳仁端正,阳看则小,阴看则大”等等,与现代医学的检查认识已基本一致。
《龙木论》中有关眼科病症的病因,内障多从脏腑功能失调立论,外障则倡“风火”致病之因。内障23证多从脏腑虚损为本、正虚邪盛、虚实夹杂立论。如“五风内障”以“脏腑
虚劳,肝风为本”,“
乌风内障”因脏气不和,“内昏气结”、“偃月翳内障”因肝有积热上积、肾脏虚劳等等;外障眼病49证中,包括了胞睑、白睛、两眦、黑睛等外眼病,在病因上虽认为诸因可病目,但强调风火为患最多。风为阳邪,易从上受,最易挟热伤目,如混睛障、黑翳如珠皆为“毒风外攻”,而“风赤疮痍”、“胎风赤烂”、“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胬肉攀睛”等均为风热引起。在强调六yin特别是风热致病的同时,亦重视脏腑失调,邪热内郁,内外合邪致病。如黄膜上冲,认为该病病势最急,是由“风热毒邪”与“胃家极热”引起。在外障治法上本书较重疏散清热。眼病有虚实,亦常虚实夹杂,本书所列治法以驱邪为主,多用疏风清热、宣导气血、清热解毒、通腑泻热之法,用药上常用
羌活、
防风、
细辛、
白芷配伍
黄芪、
知母、
玄参、
大黄等药,体现了《内经》“火郁发之”的思想。
3?3外治方法较完备,开中医眼科手术学先河《龙木论》中内外治法齐备,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眼科治疗体系,内治有丸、散、汤剂;外治有敷、点眼、拔障、钩割、镰洗、熨烙、针灸等等。其中关于金针拨障术的记述最具特点。在本书的总论部分《内障眼法根源歌》、《针内障眼法歌》、《针内障眼叙法歌》中详细地介绍了白内障针拨术的术前检查、针拨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调护,如术前根据患者体质属寒属热和精神紧张等先用中药调理以避免术中出现胸闷、呕逆、
咳嗽、惊恐和体力不支等并发症;拨内障术后必须包封术眼静卧,宜吃豉粥,避免吃过硬或需强力咀嚼食物;“黑翳如珠外障”检查时“不用强看将手擘,恐因手重出青涎”。这些措施和要求中所含的精神仍是当今眼科临床上应当遵循的原则。对医者要求精神集中,技巧熟练,这些内容对目前眼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仍有参考意义。
钩割、镰洗、熨烙等手术方法,在本书中虽未详细介绍其具体操作,但在72证方论中,有22种外障眼病分别应用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如“胬肉侵睛外障”提出宜用“钩割熨烙”法,这一方法沿用至今。书中还对手术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据统计,本书手术适应证41个,手术禁忌证16个,合57个,占72证中的79?17%[8]。
4对后世中医眼科的影响
在《龙木论》中,五轮学说被进一步发挥完善,这对中医眼科治疗,特别是外眼病的辨证论治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五轮首载于《龙树论》,其较完善的内容首载于《刘皓眼论准的歌》,而《龙木论》转录了上述内容并进一步发挥完善,保存了这一中医眼科基本理论。
在《龙木论》中,中医眼科内外障分类的72证分类方法,奠定了中医眼病分类命名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眼科著作提供了编写体例。如《世医得效方》、《古今医统》、《医宗金鉴》、《证治准绳》、《银海精微》、《审视瑶函》等沿用了《龙木论》中的大部分眼病证名,在72证基础上增补。
《龙木论》作为中医眼科的第一部手术著作,本书72证可行手术的病种约占57%,所列白内障16种有14种可行金针拨障术,在外障眼病中有27种适用镰洗、钩割、熨烙、烧灸等手术。书中尚列出手术禁忌证16种,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治疗包含了几乎所有手术病种,这是中医院校眼科师生一笔可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葆光道人. 秘传眼科龙木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2] 余杨桂,李居
桃. 龙树菩萨眼论初探[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2,2(4):39.
[3] 清·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31,子部41,杂家类存目八) [M].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
[4] 俞剑苹.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修订本) [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 李熊飞.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9-41.
[6] 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95.
[7]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医方类聚》(第4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8] 张凤梅,高健生,张丽霞.论我国第一部眼科手术著作《秘传眼科龙木论》[J].中华医史杂志,2005,35(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