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中 医 排 邪 四 法(上)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center] 中 医 排 邪 四 法    [/center]         
            [center] 重庆市秀山县虎溪楼掌纹研究中心(409902) 张流秀[/center]
              [center](此文已发表在《亚太传统医药》杂志2006第2期)[/center]
提  要:通过对汗、下、利、吐排邪四法的剖述,表明了排邪四法是临床解决人天通、人地通和人人通障碍最有效和最快捷的措施。并认为,排邪四法应当成为中医临床医家首先关注的重点,临床不懂得排邪四法的医家一定不是个好医家。

关键词:排邪;汗法;下法;利法;吐法
病邪是一定的病原作用于特定的机体而有的宏观产物。病邪蓄留于人体肌表或内在脏系器官或组织称为邪留。邪留有三个方面的危害,一是影响生命元素精、津、气、血正常升降出入的循环流通,二是耗伤生命元素新陈代谢的恒定数量,三是导致生命元素的不安本位。
邪留之治,宜以外排。排邪是祛邪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医最为光耀的亮点。对于蓄留病邪,临床多顾正而排,即排邪勿忘理正、扶正或纳正。另一方面,针对邪的势盛或质坚,还需抗邪或化邪与排邪同施。
外排的主要途径为肌表、前后阴或口鼻等。外排的主要方式是发汗、泻下、渗利、涌吐,即汗、下、利、吐四法。四法可以通过非药物的方式来实现,但中医常规是通过药物的方式来实现的。

1、汗法
汗法,全称发汗法,是以发汗方式来外透病邪、解除表证的施治方法。汗法是中医传统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的一种。汗法主要针对的是体表人天通障碍。所谓体表人天通障碍,是指人体和天才环境在物质、动力和能量上的正常交通与往来于体表发生了不通或不畅,又叫人体天线不通,属于人天通不及的范畴。
人天通发生障碍,其病原主要是天才环境的季候气象,中医分析并归纳为风、热(暑)、湿、燥、寒、温(疫疠——病毒细菌)六气。其病因,一是季候气象六气发生异常,超出了个体人的承受能力,而单方面倒灌,导致人体生命物质、动力和能量与外界天才环境失去了正常的交通往来;二是个体人的生命元素原本柔弱虚怯,不足以承受天才环境季候气象的正常六气,而因虚招袭。但不论哪种,都是人体遭受季候气象的侵袭为害。这种侵袭为害,中医从受害个体的角度称为外感。
人天通障碍疾病,其病位主要或首先在体表或肺系。天才环境的季候气象侵袭为害人体,人体体表或肺系首当其冲。侵袭为害人体的季候气象六气,由病原而直接成为了病邪,中医特称为外感病邪。外感病邪蓄留于人体体表或肺系所形成的人天通持续障碍,称为外感表证,简称表证。
作为能力避太过与不及的中庸医学,中医对于人体和外界天、地、人三才环境所进行的物质、动力和能量的异常往来与交通,应该补偏救弊,使其不偏不倚,恢复正常。那么人天通障碍,则自宜不通不畅而使之正常交往与流通。
由于天才环境存在着能量的收敛(阴)与释放(阳)两种状态,因而季候气象就有着寒和热的两种对立。而六气作为病原,也就有寒或伴寒、热或伴热之分,反映在临床上,常见到的人天通障碍便有寒性和热性两种表证。表证皆宜以药之辛气而外透汗解,其中寒性表证主要外透以辛温,热性表证主要外透以辛凉。
临床常见,表证不汗易生变证,汗不得法则易生坏证。因而一见表证,必须及时发汗解表,并且仔细分析清楚是寒性表证还是热性表证,而适时施以温汗或凉汗。其利害关系,医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已作告诫:“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医家能否知道发汗解表和能否善于发汗解表,其意义自不待言。表证解,则病邪除,正气复,人天通,外感疾病因而早期治愈而传变截断。
根据医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提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不难推知,凡反映于人体皮肤表面的疾病,都可尝试以发汗之法而解之。事实上在临床中,有很多皮肤病是通过发汗法而得以彻底解除的。
临床中,汗法有讲究。比如,若主要是季候气象之六气发生异常而致,则临床施治应以向外透散排邪为主,驱邪而还正;若主要是个体人正气虚弱而自招六气所致,就应以扶正强体为主,扶正而驱邪;若是个体人自身既弱,六气也异,则扶正与祛邪当然必须并重。
发汗解表用药一般都是比较轻灵的。不论性凉性温,皆质轻性燥气辛,气辛则通串外散,质轻性燥则轻扬上浮。为免走气而药性耗散,发汗解表汤药一要覆盖而煎,二则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宜饮服以温,最好顿饮,并注意避风寒,甚或增衣加被,取得遍身透汗或微汗效果。若汗后表邪未尽,宜再汗。汗后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则宜先再汗而解表,继而治里;但若里证与表证皆急,那就必须表里同时而解。医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1.1温汗
温汗是针对季候气象中寒或伴寒病原侵袭为害人体所形成的寒邪或寒伴他邪蓄留于人体体表的寒性表证,属于人天通寒性障碍。温汗的目的,在于驱除体表寒邪或寒伴风、湿、燥等邪,以解除寒性表证,恢复人天正常的物质、动力和能量的交往与流通。
人体受凉是最容易的,人的很多慢性病甚至被称为沉疴痼疾者,都和早年或最先感寒直接或间接相关。有一定阅历的医家都会意识到,能迅速不伤人地治好感冒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医林高手,上医其实就是首先能不伤人地好治感冒的医生。
寒邪或寒伴他邪蓄留于人体体表,必然先有恶寒继伴发热现象。发热不在体表,而在体内,多是因为生命能量首先或主要被体表寒邪或寒伴他邪所阻遏,不能与外界天才环境进行正常地交往与流通而郁积在内所形成。恶寒是主要问题,发热是次要因素。因而伤寒或感冒寒伴他邪的治疗,就宜首先或主要通过温汗而排除体表寒邪或寒伴他邪。
温汗的常用药物主要有麻黄荆芥苏叶香薷羌活防风、生等,经典汤头如止嗽散、加味香苏散、杏苏散、麻黄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再造散川芎茶调散、玉真散等。

