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文 范晓艳 李永宸
关键词:民国 广东 中医 期刊 《杏林医学月报》 作者
摘要: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杏林医学社出版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创刊,出版至1937年7月,为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刊物出版时间较长、出版期数最多者,也是现今广州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广东中医期刊。该刊在1929~1937年的9年间共刊载了1403篇中医文献,发文30篇以上的核心作者有广东陈应期、陈渔洲、邓靖山、陈芝高、张恭文、张确余、何奎垣、刘琴仙,河北张锡纯,福建李健颐、梁长荣,香港李秋铭。这些医家事迹多数鲜为后人所知,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杏林医学社出版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创刊,出版至1937年7月,主要编辑人是张阶平、江堃。除1929年2月、12月因故停版外,该刊每年出版12期,每月1期。现广州存有1929年1月至1937年7月的1~101期,是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刊物出版时间较长、出版期数最多者,也是现今广州市内保存最完整的中医期刊。经统计,该刊所刊载的中医文献(包括医论、医话、医案和医事等)共有1402篇,作者253名。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核心作者(发文30篇以上)共有12名。现简介如下。
陈应期(兆瑞) 广东翁源县医家,曾任翁源中医研究社社长兼赠医主任,[1]著有《医学实录》,为《杏林医学月报》、《医林一谔》和《健康医报》的赞助人。主治内科,擅治
咳血,其医务所在广东翁源龙仙市上街济生堂。陈氏是位以临床研究为主的多产作者,以60篇的发文量居《杏林医学月报》作者榜首,其
论著包括《医学实录》连载和《撞红证治发明》、《
发热论》、《生
姜泻心汤治长期水泻之神效》等。陈氏辨治遵从六经,是一位值得深入 研究的广东
伤寒学派医家。陈氏在《杏林医学月报》中每年均有发文,是该刊的中坚作者。1929年和1936年的发文量最低,为3篇。发文量最高的年份是1930年,达到了11篇。
陈渔洲(名泽梁,号藻潜) 1893~1975年,广东东莞县人。据《广东近现代人物词典》介绍,陈氏早年随父亲和乡村名医习文学医,后入广州医学卫生社学中医,1925年毕业后,在家乡行医。1937年任县第四届中医考试的考试委员,曾被《文医半月刊》、《国医砥柱月刊》、《寿世医报》、《现代医药》等杂志聘为特约撰述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东莞县人大代表。[2]所著《白疹秘钥》、《藻潜医案》、《藻潜医话》等在《杏林医学月报》连载,另有《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正误》、《
麻杏石甘汤解》、《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
桃核承气汤方释义》、《吴又可温病禁用
黄连喜用
大黄之我见》、《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解》、《
芫花甘遂大戟反
甘草而泡制必用甘草之说》等文,共发文51篇。鉴于温病“白(疒+咅)”一症,“上古之时,甚鲜此症,而吾粤近来,患是症者,层见叠出”,[3]因此对叶氏《温热论》中“白(疒+咅)”证治作了专门的深入研究,著《白疹秘钥》一书,辨治经验颇丰,发前人之未发。陈氏发文时间集中在1935~1937年,亦即陈氏42~44岁期间。
邓靖山 《杏林医学月报》称邓氏“内外全科,精医花柳疮疡,医务所三水白泥西,世医”。其后期发表的文章,如《胃
痈治验》则署“寄自广西贺县八步”,据此,邓氏后来可能侨居在广西贺县。在《杏林医学月报》中,邓靖山共有《验方杂记》、《乳癌
乳疬治法》、《脱眼膜之简便治法》、《
湿温治验记》、《
疔疮治疗经验》、《内伤
吐血愈后可主死之原因》、《治肺痈妙法》、《论花柳治法》、《血虚风晕》、《妇科治验案四条》、《暑热
怔忡》、《脓泡疮之辨别》、《谈
霍乱验方》、《跌打骨节之较合法》、《数年
心痛治验》、《阴亏
感冒脉微之治验》、《颈疬不宜作阴疽治》等50篇的发文量,几乎都是介绍自己的临证经验,发文时间集中在1933~1937年。
李健颐(梦仙) 1895~1969年,福建平潭人。据《杏林医学月报》“医界广告”栏目介绍,其善治“传染病、
