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气功导引:抛弃“五行学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这是一篇转帖,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忤逆的建议”,可能会遭到众多人的批评与反对。但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音,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理论的完善。请大家共同探讨,而不要感情用事。
  1、练功,尤其是自学,对理论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反过来,随着练功的深入,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学习甚至研究传统文化及理论;
  2、基于一个追求健康的练功者,我一直主张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气功并练气功比较合适。不要太多地关注阴阳五行,搞的太玄了,并不利于进步。中医的基础理论,有许多用现代科学还无法证实,但也并不代表现代科学对它完全无能为力,其实有许多还是可以用现代方法来理解与实践的。而这些已经可以证实的东西,帮大家健身已经足够了。请大家看一下我的另几篇帖子:

再转几篇对练功及经络理论的理解极有帮助的帖子 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6976&extra=page%3D1 

足少阴肾经不同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及其评述--史上最详尽的肾经传感图 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1709&extra=page%3D3 

舌诊与经络感传--对排病的分析极有帮助 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6973&extra=page%3D1

  3、希望些帖能开阔练功者的思路,对练功有所帮助;

这篇帖子也许应发在“理论探讨”版块,但基于以上三点,发在这里,希望版主不要移走或删除。

抛弃“五行学说”
按理说我没有理由提出抛弃五行学说的建议,因为我自小时候起便开始学习中医了。我在阴阳五行学说的熏陶下长大。后来又进了中医学院,也读了中医研究生。现在更是打着五行(五音堂)的堂号开着中医诊所。可是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忤逆的建议呢?其理由如下:
     1.  五行学说只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在阅读《内经》后发现,虽然《内经》中大量的使用了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医的医理,但是五行学说也还只是《内经》中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从脏腑的数量上来看先是有四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进而是五脏、六脏、五腑、六腑和奇恒之腑;从经络上来看先是有五经,进而是六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二经筋;从与人体密切相关的共振乐音来看,先是有五音,然后是六律、十一律、十二律、二十五音等。虽然《内经》属于五行盛行的时代,但是医学并没有被五行所限制住,它在不断的发展着。
     2.  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并非全对
     五行学说是古人对事物一种认识方式,属哲学范畴。后来被借用于医学中用来说明医学道理,生克乘侮是其中的变化方式。使用时是怎么有理就怎么辨说。毫无疑问这种辩说大部分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说只在理论上辨一辨也还无所谓,糟糕的是有人要用它来指导临床治疗。如果说用这种理论指导临床能有60% 的正确性,你认为可以使用吗?刚开始学医的时候还试过用这种方法探讨疾病,时间越久发现不符合的病例就越多,后来干脆不再使用这种方法了。
     3.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规律性
     人体是复杂的,疾病也是复杂的,他们的特点表现在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规律性。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医学的分科才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中医的辩证方法才会不统一、也很难统一。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一统天下,也没有哪一种疗法可以包治百病。
     古人早已冲破了五行的束缚,难道我们这一代还要被套在里头吗?当然学一学五行知识对于阅读古医书是必要的。可恨的是我在考取针灸执照时,那些似懂非懂的考官们竟然出了三分之一的五行题目。他们自以为这才是中医的精华,实则是糟粕啊!望学习中医之人切毋拘泥于五行学说之中。


.
---------------  五味堂主 注 ---------------
     极不愿意动用这种加注方式,但是这件事很严肃,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医卒,我没有什么举世瞩目的地位和言行,仅用对中医的诚挚、理解和理智与《抛弃“五行学说”》简单对话:

     中医是一种技术,一种比类自然与人类生存关系的生存之道。无论人类怎样改变自身与自然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关系,只要人类还是按照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的形式存在、只要自然还是以寒热交替水火相济的形式存在,中医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在这种特定的关系式下,中医其实也是一种解释这种关系的语言。

     中医是一种语言,一种阐释自身与人类健康、阐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语言。如果要学好中医、运用中医,就必须用这种语言既定的“音标”、“音节”、“语法”等等语言要素来使用这种语言。而阴阳、五行就是这种语言的语言要素,改变了这种要素就改变了语言本质了。

