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祝味菊对伤寒六经的研究贡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祝味菊对伤寒六经的研究贡献
内容提要    祝氏据其平生研究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之说。认为:一切外感性热病,无论其为六yin
  之袭.菌毒之激,人体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趋势,即证侯之表现。所谓伤寒六经病证,总不出五种
  阶段。即开始抵抗(太阳),抵抗不济(少阳),抵抗大过(阳明),抵抗不足(太阴,少阴),最后抵抗(厥    阴)。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说.以变革的精神脱出泥古不化的传统禁锢。
  祝味菊(1884一1951)近代著名医家。早
年攻读医经,披阅不倦,必求其所以然。后就
读军医校二年,又东渡扶桑。融会中西,博学
广识,对中医理论多有发挥。其医学见解与
世医颇不同。其治以擅用温热扶阳挽救危重
蜚声医林。倡议中西医合作,并身体力行,早
在1937年与德国医生兰纳博士等合组中西
医会诊所,为当时国内绝无仅有之创举。
  祝氏在1944年所撰《伤寒质难》(以下引
文同)中指出:伤寒六经病证,前贤因主观认
识不同,见仁见智,各异其趣,历有经络、脏
腑、气血、病位诸说,各有所据及所偏。其注
释者,则多循汉唐“注不破经”陈例,随文敷
饰,总不脱六经本身藩篱。甚者“翻腾空论”
(陆渊雷语),纠缠于无谓之争。太炎先生乃
有“逐条强解,成书累卷”(《医论集》)而死干
句下之叹!祝氏对此则批评更激:“千古滔
滔,立说者各是其道,出主入奴,非吾所谓道
也”。(《发凡篇》)强调伤寒六经的科学内涵
与临证实用价值,提示后人对其继续研探,
应有所发展、创新,方不负时代要求与仲景
心旨。
  祝氏认为:疾病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
病原繁多,随时代而变异;本体惟一,人体自
然疗能虽百年而不易。故既病“则病变之逆
顾,预后之吉凶,人体抗力亦实左右之”;是
则“体质之论,实为中医精神所寄”。所谓伤
寒六经病证,仅为利用以代表人体各个抗邪
程序之代名词。但病变万端,六经所固定的
证候并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遂不囿于前
人之说,融纳新知,续予发挥,据其平生研究
经验所获,创立“以五段代六经”,自成一家
之说,“虽叛古逆今,勿顾也”。他谓一切外感
性热病,无论其为六yin之袭,菌毒之激,人体
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趋势,即证候之表
现,总不出五种阶段;所谓伤寒六经病匠,亦
不出此五种范围:即开始抵抗(太阳),抵抗
不济(少阳),抵抗太过(阳明),抵抗不足(太
阴、少阴)及最后之抵抗(厥阴)。要之,人体
抗邪反应“不外体力之盛衰,抗力之消长”;
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祝氏“五段”之
说,以变革的精神脱出泥古不化的传统禁
锢,为进一步探索伤寒六经的真谛拓展思
路,对临床治疗迄今仍具启迪、指导意义。
  1.太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开始合度
之抵抗。囤其先驱症状多见于表,故前人称
太阳为表病。祝氏曰:太阳为六经证候之首,
对其研究透彻,治外感之大要可思过半矣,
故阐释不厌其详。表病之主症为畏寒发热
发热之原因系邪正相搏,体温调节中枢受
激;或为六yin外激致放温障碍,或为菌毒内
激致生温亢进。发热之动机,对六yin之邪,欲
酿汗而解表;对菌毒之邪,欲令产生抗体,以
消内在之菌毒。诊视之要:外观表机之开合
内察正气之盛衰。释曰:“开之太过,名曰表
亢;合之太甚,名曰表闭。气之太过曰亢,有
余曰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
和”。其治开表以辛,和表以甘,制亢以凉,扶
