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气功导引:高功正法修炼的秘密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发愿

“发愿非常重要”!

大唐西域记---------小石岭佛影窟
  城西南二十余里至小石岭,有伽蓝,高堂重阁,积石所成。庭宇寂寥,绝无僧侣。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伽蓝西南,深涧峭绝,瀑布飞流,悬崖壁立。东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罗龙之所居也。
门径狭小,窟穴冥暗,崖石津滴,蹊径余流。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近代已来,人不遍睹,纵有所见,仿佛而已。至诚祈请,有冥感者,乃暂明视,尚不能久。
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进奉失宜。既获谴责,心怀恚恨,即以金钱买花,供养受记窣堵波,愿为恶龙,破国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便欲
出穴,成本恶愿。
适起此心,如来已鉴,愍此国人为龙所害,运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龙见如来,毒心遂止,受不杀戒,愿护正法。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
如来告曰:“吾将寂灭,为汝留影,遣五罗汉常受汝供。正法隐没,其事无替。汝若毒心奋怒,当观吾留影,以慈善故,毒心当止。此贤劫中,当来世尊,亦悲愍汝,皆留影像。”
影窟门外有二方石,其一石上有如来足蹈之迹,轮相微现,光明时烛。影窟左右多诸石室,皆是如来诸圣弟子入定之处。
影窟西北隅有窣堵波,是如来经行之处。其侧窣堵波,有如来发、爪。邻此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显畅真宗,说蕴界处之所也。影窟西有大盘石,如来尝于其上濯浣袈裟,文影微现。

(汉传佛教衰微,邪教骗子猖獗。玄奘法师的著作记载了佛法全盛时期佛教修行的种种,极其珍罕,不可不读。书中记载的很多修行的法理,典故,今天只能到南亚,西藏一带寻觅了!)
-----------嘎希美女--六国争娶 毅然出家

  一时,佛在舍卫城,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国王--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林园果囿、牛肥马壮,整个国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梵施国王如理如法的

掌管着这个国家,人们过着祥和的生活。不久,王妃怀孕,十月后生下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孩,宫庭内外为她举行一个隆重的贺生仪式,准备给她取名时,因为王家种姓是嘎希,而她又天生丽

质,秀美非凡,故取名嘎希美女。国王特地为她请了八位姨母,(师言:世尊时代,印度有个习俗,富家孩子由姨母抚养,世尊亦如此,只是因世尊的母亲在世尊出世七天后与世长辞了。)

八位姨母分门别类,从吃喝拉撒睡到玩耍戏乐无不精心地照顾抚养她,她如海中的莲花很快地成长。自幼她便学习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等,并对释迦牟尼佛有无比信心,还经常籍父母之

力供养三宝。时嘎希美女青春芳龄,窈窕贤淑,其貌美丽质堪称世间第一,无与伦比,以至于六国的国王无不知晓,均欲据为己有。六国各派信使往印度梵施王那里希求通婚。梵施国王听后

心里很是不安。心想:我仅有一女,若答应其中一位,则其余五国必定挑战,将危及到举国臣民。他有些担忧,故未答应任何一位国王。六位国王都按乃不住内心的不悦,各自统帅四大军队

向鹿野苑进军,准备抢人。 

 一天早上,梵施国王登上鹿野苑的城墙时,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六国的军队,突然,他觉得一切都完了,内心万分焦急。拖着沉重的步子无精打采地回到房顶上,托腮凝思。这时嘎希美女

来到梵施国王身边,见父王满面愁容,忙问:"父王为何心事重重?"王曰:"为你"。"为我,莫非是我貌不够美?"梵施国王苦笑着说:"不是因为不美,而是因为你太美了,六国竞相争娶,我

一一回绝,以至今日六国兵临城下,这可如何是好?"嘎希美女略作思索便问:"父王,女人有没有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力?"(师言:按佛法与法律来说,每人都有婚姻自由,但现在有些地方的