1.2凉汗
凉汗是针对季候气象中温热(暑)或伴温热(暑)病原侵袭为害人体所形成的温热邪或温热伴他邪蓄留于体表的热性表证,属于人天通热性障碍。其目的,在于透散体表温热邪或温热伴风、湿、燥等邪,以解除热性表证,恢复人天正常的物质、动力和能量的交往与流通。
温热邪或温热伴他邪与寒邪或寒伴他邪要危险得多。若医家治不得法,温热邪或温热伴他邪往往在人体体表短暂蓄留之后,可以迅速侵袭入内,反映于人体胃肠,甚或心、脑、肾系而伤津耗气动血,对人体构成致残、致命的危险。这其中常常不乏特定的各种微生物助纣为虐。中医从来不曾微观地研究病毒和细菌,但见到某些年头或特定季节温热疾病会出现异常的危重难治和大面积传染流行,很早就意识到那已不是一般的温热外感,遂特称为疫瘟,其邪特称为疫疠。所谓疫疠之邪,从现代传染病学看来,其实就是某些致病微生物如各种细菌、病毒罢了。由于温热之性最适合各种致病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和传播,而导致温热之邪的肆虐猛烈或传染流行,因而临床处方,通常要施以截断疗法,即在外透温热或所伴他邪的同时,一定要收敛生命能量以预防内热,同时不惜针锋相对,直接对抗温热以清热解毒,及时撤消致病微生物迅速繁殖或传染为害的生态环境或条件。
凉汗的常用药物主要有柴胡薄荷蝉蜕牛蒡子升麻蔓荆子葛根等,经典汤头如银翘散柴葛解肌汤、大秦艽汤、消风散、加减葳蕤汤等等。