怯以温。故放温障碍,发热无汗:表闭甚而里
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气怯而甚者加
附子,即麻附细辛汤;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
辛凉,银翘散;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即大青
汤;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
属是也。放温激进,发热自汗;表亢而里气怯
者,法主甘温;桂枝汤;表亢而里亦亢者,法
主甘寒,白虎汤;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
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
平,桑菊之类是也。要之,太阳伤寒首重解
表,解表者,解除人体因抗邪诱起之反应,调
正其本身营卫之不和。据此,祝氏评曰;前人
以寒热顼楚,谓邪客于表,汗以散之,一若体
表有实物可解,此皆抽象之词;“表何尝有
邪,又何尝有风可祛,有寒可逐,有热可清
乎!”从而否定千百年来指六yin之邪为实有
其物之沿误。现代研究认为所谓“病位在
表”,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抽象,其本质是机体
对病邪诱袭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这与
祝氏上述涵义类同,即此亦可见其卓识深远
之一斑。祝氏并释解表主用汗法之机理曰:
“汗法可以调节亢温,可诱导血行向表,协助
自然疗能,一举而数善备矣。”于简括中寓
灼见。但指出:-倘汗而不解,则为汗之不得
其道也”;其或为“肠有宿垢,或菌毒内踞,或
身体之一部遭遇炎性之刺激,或代酣之废物
引起自身之中毒”,要之,必有内激之因也。
其治:“诱因但治其反应,主因必去其病原”,
若无祛除病原之特效专药,则时时扶持其抗
力,维护其自然疗能,亦可令正胜而邪却,祝
氏并进一步提出“治疗外感疾病,不必待病
至深入而后方行之”,而应“观察邪行之趋
势,以施早期疗法”的设想。当代名医春华
氏所创”截断扭转”理论,或即循此思维的具
体发挥。
  2.少阳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抵抗持续
不济,未能协调也,但正气有可胜之潜力。其
成因为内有障碍,脏腑功能不能自由发挥。
如晌有积饮则汗出不达;肠有积滞则府气不
宣。水饮成于三焦之不利,积滞因于脾胃之
不适。但此处之积滞,为传化失职,仅令妨
碍抗能,未见抵抗太过之象,与阳明腑证有
别;故虽曰府实,亦当归于少阳,“此仲景柴
胡汤所以有硝黄之加也”。其治:去其障,则
正伸而邪达,法用和解;和者协和其正气,解
者解除其障碍。喻谓“譬如行旅,征马踟蹰,
非马不前也;荆棘瓦砾障于途也;去其障,则
昂然奔逸而莫能自制矣”,可称形象。如湿重
而脾运受困者,茅术半夏宣发中阳,助麻佳
以收和解达表之功;大便溏薄,则气怯无汗,
麻桂柴葛之外,重与木附益果之属以固之,
溺频而多,则液阻无汗,麻桂柴葛之外,兼与
故纸覆菟之类以摄之;胯胱满而不能下者,
法当渗利,五苓散主之等。障碍当视其性质
之不同各予专药,如柴胡有宣畅气血、散结
调经之效,故为少阳和解去障之专药。要之,
正气未能协调者,则善为诱导。诱导者,损有
余,补不足,以求机体动态平衡。
  3.阳明伤寒,为人体对于邪毒之反应失
之过激也。其成因:体实气盛之人,抵抗太过
一也;非寒而温,未虚而补,应汗失表,宜攻
失下二也。历来医家都称阳阴证有入经、入
腑之别,主用清下二法。祝氏则曰:“入经入
腑”乃从药效反溯而名之,皆为想象之词;以
高热而用清,以排滞而用下,亦似是而非之
说。阳明证为伤寒至于极期,正邪双方各为
其生存而作殊死之战,抗力岂皆有余哉!清
而下之,抑低其抗力,愈虚其虚矣。故阳明虽
有可清可下之证,而无必清必下之理。体壮
气盛之人,抵抗太过,兴奋太甚,方可制亢以
凉,一清而愈,白虎汤为正治。腑实之候,非
必承气之证,其有宿滞陈积在上则宜消,在
下则宜导;府实而体虚,宜用温通;府实而气
盛,必具见仲景可下之证,方可假手于一下
而愈”。下滞之药,为去病之用;温凉之性,为
疗人之方,不可治病而忘人!”