习俗仍是父母包办婚姻,子女们生活得并不融洽,如果自己选择的话,相对会好些。)国王痛快地回答:"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嘎希美女得到开许后,对父王宽慰道:"父王,请不要担忧,您

告诉六位国王,我将亲自挑选他们。"国王听完这些话,心里轻松了许多。便派了六个信使将此事告诉六位国王,请他们收兵稍侯几天,准备参加侯选。六个国王这时都骄傲地认为嘎希美女一

定会选中自己,因此,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答应退兵了。信使把情况如实地禀白了国王,国王心想,女儿肯定要出作王妃了,但不管怎样,只要国泰民安,吾心足矣。他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了

。  

那六位侯选的国王各自兴修宫殿,身着各种宝饰,带上大象财宝及眷属,几乎是倾其所有,准时来到了鹿野苑。他们各自为阵,坐在狮子座上,等候着嘎希美女的到来。嘎希美女著妙衣宝饰

,骑着大象,徐徐从每一位国王面前走过,最后真诚地告诉他们:"我不愿与任何人过世间真真假假的生活,我愿意礼拜释迦牟尼佛。"说毕离去。六位国王及眷属都看着她姗姗远去的背影,

都深感失望,但又觉稀有:这么美丽的女子,却不贪恋世间的生活,又不愿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居然情愿皈依佛陀。梵施国王及眷属们也目睹了嘎希美女此举,他们半信半疑地尾随着嘎希

美女观其真相。  

嘎希美女路途中能骑则骑,不能骑则徒步前行,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到了佛陀圣居。见到佛陀后,她于佛足下合掌,恭敬顶礼,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净戒,唯愿恩准!"

(译者:这里嘎希美女虽被六个国王争娶,可她毅然回绝,舍俗出家。现在人们听说什么歌唱家、名演员出家了,大家都感到稀奇,这是见识不广的原因。在我们学院里可能也有如嘎希美女

般不顾名誉地位、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而毅然走进西藏,走进喇荣的。)佛陀欣然应允,叫来众生主母,亲自交予。(译者:众生主母乃众比丘尼之首。现在我们学院尼众经堂与僧众经堂间

的距离,就是当年上师如意宝(Cinta Mani)朝圣地印度时,在舍卫城亲自度量了的。并说:以后尼众会越来越多的,我们是按照舍卫城佛陀当时的大僧与二僧经堂间的距离来修建我们学院的

经堂。)众生主母给她剃度出家,授具足戒,传授佛法。她积累资粮精进修持,断尽了三界轮回的根本,证得了圣者罗汉的果位。在她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无有贤劣),手掌与虚空

无别(显空无二),诸天赞叹。尾随的人们见嘎希美女真的出了家并证得果位,觉得非常稀有。嘎希美女又去佛前礼谢,世尊也对尾随而来的人们传了法。 

 时众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嘎希美女生帝王之家?以何因缘,相好庄严?以何因缘于如来教法生大信心?以何因缘速证圣果?"佛言:"这是她往昔的愿力。曾在贤劫人寿两万岁,人

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鹿野苑有一施主,富如多闻天子。施主家的儿媳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她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借父母的力量,她修建了一座经堂,供佛及

僧。经父母同意,她得以出家,一生中她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行。终前,她发愿:愿我今生中,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能于生生世世中,生于富贵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世尊

教法中出家,证罗汉果。这位发愿的比丘尼即嘎希美女,以其往昔的愿力成熟,今生于富贵之家,相好庄严,对我生起信心,得出家为尼,证得圣果。

(师言:发愿非常重要。每天我们都应以诚心念诵《普贤行愿品》来发愿,愿我们能生生世世值佛出世并证得圣果,或发愿在弥勒佛出世时,获证殊胜的解脱果。
-----------ZT
《论语》-------问孝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点评】无违,就是不违背。按照孔子向樊迟对“无违”的解释,就是:父母活着,按照礼制来侍奉;死了,按照礼制来安葬,按照礼制来祭祀。这当然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但当今

