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北华佗 南新安——历史悠久的安徽中医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安徽中医药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名医辈出,著述浩繁,史书记载的名医就有1400多名,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医药学形成和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其中,“北华佗,南新安”是安徽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东汉神医华佗,沛国谯郡(即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我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位施行剖腹手术的医生,被推崇为中国外科的鼻祖。他的最重要成就是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并应用于外科手术,比国外的人工麻醉术早1500多年,有“医圣”之名。
  明朝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医家广泛使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到清朝康熙年间,很快推广至全国,并迅速传播到俄国、土耳其、日本、朝鲜以至英国和欧州各地。此间,徐春圃等22位客居北京的安徽医家与其他医家一道,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群众性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明初至清末,鼎盛于安徽省皖南新安江流域的新安医学,是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的地域性医学流派,见于史传的新安名医有700多人,其中汪机被誉为明代四大医家之一,吴谦被列为清朝四大医家之一;新安医学著作多达600部,其中,有现存最早记载大量医学史料的著作——张杲的《医说》,第一部注释医学专著——吴昆的《医方考》,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专著——江瓘的《名医类案》等。新安医学在中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新安医学中的许多特色专科,如西园郑氏喉科、祁门胡氏骨伤等仍享誉省内外。
  安徽省自然条件优越,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盛产中药材,地产中药材2700多种,居全国第六位。亳州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中药材市场繁荣兴旺。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省中医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省现有中医医院89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三级乙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1所。全省中医医院专业技术人员13337人,床位11385张。高等中医药院校2所,在校学生1.2万余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5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级重点中医药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4个,省级特色中医院5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50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1个。
  安徽省“江淮名中医”培养对象名单
  第一层次:杨文明、方朝晖、张念志、刘健、尚莉丽、戴小华、王亿平、陈幸生、李平、张荣珍
  第二层次:刘钢、张波、胡顺金、张国梁、夏黎明、查安生、韩宁林、周正新、黄学勇、储浩然、韩为、曾永蕾、肖伟、李佩芳、张梅、吴福宁、梁晓平、祝俊峰、王古道、许奎、李思康、何升华、梅利明、程启华、华琦、朱红影、江小青
  第三层次:王艳昕、朱慧志、王胜、黄传兵、施卫兵、邹建安、王颍、高庆华、王道萍、梅本华、王笑梅、王天鹏、付国春、杜宗礼、吴虹斌、曹新胜、方亦农、洪文格、唐付才、王士汉、唐伟、李景玉、卓思源、徐冬云、汪飞、吴荷馨、程献忠、金诚久、杨柳青、严庆文、王似春、邓碧珠、李天发、张芳龄、李龙玉、江鹏、周义忠、王洪海、郭伟、王文章、王强、李明兰、张计臣、汪晓鸿、吴小明、张军、董祖木、程泽莉、姚昌武、武锐、凡怀亲、刘亮、夏绍军、陶红、胡锦来、章国跃
  杏林春暖写华章:安徽省中医院“十五”发展回眸
  安徽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9 年,是安徽省惟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十五”期间,医院坚持“三名”发展战略,以继承创新为宗旨,学科发展为依托,名医群体为优势,专方专药为特色,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至“十五”期末,医院的编制床位由600张扩增到1000张,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6.5万m2、建筑面积7.3万m2、固定资产1.7亿元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较“九五”期末,医院门诊量增加25%以上,床位使用率增加25%,出院人次增加78%以上。医院拥有临床一级学科20个,二级专业学科12个,医技科室13个。先后添置了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等一批现代化诊疗设备,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
  医院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筹1200万元兴建的制剂中心,能够生产16种剂型100多种常用中药制剂,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草药中转库房。率先在全省建立以名医应诊为主的大型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心——名医堂,发挥中医药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医院实行“科教兴院”发展战略,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重点专科和专病建设单位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专科专病4个。5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60多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20项,获省厅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成果5项。
  医院坚持医教相长,目前设有临床教研室15个,有7个临床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每年承担安徽中医学院教学任务15000多课时,其中研究生教学近千课时,并承担安徽省中医专科专病培训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十五”期间,医院增挂了“安徽省中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两个名称,进一步确立了医院在全省中医界的龙头地位和在中医临床教学的主导地位。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首批“诚信医院”、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 特色形成优势 优势成就规模