鼠疫、瘟毒、疫疹、暑温、湿温、疟痢。医务所福建平潭街余庆堂。上海中西医学校毕业,平潭医药学会编辑主任,平潭医学研究社主任兼教授,平潭开宗学校校医。”在西学进、中学退的时期,有以外感病和急性传染病为诊疗特色的中医,实属难得。从李氏所发表的论文看,确是民国医家中不多见的勇于探究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治法的医家。例如:所记医案多为瘟疫发疹、疫疹重证、暑热伤肺、暑温发疹、肺鼠疫热痹、瘟毒热盛、鼠瘟
呕血、暑温夹疟、疫疹伤阴等。在他的《治鼠疫二一解毒汤之研究》中,详细记述了自己对罗芝园“加减
解毒活血汤方”的二十一次加减试验和针剂试制。李健颐在《杏林医学月报》中共有《妇女健康指南》、《生理新诠》、《鼠疫新篇》、《余庆轩医案》、《
结胸与痞之鉴别》等49篇的发文量,其中以长篇连载为主。除对鼠疫方治的研究外,李氏在《妇女健康指南》和《生理新诠》中,历述轩岐经论,发表个人心得,同时力图沟通中西认识。
陈芝高(伯祥) 东莞茶山人。《杏林医学月报》称其“精医白疹、痨伤、
咳嗽、吐血。医务所东莞茶山晚市街康寿堂。渔洲长男,东莞县考取国医师,参校父著《白疹秘钥》、《风湿温歌》,编订《藻潜医案》。北平《国医砥柱》撰述主任兼社员,《文医半月刊》著者,藻潜医学社送诊所主任。”陈芝高的发文时间集中在1935~1937年,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辨》、《
伤风不醒变成痨之我见》、《论
人参之阴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我见》、《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释义》、《偕议喻昌秋伤于燥冬生咳嗽之说》、《疟脉自弦论》、《
四物汤论》、《五水辨》、《论本年之痢症》、《春温白疹案》、《痰火发厥案》、《阴亏湿毒发疹案》等,共41篇。1935~1937年间,其父陈渔洲42~44岁,陈芝高约20岁左右,随父习艺,阅历尚浅,故所发多为读书心得,如《五水辨》论述风水、皮水、正水、
石水、黄汗各证的症状和病因的区别。后期渐有验案发表。
张恭文 广东梅县人,为早期中西医结合医士,曾任《怀济医刊》主编,新中医养成所所长,[1]梅县中医学校教务主任兼研究主任和校长,梅县医师公会干事,梅县情济医院院长等职。其医务所设在广东梅县上市老庙前情济医舍,主理内外全科。张氏编写了多种中医教材,在《杏林医学月报》中有《外感病治疗学》、《中医实用处方学》、《中西合璧实用生理学》等教材连载,共计41篇。张氏治学以中为体,而又试图中西汇通,这点在其《中西合璧实用生理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对肺的生理,既介绍呼吸道的组成与构造、肺的位置、形状,又阐述
肺脏经气的分野,并对肺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论述。
张确余 广东翁源医家。《杏林医学月报》介绍其“专治内科,精医妇科。医务所翁源第六区岗尾葸茅岭张永安楼。世医,前清附生,韶州师范学校毕业,历任翁源县立高等小学校教员。”张确余在《杏林医学月报》中共有36篇的发文量。从所发表论作看,张氏主要着力于对《内经》、《伤寒》的阐释,其中教材性质的《伤寒方证对参》、《研究风寒温笔记》占了大半。
何奎垣 广东新会医家。据《杏林医学月报》介绍,其长于“伤寒六经,妇科儿科。医务所广东新会城大义巷。曾任新会各乡善堂医席,历任新会集善社医席十年,现任新会中医公会执行委员。”在《杏林医学月报》中,何奎垣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论伤寒汗吐下三大法》、《
石膏治瘟疫之大用》、《劳风论》、《奔豚之研究》、《
悬饮辨》、《悬雍脉说》、《蜜糖治麻症之奇验》、《五疳辨》、《
痔瘘辨》、《煎厥之研究》、《奇治医案》等34篇的发文量,内容大都是研读医籍和临证的心得。除了1929年外,各年均有发文,且发文量较为平均。
张锡纯(寿甫) 1860~1933年。河北盐山县张边务乡人,祖籍山东诸城县。张氏为清末民国时名医,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生平、学术前人多有研究介绍,兹故从略。《中医人名辞典》称张氏著述甚富,大都散佚,今存者唯《医学衷中参西录》二十九卷及《种菊轩诗草》一卷。张锡纯在《杏林医学月报》中,有《志诚堂医案》连载和《
马前子为健胃妙药》、《(庶+虫)虫辨》、《石膏治病无分南北论》、《生石膏之神效验案》、《
三七之殊异功能》、《
羚羊角辨》等,内容以药物论辨、临床经验心得为主,共计32篇的发文量,足堪珍视。其发文时间集中在1929~1933年间,各年的发文量逐年递减,与“晚年隐居天津,以著述课徒娱老”[4]暗合。