时代,似乎是父母对子女“无违”。独生子想要月亮,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不敢给星星。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点评】孟武伯一向勇猛,所以孔子说,要让父母只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不用担心别的事。但现在,很多子女是“月光族”“啃老族”。如出门,男孩,则担心喝酒打架;女孩,则担

心交友不慎被骗。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点评】如果只是能够养活父母,那和养活狗、马有什么区别?关键是要尊敬。不但要物质文明,还要精神文明。但现在,子女越多,父母可能越没人养。甚至有些地方养活父母都需要

用党纪来确保,何况尊敬不尊敬呢?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点评】孔子认为,不给父母好脸色,即便是有活年轻人干,有酒饭让年长的先吃,恐怕也不能算作孝吧?对现代人,这个要求有些高不可攀。如果家有老人,家务活总是老人在干,早

餐都是老人买回家给年轻人吃。至于谁给谁脸色,不说也罢。




《观无量寿佛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又云:“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又云:“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

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阿含经》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

《睒子经》云:“佛言:使我疾成无上真正道者,皆由孝德也。”

不过,佛教的孝养、报恩观念不是狭隘的,不局限于世俗的范围,而是无比的宽广,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如: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阿含经》亦云:“若能引导父母信佛法,令之舍弃误道而返回正道,舍贪欲喜布施,始能报答其大恩。或宁可说报答他们更多。”
-----------佛教以孝为本论-- 印光大师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