     中医是一门学科,一门易文化浇灌成长起来的传世哲学。一种哲理只服务于认可它的人群,而哲理本身不干预任何相对于自身的另一门学问,自然也不会放弃自己立身说理的工具。

     另外,五行究竟是什么?五行说的是什么?不知道抛弃五行学说者是否真的明白了???据我浅见,五行只是事物的千变万化的不同状态,并不是单指事物的五种性质;五行说的是事物状态间存在生克制化关系,而不是说事物只有五种顺逆的关系而已。将五行搬来套用到事物,必将僵硬呆板;让五行在事物间运行,方能体会到“如环无端”的真意。

     严谨提请冲动者不要重蹈何方人士的覆辙,莫要藐视了数千年的先贤智慧的结晶。

     还是用一句座右铭与诸君共勉:谦受益,满招损
|_______________  五味堂主 注 _______________|
.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 于 2008/6/2 23:15 编辑 www.med126.com]
-----------我是初学的,我一直以来就认为阴阳五行会制约中医学的发展。但是要继承中医学,学到正宗的中医学,又必然学阴阳五行,理解阴阳五行真正在表达些什么意思。
我觉得抛弃五行学说目前还为时尚早,现在连继承中医学都没有做好呢。我相信在未来,当人们真正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的时候,五行学说会被抛弃,但是就目前而言,还不是时候。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请前辈们指正。
-----------楼主在抛弃“五行学说”的第2条中说;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并非全对。能举例说说吗?请不吝赐教。
-----------我以为楼主转来的帖子很好!
学古尊古,不能泥古。
天不变道亦不变,今非昔日,故为医者因审时度势。
学术问题不能求同,更不必求同。
至于我个人是赞同原帖作者的观点的。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不要太着相,圣人以此喻道

[ 本帖最后由 aimforever 于 2008/5/18 21:2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
原帖由 唐医易 于 2008/5/18 15:22 发表
楼主在抛弃“五行学说”的第2条中说;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并非全对。能举例说说吗?请不吝赐教。


这是一个转帖,我只想借其表达一种观点。如果想就其中的某些说法进行详细辩论,请在原作者的博客中回复:五音堂郭原http://i。cn.yahoo。com/fayuan_guo/blog/
-----------你认为哲学辩证法怎么样: 矛盾对立统一, 凡事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等? 说阴阳也可以, 难道不是放之四海的吗?
五行不过是把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分成五个方面, 比辩证法更细致,更精微. 就纯理论而言, 也应该可以概括一切现象. 但是,在我们应用时, 切入的角度对不对, 对现象的分析抓到本质没有, 这些都会影响到应用的结果.
如果不会分析问题, 反而怪分析的工具不好, 不是有点儿那个吗?
依俺看来, 不是五行说不好, 而是某些人掌握不了其精义, 机械化地生搬硬套, 才会出现一些问题. 因此, 要抛弃的不是五行说, 而是僵化机械的思维方式.
-----------
原帖由 stonebench 于 2008/5/18 23:23 发表
你认为哲学辩证法怎么样: 矛盾对立统一, 凡事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等? 说阴阳也可以, 难道不是放之四海的吗?
五行不过是把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分成五个方面, 比辩证法更细致,更精微. 就纯理论而言, 也应该可以概 ...


  阴阳放之四海皆准,但是正如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万物,但你仅从这三中物质就能够推导出所有物质的性质吗?
  越是高度浓缩的东西,当用之推理具体的东西时,变数就越多越大,推理的准确性就越差。与其这样,还不如务实一些,这才是正道。对初学者尤其如此!何况正如作者所说,“五行学说也还只是《内经》中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在不能保证其在当今的正确性时更应放在一边,走务实的道路!

-----------同意7楼的说法.
楼主在围着"五行"的精义绕圈子,没有深入进去,尤其是在8楼的说法就更说明问题了.
-----------作者的理由站不住脚.其一,不管是二三四五六八十二,只不过是分类方式不同而已.数字越大越高级,这种思维太过机械.况且阴阳之中又有阴阳而为四,五行之中又有五行而为二十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岂可囿于数字大小?其二,生克乘侮指导临床正确率不高,一定就是理论的错么?其三,已经是完全的西医思维了...
相关文章
 请高手指导---四肢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
 湿
 肉虚实第五
 经方治愈一例带状疱疹后遗的神经痛
 惺惺散(《袖珍》卷四引汤氏方。)
 解毒散(《医方类聚》卷一六七引《经验秘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