  或谓邪重而发之暴者,每能直接造成阳
明证候,必须用寒凉清下之法。祝氏辩曰:邪
无论轻重,必待机体之反应而后症状方显,
故疾病为病原与人体合成之产物。人之受
邪,邪体虽同,后果各异。以疟疾为例,定期
剧寒高热,烦渴引饮为当然病型;然发热后
或体力自如,或困顿不堪,或发而自休,或发
而不已,其转归亦因人而异。其治,如疟发而
虚,即不得用清,仍当用温。俗言疟为。睥
寒”,截疟七宝饮即是温药。
  4.太阴、少阴伤寒,同为人体对于邪毒
抵抗不足。它与少阳伤寒的区别:“大凡具有
抗力而未能发挥者,谓之少阳;无力反应则
谓太阴,少阴。故少阳不足在标,太阴、少阴
不足在本”。其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
困于痼疾,或伤于新病,其素秉虚弱则一也。
久眼寒凉,滥于攻下,发汗过多,伤于药物,
致阳气日困,心用日衰二也。如“太阴之为
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此言胃肠消化功能不足,“少阴之为病,
脉徽细,但欲寐也。,此言心脏功能之不足。
形质指阴,功能指阳,故太阴、少阴伤寒,咎
在阳气抗力之不足。不足曰怯,怯者温之,温
药有扶阳助正、强壮之意。故其治。不足在
表,温以卫之;不足在里,温以和之;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仲景
之理中、吴萸、四逆,真武等,何莫非温阳之
方,
  或谓正虚为病可用温,菌毒炎症为病
则不可温。祝氏力斥其非:狭义之伤寒,病
菌所致,其治可用温否,方书有载。急性肺
炎,其体力不足者,麻膏疗病,枣附强心,此
干金越婢汤也,可用温否?痢下赤白,细菌原
虫之为患也,实痢用清,虚痢用温,为治痢之
要则,温药治疟,已见前述。以寒凉之药治菌
毒炎症,用之于体虚之人,无异抑正纵邪,反
碍其自然疗能。要之,无论六yin、菌毒,其为
病而正属虚者,总不离乎温法,此祝氏之心
旨。
  5.厥阴伤寒,最后之抵抗也。厥者极也。
病危而人体抗力不能作最后之凋正,则惟死
而已:如阳亢不降,热厥不回,则燔灼而死;
阴极不回,寒厥不止,则销沉而亡。热厥而身
热渐退,为正胜邪衰,其厥自止;寒厥而手足
转温,为正胜阳复,为疾病转归之佳兆。寒
厥治以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见
虚脱之状用四逆加人参汤。热厥治以清法或
下法,直折其亢,白虎汤或承气汤类。所谓得
凉则安,承乃制也;失凉则危,亢则害也。现
代中西医结合抢救感染性休克,即常运用治
疗热厥的清、下二法,确有一定效用。
  病邪既退,得养则昌:“真阴虚者,滋以
养之;心阳衰者,温以养之;神惫者,养之以
酣寐;心劳者,养之以恬淡。毋滞其阴,毋扰
其阳,醒脾开胃,以纳谷浆,此外感热病善后
之法也。。
  祝氏总结曰:外感性热病,阳气为抗邪
之先锋。“阳衰一分,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
邪却一分,”因此主张未病重阴,既病重阳,
喻为。承平之时,修文为主;荒乱之世,崇武
为尚”。故称善理阳气,则“五段”疗法得其要
矣:。太阳伤寒,重在和阳;少阳有碍,重在通
阳;阳明太过,重在抑阳;太阴、少阴不足,重
在扶阳;厥阴逆转,重在潜阳”。这对当前治
外感热病恣用寒凉的偏见,不失为一有益的
启示,
  综上所述,祝氏“五段”之说,其立论注
重体质内因,强调因人而异,抑亢扶怯,使之
符合机体自然疗能,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
其治则首重阳气抗邪作用。当今医学对中医
与体质免疫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重温祝氏
对伤寒六经别具匠心的见解,对这一课题的
进一步探索或具一隅裨益。
相关文章
 好消息:师承人员实践技能不再考西医
 牛膝丸(《圣济总录》卷十)
 加味败毒散(《寿世保元》卷八)
 丁香饼子(《奇效良方》卷十八)
 胸发
 文圣拳宗师宋传平生平事略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