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

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

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

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之资,以奉二亲。

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

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

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

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

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

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

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

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国学三教,极重孝道。违此道者,难入正道。

我认识的一个人,为人有很多问题,吝啬,计较,亲戚之间闹得很不愉快。

但此人有一大优点,比较孝顺,伺候老母到近90岁。母亲逝世后,请了很多居士送终助念,各方面安排得很好,据说走得很好,尽了慎终追远之义。

对于亲戚如岳父家方面的先人等等,诸般传统节日的祭奠,也做了岳父后人甚至做不到的。

他的生活中,有很多旁人感到很巧的事情。

他的孩子,成绩不算理想,中考成绩下来,刚刚高出重点高中分数线2分。没有这2分,就得破费一笔巨款。

高考时,成绩也不算好。一位中断联系多年的青年时的友人突然找到他们,主动联系,把孩子安排到一所重点大学。

孩子还没有毕业,就被一家合资企业录用。

毕业后,又被一家外资企业总部聘用。。。。。。



佛门常说:世出世间。。。。。。

孝道,是世出世间一切成就的根本。
-----------发愿要发善愿,清净愿。

欲修高功夫者,欲修正法者,大家一起来发个愿吧

愿我们的父母长寿,快乐,吉祥

愿我们修行正法,

愿我们不走在父母之前
-----------标题党。
-----------今天的课程是最后一次。
  这次讲课,原则标榜的是见地、修证、行愿。其中较偏重于修证做功夫方面,行愿只略为提到一两句。
  实际上我们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但是为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而真正能证果的人那么少见呢?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愿的立场来讲,如果没有行愿,见地是不会彻底的;没有真正的行愿,修证功夫是不会进步的。但我们最易忽略的,就是行愿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会感觉不上路。
  现在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样合一来讲,比如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为什么要学佛学道?就算不走学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个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个东西来依靠。基本上来说,下意识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样,想以最少的代价,求一个非常大的成果。
  等于求菩萨保佑的人,几十块钱香蕉,几十块钱饼,几块钱香,充其量花个壹百块钱。到了庙里,烧香、叩头、拜拜,要丈夫好,要儿女好,又要升官、发财,一切都求完了以后,把香烧了,最后把香蕉带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这种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错,跪在那里一祈祷,就办了交待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我们自己要想一想。
  至于我们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会想,我绝对没有这种心理。但是依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方式不同而已。虽然没有这种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虽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见性,成佛成道,并且最喜欢的是功夫、境界。只要听说哪个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于道与功夫究竟是什么定义,也搞不清楚,这就是见地不清。为何见地不清呢?严格追究起来,就是行愿不对。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真正相信六道轮回,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这并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论上搞得清楚的人没有,至于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为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学禅也好,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上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心行都往这方面走。
  比如我们学静坐,坐起来都想空一下,然后都在那里高谈学理,空啊!有啊!般若啊!这些佛法道理谈得头头是道,却没有研究心行。为什么要求得空?空的后面是什么?假定真空了,是个什么样子呢?这些教理上都说了,可是我们没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尽管功夫修得好,气脉做得好,也是没有用的。多少人说自己的奇经八脉打通了,三脉七轮打通了。打通了又怎么样?你说我气脉打通了可以不死,还没有一个气脉通的人不死的。你说气脉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点,也有气脉不打通的人死得蛮好的。那么,所谓气脉打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没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说气脉通就跟着叫气脉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么样?先知又怎么样?多少个自称有神通的人死于高血压糖尿病
  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究竟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都在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是没有发出来的行为,一切的行动则是思想的发挥。我们想求得空,这是在追寻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追寻能够发生思想的根源。在行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几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变成无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这样。
  大家坐起来拼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对于空性的理,根本没有认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论,这本书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大弟子僧肇法师所作。当然,这本书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华,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写“般若无知论”,我们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说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智慧。等于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又说物不迁论,物没有去来,无动也无静,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前这一下。又说:不真空论,空而不空,这些形而上空与行为配合为一的道理,应多去研究。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骗。功夫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这在中国文化上,不论是儒家、道家,说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比如学道家的人讲,学道成仙有五类(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罗金仙,相当于大阿罗汉)。道家认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练气脉,做身体上功夫,而认为这是道,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说“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到圣人的境界。不论怎么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无数善行才行。