  “十五”时期是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历史时期,2005年底医院被安徽省卫生厅评审为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医院2005年业务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比2001年增长了2倍;全院固定资产从1100万元增长到3000多万元,医院建筑面积从8000多m2增加到20000m2。
  选准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医院确立了以中医药为平台,以针灸为特色,以优势专科(如“一瘫四痛”治疗)为主干,以完善的综合医疗服务功能为支撑,以强化医院管理为抓手,以质量、服务、效益为管理主题的医院建设发展战略。医院建立起“中风康复治疗中心”、“颈肩腰腿痛治疗中心”、“特色针灸治疗中心”和“脾胃病治疗中心”,几个治疗中心的业务量已达到全院业务量的1/2。
  突出针灸特色 “十五”期间,医院把大针灸专科建设作为推动医院发展的重要途径,潜心研究和挖掘各种针灸疗法,并用于临床。“特色针灸疗法中心”汇传统医学针灸疗法之大全,开展体针、头针、耳针、水针、激光针、电针、小针刀、芒针、刺血、灸疗等治疗内、外、妇、骨伤等多种疾病,并藉此形成医院的规模效应和特色效应。全国著名专家周楣声教授,在灸法的应用上独树一帜,打破了“热病忌灸”的传统束缚;全国名老中医张道宗教授在中风病的治疗上总结出“通督调神、补气康复”的针灸疗法;魏福良主任医师提出穴位敷贴“冬病夏治,冬病冬养”的治疗理念。
  在针灸医院里,每一个高年资医生都会扎针,还有一些西医师耳濡目染,也喜爱用针灸手法对病人进行治疗。
  开展对外交流 针灸医院是国家对外针灸临床培训基地和安徽省卫生事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医院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十分频繁,先后接收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进修生、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有数十名专家应邀赴法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也门等国家讲学、交流及援外医疗。该院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国内多家媒体和国外一些电视台都对医院的针灸特色做了报道。
  天长市中医院中医特色和综合服务能力并举
  “十五”期末,天长市中医院年门诊人次17.3万,增长44.1%,住院人次为4603人次,增长82%,2005年为2792万元,增长104.4%。医院被滁州市文明委授予“文明行业建设示范单位”,并被安徽中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确定为教学医院。
  “十五”期间,医院十分重视技术队伍建设,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已基本形成。医院现有一批德能兼备的技术骨干和群众信仰的名老中医,有4名中青年医师被选拔为安徽省跨世纪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已培养合格。几年来,该院出版中医专著9部,发表有学术价值的科技论文800余篇,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多项。该院坚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狠抓专科专病建设,研制120余种专科专方应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十五”期末,医院科室设置基本齐全,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内科病区分设心血管、呼吸、神经、消化、小儿内科等专业组,擅治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哮喘、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中毒及各种急危重病人抢救。外科设立普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等专业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本市为率先开展,是手术例次最多的项目,擅治腹部外伤等危重疑难疾病。骨伤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关节创伤、炎症和肿瘤,颈肩腰腿痛为省级重点专病,多年来一直采用小切口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手术开展人工股骨头置换、脊柱固定一直处于省级领先地位。脑外科运用开颅手术治疗脑外伤、颅骨骨折、颅内出血、颅脑肿瘤等,取得优良效果。肿瘤康复科运用放疗、化疗、介入疗法和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许多肿瘤病种。妇产科善于处理妇科各种炎症、肿瘤和产科难产,开展剖宫产、子宫切除等手术。针灸理疗科运用针灸、推拿、中药薰蒸、拔火罐、红外线理疗等技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神经麻痹、腰腿痛等病症,收到良好效果。

  安徽省确定中医药“十一五”发展目标
  具体指标
  重点建设2个传统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其中代表性学科居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重大影响。重点建设20~40个中医主体地位巩固、医院功能健全、综合实力较强、两个效益较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中医医院,其中着力加强5个特色中医医院的建设。全省所有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85%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重点建设60个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学科和中医专科专病。培养100名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在全国和全省中医界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知名中医专家。重点建设20个全国和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成10个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示范区。万人口中医床位数、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社会贡献率与“十五”同比增长10%以上。
  重点工程建设
  传统医学基地建设与振兴工程 组建安徽省中医院集团。以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为依托,以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的市县中医医院、中医药科研及教学机构、省内中药企业为骨干,组建安徽省中医院集团,集中医医疗、科研、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实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打造安徽中医药的“航母”,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建设针灸医学基地。以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为依托,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针灸医学基地,使针灸医院成为针灸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中心,祖国传统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打造安徽中医事业的知名品牌。
  实施新安医学振兴计划。重点加强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开发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新安医学的挖掘、整理和开发研究,打造新安医学文化非物质遗产品牌。