李秋铭(公实) 宝安县葵涌人,祖传五世医。曾任南京国民政府陆军第四军司令部军医长、宝安普爱医院医生,30年代在香港行医。其《存本草堂六科方案(一)》自序云:“自辍学而受庭训,所读者医书,所受者医理,而所教医术,所授者医诀,研求诸书,无非古之医圣医贤所遗著。分脏腑,别经络,辨阴阳,言营卫,论五运六气诸大端,伏案埋头,数易寒暑。如治航从大海,失却南针;治丝于棼乱,未得头绪。回思医之为术,能活人亦能杀人,岂可以粗心浮气者能乘其任耶?以是一而再,再而三,悉心研求,亦不过笔下谈兵……敢请不敏,改业他图,免为医界之罪。先王父面命之曰:‘……毋负尔高祖梯山航海,负笈从师,废尽许多心血,欲求后辈世世相传,而不泯灭斯道者。善体亲心,毋自弃为望’……实谬承家学,涉猎六科。而三十年来,闾阎见信,医功医罪,弗克自知。”序文末落款为“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季春朔日宝安葵涌存本草堂慎穷山人秋铭李公实”。[5]由此可知,李秋铭少时辍学在家习医,并曾对自己学医的能力产生怀疑,后因受其祖父勉励,不忍抛弃家学,所以才坚持下来。1934年,李氏已经有30多年的从医生涯。其著有《存本草堂六科方案》、《存本草堂医学一知》,前者为医案集,后者为医论集,均在《杏林医学月报》连载,有31篇的发文量。
梁长荣 福建厦门医家。其于《杏林医学月报》自称“内科略识。医务所厦门民国路三下号。布衣。”[6]梁长荣在《杏林医学月报》共有《饮症略谈》、《霍乱说略》、《不刻意斋医事偶存》、《民二十一年夏霍疫诊治经过偶存》、《
肺炎症新旧医治疗之比较》、《上国民政府立法院请愿书》、《论教育部取缔国医学院》、《“政”“教”“医”与民族之关系》等30篇的发文量。从所发文看,除对中医医政极为关注外,临床上对霍乱、肺炎证治的讨论最多。
刘琴仙 广东翁源县医家。有《乐善堂医案》、《眼科辑要》、《生草药赋》在《杏林医学月报》连载,并有《论阳明少阴三急下症之同异解》、《论
脑膜炎症国医之治疗并预防法》、《
荷叶蒂与锅底焦治呛咳之奇效》、《口舌生疮治验二则》、《烂
牛藤之治愈抽筋症奇验》、《热症治验》、《血崩治验》等文在《杏林医学月报》发表,共计有30篇的发文量。《岭南医征略》谓其曾于1935年主编出版《医学丛书》。[1]
《杏林医学月报》能够成为广东民国时期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最有规律的刊物,与其拥有一批核心作者,有比较稳定的稿件来源有密切关系。这些多产作者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平日勤于笔耕,在某个方面留
心积累,并把累积下来的心得经验用连载的方式在期刊上发表。这些作者大都关心时局,积极参与当时的中医舆论抗争。如刘琴仙有《读徐祖椿君〈勉国医药界〉书后》、陈应期有《读周伟呈君〈驳上海市医师公会对于制定国医条例责成中央国医馆管理国医案意见〉书后》等。其中梁长荣在《上国民政府立法院请愿书》中指出:从国医历史、成绩之比较和世界医业大势之倾向等方面来看,国医兴废对国族盛衰、民生保健、文化学术关系至深且巨,废止国医于国计民生不利,并妨害人民之信仰自由,故恳请国民政府立法院赐予中央国医馆管理国医国药全权,并分割中西医卫生行政事宜,准予设立国医学校。可谓言中肯綮。同时这些作者也积极为中医发展献策,如张恭文的《中医宜速养成一般看护人材以供医院及家庭应用之我见》,邓靖山的《中药要重实验之理》,陈应期的《今后之国医》和《国医药革命之我见》,刘琴仙的《为国医针灸学家进一言》等,都不乏见地。
广州所存《杏林医学月报》的出版时间,恰恰是20世纪20~30年代国内中医受到压制和冲击、中西医论争爆发、中医奋起抗争自强的时期,上述核心作者无疑是当时广东中医学术论坛上的活跃人士,为中医的抗争自强、为推动广东乃至国内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出过大力,而且各自有相当的学术修养和临证特长。可惜的是,其中不少医家事迹鲜为后人所知,有的甚至淹没无闻,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况且,以上仅仅是就《杏林医学月报》253名作者中发文量最高的12位进行简要介绍,还有大量作者尚未涉及,其中有不少作者无论发文量还是学术水平都是不可忽视的。由此可见,民国中医期刊的整理研究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吴粤昌.岭南医征略[M].广州:广州市卫生局,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州分会编印,1984年:279,248,229.
[2]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珠海市政协.广东近现代人物扁[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302.
[3] 陈渔洲.白疹秘钥绪言[J].杏林医学月报,1935,(82):20.
[4] 李 云.中医人名辞典[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481.
[5] 李秋铭.存本草堂六科方案(一)序言[J].杏林医学月报,1934,(64):32~35.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 赖 文 范晓艳 李永宸
-----------希望手头上有此资料的同道能发到论坛上来,供广大同道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