  什么叫善行?以道家标准,一个人危急了,濒临死亡边缘时,把他救出来,起死回生,这样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这个为标准,要满三千善行,数千功德,才够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样,佛家要求我们起心动念,内在的思想行为要转变。但据我所知,一个个的心行都没有丝毫动摇,太可怕了。为什么不能证果?是自己心理的结没有打开,八十八结使的结,根深蒂固。
  学佛的人有一个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为学佛,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们口口声声谈慈悲,自己检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这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二,贪瞋痴慢疑,我们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个例子,我们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气越大为什么?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来吵你,你还不气啊?这种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还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静的境界尽管好,下坐以后,所有的行为同静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论讲得也很对,做出来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们先从戒着手,小乘的戒还只是消极的,只防止自己行为的错误,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则。大乘菩萨要积极培植善根,这样才是大乘菩萨戒的基本。但是我们连消极的也没有做到,积极的更谈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论出家在家,以后学佛修持之路,应注意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当中的瑜伽地,这里面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红、白、花、黄教的基本理论,修气脉、修止观的原则,也都告诉我们了,这点顺便提及。
  比如我们晓得学声闻,要学八关斋戒,其中一条戒云:沙弥不准坐高广大床。为什么?高广大床就是上座、上位。为什么沙弥不能坐?是先要养成谦虚的德性,叫你不要处处自我傲慢,动辄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个样子,就是要我们学谦虚。我们看了这条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谦虚,做到了谦虚没有?据我了解,凡是学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为别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认是圣人。我们学佛同样也犯这种毛病,不过换一个名词而已,觉得:他唉呀!很可怜,地狱种子啊!一样的道理,不肯谦虚。
  尤其是有点功夫的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起来了,别人的功夫都不行。专拿一个圣人的尺码,去量人家,而且这个尺码还是自己定的,眼光说有多短就有多短。人们在它的尺码下,当然都不是圣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量量自己有多长、多大,决不反照自己,这是最要命的。这个心行怎么办呢?所以为什么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这个心行,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转化,非常可怕,反省起来非常严重。
  我再三强调大家,修道没有证果,不能证到空,就是心理行为自己转化不了,所以坐起来,只抓到意识境界造成的一点空,以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学提出报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当儿,忽然发现自己的手伸上来抓脸。当时他想,奇怪,前一秒怎么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脸?用功还用得很好呢!当时他觉得有点难过,忏悔自己的无记。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无记也有无记的果报,你说你是无心的,将来你所得的也是无记的果报。比如我们有时莫名其妙地受人打击,那也就是无记果报。这位同学继续打坐,后来又发现自己在抓脸,他说这就叫“无明”失念了。
  不过,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谈空这一念,只是起码的,最初步的一点,还只是诱导法,诱导我们成就、成圣的最初步路子,但这个心念在同一秒钟,同一刹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们真静下来时,六根同时并用,万缘俱来时,若能万缘都知,那就是六祖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够全知才行。
  在清静专一的时候,你还能够用手抓痒,嘴里咬咬牙齿,脚同时敲两下,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说“我的心念在这个时候空了,而抓痒并不属于念。”你们要知道,本能的反应就是念,那是阿赖耶识的念。所以有许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实际上这个魔,都是自己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着魔的人,就是下意识喜欢玩弄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没有转化。
  所以,我经常告诉同学: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没有一卦全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所以佛家叫我们学空,戒律上第一个要做到谦虚。试问有几个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谁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谦,才真能做到菩萨的慈爱。道家老子云:“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佛家也是这样,佛家谦到什么程度呢?谦到“无我”,谦虚到了极点就是无我。
  所以我们光想打坐达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守空,是“我”去守空,没有做到无我的空,假定无我,何必求空呢?无我就已经空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只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比如贪瞋痴三毒,你说我们哪一点不贪?你说你一点都不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师一下,这是不是贪?我那里没有东西可给你的,因为你“贪”,你希望老师那里也许有点东西可挖了来,这是什么心理?为什么自己不去用功呢?我当年向我的袁老师学习,不是我向老师问问题,都是老师在问我。
  比如有一次,两人由成都到重庆,那时交通不发达,到了内江,人很累。抗战时候搭汽车只能站着,整整站一天,到了内江茶馆里,袁老师问:你累不累啊?当然累。你现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闭关时一样。那真一样,没有动过,就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没有觉得动摇过,也没觉得风尘仆仆是辛苦。但是这个时候觉得自己有一点疲劳,还是不对的。袁老师讲:唔!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还要一年,我会把这问题解决。次日早起,我说:先生,你昨天睡觉时打呼好厉害啊!袁老师问:你晓得我为什么打呼?我愣住了,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接着袁老师问:你晓得有一个不打呼的东西?我说那个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证。理上知道有一个在打呼,还有一个不打呼的,在看这个在打呼。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说大家贪问,事无大小一概问。我们检查自己的心理,贪瞋痴慢疑要断,谈何容易啊!你说,你打起坐来会空,没有用的。你在事上过不去,心事来的时候过不去,瞋心来的时候比谁都大。
  什么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这是瞋的根。对环境,对一切不满意,有一点感觉不满意维持着,就是瞋心的开始。
  至于痴,那就更不用谈了,引用袁老师的诗:
  业识奔如许  乡关到几时
  五蕴明明幻  诸缘处处痴
  你看学佛的人,个个都晓得谈空,可是每一个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无一而不痴。没有智慧嘛!这些根会在哪里发现呢?行为上没发现,梦中都会发现的。梦中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自己永远在贪瞋痴中。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认为气脉转变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听了多少人气脉通了,可是现在都到黑茫茫的那个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