2、下法
下法,全称泻下法,是以通下大便的方式来解除内在病邪的施治方法,属于中医传统治病八法中的下法。下法主要针对的是中下焦人地通伴食障碍。所谓人地通伴食障碍,是指人体和地才环境主要在食物糟泊上的正常排泄因病邪之故发生了不通或不畅,又叫人体地线不通,属于人地通障碍的一个主要方面。
人地通障碍包括中上焦障碍和中下焦障碍,而中下焦障碍又包括伴食障碍和伴水障碍两个方面,分别表现为大便不通不畅和小便不通不畅。其发生,都必然有自然与常规病原和人为与异常病原。其中,自然与常规病原是地才环境通过口而进入人体胃肠的酸、苦、甘、辣、咸五味物质食饮,或与五味食饮相抟的内在继生病邪;人为与异常病原,则主要是当今已过于滥用的西医药。
人地通伴食障碍,通常是继人天通障碍或人人通障碍之后而发生的。人天通障碍如果失治或误治,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则往往阳热病质质变或温热外邪入内而损津耗液,导致大便秘结不下,人地不通;人人通障碍突发较猛或持续过久,未能获得及时沟通,往往出现气逆血溢、气滞血瘀或气郁津停等病机,气、津、血等病质因而质变为邪,并与宿食相抟而阻塞胃肠,导致大便难下,人地欠通。
人地通伴食障碍有形病位多在大肠,但临床却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为脘腹胀满,甚或胀痛。这是因为有形之积使胃气失去了正常蠕动降浊功能而郁滞的缘故。胃气郁滞充塞,纵使意欲饮食也不敢轻易进食。这样的疾病,不论最先和外感是否有关,新中医都称其为障碍里证,属于杂病里证范畴。
里证病邪原则上原生邪少,而继生邪多。原生邪一般是外界病原直接从口进入而成的,所谓病从口入;继生邪则是外感病邪或个体心理因素促使生命元素质变而成。但不论原生邪还是继生邪,都可能导致大便秘结,人地不畅不通。反过来,大便秘结,人地不畅不通又会促使内在病邪对人体为害的愈加严重,从而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而秘结的大便本身也是一种特别关键的病邪。
治疗人地通伴食障碍,解决障碍里证,主要或首先就是要泻下大便。医典《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已作提示: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实者,散而泻之。”此外,临床上有很多疾病似乎都表现于人体上部,但其证机却往往在肠上,问诊即知或者大便不畅,或者数日方大便一次。这时都必须首先考虑以泻下法。而经验告知,伴见大便不通的各种疾病,只要用汤药把大便一通,其病就能立即缓解,甚或痊愈。
由于里证病邪有寒或伴寒和热或伴热之分,所以人地通伴食障碍就有寒性和热性的不同,那么施治也就不一样。寒性障碍主要施以温下,热性障碍施以寒下。
下法也宜特别讲究。比如,若人地通伴食障碍同时有人天通障碍,也就是说障碍里证伴见外感表证,则施治时必须先解表后攻里,或者解表攻里同施,切不可先下后汗,否则外邪入内,变证蜂起。此外,伴食障碍还有气滞、血瘀、液亏、血虚、气虚、阳虚等病机,那么下法必须注意相应的配伍。特别强调一点,阴虚是人体生命能量发生了收敛障碍,意味着人体先天生命津质已开始出现严重丧失,也就是说,生命的物质本钱已缺失到不足以收敛生命能量的程度,故阴虚伴食障碍千万慎下!
攻里泻下药一般都是比较重沉的。不论性寒性温,大都质重而味厚,故宜武火猛煎,煎煮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饮服也宜据病以或凉或温。原则上,急性病应顿饮,得下停后服;慢性病可缓饮,连续缓下,直至病愈。也有泻下药质轻或难以溶入于水而一般不入煎的,那就泡服或研末冲服。

2.1温下
温下主要是针对蓄留于人体的寒或寒伴他邪所形成的胃肠伴食障碍,属于寒性里证。其目的在于,泻下体内寒邪或寒伴滞气、瘀血、宿食、顽痰、湿浊、结石、积水等邪,以解除寒性里证,恢复人地物质、动力和能量的正常交往与流通。
人体胃肠受纳寒或寒伴他邪是容易的,尤其在西医药过于滥用的今天。外入之寒或寒伴他邪又可导致某些生命元素质变为寒性继生病邪。寒性继生病邪和寒性原生病邪相互交织,往往形成缠绵难愈的慢性病甚或沉疴痼疾,以及极难逆转的严重形质性疾病。
寒邪或寒伴他邪留居于人体内形成的人地通伴食障碍,常可见脉沉紧、手足冷、脘腹胀满或痛喜温按、大便秘结或冷凝等。寒者非温不散,留者非下不出。因而寒或寒伴他邪的治疗,就宜首先或主要通过温下而排除体内寒邪或寒伴他邪,以使正气复,人地通。
温下的药物不多,常见就只有巴豆千金子,而温下的经典汤头,则主要是由寒下药和温热药配伍而成的,如温脾汤三物备急丸等。

2.2寒下
寒下主要是针对蓄留于人体的热邪或热伴他邪所形成的胃肠伴食障碍,属于热性里证。寒下的目的在于,泻下体内热邪或热伴滞气、瘀血、宿食、顽痰、湿浊、结石、积水等邪,以解除热性里证,恢复人地正常的物质、动力和能量的交往与流通。
人体胃肠受纳热或热伴他邪也同样容易,尤其在西医药过于滥用的今天。外入之热或热伴他邪又可导致某些生命元素质变为热性继生病邪。热性继生病邪和热性原生病邪相互交织,往往迅速形成严重阻塞、耗损或离位生命元素的急性病,甚或迅速致残、致命。
热邪或热伴他邪蓄留于人体内形成的人地通伴食障碍,常可见脉数实、舌老苔黄、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短少等。热者非寒不灭,留者非泻不出。因而热或热伴他邪的治疗,就宜首先或主要通过寒泻而排除体内热邪或热伴他邪,以使正气复,人地通。
寒下的常用药物如大黄芦荟、泻叶、二丑商陆等,经典汤头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滚痰丸、仁承气汤、麻子仁丸、黄龙汤等。
相关文章
 部位
 2.滋膵饮
 茴香金铃丸(《百一》卷十五。)
 腹痛胀满部
 杞菊散(《仙拈集》卷二。)
 加减参苏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