  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重点支持20~40所中医院的基础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中医机构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感染性疾病防控能力建设、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等工作,巩固农村中医药阵地,拓展农村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
  中医人才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百名“江淮名中医”培养计划和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高层次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才、中医管理人才、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农村中医人才、中医药科技开发、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外向型中医人才的培养,为中医事业发展增添后劲。
  中医药特色建设工程 重点投入支持60个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各地、各单位也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势,重点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专科专病,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专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把名院、名科、名医的文章做大,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对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和适宜技术推广。
  全省“十一五”重点工程总投资需求概算7亿元,其中中央和省本级投资2.66亿元,市、县及单位投资4.34亿元。
  江南中医一枝花——前进中的芜湖市中医医院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成立于1958年,建院至今已有近50年,是安徽省创办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在全国中医界享有“江南中医一枝花”的美誉。现已成为安徽省具有一定规模的融中西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指导下级中医院业务技术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市级中医医院。先后被授予“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 “十佳中医医院”、“特色中医院”等荣誉称号。
  医院拥有门诊综合大楼、病房大楼、急诊综合楼、制剂楼和行政综合楼等一批主建筑群,业务用房面积近20000m2,医院建设具有民族风格,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医院开设病床300张,现有高级职称及知名专家60余名,中级职称200名。
  “十五”期间医院发展势头强劲,硬件建设、专业技术水平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医院现拥有全身螺旋CT、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大批国内外高精尖医疗设备、仪器和先进设施。有近20个主要临床科室及肾病、肝病、类风湿病、中风等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病门诊61个,医技科室15个。
  医院拥有骨伤科、中医高血压医疗中心、颈肩腰腿痛治疗中心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和推拿科、心血管科、肛肠科、消化科、针灸科等5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引进开展了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医院的中药饮片品种达500种以上。医院制剂室生产百余种自制中成药,能生产胶囊、冲剂、露剂等多种剂型。
  “十五”期间门诊量增长31%,出院人次增长78%,床位使用率增长65.7%,业务收入增长165.2%。医院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项,出版中医专著1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在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92篇。
  目前医院广大员工决心以一流的医疗质量、热诚的服务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低廉的价格向广大病员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努力拼搏、再创辉煌。
  太和县中医院 人才立院 科技兴院 服务荣院
  “十五”期间,太和县中医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跨越式发展。编制床位由2000年的350张增至550张,床位使用率达98%~110%;门诊病人由2000年的19.8万人次增至2005年26.3万人次,上升32%;出院病人由2000年的7150人次增至2005年的1.55万人次,上升116%。
  人才立院,成效显著。5年来,共引进大学本科毕业生91人,先后选派46名临床、医技人员到北京、上海、南京、蚌埠、合肥等地的大医院进修学习,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有5位同志获省中医学术学科带头人,有2位同志获市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85篇。
  科技兴院,成果丰硕。专科专病建设成效显著,骨伤科先后成立了骨关节病科、显微手足外科,目前已拥有5个病区200张床位,年收住病人5000人以上。成立了心脏外科,设立了肝病科和肾病专业组。成功地开展了腰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术、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等“三新”手术。引进了大C臂、DR、彩超等先进设备;开通了远程会诊、微机网络管理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为临床诊治的高效准确提供条件。
  服务荣院,成就非凡。实施了“胡大一爱心工程”,建立了平价药房、扶贫病房、病人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物业公司等,真正做到让利于民,方便病人。去年,国家发改委领导到该院调研盛赞该院创造了全国同级医院的“四个最低”,即门诊人次收费最低(75元),住院床日收费最低(184元),出院平均费用最低(1998元),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最低(26%)。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安徽省特色中医院”等荣誉称号。
  目前,该院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26000m2、16层的现代化新病房大楼主体工程已完成2/3,明年将投入使用。全院职工决心在李福同院长的带领下,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创造太和县中医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宣毒去风汤(《疯门全书》。)
 芜槟丸(方出《本事》卷七,名见《本事方释义
 感恩的心
 逆顺障五十九
 穴位定位
 肛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