  老实说,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马上就不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这个是绝对不能欺骗自己的事。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或内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所以我们坐起来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如果没有检查这个,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求一点功夫,没有用的,奉劝你不要学道,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别注意,这也只是说行,还没有讲愿。至于发起救人救世之愿,能有一点行为为别人着想,处处能牺牲自己的人,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做得到,一点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证果,决无此事。
  讲义上,八十八结使与三界的关系,明白地摆在面前。能解开了多少个结,你就得了那个果位,这些考验都摆在眼前。别以为腿能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没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为,不是修腿。
  佛学叫我们除烦恼,佛学的翻译“烦恼”两字用得好极了。拿普通的学问来研究,烦恼是我们心理行为一个基本状态。“烦”,烦死了;“恼”,讨厌。这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罪恶,对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恶。以形而上本体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清静,因烦恼连带发生的行为,变成了后天的罪恶。比如一个人杀人,是因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点的烦恼开始来的,它对自己来讲,是最大的罪恶;对外界来讲,发展下去,久了可以成为害社会、害国家、害人类、害世界的大罪恶,所以烦恼两字,不要轻易小看它。
  我们讲行愿方面,这个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静、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见性,应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一丝毫的烦恼存在?如有烦恼存在就很严重了。
  有一种烦恼是来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谓气质之性,所以修道要变化气脉,也就是要变化气质。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
  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气质在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不是假的。所以烦恼能转成菩提,转成觉性,随时清明。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当然严格来讲,后天的愉快也属于烦恼之一。维摩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总是跟着烦恼在转。比如刚才一个同学在讲,打坐腿子发麻,生理不好,烦恼来了。这个烦恼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是生理影响,所以生理完全转了,变成绝对的清净,修道的基础、定的基础才算有了。所以气脉对于这一方面很重要。
  气脉又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你多行一点善,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烦恼,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点善,能够这样做到了一些,气脉就会转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们打坐为什么静不下来?检查起来就是因为烦恼。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
  假如我们转掉了烦恼这个东西,完全转清了,这个时候,心境会比较清明一点点,然后我们才能够检查自己念头的起灭。
  比如我们坐在那里,觉得心境很清净,这是意识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们在清静这一刹那中间,隐藏了多少罪恶烦恼,能不能检查得出来?假定有人说大话:在这一念清静当中,我绝对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罪恶。那么这个人不要谈修行了,他根本就没有见地嘛!我们在这一念清净当中,烦恼与罪恶的根根,有八万四千之多,这是假定数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因此就有八万四千方法,来对治这些烦恼。
  刚才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一到空的境界,或空灵境界一来,就起恐怖?非常怕,这很奇怪。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几点来谈。
  第一点,佛说堕落久了的人,见到空性,哈哈大笑,欢喜无比;堕落轻的人,见到了空性,会恐怖、大哭。
  第二点,另外一种说法,见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当知是人,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学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浅的人,真的空来了就害怕,无法面对现实,去接受这个空。原因在哪里?因为执著,所以人生来总要抓住一个东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没有东西可抓的时候,你害怕起来了。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会起恐惧。
  第三点,当空境来时,忽然有恐惧心,这就说明你心里头已经有个恐惧,并不是空了,是有个恐惧占进来了,因为我们的习惯上爱执著,爱抓一个东西,就抓住了这个恐惧。
  这么一点东西,有那么复杂的心理因素。我们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当中,隐藏了许多烦恼、许多罪恶?有没有检查出来?这都是修行当中看起来很空洞的理论,但却是非常实际的话。尤其是年轻同学们,闭起眼睛,觉得有一点清净,认为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个状况。也就是说,当我们打坐时,眼睛闭起来,脑子进入半休息的状态,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经也没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识当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识的记忆习惯上,呈现一个类似空的景象而已。而这个景象前面,还是黑茫茫的,然后在这里头忙起哲学来了,玩起话头来了,然后觉得自己都懂了,还认为自己是一箭破三关呢!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养好了一点,脾气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关情欲就来了,也就是男女间的爱欲就强了。这点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没话说,功夫一做好了,男女爱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压迫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贪瞋痴。贪欲的第一个根本无明马上就爆发了。没有这个来,气脉也不可能打通;来了以后,欲念又引起。这个中间的行——心行、行门,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对治过来?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调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么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么来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这里头是个很大的关键。至于老年人以为自己没有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阳挽回到东面来,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话,第一关还是会碰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根本烦恼。
  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八十八结使,唯识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种心所,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随烦恼?随眠烦恼?这“随眠”二字译得非常好,它缠着你,跟着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状态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被它迷糊住了。其实,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层一层检查,八十八结使能去几层,你禅定的功夫绝对就到了那里。若按照普通讲法,念住就是初禅,这个只是普通说法。至于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禅,却不一定证得初果。因为果的标准就是根据八十八结使,也就是你那个下意识的罪恶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去掉了几层,就是果位的考验。我们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为光是打打坐,抱一个话头就行了,没有用的。所以别人问禅,我就说:我有“馋”,你那里有好吃的我就来。哪有那么简单?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还要看你是住在什么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没有用的。气质没有转,心行没有转,没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气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禅,并不一定就是二果。单单气住,并不能证果位。气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与道不相干。而且气住了以后,只要一逗他,他发起脾气来比谁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错了。你认为气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个道卖几毛钱一斤啊?没有用的。主要关键在心理行为。
  二禅气住后,同时要查查八十八结使,心理的罪恶烦恼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业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许多人都讲功夫,讲了半天,身口意三业一点都转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脉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里不会死,这都是能够练出来的。这只是说明我们的生理功能,能够用心训练成各种状况,这个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于说,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于三果、四果,每个道果,都可以在发给大家的八十八结使那一张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随时检查自己,看看心理行为中,烦恼罪恶的状态解除了多少,检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
  功夫做到了气住脉停,只能说明心行的功能,证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确可成就这些功夫、神通等。至于说证道,或证到空性,却不一定。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那就更难。
  这三身成就,也就是禅宗所讲的三关,真正的三关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禅宗祖师门,或其他许多人,虽然谈空说有,比如上次提过的雪岩钦禅师,道不可谓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们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现生做到的,先把气质变化过来,有善行开始做起,配合四禅八定的功夫,就有一点希望。我个人几十年来投身在这里头,也在试验求证阶段。没什么功夫,也没什么修养。在没有到达那个绝对的求证以前,不要随便给自己定一个范围,下一个定义,一下就错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愿呢?更难谈了,行愿不到,见地不会到的。换句话说,行愿不到,修证功夫也不会到。坐得好有什么用呢?你说:我打起坐来,能够坐三个钟头,心里清清净净。那是你在那里偷懒,也可以说是一种“道者盗也”。阴符经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华,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炼成道。人一生下来,偷天地间的食物、空气,打起坐来还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气,日月精华,这个强盗多厉害!所以说道者盗也。但是阴符经常鼓励我们当盗,真把宇宙的东西偷得来,我们的生命就成功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后你可以再让别人抢去,这是道家的观点。
  墨子的思想出自于道家,墨子要我们“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等于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牺牲自我,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传上的人物,道家神仙传上说,墨子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在世间。但是谁又见过他呢?
  杨朱则绝对自私自利,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现在回到主题,所以我们学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盗,而在同一时间中,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课诵的一句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就是行愿的愿,每天都提醒我们做功德。我们学佛的人都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每天要上报四重恩,这四种恩都是我们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
  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靠社会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学佛的人要上报四重恩。我们活者一天,都要麻烦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给我们,事实上如此。
  下济三涂苦,同时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狱、饿鬼的苦痛。换句话说,随时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样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做到了没有?学佛的人只想怎么为自己求到法财侣地,你帮忙我成道,如此这么一个动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为什么不先帮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讲行,下面讲愿。愿发起了没有?自己想想看。
  至于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真是在念经,念过去就完了,心里根本没这回事。首先众生无边誓愿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最好你帮忙我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教我就好了。佛道无上誓愿成,将来总有一天会成。这四句话我们往往是这样下的注解,只要一反省起来,就很严重了。所以说行门很难很难的。
  所有的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告诉我们了,都在讲行愿。行,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学佛的基本是在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从心理行为上改进自己,渐渐地,功夫、见地自然会进步。这不是说教,是我的亲身体验,不从这里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会证果的。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
  所以说,为什么不能得定,甚至连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过了几天就没有了。盘腿打坐与定没有绝对的关系。至于坐在那里,你身心能不能转得过来呢?这个就是问题了。其实并不在于打坐的姿势,要在心行上检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够谈到定。
  今天结论重点就在这里。这次的课程以见地、修正、行愿为三大纲要。最后强调一句——行愿最重要。行到了,见地才会圆满,修证功夫才会证果。古人证果的多,就是在行愿。
  现在很流行木讷祖师传(密勒日巴),个个都很佩服他,那你能不能学木讷祖师呢?做不到。木讷祖师的老师那么故意整他,四幢房子盖起来以后要他拆掉,把背上都磨破了,流脓流血,他没有怨恨。你们天天想要老师传密法,只要老师开口骂两句,你们就要骂老师了。像这样的心行,怎么行嘛!都想自己当祖师,当六祖。六祖到五祖那里求法,五祖叫他舂米舂了三年。我们不必舂米,反过来好像老师欠我们的,假使在以前的时代,早就一棒子打过来了。怎么那么不通呢?心是怎么个想法自己不检查,还要求人家很严格,要求老师更严格了,这个是不行的,随时都要注意心行。
  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这个修证不到,不谈!
  现在社会上,一般讲功夫都有问题。因为全世界都在心理变态的状态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证到,都是自欺欺人之谈。我希望我们这里在座的,能真正学佛,不要做自欺欺人之事。
  八十八结使这段很重要,很重要的。自己随时去检查检查,八十八结使去掉了多少。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菩萨地的做功夫程序都讲完了,弥勒菩萨把怎么样修证,怎么样证果,所有秘密都告诉我们了,只要我们用智慧,尽心去看它就可以发现。
  大家拿着这次所开列的书,包括大小乘经论及讲义去参考,好好从心行做起,必有好处,必能证果。
-----------
原帖由 hua0129 于 2010/6/7 14:49 发表
标题党。

气功界像你这种人太多,大家也早已见怪不怪。
智商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格有问题。
所以对于中功,FLG,万法归一,医大师会道门的“实相念佛"之类邪功邪术趋之若鹜。对于修行做人的正道,却敢于冷嘲热讽。
孝道是为人之本,三教皆极其重视,是国学区别于西学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东西,看似平常最奇崛。把这一条做好了,你就成人了。
否则无异禽兽。
你一点不动心也没什么,现在像你们你这种人太多。还在信口胡诌,呵呵,真是难为你了。

无知,无耻,不知孝道为何物,还喜欢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招摇撞骗,
气功界里,被邪教骗的人群,这样的人最多。
让人骗了也很正常。
这样的人,只配去练医盲大师的马步、静坐、实相念佛。
-----------回liuxfch
谢谢,呵

不过,有些值得商榷



"也叫大罗金仙,相当于大阿罗汉‘
佛门绝不允许皈依轮回之中的外道之师,涉及到三乘戒律,修证等等方面,问题展开来说很大,涉及到方方面面。
还有很多,就不说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是不是佛法,能不能修成,任取一个点都可以看出来
佛家有佛家的修行次第,有佛家的规矩,具体如何修学,相对来说,还是佛门的高僧更可靠一些

[ 本帖最后由 nmskqmw 于 2010/6/8 16:1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
相关文章
 一字之差的中草药
 目风泪出方六首
 论用药法
 经方治疗饮食不节探讨(勾陈汤,生姜泻心汤,
 周序
 白僵蚕膏(《圣济总录》卷一○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